安溪茶道

安溪茶道

安溪是烏龍茶的故鄉,很早就對泡茶用水十分講究。安溪產茶已逾千年,勤勞的安溪茶農,不僅培育出了馳名中外的名茶安溪鐵觀音,積累了一整套完整的種茶、制茶、審評、品飲的獨特技藝,並形成了獨特的民風茶俗,創造了古老、絢麗的安溪茶文化。安溪鐵觀音茶文化底蘊深厚,品味高雅,兼備“天、地、人”,集歷史、宗教、民俗、禮儀、園藝為一堂;融詩聯、書畫、音樂、舞蹈、戲劇於一體;薈萃百家精華,極具地方特色,被譽為“中國茶文化的精品”,是中華茶文化和閩茶文化一朵亮麗的奇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溪茶道
  • 定義:以茶招待賓客所形成的一整套禮節
  • 茶具:壺以久貴
  • 用水:清晨人所未汲用過的井水
簡介,流程,用水,茶具,沖泡,安溪烏龍茶茶道的十八道程式,

簡介

茶道是以茶招待賓客所形成的一整套禮節或儀式。如泡茶用水、飲茶用具、泡茶方法、飲茶方式、茶室布置、禮節禮貌等都有具體的規定和要求。

流程

用水

安溪是烏龍茶的故鄉,很早就對泡茶用水十分講究。
一為“早水”,即清晨人所未汲用過的井水。
二為“軟水”, 即天然流動的山泉。
明末清初,安溪縣治東隘門外有一名泉,名為“聖泉”,以此泉水沖泡“鳳山茶”,茶湯醇厚,香馥味甘,達到好茶好水相得益彰,一時為文人墨客視為時尚。
安溪蓬萊清水岩寺有一名泉,也稱“聖泉”。始修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重修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再修於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的安溪《清水岩志》載:“泉自石出,味甘且洌,長年不竭。遊人到此,飲之清心,沐之祛穢,瓶裝帶回,用以驅災凝祥,是曰聖泉。”古人遊覽清水岩寺,以聖泉水沖泡“清水岩茶”,身處名山勝景,品名水名茶,被譽為絕佳享受。
三為 “輕水” ,即山上的人家遇多年難得的雪,收集珍藏的雪水。
用火及煮水
用火上,安溪先人講究用甘蔗渣或木炭生火。
煮水時,要大火急沸,待煮到“蝦目”轉“魚目”的“一沸水”時,即小水泡變為大水泡時,即行沖泡。

茶具

1937年,莊燦彰《安溪茶葉調查》載:“安溪每一人家,有一茶壺,壺以久貴,以小為上,一壺數十金者亦有之。”
由於受廣東潮州、汕頭地區的影響,文人墨客、富裕人家的家中基本都置有小巧精緻的茶具,稱為“烹茶四寶”,即:
潮汕爐——廣東潮州、汕頭出產的風爐,有陶質的、有白鐵皮的。
玉書——扁平薄陶的燒水壺,容水量約250毫升。
孟臣罐——江蘇宜興產的紫砂壺,容水量約50毫升。
若琛甌——江西景德鎮產的白色小瓷杯,一套4隻,每隻容水量5毫升。
他們以此泡茶品飲,視為典雅之舉和身份的象徵。

沖泡

沖泡茶葉尤十分講究。為講究衛生和提高水溫,在沖泡前要先用開水燙熱茶具,再將沖泡第一遍的茶水立即倒掉,第二遍沖泡時又要將漂浮在水面上的泡沫颳去,然後還要在壺外重淋開水加溫。

安溪烏龍茶茶道的十八道程式

伴隨歷史發展,安溪逐步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安溪烏龍茶茶道”,共有十八道程式:
1、山泉初沸。
2、孟臣沐霖。
3、烏龍入宮。
4、懸壺高沖。
5、春風拂面。
6、孟臣重淋。
7、若琛出浴。
8、玉液回壺。
9、關公巡城。
10、韓信點兵。
11、三龍護鼎。
12、鑑賞湯色。
13、喜嗅幽香。
14、初品奇茗。
15、再斟玉液。
16、品啜甘霖。
17、三斟石乳。
18、領悟韻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