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河橋(北京地名)

安河橋(北京地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安河橋,北京地名,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部。清雍正二年(1724年)在今天的安河橋村北側設有圓明園護軍營正紅旗,並在附近設“豐益倉”,為出行方便,在臨近的河上修建了一座木橋,取“安瀾平和”之意稱“安和橋”。大約在乾隆年間改建為石拱橋,並諧音為“安河橋”。1963年遭受暴雨襲擊後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河橋
  • 外文名稱:Anhe Bridge
  • 地理位置:北京市海淀區安河橋大街24號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安河橋北站 清真寺
  • 最近重修時間:1963年
  • 結構材料:混凝土板梁式結構
  • 修建時間:修建時間清雍正二年(1724年)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北京市
  •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4-10月份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橋名來由,歷史介紹,安河橋現狀,

橋名來由

此橋名為“安河橋”是因為此處有控水閘,距頤和園北宮門0.5公里。其功能是:在正常水情下向甕山泊(今頤和園昆明湖)輸水;在山洪暴發時,則向清河排洪。元代是京杭大運河通惠河的上游水源。早年這一帶水資源比較豐富,山泉處處,四季長流;夏季山洪下來匯流於此,加上河水湧入,容易發生險情。早在清嘉慶年間,此處就設有水文觀測值房,派官兵晝夜監控水情。至今,北京市水務局在此也設有水文觀測機構,夏季隨時測量河水水位,預防水災。“安河”取“安瀾平和”之意,乃“安定河水,防災慰民”。

歷史介紹

安河橋是清雍正年間架設於長河之上的一座石拱橋,俗稱羅鍋橋。原本是一座木橋,後乾隆年間改為石拱橋,石額曰安和橋,後改為安河橋。
清雍正二年(1724年),在安和橋西北側設立圓明園護軍八旗正黃旗正紅旗營房,其駐軍的主要使命就是保衛圓明園、清漪園(今頤和園)以及皇室的安全。那時,交通不便,皇家還在河道旁建設一座糧倉,稱豐益倉。此項儲備,主要是圓明園護軍八旗的軍糧。當時,圓明園皇家八旗有兵丁八萬餘人,年需俸米六萬六千三百餘石,這些軍糧都是要通過設在安和橋頭的漕運碼頭運往豐益倉的。古人建設糧倉多鄰水源,以便漕運和防火。豐益倉即是一個典型。
早年,安和橋附近有三座石剎:興隆寺、三官廟和三聖庵。興隆寺供奉關老爺和龍王爺,三官廟供奉天官、地官和水官,三聖廟供奉劉備、關公和張飛。三官廟內有一清乾隆年間立的石碑,銘文稱該廟“左繞長河,右列金山”,是塊風水寶地。如今,除興隆寺建築尚存外,其餘兩座古剎已經消失。
20世紀50年代,這條水道還是碧波長流的。夏天,孩子們沿河洗浴戲水捉蝦捕魚,婦女們則在河邊上洗衣、洗頭。更有驢、馬、牛、羊、駱駝等牲畜在河邊暢飲。在現在戶籍人口中,這一帶的居民大約有30%是護兵八旗的長官兵丁的後裔。不過,他們中很少有人會說滿語、會寫滿文了。安和橋北到北安河有一條土道,途中安和橋是一座重要的跨河橋,此橋為民眾往來提供方便,也為解放戰爭出了力。因為黨的地下工作者從西山進京就是利用了這條秘密通道,北大、清華的青年也是跨越這座橋通向延安走上革命道路的。
早在1948年下半年,安和橋附近的村莊就解放了,並成立了共產黨的組織,比北平和平解放早半年。
1963年發大水,山洪將原安和橋石拱橋摧毀。後來,安和橋改為鋼筋混凝土橋。古橋石拱的題額“安和橋”石刻,被鑲嵌在橋旁的一戶民宅的牆壁上,原來的石質橋墩被堆在橋畔。

安河橋現狀

現海淀地域歷史上河湖棋布、名泉眾多,水量充沛,清澈甘甜,為北京城重要供水源地。近半個世紀以來,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的北京,人口急劇增加,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用水量日增,地下水過量開採,歷史上的長河逐漸斷流乾枯,難以滿足城市供水之需。1965年,修建京密引水渠,其河道大體是沿襲了元代京杭大運河白浮泉至甕山泊的故道。在青龍橋以北約0.5公里處架設一座新安河橋。橋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橋上的護欄板和望柱都是白色大理石,橋寬約25米,長約60米,河面上碧波蕩漾,兩岸綠柳成行,將石橋襯托得格外美麗。新橋與古橋相距約200米,遙遙相望,風景極佳。
2009年9月28日北京捷運4號線開通後,北端終點站設安河橋北站,此車站因地處於“安河橋”以北而得名。安河橋北作為北京捷運4號線首發站,每天吸引著成千上萬旅客的光顧,也給海淀人的出行帶來了方便。同時,許多人開始對安河橋這座古橋產生興趣。住在市中心的市民,花上幾元錢,搭乘捷運通往安河橋的旅程,是十分新穎的。走出站台就可以觀賞郊外風光,春天,近看京密引水渠春水和盛開的百花;秋天,仰視金山上的滿山紅葉,令人心曠神怡;冬日的郊外寧靜,也是格外誘人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