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樂集
- 外文名:Lok Set
- 類型:佛經
- 作者:中國僧人
- 內容:安樂淨土經論要文
- 作用:弘揚淨土教義
概述,內容摘要,宗旨思想,主要宗旨,核心思想,
概述
佛教認為,我們芸芸眾生所居的世界,充滿了各種不淨之物,是為“穢土”;而諸佛以其所行之功德及所立的各種誓願力而成就的國土,則清淨無垢,充滿了光明和喜樂,因此稱為“淨土”。在諸佛淨土中,尤以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更為殊勝。
據佛經中講,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以黃金為地、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等種種寶物嚴飾階道樓閣。還有以各種寶物裝飾的欄楯、羅網和行樹等。此國土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花,當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和寶羅網時,都會發出微妙的樂聲,聽到這些微妙的音聲,眾生即會自然生出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生於此國的眾生,都有一心向佛之不退轉心,他們沒有諸般苦惱,唯有種種歡樂,因此阿彌陀佛的淨土被稱為“極樂淨土”或“安樂淨土”、“安樂國土”等。
作者
《安樂集》的作者,是隋唐時大力弘揚淨土教的大師道綽。據唐代著名的佛教史學家道宣律師所作的《續高僧傳·道綽傳》說,他俗家姓衛,并州汶水(今山西文水縣)人(另據唐代僧人迦才所作的《淨土論》卷下“引現得往生人相貌”中作并州晉陽人) 。道綽生於北齊武帝(高湛)河清元年(公元五六二年),卒於唐貞觀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享年八十有四。
道綽幼年時以能恭讓而知名閭里。十四歲時(北齊後主武平六年,公元五七五年)棄俗出家,開始誦習佛教經典。
南北朝時,正是中國佛教涅盤佛性學十分流行之時,涅盤佛性學主要講成佛的可能性、成佛的依據、條件以及佛的果位、境界等問題。對於這些問題,南北諸家所傅不同,各有師承。宋齊時北方僧人曇準到南方,聽到南方涅盤師僧宗講《涅盤經》,方審知此學南北各有特點。
北方的涅盤學流傳可追溯到北涼的曇無讖譯出大本《涅盤經》之時。北涼玄始十年(公元四二一年),曇無讖到姑臧(治所在今甘肅武威)應河西王沮渠蒙遜之請譯出《大涅盤經》。此經宣說一切眾生,包括斷了善根的一闡提人,也都具有佛性。這一學說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曾產生過重大影響。公元四三九年,北魏太武帝平涼州,將涼州經像法事悉數遷入鄴都(今山西大同),於是涅盤學開始在北地廣泛流傳。
孝文帝以後,北方傅習《涅盤》者更多。如智嵩曾以新譯經論在涼地傳授涅盤義旨,並著《涅盤義記》。四分律大師慧光亦曾著《涅盤疏》,其門人法上為一代名師,在北齊時曾任僧統。法上的弟子淨影慧遠更是齊隋門一代名師,學《地論》而兼《涅盤》,亦會著《涅盤經》十卷,所作名著《大乘義章》,常歸宗於《涅盤》旨義。
除了《涅盤經》以外,他對大乘佛教的其他經論也有相當造詣。他所著的《安樂集》,為了勸引眾生歸向西方淨土,曾廣引諸部經論,以申明淨土教義。據粗略統計,《安樂集》中所引的各種經律論釋多達五十餘部。除了專講淨土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之外,諸如《法華》、《般若》、《華嚴》、《涅盤》、《大集》等經,以及《大智度論》、《大乘起信論》、《俱舍論》等論都曾加以引證,可見他佛學見識之廣博。
道綽法師後來又在太原開化寺師從慧瓚禪師,慧瓚禪師為當時北方禪學名宿,清約雅素,慧悟開天,道名遠播。道綽在其座下修習空理,頗得禪味。
道綽法師對佛教最重要的功續還是在傅播和弘揚淨土往生教義。隋大業五年(公元六O九年),他來到石壁玄中寺中(在今山西省交城縣境內) ,寺為北魏、北齊時曇鸞法師所立,曇鸞在當時號稱“神鸞”,一生精修淨業,致力於淨土教學的研究,所作《淨往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以及《略論安樂淨土義》等,專門弘揚淨土法門。他常在并州、汾州一帶活動,得到許多信眾的奉持和歸依。道綽在石壁玄中寺見到記載曇鸞法師事跡以及顯示其西方往生種種瑞應的碑文,心有感觸,於是開始專修淨業,大力弘揚願求往生西方的淨土法門。
在此之前,道綽法師就對淨土教義及曇鸞大師的功績給予相當的關注。他曾搜酌經論,加以融會貫通,以便甄別料簡。自從在玄中寺見到記載曇鸞大師事跡的碑文後,便捨棄《涅盤》學及其他諸般講習,一心修習淨土法門,並專念西方阿彌陀佛。據《僧傳》等史料記載,道綽法師後來聲譽日著,遠近聞名,道俗信眾慕名而赴者日接不暇。
他為眾講解《觀無量壽經》先後共約二百餘遍,而且詞旨明暢,比事引喻,對機應化,使聽者都能各有所獲。因此每當講經結束,大眾個個手掐念珠,口誦佛號,一時念佛之聲,響彌林谷。即使偶有不信者,一旦接觸道綽的風采,聽了他深入淺出地講解淨土教義之後,也都為他的滔滔雄辯和儀貌風度所折服。
道綽勸人念佛,以口誦阿彌陀佛名號為主。他要求道俗信眾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以麻豆等物計數,每念一聲,便下一粒,如是念念相繼,誦佛不輟,累積共得數百(萬)斛。他又穿木變子為數珠用以計數,並將這種自己穿制的念珠送給眾人,教他們念佛。除了勸導教化道俗眾生稱名念佛之外,道綽自己也勤於淨業,精進不斷。
相傅他自己經常面西而坐,六時篤敬,觀想禮拜,從不缺絕。一有空暇,即口誦阿彌陀佛名號,據說他自己每天要念佛七萬遍。由於他的身體力行及勤力教化,山西晉陽、太原一帶的道俗男女,望風成習,七歲的小兒都會誦念阿彌陀佛名號。於是,淨土教義在社會上很快地流傳開來。中國佛教淨土宗的形成和發展,與道綽法師及其弟子善導的功績有很大關係,因此道宣也在《僧傳》中讚嘆說,尋求西方往生的淨土法門能廣泛流傅,是由於道綽法師的緣故啊!
道綽自四十八歲改信淨土教後,唯以弘揚淨土念佛法門為己任。他一生重念佛修行,所以他的著述留下的並不多,道宣在《僧傳》中說他曾著《淨土論》二卷,統談龍樹、天親,邇及僧鸞、慧遠,並遵祟淨土。此《淨土論)即是現存藏中的《安樂集》二卷。《唐書·藝文志》記道綽的著作,有《淨土論》二卷及《行圖》一卷。此外,日本《東域傅燈目錄》卷下記道綽另苦《觀經玄義》一卷,然這些著作,除《安樂集》外,現都不傅,因此《安樂集》一書成為我們研究道綽的佛教思想,以及研究中國佛教淨土宗發展史的重要資科。
版本和內容
《安樂集》一書問世後,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唐代道宣法師評論此書是“明示昌言,文旨該要,詳諸化范。”(見《續高僧傳·道綽博》),因此在唐代甚為流行。宋代以後則不見著錄。近代南京金陵刻經處曾有單刻本行世。一九八三年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三冊中也收集了這本書。唐代以後,《安樂集》傳到日本,引起日本淨土教徒的重視,紛紛進行研究,並有多種註疏本出現。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亦將本書收集於第四十七卷(NO.1958)
《安樂集》上下兩卷,共分十二大門,每一門又分若干部分加以立論辨析,稱為“料簡”,所以全書共有三十八番料簡構成。中心思想是將佛的一代說教,分為聖道門和淨土門,以聖道門為難行道,以淨土門為易行道,勸諭眾生信歸彌陀,願求往生安樂世界。全書以《觀無量壽經》義旨統以貫之,著重於破除異義,弘揚淨土教義。
《安樂集》上卷共有三大門。
第一門從所處的時代和眾生的根機來說明淨土法門易修易行。書中說,假如教義與時機相應,就容易修行證悟,反之則難以入門。書中認為現時眾生,因離佛陀時代久遠,故而正應當懺悔修福、稱念佛號,才能滅罪得福,求得淨土往生。
接著書中又詳細說明了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淨土的果位功德。道綽判定,阿彌陀佛是報身佛,他昕教化的極樂莊嚴西方淨土,是由阿彌陀佛所行功德感應受報而成就的報土。故而西方極樂世界的果位上通諸佛、菩薩,下達世俗凡夫。智淺機劣之徒,只要信奉彌陀佛願力,一心稱念佛的名號,必能往生西力淨土。
第二大門主要告誡凡是希望將來往生西方淨土的信眾,必須先發菩提心。所謂“菩提心”就是指欲上求佛道、下度眾生的大願心。道綽認為只有先發此菩提大心,才有可能修得往生。因為菩提是無上佛道之名,因而此心廣大、究竟、長遠、普備。道綽在此門中還批評了大乘佛教其他一些派別對淨土門的異見,最後又著重強調稱名念佛的方法和效用。
第三大門再次明確指出淨土法門是時教相應的方便法門,是末法時朗的易行之道。書中以龍樹《往生論》為依據,認為在末法時期若想以自力修成佛道,有如陸路行走,比較辛苦,故是難行之道。若依佛的願力,修習各種淨業,願求淨土往生,好像舟行水中,較為易行,故稱易行道。他說在當今末法時期,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他還宣稱,即使會經造惡之人,只要能夠盤意專精,常能念佛,就會消除各種障礙,定然得到往生。這一門是全書的重點,是《安樂集》淨土思想的要旨。下卷各門幾乎都是圍繞著這一門所說的內容進行反覆論證,並加以多方發揮的。
下卷共分九大門,主要內容是緊緊環繞第三門中提出的思想,大量引證中國佛教歷代高僧的事跡以及佛教經論加以說明。
第四大門主要敘述自北魏至北齊的六位高僧所行勸修淨土法門之事。並引證《華嚴》、《涅盤》、《般舟》等大乘經論來說明念佛三昧為修道入聖之要門,以及修習念佛三昧的種種不可思議之功德利益。
第五大門反覆比較難等、易行二道之優劣,強調說明穢濁之世,唯有念佛修行,求生淨土,才能早證無上菩薩。
第六大門引諸經論,說明十方世界諸佛淨土以西方淨土最為殊勝。因為西方淨土教主阿彌陀佛以及觀世音、大勢至菩薩與此土眾生特別有緣之故。唯釋迦佛憐憫末法眾生,所以特令此淨土經典住世,故凡夫眾生應當一心嚮往求生西方。
第七、八、九諸門主要從修道功用、果報之真偽、眾生的苦樂、善惡及壽命的長短等角度,將娑婆世界與安樂世界加以反覆比較,以說明往生西方淨土比在此土修行具有更大的功德利益。
第十大門以十方諸佛勸歸淨土來說明安樂國土的不可思議。
最後兩門再次勸導一切眾生應依善知識發心向西,求生安樂淨土,並引《十往生經》以敘述念佛往生的種種行業。最後作偈普勸同歸,共成佛道。
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及價值
在眾多佛教經論中,《安樂集》一書篇幅並不大,但本書弘揚淨土教義,提出了一系列關於淨土信仰和往生方法的理論,並大量引證經論,不斷破除不利於淨土教義發展的各種思想障礙,使得淨土法門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深入到社會各階層中,為淨土宗的創立和發展作了思想理論上的準備。後來,道綽的弟子善導作《觀經疏》(即《觀經四帖疏》,也作《四帖疏》),就是以《安樂集》的淨土思想作為理論基礎。因此《安樂集》一書在中國淨土宗思想發展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內容摘要
第一大門中有九番料簡,主要說明淨土法門易修易證應時應機而廣勸修學;並說明《觀無量壽經》,《觀佛三昧經》等以觀佛三昧、念佛三昧為宗,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王。又說明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是報身報土,阿彌陀佛淨土的地位通於上下,上至菩薩,下至凡夫,都可以往生,而且彌陀淨國的領域還超出三界等。
第三大門四番料簡,主要是教相判釋並顯示全書的正旨:初明難行易行二道和自力他力兩種法門而說明淨土教法是他力易行,次明劫時大小不同,三對大乘佛教分作聖淨二門。引《大集經》、《大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說明有此難易二門的原因。後更徵引經教證成勸信求往,以下各門,根據此門所判分別解說。
第四大門三番料簡,主要在引證中國高僧所行的淨土法門作為示範,並說明諸經多明念佛三昧,行此念佛三昧必獲種種利益。
第七大門兩番料簡,主要說明此土的厄縛和彼土的解脫,以及此土和彼土修道用功輕重和獲報真偽的比較,而勸修淨土。
第八大門三番料簡,主要引經證明,並提出彌陀、釋迦和安樂世界、娑婆世界的比較,而勸舍此土,祈求往生。
第十大門兩番料簡,引經證明西方淨土不可思議。此土眾生修行艱難且緩,諸佛大悲,勸以所修諸業回向西方以成大益。
第十一大門兩番料簡,勸一切眾生依善知識作向西意,並說明淨土受生的殊勝。
第十二大門一番料簡,主要引《十往生經》為證,以勸往生西方,並作頌總結,以功德回向一切。
宗旨思想
主要宗旨
本書撰述的主要宗旨在破除異義,顯示淨土法門的道理。隋、唐之際,一般人對淨土有兩種看法:首先以為淨土觀像稱名是墮於有相之見;其次認為《觀經》十念成就之說是別時意趣。當時的大德如地論、三論、天台諸師雖皆講說《觀經》並有所撰述,然大都各弘本宗,不過以淨土為輔。他們解釋經義,就不越出各自宗義的範圍。如淨影、嘉祥諸師都主張彌陀淨土為化身化土。天台家又分淨土為四類,實際上都是三身三土的變相,不過隨往生者的品類而別。作者認為這些說法,非是淨土本宗之義,因而分別加以料簡。
核心思想
本書在彰顯自宗方面有幾點比較突出的思想:一、聖淨二門,二、十念成就,三、末法思想。
本書將一代佛教判為聖淨二門勸信求往,第三大門正顯此意。大意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由於不得聖道、淨土二種勝法,長劫以來輪迴生死不得出離。聖道一種今時難證,因為去聖遙遠,而又理深解微,難修難證。當今末法時代,只有淨土一門才是方便之路。
次為十念成就,出自《觀無量壽經》:“佛說下愚凡夫,現造重罪,臨命終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即得往生。”此種說法,當時通論之家以為是別時意趣,謂臨終十念但得作往生之因,非即得生淨土。作者在第三大門第三番料簡中,著重說十念相續稱佛名字一定往生;因為佛的本願在以名號攝客群生,眾生稱名就可以與佛願相應。這樣來發揮稱名的意義。
再次為末法思想。佛滅五百年後,中印度佛教徒遭受了迫害。一部分大乘學徒以此為背景,就有佛正法入了末法的說法,強調未來的希望,於是西方安樂淨土的信仰,逐漸抬頭。中國淨土宗的勃興和印度相似,仍以時代動亂佛法被摧殘為背景。在北周武帝(公元561~578)滅佛之後,佛教大受摧殘,北方原來注重實踐的佛教徒就更有這種末法時代的感覺,而盛行淨土他力往生的信仰。本書在第三大門裡根據《大集經》說:“末法時中億萬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這正說明淨土宗的信仰和末法思想密切的關係。
本書雖不是解釋《觀無量壽經》之作,但主旨不外發揮經義,所以後來他的弟子善導作《觀經疏》(即《四帖疏》)就以此書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