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師範學院人文與社會學院

安慶師範學院人文與社會學院

人文與社會學院前身是歷史系,為順應安徽高等教育的發展,於1985年創建,並於同年招收歷史教育專科,1989年歷史教育專業本科招生。現有歷史學人文教育社會工作三個本科專業和歐美文化研究所、陳獨秀研究所。目前在校學生1200人。2004年4月,歷史系更名為人文與社會學院,學院隨之由景色秀麗的菱湖之濱喬遷到風光旖旎的大龍山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慶師範學院人文與社會學院
  • 創辦時間:1985
  • 學校類型:人文
  • 屬性:普通高校
  • 所屬地區:安慶
學院定位,師資力量,學術成就,品牌專業,學院優勢,精品課程,發展前景,學科規劃,

學院定位

20 多年來,學院以服務地方基礎教育和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為宗旨,以轉變實現教育觀念為導向,以改善師資隊伍結構為根本,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課程體系最佳化為重點,以深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來提高教學為突破口,加強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科研和教研質量穩步提高,學院秉承和弘揚“知行合一,德識雙修”的系訓,奮力開拓,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育人等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為國家輸送了數千名能力強、素質高、功底厚、適應面寬的中高級專業人才。

師資力量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業教師40餘人,其中專任教授5人,副教授18人,博士、碩士27人,査昌國、李傳印、李義中、董根明、程曦教授在各自研究的領域皆取得原創性的成果。

學術成就

十年來,出版著作20餘部,在CSSCI級別刊物發表論文八十餘篇。教學、科研條件優越,資料室專業藏書25000餘冊。近三年學生就業情況良好,一次就業率在95%以上,考研錄取率接近1/3,一直穩居安慶師範學院文科各專業之首。學生科研成績亦很突出,省級刊物以上發表學術論文70篇,自辦刊物《史苑新叢》、《潛流》、《》和《皖江社工》等。1998年3月我院成立的龍睛讀書社培養學生讀書志趣,既有力地推動了本院乃至全校的讀書活動,也對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之養成產生積極的影響

品牌專業

我院三個本科專業中的人文教育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是安慶師範學院品牌專業。2000年開始四屆綜合文科班實驗,2004年在教育部教改項目文科綜合試驗班的基礎上設立,同年獲安徽省省級教改示範專業。學校人文教育專業建設,弘揚百年辦學傳統,彰顯“文化育人”辦學特色,通過主動適應和積極引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現專業建設的先進性;通過“三個融合”,實現專業課程的人文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的貫通;通過強化人文實踐,實現專業培養的地方性、綜合性與複合性的統一,促進大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取得系列教學成果。2006年學校被批准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2007年人文教育專業被教育部批准為國家特色專業,專業負責人汪青松教授被評為國家教學名師,2008年,專業團隊入選國家教學團隊,專業課程入選國家精品課程。人文教育專業國家教學團隊教授和名師薈萃,在人文教育專業授課的教授12人,副教授近20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3人。現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中國現當代文學》與《中國思想史》等6門省級精品課程和安徽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主持5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3項國家級教學研究項目,並主持多項省級社科規劃項目和教研項目。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變革和經濟發展的,面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的,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健康的個性心理素質,人格健全的綜合型文科人才。本專業畢業生具備最佳化整合的人文學科知識結構,文史哲融會貫通的專業素養,既能勝任中學語文、政治、地理、歷史與社會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又具有在科研、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從事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複合型人才。
安慶師範學院品牌專業歷史學專業為我院傳統專業,也是我院的拳頭專業,現有教授5人,有省級精品課程《中國思想史》、安慶師範學院重點課程《中國思想史》、安慶師範學院精品課程《中國近代歷史與文化》與《版本目錄學》、安慶師範學院優秀課程《中國近現代史》、安慶師範學院重點學科專門史和重點扶持學科中國近現代史。歷史學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歷史學和教育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合格中學歷史教師,兼顧培養適合於社會文化工作的史學工作者和將來從事科學研究及高教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社會工作專業於2003年開始招生,目前擁有專職教師10餘人,具有高級職稱的5人,外聘教授2人。2007年,《社會學概論》列為安慶師範學院精品課程。2008年,社會工作專業列為安慶師範學院特色專業。該專業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建設有社會工作實驗室和青少年成長與發展援助服務中心等,與地方有密切聯繫。本專業培養具有基本的社會工作理論和知識、較熟練的社會調查研究技能和社會管理能力,能在社區、民政、勞動與社會保障、文化衛生等各類社會組織、服務和公益性團體機構以及公司、企業等單位從事社會保障、社會政策研究、社會行政管理、社區發展與管理、社會服務等工作的專門人才。本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既具備初步從事科研的能力,又能運用社會工作的基本理論解決現實問題。
旅遊管理專業2006年開始招生,學生在全國導遊資格證考試、天柱山導遊風采大賽、國家英語四級考試均取得佳績,首屆畢業生就業前景非常看好。該專業正在積極申報旅遊管理本科。

學院優勢

經過多年的辦學,人文與社會學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面向未來,在專業學科建設上,我們提出了“做強歷史專業、突出人文教育專業示範性、拓展社會工作專業、做活旅遊管理專業”的構想;在教改方面,進一步加強新型課堂的構建,發揮“人文教育”教改示範專業的優勢,圍繞專業建設開展一系列的教改、交流等活動,繼續強化對學生專業實踐與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我校其他專業建設和改革起到示範和帶動作用。

精品課程

中國思想史
本課程組現有教師 7 人,課程負責人査昌國教授,課程組成員有李傳印教授、方朝暉教授、程曦教授、董根明教授和王國席副教授、金仁義副教授,全部為高級職稱。在學歷上,博士研究生 4 人,本科生 3 人,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占總人數的 57% ;這種職稱與學歷的分布情況,表明本課程教學隊伍的科研能力強。教師隊伍中 45 歲以下教師 6 人,占總人數的 86% ;平均年齡為 43.1 歲,年齡結構合理。在師資配備上,主講教師 6 名,輔導教師 1 名,教師與學生比例為 1:42 ;師資整體素質高,充滿生機和活力。
近年來,課程組教師科研力度不斷加強,以科研促教學,成為中國思想史課程建設的一大特色。目前,課程組成員已在國家重點級、國家級、省級以上學術刊物上發表相關學術論文百餘篇。總結多年來的課程建設經驗,我們逐漸改變傳統的“講解—接受”教學模式和教師一言談的教學方法,堅持課堂教學與課外讀書活動相結合、教師精講和師生討論相結合,關注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課程組教師教學效果普遍在良好以上。
中國近代歷史與文化
《中國近代歷史與文化》是安慶師範學院綜合文科和人文教育專業的基礎課程。綜合文科和人文教育專業是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素質教育、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為培養具有較高人文素質的通識型人才而設立的高師綜合文科專業。2000年8月,安慶師範學院申報的教育部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師範院校文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研究與實踐”獲得教育部立項批准。2000年9月,學校從漢語言文學、歷史學和思想政治教育三個專業新生中選拔58名學生開辦綜合文科實驗班。本著“寬專業、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規格,構建了“三基為本,綜合拓展,活動創新”的綜合文科專業課程體系,在四屆綜合文科實驗班的基礎上,2003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設立人文教育本科專業,2004年該專業被評為安徽省高校教改示範專業。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2008年入選國家教學團隊。《中國近代歷史與文化》作為該專業的主幹課程為上述教學項目的申報成功發揮著基層性的作用。
《中國近代歷史與文化》課程是在原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課程基礎上演變發展而來的,著名的中國近代外交史專家吳東之教授是該課程的奠基人。吳東之教授是解放初我國較早研究中外關係史的開拓者之一,由他主編的《中國外交史——中華民國時期(1911~1949)》,在國內學術界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2006年“中國近現代史”被評為院級重點扶持學科,學科負責人為董根明教授。通過八多年的建設,“中國近代歷史與文化”課程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學術研究方向。 中國近現代史
《中國近現代史》課程1999年被確定為系級重點課程,2000年初被評定為院級重點課程,同年底通過院優秀課程合格驗收。 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組教師先後開設的主要基礎課有:中國近現代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通史(近代部分)、史學概論、歷史教學論、馬列經典著作選讀等,此外還有中國近代思想史、中國現代思想史、中國近代史學史、中國近代文化史、中國近代經濟史、安慶與近代中國、陳獨秀研究 、公共關係學等10餘門選修課程。 近年來,課程組教師積極投身課堂教學改革,不斷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教法靈活多樣,特別是課堂討論的力度加大,授課教師分別在不同班級先 後舉辦過“馬克思與近代中國”、“太平天國與中國近代化”、“洋務運動與中國近代化”、“甲午戰爭與洋務運動”等專題課堂討論會。通過討論,拓展 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研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活躍了課堂氣氛。 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組教師在繁忙的教學之餘,常抓科研、教研,近三年先後在《史學理論研究》、《歷史檔案》、《中國教育報》、《社會科學戰線》、《史學月刊》、《歷史教學問題》、《探索與爭鳴》、《中華文化論壇》、《安徽史學》等十幾家國家重點級、國家級和省級學術期刊上發 表科研、教研論文30多篇,其中,多篇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在史學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課程負責人: 徐偉民

發展前景

敬德敷文,勤業樂群,人文與社會學院一直注重師生人格的養成,構建人的成長、成才、成功良好平台。我們堅信在學校黨委和行政班子的領導下,經過全體同仁的黽勉工作,生機盎然的安慶師範學院人文與社會學院今天多美好、明天更燦爛。

學科規劃

人文與社會學院
學科及碩士點建設規劃
根據學校《“十一五”重點建設規劃》的要求,結合我學院學科建設工作實際,特提出學科及碩士點建設規劃。
一、學科發展思路
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各院系的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基本建設工作,我學院一貫重視學科和專業建設,在進行中國思想史重點學科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明確方向,鍛造梯隊,打造精品,提高層次”的學科發展思路,積極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
二、學科與碩士點建設目標
1、到2007年建成一個省級重點學科(中國思想史),兩個院級重點學科(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兩個院重點扶持學科(史學理論與史學史、中國文化史),並申報“專門史”、“中國近現代史”兩個碩士點。
2、2009年申報“世界近現代史”、“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兩個碩士點;
3、在2007年學科建設基礎上,整合梯隊,以“歷史學碩士”授予權為目標,力爭於2009年獲得突破;
4、學科的具體目標:每個學科形成兩個以上的穩定方向,至少必須具有2名教授,外聘1到2名教授,2名博士,副教授以上教師不少於4名,必須有10到15個研究項目,有30篇較高水平的學術論文,有若干專著或教材,獲得省級以上若干獎勵或專利。
三、現狀分析
我學院現有歷史學、社會工作和人文教育三個專業,分屬於歷史學、社會學和教育學三個一級學科,教師研究領域學科跨度較大,但歷史學專業實力相對集中,形成了一定的優勢。長期以來,學院形成了專門史(中國思想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兩個方向的學術梯隊,世界近現代史學術隊伍建設也初具規模。各方向學術隊伍在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上也日趨合理。現有師資和學科建設成就,為各學科進一步建設搭建了較好的平台。
近年來,歷史學專業整體科研實力穩步上升,僅專門史學科組成員近三年來即發表了80餘篇省級以上的論文,其中國家級以上有20餘篇,自2002年以來共獨撰或參撰著作12本。各類科研項目總計23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2項,教育部1項,省教育廳項目10項。
儘管我們在學科建設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存在的問題還少。各學科方向須進一步凝鍊,學術隊伍尚須進一步加強整合與最佳化,使之在年齡、職稱、學歷結構等方面更為合理;發展規劃中的學科學術隊伍尚顯薄弱,尤其是學術帶頭人缺乏;各學科科研成果有待進一步豐富和提升層次。
四、措施與步驟
1、加強學術隊伍建設,明確學術隊伍建設方向和步驟。學院將把學術隊伍建設作為學科和碩士點建設的重點來抓,在專門史學科隊伍建設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最佳化各學科隊伍。整體要求各學科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合理而富有層次,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
(1)已建成的重點學科要提出更高的任務目標,進一步凝鍊學術方向,使各學科的內部分化與整合趨於合理且具有層次感,力爭成為學校乃至全省高校中的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具備示範性;
(2)初具規模的學科要求至2007年內在職稱、學歷上有較大進步,加大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實現跨越發展。
(3)各學科隊伍建設分兩個階段、各有重點逐步進行,第一階段至2007年,以完成兩個碩士點的申報為目標,對現有各學科採取力度不等、方式不同的投入和建設,為下一階段建設準備基礎;第二階段至2009年,以歷史學碩士學位授予權為最高目標,重點加大對世界近現代史、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等學科隊伍建設,擴大對歷史學碩士學位授予權申報的支撐。
2、加大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把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提升到本學院發展的戰略高度,作為本學院長期的中心工作之一。本著“做強老專業,辦好新專業”的發展思路,圍繞學科建設和碩士點申報制定人才引進和培養計畫:一是爭取在歷史學專業專門史學科引進1至2名對口教授或博士,世界史引進1名博士或碩士;社會工作專業引進2至3名碩士;二是加大對現有師資的整合和培養,逐年有選擇、有目的的鼓勵和選派教師進修,鼓勵並要求青年教師攻讀高學位。
3、強化責任意識,確立責任制度。
(1)、明確各學科,尤其是第一階段重點建設的各學科帶頭人,擬以查昌國、李傳印教授、程曦博士為專門史學科學術中堅;以徐希軍博士和董根明副教授為中國近現代史學科學術中堅,並擬引進對口教授或博士加強該學科的學術力量。對各學科的中堅人物提出高標準、嚴要求,充分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以體現本學科的特色並保持其穩定性。
(2)、初步規劃對不同職稱、不同學歷的教師提出適當而可行的科研指標與具體任務,對科研項目和論文數量與級別、專著、教材等科研成果進行量化到人。通過對每位學科成員進行加壓加量,推動學科和整個學院的發展,形成特色,形成影響。
4、在引進人才的同時積極外聘客座教授,加強橫向聯合,內聚實力,外借影響,努力提升學科學術水平,擴大影響。
5、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圖書資料建設,為開設研究生課程和進行研究生教育創造條件。研究申報各學科的研究生課程計畫,充分利用相應學科領域的成功經驗,由副教授以上人員(或相當專業技術職務者)做好研究生學習課程的開設準備工作;加大資料購置力度(預計總價值30萬元左右),建設具有相當水平的培養研究生的機制與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