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

在中共安徽省委領導下,全省各族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奮力崛起”的總體要求,振奮精神,開拓進取,圓滿完成省十屆人大三次會議提出的各項任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05年
  • 性質:地方法規
  • 類別:報告
2005年工作回顧,“十一五”發展戰略任務,

2005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在中共安徽省委領導下,全省各族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奮力崛起”的總體要求,振奮精神,開拓進取,圓滿完成省十屆人大三次會議提出的各項任務。全省生產總值5375.8億元,比上年增長11.8%,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000美元,提前實現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步階段的預期目標。
——鞏固巨觀調控成果,經濟運行質量穩步提高。加強經濟運行調節,促進工業快速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73.5億元,增長22.7%,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57.9,創歷年最好水平,銷售收入超百億元企業達到10戶。進一步加大對“三農”支持力度,全部免除農業稅,農民人均政策性受益70多元,糧食產量2605萬噸,保持常年偏好水平。消費市場穩中趨旺,旅遊、住房、汽車等消費不斷擴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65億元,增長13.3%。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4%,漲幅回落3.1個百分點。財政收入656.4億元,增長26.1%,其中地方收入333.8億元,增長2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7%。14個市經濟成長超過10%,10個市財政收入增幅超過20%,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協調性明顯改善。
——推進“861”行動計畫,發展基礎持續增強。發揮項目帶動作用,產業基地和重點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馬鋼500萬噸薄板帶、奇瑞發動機及變速箱、江汽客車和運動型多功能車、煤化鹽化一體化等加工製造業項目紮實推進,豐原燃料乙醇、銅陵有色冶煉改造等項目竣工投產。全年新開工電廠項目5個,在建裝機規模930萬千瓦。六武、安景、合淮阜等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合寧、合武、銅九鐵路建設進展順利,廬銅、蕪馬、蚌明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新改建農村公路1萬公里。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基本建成。“生態安徽”、“數字安徽”、“信用安徽”建設取得新成效。在“861”行動計畫帶動下,全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21億元,增長31.7%。
——深化改革開放,東向發展開局良好。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改革深入開展,省直黨政機關與所辦企業脫鉤工作基本完成。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新增私營企業1.7萬戶。地方金融改革取得突破,徽商銀行、省信用擔保集團掛牌運營,農村信用社改革和農村合作銀行組建進展順利。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探索建立農村基層工作新機制,啟動農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場建設試點。全面實施東向發展戰略,我省進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設規劃,與東部地區多層次合作深入推進,外向型經濟加快發展。全省實際利用外資16.9億美元,增長25%,其中外商直接投資6.9億美元,增長26%;利用省外資金801億元,增長52.2%;外貿進出口總額91.2億美元,增長26.4%,其中出口51.9億美元,增長31.8%。
——維護民眾利益,和諧安徽建設紮實開展。認真落實就業再就業各項政策,全年城鎮新增就業42.4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1萬人。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全省參加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的人數分別達347萬、387萬和360萬,9個市實現養老保險市級統籌,城市低保人均月補差標準由56元提高到68元,92.5萬農村困難民眾享受到每年130元的生活救助。探索建立被征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農民工工資清欠任務基本完成。加快“整村推進”扶貧開發,50萬人實現脫貧。“平安安徽”創建活動全面展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逐步健全,信訪形勢明顯好轉,安全生產形勢相對穩定。特別是面對13號颱風帶來的嚴重災害,我們把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妥善安置受災民眾,切實抓好災後重建,全面開展對口支援,保障了受災地區生產生活安定,生產救災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堅持統籌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企業自主創新步伐加快,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啟動建設。“兩基”目標全面實現,改造農村中國小D級危房70萬平方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17.3%。省、市、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全面建成並投入使用,50個醫療救治體系項目基本建成,新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00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擴大到16個縣(市)。在全國十運會上奪得7金5銀,實現“十運回升”目標。省文化博物園區等一批公共文化設施開工建設,省出版集團掛牌成立,安慶市躋身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行列。推出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文藝精品,民眾性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加強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2‰。開展綠色GDP試點,完成第一次經濟普查。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和“雙擁”工作進一步加強。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權益得到保障。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台工作取得新進展,國土、氣象、地震、檔案、文物、地方志、文史參事工作邁出新步伐。
——轉變政府職能,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和國務院依法行政綱要,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12件,制定規章11件。頒布實施安徽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21個專項預案。成立省政府經濟技術顧問委員會,完善重大事項公示和聽證制度。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人民民眾監督,辦理人大議案3件、代表建議482件,政協委員提案585件。加強效能監察和審計監督,反腐倡廉深入推進,政風建設取得新成效。
剛剛過去的一年,也是實施“十五”計畫的最後一年。五年來,我們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國家巨觀調控政策,積極搶抓發展機遇,妥善應對各種挑戰,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成就。這五年,是我省經濟成長逐年加快、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的五年,全省生產總值連跨三個千億元台階,年均增長10.6%;財政收入五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長17.7%。這五年,是結構調整成效突出、經濟素質明顯提高的五年,三次產業結構由25.6:36.4:38變為17.9:41.6:40.5,非公有制經濟比重由33%提高到44%,城鎮化水平由28%提高到35.5%。這五年,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發展基礎不斷夯實的五年,大江大河治理、城鄉基礎設施和產業基地建設取得突破,一批事關全局的重大工程和項目相繼建成,累計固定資產投資8010億元,是“九五”時期的2.2倍。這五年,是改革開放進程加快、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五年,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村稅費改革和糧食直補改革,國有大中型企業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財稅、金融、投資、行政管理等各項改革取得積極進展,累計利用外資53.7億美元、進出口總額300.7億美元,經濟外向度由9.5%提高到13.9%。這五年,是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民眾得到實惠較多的五年,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保等社會事業投入明顯加大,城鎮新增就業200萬人,社會保障能力不斷增強,長期困擾縣鄉的欠發工資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1.6%和6.4%,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這些成就,標誌著我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五年的發展令人振奮,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斷加深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安徽特色的崛起之路。工作中,我們深切體會到:必須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箇中心,把中央精神和安徽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必須堅持以工業化為核心,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大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必須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把改革和開放更好地結合起來,以開放促改革、促調整、促發展;必須堅持加大投入,多做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強化發展支撐,增添發展後勁;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民眾根本利益,調動和激發全省人民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必須堅持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轉變政府職能,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各位代表!“十五”的發展,為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譜寫了嶄新一頁,為推進跨越式發展、實現安徽奮力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安徽省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省人民團結奮鬥、開拓進取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駐皖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和政法幹警,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其他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關心、支持安徽現代化建設的中央各部門、兄弟省市區和海內外友好人士,向在我省創業的境內外投資者、建設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們的工作與人民民眾的期望有不少差距,經濟社會生活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結構不夠合理,新的增長點不多,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動力有待增強。資源、環境制約日益明顯,粗放型經濟成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薄弱,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解決“三農”問題任務艱巨。開放型經濟發展不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足,創新創業環境亟待改善。城市化水平偏低,縣域經濟發展滯後,區域發展很不平衡。就業壓力較大,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較低,部分民眾生活比較困難。政府職能轉變尚不適應經濟社會轉型要求,機關作風和效能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和腐敗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對這些問題,我們一定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十一五”發展戰略任務


“十一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縱觀全局,未來五年我省面臨十分難得的戰略機遇,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國內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特別是中部崛起戰略全面實施,長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加速推進,有利於我省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提升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積累,安徽已跨上持續較快發展的平台,到了應該也能夠加快崛起的時候。在這樣一個重要階段,抓住機遇,我們就能邁出跨越式發展的關鍵一步;錯失良機,就會在日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陷入被動。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和危機感,動員全社會力量,凝聚各方面智慧,乘勢而上,奮力崛起,全面加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這是我們必須肩負的歷史使命,也是全省人民的強烈願望。
“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推進跨越式發展、實現奮力崛起為主題,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東向發展、創新推動、中心城市帶動、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開展“全民創業行動”,提升“861”行動計畫,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改善人民生活,建設和諧安徽,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新局面。
綜合考慮未來我省發展面臨的趨勢和條件,“十一五”時期,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到2010年超過1萬億元,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人均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半以上,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為安徽崛起打下決定性的基礎,確保2020年以前,我省人均生產總值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經濟社會發展居全國中上遊行列,提前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是:
(一)突出工業強省,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工業發展不足,工業化水平較低,是我省發展的突出矛盾。必須牢固確立工業強省意識,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強化經濟發展的支撐力和帶動力。
加快工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產業規模化和集群式發展,構築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加快汽車及零部件、電子電器和化工等產業基地建設。加快發展能源產業,推進“皖電東送”工程,建成兩淮能源基地。壯大材料產業,建設全國重要的精品鋼鐵基地、有色金屬基地、新型建材基地。振興輕紡工業,在食品、紡織服裝等行業形成一批優勢品牌。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生物質能源、生物醫藥、現代中藥、納米技術、積體電路、軟體和終端產品等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堅持扶優扶強,推動企業戰略性重組,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帶動力的大企業、大集團,發展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
積極發展服務業。堅持市場化、產業化和社會化方向,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流通現代化,建設旅遊強省,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壯大服務業支柱產業,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二)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堅持“多予少取放活”,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全面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提高畜牧水產業比重,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的核心任務,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增強農產品競爭力。加強農田水利、耕地質量和生態建設,提高農業機械化和農村信息化水平,健全農技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鞏固稅費改革成果,基本完成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任務,建立農村基層管理新體制、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新機制、“三農”社會化服務新體系。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加快農村流通體制改革和市場建設,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提高農業的市場化和組織化程度。
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進一步增加投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鞏固九年制義務教育,強化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推進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培育新型農民。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實施農村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加強鄉村建設的規劃和引導,加快路網、供電、通訊、電視、給排水、沼氣、垃圾處理等設施建設,明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
(三)推進東向發展,加快經濟國際化進程
實施東向發展戰略,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分享區域合作和國際分工利益,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
加速融入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推進體制接軌,在行政審批、投資創業等方面,實行更加務實靈活的政策,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交流合作機制。拓寬東向通道,形成與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的快速交通網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市場融合,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承接產業轉移,把我省建成長江三角洲加工製造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政策引導,支持沿江、毗鄰蘇浙等有條件地區率先融入、率先突破。同時,繼續擴大與其它地區的交流和合作。
著力提高經濟外向度。堅持擴大規模和提高質量並重,把招商引資與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更好地結合起來,大力推進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利用外資步伐,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優秀人才,力爭在引進跨國公司特別是世界500強上取得新突破。辦好各類開發園區,推進國家級開發區擴充和省級開發區升級,提高產業整體承接水平。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最佳化出口商品結構,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力爭把我省建成全國重要的新興出口加工區。重視做好進口工作。促進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擴大國際經濟技術合作。
(四)壯大中心城市,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堅持工業化與城鎮化相互促進,著力改變我省中心城市規模偏小、實力偏弱的狀況,培育區域經濟成長極,帶動全省經濟加快發展。
加快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設。提升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強化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以建設濱湖型現代化大城市為方向,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提升合肥首位度,構築省會經濟圈。以發展重化工業、建設產業密集帶為重點,推動沿江城市聯動發展和跨江發展,構建以“馬蕪銅宜”為重點的沿江城市群。以“兩淮一蚌”為突破口,大力發展煤電化、農產品加工業、生物質能源和材料產業,推動皖北地區加快發展。以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為目標,強化黃山旅遊中心城市功能,壯大旅遊支柱產業,提升皖南地區開發開放水平。加大對大別山區和江淮分水嶺地區的扶持力度,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
振興縣域經濟。以工業化為核心,以縣城和中心鎮建設為重點,統籌城鄉產業布局,引導企業向園區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完善縣級管理體制,賦予縣級更多的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在有條件的縣(市)實行省直管縣試點。建設一批經濟強縣,力爭有的縣進入全國百強行列。
(五)建設創新型安徽,形成加快發展新優勢
推動跨越式發展,必須充分發揮後發優勢,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雙輪驅動”,為奮力崛起注入強勁動力。
把加快科技創新作為提升區域競爭力的中心環節。高度重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著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汽車、生物工程、煤化工、電子信息等領域取得突破。整合科技資源,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加強科技創新基礎條件和服務平台建設,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和技術市場,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進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建設,帶動全省整體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充分發揮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關鍵作用,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富有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形成崇尚科學、尊重創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風尚。
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大力推進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改革,形成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體制環境。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立比較完善的公共財政體制。加快企業股份制改革,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完善國有資產監督和管理體系。開展“全民創業行動”,培育壯大各類市場主體,提高非公有制經濟比重。支持金融機構改革,做大做強地方金融,逐步形成各類金融機構競相發展、融資渠道較為通暢的金融服務體系。積極發展各類要素市場和商品市場,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基本建成“信用安徽”框架體系。
(六)堅持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加大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力度,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和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抓好循環經濟型企業、園區、城市和農村試點,推進以節能降耗為重點的技術改造,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強化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倡導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
加快“生態安徽”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從源頭防治污染和保護生態,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問題。加大淮河、巢湖流域污染治理力度,改善長江流域環境質量。加強水源保護,保障飲水安全。加快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加強重要生態功能區的建設和保護。堅持有限開發、有序開發和有償開發,依法保護和合理開發國土資源。
(七)強化基礎設施,構築安徽崛起的堅實平台
在近年來高強度投入的基礎上,集中力量再建設一批事關全局的重大工程,提高基礎設施網路化、現代化和一體化水平,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
構築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加快高速公路建設,形成高等級公路骨架網,加強公路連線線及農村公路建設,提高通達深度。推進幹線鐵路建設,提升在全國路格線局中的地位。建設合肥新機場,改造黃山機場。加強長江、淮河等乾支流航道整治,合理開發岸線資源。“十一五”期間,力爭新建鐵路10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2000公里,改造和新建農村公路6萬公里,增加港口吞吐能力1.3億噸,實現幹線鐵路通達省轄市、高速公路通達縣域、油路或水泥路通達行政村的目標。
加強水利支撐體系建設。統籌防洪抗旱減災和生產生活用水安全,加快防洪保全工程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水平。完成國家確定的治淮骨幹工程,實施行蓄洪區調整與改造、堤防達標及河道整治、重點平原窪地排澇等治淮新三項。加強長江幹流及重要支流整治,完成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開展重點小型水庫加固改造。實施淮水北調,抓緊引江濟淮前期工作。
建立“數字安徽”框架體系。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信息平台,以推進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產業信息化為重點,廣泛套用信息技術,加速經濟和社會信息化。
(八)加強社會建設,構建和諧安徽
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健全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完善對困難民眾的就業援助制度,促進多種形式就業。健全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制度,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實現養老保險省級統籌,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合理調節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公平。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最佳化公共資源配置,加大對社會事業的投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提高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程度,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辦學,加快發展各類職業教育,實施高等教育“雙百工程”,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實現規模與質量雙提升。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保護文化遺產,提高安徽地方文化影響力和文化產品競爭力,建設文化強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現代文明程度。完善城鄉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提高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能力,逐步解決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積極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穩定低生育水平,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
努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加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救援、社會動員機制,強化安全生產監管,改進信訪工作,推進和諧社區和村鎮建設,積極創建“平安安徽”。堅持從嚴治政,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開展“五五”普法,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推進依法治省。增強全民國防意識,提高國防動員能力,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