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農村地區兩基攻堅和鞏固提高實施規劃(2004—2007年)

《安徽省農村地區兩基攻堅和鞏固提高實施規劃(2004—2007年)》是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04年7月13日發布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農村地區兩基攻堅和鞏固提高實施規劃(2004—2007年)
  • 文號:皖政辦〔2004〕54號
  • 地點安徽省
  • 機構:二○○四年七月十三日
檔案通知,實施規劃,

檔案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安徽省農村地區“兩基”攻堅和鞏固提高實施規劃(2004—2007年)的通知
皖政辦〔2004〕54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組織編制的《安徽省農村地區“兩基”攻堅和鞏固提高實施規劃(2004—2007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實施規劃

安徽省農村地區“兩基”攻堅和鞏固提高實施規劃(2004—2007年)
為全面提升全省“兩基”(基本普及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整體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村人口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轉發教育部等部門〈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畫(2004—2007年)〉的通知》(國辦發〔2004〕20號)和教育部、財政部《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地區“兩基”鞏固提高工作的意見》(教基〔2004〕4號),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基本形勢與要求
我省“兩基”工作於1993年全面啟動,經過10多年的奮鬥,全省106個縣(含縣級市、區,下同)中已有103個縣通過國家“兩基”驗收,人口覆蓋率達到94.89%,普及程度在全國保持較好水平。2003年,全省國小、國中入學率分別達到99.09%和96.44%,國小畢業生升學率繼續保持在100%,國小和國中學生輟學率分別控制在0.78%和2.01%,青壯年文盲率繼續控制在5%以下;中國小校園和校舍建設得到不斷加強,普通中學和小學生均校舍面積分別為5.49平方米和3.62平方米。
但是,相當一部分已通過“兩基”驗收的地區,尤其是農村貧困地區,“兩基”總體水平不高,基礎薄弱,發展很不穩定,也很不均衡,“兩基”鞏固提高任務仍然艱巨。主要表現在: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經費投入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中國小危房不同程度地存在,國中校舍嚴重不足,教學實驗設施和設備嚴重老化,中國小辦學條件亟待改善;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不高;國中生輟學現象在部分鄉鎮和學校還比較嚴重。而且,岳西、阜南、利辛3個縣尚未通過國家“兩基”驗收。因此,“兩基”攻堅和鞏固提高成為我省基礎教育發展的當務之急。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兩基”攻堅和鞏固提高工作在發展教育、振興安徽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全面提高基礎教育整體水平為目標,以農村地區“兩基”鞏固提高為中心,以“兩基”攻堅為近期工作重點,堅持積極進取、實事求是、分類規劃、分層指導、整體推進的原則,進一步強化“兩基”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建立“兩基”工作統籌協調的工作機制,促進全省“兩基”整體水平的提高。
二、發展目標與分類規劃
2005年,全省所有縣全部通過“兩基”驗收,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到2007年,全省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經濟發達的農村地區,要求高水平、高質量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7周歲人口國中教育完成率達到90%以上,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基本普及,區域內中國小校發展基本均衡,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深化,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國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70%以上。學前3年教育普及率進一步提高。國小和國中教師高一層次學歷比例分別達到50%和45%以上。
已經實現“兩基”的一般農村地區,在繼續鞏固“兩基”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兩基”水平,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輟學率控制在1%以下,國中階段入學率達到95%以上,輟學率控制在3%以下,按時畢業率明顯提高,17周歲人口國中教育完成率達到90%左右。三類殘疾(智殘、視殘、聽殘)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85%以上。國小和國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9%和95%以上,高一層次學歷比例分別達到40%、35%以上。青壯年文盲率控制在4%以下,脫盲人員鞏固率逐年提高,全面掃除有學習能力的青少年文盲。
尚未實現“兩基”的岳西、阜南、利辛3縣,要求2005年通過國家“兩基”驗收,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以上,國中階段入學率達到90%以上,國中在校生輟學率控制在3%以下,17周歲人口國中教育完成率達到85%以上。三類殘疾兒童入學率達到60%以上,青壯年文盲率控制在5%以下,國小和國中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5%和90%以上;到2007年,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進一步鞏固,復盲現象得到有效控制,脫盲人員鞏固率逐年提高。
三、重點任務
(一)加強農村中國小校建設,積極改善辦學條件
1.進一步加快危房改造步伐。在已完成農村中國小一期危改工程的基礎上,繼續推進二期危改工程。省級財政每年安排不少於2億元資金(含中央下達我省的危改專項資金),用3年左右的時間,支持縣級政府消除農村中國小現有D級危房。
2.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以岳西、阜南、利辛為重點,兼顧山區(庫區)及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等貧困地區,新建、改擴建一批農村寄宿制學校,切實保障義務教育普及工作的順利進行。2004—2005年,投資1億元左右,在岳西、阜南、利辛3縣重點建設100—150所左右寄宿制國中學校,原則上保證每一個鄉鎮都有寄宿制學校,擴大學校招生規模,並結合寄宿制學校建設,強化布局調整規劃,堅決撤併需要撤併的學校或教學點。2005—2007年,投資1.3億元左右,建設200—250所左右的寄宿制學校,建設重點向山區(庫區)和貧困地區傾斜。
3.啟動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以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為主,多渠道籌集經費,認真做好國家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在我省的試點工作。到2007年,農村國中基本具備計算機教室,農村完全國小基本具備教學收視設備和教學光碟播放設備及成套教學光碟,國小教學點具備教學光碟播放設備和成套教學光碟。
繼續通過政府政策扶持,企業投資建設,學校分期還貸的辦法,建設計算機教室,加快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步伐。
4.加強農村中國小儀器設備、圖書裝備、教育教學軟體的標準化建設和省、市、縣教育教學資源庫的建設。配備與新課程標準相適應的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和教育教學軟體資源,並加強管理和指導,切實提高實驗儀器、圖書資料和軟體資源的使用效益。積極推廣光碟播放教學模式,將城市優質教育資源傳播到農村學校。省重點支持農村教育急需的教育資源開發和製作項目。
(二)建立並逐步完善義務教育階段家庭貧困學生資助制度
中央下達我省的免費教科書專項資金,2003—2005年,重點用於3個未實現“兩基”縣,兼顧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其他農村貧困地區;重點用於農村國中家庭貧困學生。2005—2007年,重點用於我省國家和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以及其他農村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根據財政部、教育部《關於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工作暫行管理辦法》(財教〔2004〕5號),制定我省實施細則,加強對免費教科書經費使用和教科書發放工作的管理。省、市、縣級政府同時承擔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除雜費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的責任。
積極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於開展經常性助學活動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3〕77號),建立省、市、縣各級貧困學生助學金制度。從2003年起,省級設定貧困學生助學資金,並將視省財力狀況逐步增加。落實和完善《安徽省中國小貧困學生助學金制度暫行辦法》,積極拓寬渠道,發揮社會公益項目在經常性助學活動中的作用,進一步加強對農村貧困學生的資助。
到2005年,岳西、阜南、利辛3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普遍得到資助,獲得免書本費、免雜費、補助寄宿生活費等項目的資助。
到2007年,全省農村中國小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普遍得到資助。
(三)進一步加強農村國中控制學生流失工作
堅持義務教育階段新生入學通知制度,鄉長、家長、校長、師長“四長負責”制度,完成義務教育司法公證制度,流生報告制度、動員流生返校工作制度、學籍管理制度、貧困生救助制度等。將控制流生工作列入對鄉鎮政府及村幹部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標,對控制流生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的鄉鎮和學校給予表彰獎勵,並在安排相關教育經費時予以傾斜,將控制流生工作落到實處。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深化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改革
以落實縣級政府對本地教育發展規劃、經費安排使用、校長和教師人事等方面進行統籌管理的責任為目標,切實做好撤銷鄉鎮教辦、建立鄉鎮中心校、實行教育經費收支兩條線和縣集中結算的財務管理體制、健全縣教育人才管理辦法等具體工作,不斷完善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
繼續做好重點指導縣的試點工作。在總結省級重點指導縣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擴大重點指導縣的範圍。進一步拓展和深化重點指導內容,規範、細化重點指導工作,推動全省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
(二)加大教育投入,確保農村中國小正常運轉和持續發展
各級政府依法確保義務教育經費“三個增長”,即:財政預算內義務教育經費支出逐年增長,義務教育撥款增長比例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生均教育事業費逐年增長;生均公用經費逐年增長。各級財政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義務教育。省政府逐年增加農村教育專項經費,並根據農村教育發展的需要及時設立新的專項經費。省、市政府通過增加轉移支付,加大對財政困難縣的轉移支付力度,增強財政困難縣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能力。
建立和完善農村中國小教職工工資保障機制。統一農村中國小教師和縣直單位公務員津補貼的發放標準,實行同等待遇,並通過銀行將工資和津補貼資金直接撥入教職工在銀行開設的個人工資賬戶。實行教師工資發放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確保教師工資的按時足額發放。
建立健全農村中國小校舍維修、改造和建設的運行機制。建立和完善校舍定期勘察、鑑定制度。省財政根據實際情況,每年安排一定資金支持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和校舍維修建設。市、縣政府要將維護、改造和建設農村中國小校舍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設立專項資金,年初納入政府預算,資金進入危改專戶。鼓勵農民民眾捐資助學或通過義務勞動支持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
確保農村中國小公用經費,保證農村中國小正常運轉。根據義務教育階段農村中國小校基本需要,合理確定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標準,農村國小每生每年150元,農村國中每生每年205元,其中,縣級財政在預算內撥款安排國小和國中每生每年分別不低於10元和15元(危改和基本建設經費除外)。經濟條件較好的地方,農村中國小公用經費標準可在省定標準基礎上適當上浮。積極拓寬投入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廣泛動員和鼓勵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公民個人捐資助學,認真落實對捐資助學單位和個人的稅收優惠政策,對捐資助學貢獻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進一步規範農村中國小校的收費行為,嚴禁亂收費,切實加強對農村中國小經費使用的管理。中國小雜費收入全部用於學校公用經費。學校代收的書本費,由學校直接用作購買書本。嚴禁將學校的雜費收入和代收的書本費挪用發放教師工資、津貼、福利和用於學校基建,嚴禁任何組織或個人以任何藉口截留、平調、挪用學校的收費資金,任何單位不得違反規定向學校亂集資和亂攤派各種費用。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農村中國小教師質量
加強農村中國小編制管理。落實編制核定工作,堅決清理並歸還被占用的教職工編制,對占用學校編制和擅自離崗的各類在編不在崗的人員,一律與學校脫離關係。建立年度編制報告制度和定期調整制度。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在教職工編制總額內,根據學校學生數、班額等變化情況,每年對學校編制進行適當調整。依法實行教師資格制度,全面推行教師聘任制。嚴格掌握教師資格認定條件,嚴禁聘用不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擔任教師。教師聘任實行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任、科學考核、契約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教職工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積極穩妥地做好落聘教職工的轉崗、分流工作。
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要認真履行中國小教師的資格認定、招聘錄用、職稱評聘、培養培訓和考核等管理職能,以縣為單位整合人才資源,統籌管理全縣教師調配工作。發揮教育人才交流的作用,做好政策信息諮詢、轉崗培訓、系統內流動和教育系統人事管理等工作。改革和完善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師評價制度,建立教師業務定期考核考試制度,把考試考核結果作為教師職務聘任和晉升的主要依據。對嚴重違反教師職業道德、嚴重失職的人員,堅決清除出教師隊伍。
嚴格掌握校長任職條件,積極推行校長聘任制。校長要具有相應的教師資格,同時具有中級以上教師職稱和5年以上教育教學工作經歷。堅持把公開選拔、平等競爭、擇優聘任作為選拔任用校長的主要方式。校長實行任期制,每屆任期為3—5年。明確校長任期內的目標責任,加強履職考核,對考核不合格或嚴重失職、瀆職者,及時予以解聘或撤職。
加強農村教師和校長的教育培訓工作。以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訓為主,積極推進新一輪教師全員培訓和繼續教育。藉助現代遠程教育手段,為教師終身學習構建一個優勢互補、資源共建共享、共同學習提高的平台。堅持農村中國小校長任職資格培訓和定期提高培訓制度。
(四)以農村中國小為重點,積極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2004年秋季開始,全省所有縣全部進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以農村中國小教師培訓為突破口,以農村中心校為龍頭,以光碟播放教學為主要手段,建立學區內的校本教研製度和校本培訓制度,加強對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促進教師積極改變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變為更新教育觀念、促進農村中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
進一步加強農村義務教育改革,使之與農村社會經濟、農民生活、學生生活相適應,加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農村國中根據當地社會經濟實際和學生髮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當地生產基地以及當地職業技術學校或職業教育中心資源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保證執行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畫的前提下,在規定的課時總量內,積極滲透職業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一定的現代職業技術培訓和教育,在掌握實用技術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五)加強學校管理,規範辦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農村中國小均衡發展
積極擴大農村中國小優質教育資源,在加強農村薄弱學校建設的同時,建設一批農村示範學校,促進農村中國小校辦學水平整體提高。堅持並完善國小升國中免試入學制度。以農村國小為重點,加強教育教學質量的監測和管理,建立農村國小教育教學質量監測制度,積極促進國小教育質量的提高,為學生升入國中奠定良好的基礎。
(六)進一步加強城鄉對口支援工作
繼續堅持城市中國小校對口支援農村薄弱學校制度,根據受援學校的實際需求,進一步拓展對口支援工作的形式和內容,注重實效。既要在人、財、物方面對農村薄弱學校進行適當資助,又要通過培訓骨幹教師、雙向交流、掛職、定期輪崗等制度,向農村薄弱學校傳輸新的教育思想,幫助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學管理機制,為農村薄弱學校提供長效智力支持,增強農村薄弱學校自身建設與提高的能力。省、市示範高中必須全方位對口扶持1—2所農村薄弱高中。
建立城鎮中國小校長、教師到鄉村任教服務期制度和區域內城鄉教師定期交流制度。積極引導鼓勵城鎮教師和其他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到鄉村中國小任教。城鎮中國小教師晉升高級教師職務,應有在鄉村中國小任教1年以上的經歷。
建立省轄市與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結對援助教育制度。省直機關與對口幫扶縣每年應有教育援助項目。高校要與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建立固定的教育幫扶關係。
安慶、阜陽、亳州3市要加強領導,整合本地教育資源,組織本市城市地區對口支援岳西、阜南、利辛3縣的活動,全力以赴幫助支持3縣打好“兩基”攻堅戰。
(七)切實做好農村掃盲工作
充分發揮、利用農村中國小校的教育教學資源和當地農村科學技術資源,以農村婦女文盲為重點,緊密結合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實際需求,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掃盲工作,提高掃盲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積極探索建立以學習者需求為導向,以增強學習者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其生活質量為目標的新的掃盲教育課程體系。農村中國小可一校掛兩牌(即兼成人學校),日校辦夜校,開展掃盲和農民文化技術培訓。
六、加強對“兩基”攻堅和鞏固提高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監督檢查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建立和完善“兩基”工作領導和統籌協調工作機制。省政府成立由分管省長任組長,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農委、省科技廳、省扶貧辦等有關部門參加的省“兩基”攻堅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我省“兩基”攻堅和鞏固提高工作。市、縣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進一步加強對“兩基”工作的領導,強化“兩基”鞏固提高工作的責任。堅持實施“兩基”以縣為主、分級管理、分工協作的工作責任制。縣級人民政府對本地農村義務教育負有主要責任,要切實擔負起對本地義務教育發展規劃、經費安排使用、校長和教師人事等進行統籌管理的責任。鄉鎮政府承擔相應管理職責,積極籌措資金,支持改善中國小校辦學條件,承擔校舍和師生安全以及學校治安的直接責任。村參與本村及聯村學校的管理和建設,負責動員適齡兒童入學、控制流生、維護學校治安和安全。
(二)加強對危房改造、二期義教、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等項目工程資金和質量管理,充分發揮資金使用效益,提高工程質量。繼續堅持項目工程以縣為主“統一規劃、立項,統一勘探、設計,統一招標、監理,統一資金管理,統一驗收決算審計”的“五統一”管理模式,項目資金實行專戶管理、封閉運行。
(三)建立和完善“兩基”工作督導檢查工作機制和工作制度,切實落實“兩基”考核及複查工作辦法和措施。以岳西、阜南、利辛3縣“兩基”攻堅為重點,著重加強對項目工程建設、義務教育普及程度的檢查和指導,確保2005年實現“兩基”目標。同時,每年重點抽查10—15個已經通過“兩基”驗收的縣,對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程度、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經費投入和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建設等內容進行督查和考核。建立對縣級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教育工作督導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列入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