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智慧學校建設總體規劃(2018—2022年)

《安徽省智慧學校建設總體規劃(2018—2022年)》是為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結合安徽省實際制定的規劃。由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於2019年3月29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智慧學校建設總體規劃(2018—2022年)
  • 發布機關: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印發日期:2019年3月29日
  • 發文字號:皖政辦〔2019〕8號
印發信息,方案全文,內容解讀,

印發信息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 安徽省智慧學校建設總體規劃 (2018—2022年)的通知
皖政辦〔2019〕8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安徽省智慧學校建設總體規劃(2018—2022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9年3月29日

方案全文

安徽省智慧學校建設總體規劃(2018—2022年)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智慧學校建設的部署,聚焦辦好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推動教育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變革創新,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根據全省教育信息化發展實際,編制本規劃。
一、建設基礎
(一)發展現狀。
我省現有中國小校(不含幼稚園,下同)11580所,在校學生751萬人,教師48萬人,其中鄉村中國小校6419所。近年來,我省紮實推進“三通兩平台”建設,不斷提升廣大師生信息技術套用能力,創新完善體制機制,教育信息化試點省建設取得積極進展。2017年,我省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綜合水平位居全國第7位,教學套用位居全國第1位,為智慧學校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1.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善。高質量完成“三通”工程建設任務。截至2017年底,全省普通中國小寬頻接入率、校園網建有率、班級多媒體覆蓋率分別為100%、100%、99.27%;師機比、生機比分別為0.88:1和7.85:1;網路學習空間師生註冊率均達100%。首創線上課堂教學模式,實現教學點全覆蓋。
2.信息技術套用水平穩步提升。基礎教育資源平台的教育教學資源庫覆蓋所有學段、學科和絕大多數教材版本,建成省級教育數據中心。持續舉辦線上課堂、資源套用平台、鄉村教師網路研修等專題培訓,音樂、美術、英語等學科實現線上課堂常態化教育,微課評選、鄉村教師信息化套用競賽等教育教學活動廣泛開展,師生信息技術套用能力進一步提升。
3.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日趨完善。完成11個國家級教育管理信息系統部署,新建中國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基礎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等17個省級管理系統。建成教育基礎資料庫和常態資料庫,對教育數據的採集、套用、維護和安全等工作進行規範和管理;向各地進行數據授權與共享,利用大數據輔助教育管理和決策。
4.體制機制不斷健全。自上而下建立起以教育行政為龍頭、以教育科研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協同推進組織架構;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條腿”走路,創新“共建共管”機制;對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實施考核,將其作為教師上崗和教師資格考核內容;創建督導評測機制,將教育信息化建設納入年度對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考核內容。
(二)存在問題。
1.思想認識水平有待提升。一些地方、部分學校對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認識不足,工作主動性不夠;“一盤棋”意識不強,沒有認真執行全省統一規劃和標準,盲目建設平台、系統,形成新的信息孤島;管理機制和工作機制尚不健全。
2.基礎環境建設有待加強。教育信息化環境建設水平與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需求還有一些差距,尤其是農村學校的寬頻提速、設備更新換代、套用系統升級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困難,影響持續化發展、常態化套用。
3.教學套用質效有待提高。部分教師創新能力不足,信息技術套用方式單一,缺乏融合先進教育理念和先進技術手段的主動性。部分農村地區學校不能正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學校對教育數據的採集、分析不夠精準,利用數據提升教學質量還處在初級階段。
4.經費保障機制有待完善。各地經費保障不平衡,建設資金分擔辦法有待明確。政府政策支持、企業投資建設、學校持續使用的建設模式尚未形成,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不夠。
二、建設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強化體制機制改革和教育教學模式創新,推進數位化、智慧型化、個性化教育,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按照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要求,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中國小校教育質量,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實現安徽教育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統籌規劃,統一規範。牢固樹立全省“一盤棋”發展思路,加強省級統籌和工作指導,充分利用現有設備和資源,組織制定實施總體規劃、標準規範,做到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標準、統一平台、統一數據資源庫。
重點農村,整體推進。總結金寨縣整體推進智慧學校建設試點以及首批智慧學校示範校、實驗校建設經驗,在規範完善的基礎上分步驟推廣。優先推進貧困地區特別是大別山等革命老區、農村地區、偏遠山區,優先推進教學點和鄉村中國小,著力補齊短板;優先推進課堂教學套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以人為本,融合創新。堅持需求牽引、套用至上,提升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與套用水平,提高信息化條件下教學創新能力,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各領域廣泛套用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合創新,推動教育觀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
多元投入,分層負擔。按照現行財政管理體制和分級建設、分級負擔的原則,統籌整合相關項目資金,引入社會資本,建立資金多元籌措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方面的作用,鼓勵企業投入資金提供信息化產品和服務。
(三)建設目標。
2019年,完成50%的貧困地區教學點智慧課堂建設任務,建成16%的鄉村中國小智慧學校,各市學業評價系統全部建成。
到2020年,實現貧困地區教學點智慧課堂全覆蓋,建成46%的鄉村中國小智慧學校。智慧學校建設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
到2021年,完成50%的非貧困縣教學點智慧課堂建設任務,建成72%的鄉村中國小智慧學校。優質數字資源進一步豐富,套用水平進一步提升。
到2022年,實現教學點智慧課堂全覆蓋,鄉村普通中國小全部達到智慧學校建設要求,城鎮中國小基本建成智慧學校。基本建成覆蓋中國小各年級各學科的優質數字資源體系。我省智慧學校建設和套用水平居於全國先進行列。
三、建設內容
以推進智慧教學、智慧學習、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文化為主要內容,以人才隊伍和基礎環境建設為支撐,構建“5項基本功能+2項支撐條件”的智慧學校結構,推動信息技術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方位套用,形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智慧學校生態體系。
(一)創新教學模式,實現智慧教學。
以因材施教為目標,依託“三通兩平台”,以學習者為中心打造智慧、高效的課堂教學,積極探索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方式變革。依託智慧型化教學平台,實現雲端優質資源智慧型推送,助力精準備課和有效導學。推進以城帶鄉,利用智慧教學系統實施省域、市域、縣域同上優質網上示範課行動計畫,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以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的學習診斷與評價為載體,促進數據支撐的針對性教和個性化學,實現多元化交流互動、即時化評價反饋。建設線上作業測評系統,實現對學生作業和測試的自動批改與分析。利用師生教與學行為的伴隨式數據採集與大數據分析工具,完成科學的學習診斷和教學評價,實施個性化的學習輔導,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服務。開展遠程協作、翻轉課堂、移動學習等,加強教與學全過程的數據採集和效果分析,促進教與學、教與教、學與學的全面互動。
創設融合備課教研、數據採集分析、設施設備套用和管理機制為一體的教研環境,利用備課教研系統,結合區域教研數據,實現網路集體備課、評課與議課。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泛在化教研模式,即時提出、診斷並解決教學問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推進長三角教育信息化一體化進程,加快與上海、江蘇、浙江等省級資源平台對接,擴大網上結對學校規模,實現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二)變革學習方式,促進智慧學習。
堅持“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以學為本”,充分利用現有空間、資源、平台、智慧型終端,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實現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
建立自主學習系統,為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提供開放式平台,引導學生利用網路學習空間和網路資源進行個性化學習。建立智慧型化學習分析系統,全面感知、全程記錄學習過程,形成學生學習動態評測數據,精準評估學習績效。建立學生檔案,支持學生成長過程中各種信息的記錄和存儲。採用科學的評價方式,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自動化、智慧型化和可視化。
(三)提高治理能力,強化智慧管理。
依託省教育管理平台,推進中國小校校務、教務、師生髮展的高效化、精細化、智慧型化等智慧管理。
打造智慧管理新方式,為學校排班選課、師生評價、成績分析等提供數據分析,實現教務管理智慧型化。為學校辦公自動化、人事管理、財務及固定資產管理等提供技術支撐,實現校務管理智慧型化。實現中心校與教學點的一體化管理,最佳化鄉村學校及教學點的教學教研、學習、評價、管理和服務等過程。
建立教師評價新模式,記錄教師師德師風、專業發展情況和日常教學行為,建立教師電子檔案,為教師職稱評審、績效考核、評優評先及制定教師培養策略提供支撐依據。
(四)增強智慧型服務,創設智慧生活。
利用智慧型化設備構建互聯互通的智慧生活環境,搭建安全、健康、便捷的學校生活服務新體系。
完善智慧型校園安防機制,利用視頻監控、智慧型感測器等設備系統實現對學校重點區域的安全監測與管理全覆蓋。提供家校互通服務,幫助家長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及在校表現,加強家長與教師、學校管理者之間的互動交流,實現家校共育。
(五)立足德育根本,打造智慧文化。
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依託省資源套用平台開展德育教育,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之中。
完善學校文化環境建設,整合學校校園網路、微信微博、校園電視台、校園廣播等載體,開展智慧文化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思想品德、文化藝術、體育衛生等優質資源,提高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品德修養、知識見識、奮鬥精神和綜合素質的教育效果,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邏輯思維、審美能力和實踐能力,培育健康、向上、創新、發展的學校主流價值觀。
利用智慧型感知終端記錄學生校園行為,引導學生自主開展日常行為管理,強化美德行為,促進數據支撐下的不良行為的自我矯正。發揮心理教室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作用,通過線上線下疏導教育和針對性輔導,關注特殊群體,提供實時服務支持。實現網路實名認證和多平台互聯互通,強化學生線上行為記錄管理,培養良好的上網習慣。建設課後服務管理系統,積極拓展中國小課後服務內容和方式方法。
(六)完善基礎設施,夯實支撐環境。
全面提升智慧學校基礎設施環境建設。進一步提升學校接入寬頻,最佳化改造學校內部網路結構,實現無線網路在教學、辦公及主要公共活動場所的全覆蓋,確保網路訪問高速暢通。建設智慧教室,建立電子身份統一認證系統,滿足教學教研、學習活動、生活服務等需求。普及套用移動學習終端和創新實驗室、學科教室等新型教學場所,創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智慧校園環境。
充分發揮已有的軟硬體作用,進一步完善基於用戶、數據、資源統一的省級教育數據中心,構建統一身份認證、統一數據匯聚、統一資源管理的智慧學校基礎服務平台,促進學校個性化套用系統與省、區域平台系統互聯互通,實現平台及套用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鼓勵學校、教師、學習者和社會共同參與優質教育資源建設,開發數位化特色課程,逐步構建覆蓋全省的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
(七)強化專業培養,落實人才保障。
提升信息化領導力,學校設立由校領導或專職人員擔任的首席信息官(CIO),開展系列培訓,使其具有信息化規劃組織、管理和評價能力,能夠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學校各項管理,有效推進教育決策和績效評價。
強化人才培養機制,加大信息化隊伍培訓規模和力度,通過集中培訓、分組自學、任務驅動、項目實施等多種方式,針對中國小教師、技術管理人員分別開展智慧學校套用培訓和技術管理培訓,全面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套用水平,提升教育信息化專業隊伍的支撐服務能力。建立激勵機制,鼓勵中國小校積極開展和參加智慧學校建設套用水平競賽和課題研究活動等。
四、重點工程
(一)智慧學校環境建設提升工程。
繼續完善省基礎教育資源套用平台和省教育管理平台內容和功能,統領教學套用和教育管理主要服務,為智慧學校建設提供平台支持。
升級改造校園網路系統,農村學校班均頻寬接入速率達到5M以上,城鎮學校達到10M以上,鼓勵光纖入班。在校園網路系統基礎上建設校園物聯網系統。建立網路安全制度及管理體系,制定網路安全應急預案,提高網路安全應急處置能力。建設校園安防監控系統,實現學校重點區域的安全監控全覆蓋。
(二)智慧教學套用普及工程。
建設智慧教學平台,構建備課系統、教研系統、智慧課堂系統、學業評價系統等,其中,鄉村中國小校每個年級配備1套智慧教學系統,每個設區市配備1套學業評價系統,實現教學決策數據化、評價反饋即時化、交流互動立體化、資源推送智慧型化,促進教師教學水平提升和學生個性化發展。
利用現有空間、資源、平台、智慧型終端,有效支撐學校和師生開展信息化教學套用,推進區域同上優質網上示範課行動計畫,促進學習方式靈活化。提升網路空間人人通建設水平,推進和完善省、市兩級標桿教師網路空間和網路空間特色套用學校建設。
建設自主學習系統,創設適於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新型教學環境,為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提供條件,實現成績分析、知識點診斷、試題解析等功能。通過網路學習空間的資源匯聚、智慧型推送、精確查找等,實現查漏補缺,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結合新課改新高考要求,套用安徽省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系統,各普通高中研究制定本校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細則和評價標準。
(三)鄉村學校扶智攻堅工程。
將鄉村學校建設放在智慧學校建設的突出位置。對全省教學點線上課堂進行智慧化升級改造,提高師生之間的實時互動交流,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從2019到2022年,農村教學點分4年分批建設,達到智慧教學、智慧學習、智慧管理等主要建設要求,促進持續常態化套用。
(四)中國小校智慧管理工程。
以省教育管理平台為依託,建設統一身份認證、統一數據匯聚、統一資源管理的智慧校園門戶基礎服務系統,提供統一的用戶管理和用戶認證服務,支持用戶安全、便捷地獲取各類資源。
完善省級數據中心,建設覆蓋學前教育和中國小教育的學生、教師、學校資產及辦學條件基礎資料庫,全面用好國家系統和省級各項系統,最佳化教務管理、校務管理、教師評價、財務資產管理、裝備管理等系統,實現數據自動採集和匯聚,形成教育基礎資料庫和常態資料庫,並向各地進行數據授權與共享,提升各級教育部門及中國小校科學運用大數據最佳化教育管理和服務的水平,為教育領域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支撐。
根據新高考對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要求,構建走班排課系統,提供走班排課、學情診斷管理等功能,實現智慧型化的成績採集、數據分析、考核評價等,解決學情數據採集、智慧型組卷、智慧型批改、智慧型學情動態診斷和個性化輔導等關鍵問題。
(五)師生信息素養提升工程。
加強校長、教師、設備運維管理技術人員隊伍建設,創設“管理人員懂、學科教師會、技術骨幹精”的良好環境。建立開放式、多層次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體系,促進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提升信息化套用技能,實施“人工智慧+教師隊伍建設行動”和鄉村教師信息素養專項提升計畫,對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實現全員培訓,重點加強農村教師信息化套用能力和素養的提升,為智慧學校建設提供穩定的人才隊伍支撐。
注重信息素養與學習方式的創新,提升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開展初、高中信息技術素養學業水平考試,將學生信息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六)中小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工程。
充分利用省級資源平台,匯聚、開發德育、藝術、體育、勞動教育類等課程資源,開展網上閱讀及專題教育活動等,為學生提高綜合素質提供支持。
圍繞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解決“三點半”難題,建設課後服務管理系統。引導學生通過“智慧課堂”搭建的平台課後自主學習,鼓勵教師依據課堂採集、分析的“大數據”結果對學生進行差異化輔導。在課後向學生開放創新實驗室、數位化探究實驗室以及計算機教室等,對學生進行興趣輔導養成,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七)智慧學校運維服務體系建設工程。
加強省、市、縣、校四級信息技術支持服務力量的建設,加強承擔學校網路管理和現代化教育裝備運維管理的技術人員隊伍建設,培養和任用懂技術、懂教學、懂管理的複合型教育技術人才。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負責統籌電教、裝備等各方面力量,構建本地教育信息化技術支持服務體系,各學校配備專職技術人員並進行技術維護能力培訓。
建立完善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多級聯動的運行維護支持服務體系,形成運行維護支持服務保障的長效機制,為中國小提供設備設施和網路的技術支持與服務保障,確保學校設備設施和網路正常運行,促進智慧學校持續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市場運作優勢,支持以政府購買專業服務的方式建立智慧學校建設運維機制。建立由購買方、服務對象及第三方組成的綜合性評審機制,定期督促檢查,並將結果與後續政府購買服務掛鈎,提高專業服務質量,降低維護成本。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政府政策引導、組織協調、資金統籌等作用,分級負責、分類實施,形成多級統籌、上下聯動、多方協同的工作推進機制。省教育廳成立協調小組,負責全省智慧學校建設的政策制定、規劃管理、協調指導和組織實施,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別、不同受教育對象確定智慧學校建設方法和步驟。各市、縣(市、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規劃,報省教育廳批准後分階段、分步驟抓好各項工作的協調實施。
(二)統一技術標準。依據國家教育行業標準、《安徽省基礎教育信息化平台開發API接口規範》和《安徽省普通中國小智慧學校建設標準》等規範要求,依託省級兩平台,構建統一身份認證、統一數據匯聚、統一資源管理的智慧學校基礎服務平台。各地重點做好省級兩平台在本地落地套用,對已建的地方信息化平台或管理系統,要主動與省平台做好對接,實現系統互聯、數據互通。各地各校在制定相關招標檔案和推進智慧學校建設時,要嚴格落實“五統一”的要求,嚴禁自行其是、各自為戰,避免出現信息孤島。
(三)統籌資金投入。按照現行財政管理體制和分級建設、分級分擔的原則,統籌整合各類教育相關項目資金,引進社會資本投入,建立多元籌措機制。省級財政主要保障智慧學校省級平台建設和技術支持、鄉村智慧學校建設獎補,市縣政府保障智慧學校建設和運行維護資金。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依法依規通過公開招標、競爭談判等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參與智慧學校建設的積極性,吸引和鼓勵企業等社會力量共同投資和參與智慧學校建設,提供技術服務、軟體服務、管理服務以及個性化資源建設服務,實現多元投入、協同推進。
(四)加強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智慧學校網路和信息安全領導體系,制定完善網路與信息安全應急回響制度。加強網路安全管理體系建設,落實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制定網路安全技術防護方案,按需配置網路安全防護設備和軟體,建立多層次網路與信息安全技術防護,對關鍵領域做到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網路安全態勢,提高風險隱患的監測預警和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實現安全管理科學化、智慧型化。進一步提升教育系統人員的網路安全意識,建立網上行為自律機制,提高從業人員職業素養、規範師生上網行為,構建安全網路、綠色網路、誠信網路。
(五)加強績效評估。省教育廳會同有關部門依據本規劃制定年度推進計畫,年度結束後開展績效評估,及時改進最佳化建設方案。將鄉村智慧學校建設工作納入市縣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指標,納入全省中國小辦學水平評估和校長考評的指標體系,開展第三方評測,將督導評估結果作為評價智慧學校建設工作進展、推動工作落實的重要依據,促進智慧學校建設目標任務全面落實。

內容解讀

《安徽省智慧學校建設總體規劃(2018—2022年)》政策解讀
(一)背景依據。全國教育大會指出,著力改善鄉村辦學條件,注重運用信息化手段使鄉村獲得更多優質教育資源。發展“網際網路+教育”,建設智慧學校,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
2018年9月10日,李國英省長在金寨縣調研智慧學校建設並主持召開專題會議,指出,智慧教育是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等化、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途徑,要求在省級層面對智慧學校建設工作進行總體規劃。王翠鳳副省長深入金寨、合肥等地開展了調研,並專題研究規劃編制工作。根據省政府要求,省教育廳編制了《總體規劃》,經專家論證、合法性審查和集體決策等程式後報送省政府。省政府辦公廳徵求了省財政廳等7部門意見,並對文稿內容作了認真審核修改。《總體規劃》通過了省司法廳合法性審查和省政府辦公廳合規性審查。
(二)目標任務。2019年,完成50%的貧困地區教學點智慧課堂建設任務,建成16%的鄉村中國小智慧學校,各市學業評價系統全部建成。到2020年,實現貧困地區教學點智慧課堂全覆蓋,建成46%的鄉村中國小智慧學校。智慧學校建設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
到2021年,完成50%的非貧困縣教學點智慧課堂建設任務,建成72%的鄉村中國小智慧學校。優質數字資源進一步豐富,套用水平進一步提升。到2022年,實現教學點智慧課堂全覆蓋,鄉村普通中國小全部達到智慧學校建設要求,城鎮中國小基本建成智慧學校。基本建成覆蓋中國小各年級各學科的優質數字資源體系。我省智慧學校建設和套用水平居於全國先進行列。
(三)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建設基礎。深入分析了教育信息化試點省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以及存在的問題。
第二部分,建設思路。主要包括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2019-2022年分年度建設目標任務。
第三部分,建設內容。明確了以推進智慧教學、智慧學習、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文化為主要內容,以人才隊伍和基礎環境建設為支撐,構建“5項基本功能+2項支撐條件”的智慧學校結構,推動信息技術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方位套用,形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智慧學校生態體系。
第四部分,重點工程。主要是“七項工程”,包括智慧學校環境建設提升工程、智慧教學套用普及工程、鄉村學校扶智攻堅工程、中國小校智慧管理工程、師生信息素養提升工程、中小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工程和智慧學校運維服務體系建設工程。
第五部分,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加強組織領導、統一技術標準、統籌資金投入、加強安全管理和加強績效評估。
(四)政策亮點。一是堅持全面規劃。牢固樹立全省“一盤棋”發展思路,全面規劃了我省智慧學校建設思路、建設內容、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做到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標準、統一平台、統一數據資源庫。二是突出補齊短板。堅持從農村做起、從貧困地區做起,優先推進貧困地區特別是大別山等革命老區、農村地區、偏遠山區,優先推進教學點和鄉村中國小。結合打贏脫貧攻堅戰要求,提出到2020年,實現貧困地區教學點智慧課堂全覆蓋,到2022年,實現鄉村中國小智慧學校全覆蓋,促進我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城鎮中國小校由市縣政府根據《總體規劃》自主安排進度。三是聚焦需求牽引。立足安徽教育信息化現狀,同時又適度超前,提出了智慧學校環境建設提升工程等7項重點工程。具體實施過程中,優先保障教育教學急需,推進智慧教學、智慧學習系統建設,智慧文化、智慧管理、智慧生活則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平台、管理平台等設備資源實現升級,不新增投入。四是注重優質資源廣覆蓋。加強省資源平台建設,提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覆蓋中國小各年級各學科的優質數字資源體系。推進以城帶鄉,利用智慧教學系統實施省域、市域、縣域同上優質網上示範課行動計畫,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利用教學點智慧課堂,實現中心學校教師為教學點等小規模學校學生授課,提升教育質量。推進長三角教育資源平台對接,擴大網上結對學校規模,積極利用發達地區優質教育資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