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實施計畫,一、指導思想和任務,二、完善健身場地設施體系,三、完善健身活動體系,四、完善健身指導服務體系,五、完善全民健身保障體系,六、完善全民健身組織領導體系,
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安徽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11—2015年)的通知
皖政〔2011〕120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安徽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11—2015)》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實施計畫
安徽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11—2015年)
全民健身事業直接關係民眾的身體健康素質、生活幸福和人的全面發展,對於夯實競技體育基礎、增強民族凝聚力、展示安徽形象、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建設美好安徽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撐。為進一步發展我省全民健身事業,加快體育強省建設進程,服務美好安徽建設,根據國務院《
全民健身計畫(2011—2015年)》和《
安徽省全民健身條例》,制定本實施計畫。
一、指導思想和任務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
科學發展觀,堅持體育為人民服務、為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針;堅持體育事業公益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堅持基礎性,從青少年兒童抓起,從農村、城市社區基層抓起;堅持民眾性,關注民生、便民惠民,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普惠城鄉居民;堅持協調性,統籌城鄉、區域全民健身事業均衡發展,促進全民健身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促進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的協調發展;堅持前瞻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科學規劃,分步實施。實施“全民健身、健康安徽”發展戰略,加快構建安徽特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切實保障人民民眾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合法權益,不斷提高人民民眾身體素質、健康水平、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努力奠定建設體育強省的堅實基礎,為建設經濟繁榮、生態良好、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做出積極貢獻。
(二)目標任務。到2015年,城鄉居民體育健身意識明顯增強,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明顯增加,身體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加快構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體系、活動體系、指導服務體系、保障體系、組織體系等五大體系,基本建立符合省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1.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明顯增加。每周參加體育鍛鍊活動不少於3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鍛鍊強度中等以上的人數比例達到32%以上。
2.城鄉居民身體素質明顯提高。城鄉居民符合《國民體質監測標準》合格以上(除在校學生)比例達到90%以上。在校學生普遍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基本要求,其中達到優秀標準的人數比例超過20%,耐力、力量、速度等體能素質明顯提高。
3.體育場地設施明顯改善。全省各級、各類體育場地達到4萬個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以上。
4.全民健身組織進一步健全。市、縣(含市、區,下同)建有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體育總會、行業體育協會、單項體育協會、各類人群體育協會和社區體育俱樂部、青少年體育俱樂部;80%的城市街道、農村鄉鎮建有體育組織。城市社區普遍建有體育健身站(點),50%的農村建制村(社區)建有體育健身站(點)。
5.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志願服務隊伍進一步壯大。全省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證書人數達到60000人以上,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人數達到4000人以上。
6.科學健身指導服務進一步完善。市建有國民體質監測中心,50%的縣建有國民體質監測站,學校普遍建有學生體質監測室。積極開展國民體質測定、運動能力評估,為公民提供有針對性的科學健身指導服務。定期公布城鄉居民體質監測狀況。
7.全民健身服務業進一步發展。初步建成健身休閒、體育康復、場館服務、體育培訓、體育用品、體育旅遊等優勢產業群,培育規範有序的體育健身休閒市場,打造一批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體育健身服務企業和品牌。健身產業從業人員不斷增加,城鄉居民體育消費規模和水平明顯提高。
到2020年,城鄉居民科學健身意識普遍增強,身體健康素質進一步提高,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顯著增加,全民健身場地設施體系實現標準化、網路化、全覆蓋,完成省、市、縣、鄉鎮(街道)、建制村(社區)五級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分類規劃建設任務;全民健身活動體系更加多樣化、普遍化、經常化,大、中、小型活動相互配套;全民健身指導服務體系更加科學化、便民化、均等化,建立上下銜接、資源共享、結構合理的全民健身志願服務長效機制;全民健身保障體系實現多元化、機制化,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多元投入機制更加完善,全民健身事業發展適度超前於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民健身組織體系更加規範化、社會化、實體化,組織動員水平進一步提高;全民健身服務業進一步市場化、產業化、品牌化,培育一批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骨幹體育健身企業,打造環巢湖水上運動、腳踏車運動等一批全國一流的健身休閒活動品牌,建立特色鮮明、功能完備、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二、完善健身場地設施體系
(三)分類規劃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省規劃建設“兩個一”,即:在環巢湖區域規劃建設一個國內一流、世界領先的新體育中心(公園),集陸地、水上運動和健身、休閒功能於一體,達到承辦全國綜合性體育運動會的設施標準;建設一個規模較大、項目較全、設施較完備的全民健身活動中心(體育公園)。
設區市規劃建設“五個一”,即:16個設區市均建設一個大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8個以上的設區市建設一個體育場、一個體育館、一個游泳館或室內標準游泳池、一個體育公園,達到承辦全省綜合性運動會的設施標準。
縣規劃建設“四個一”,即:50%以上的縣建設一個體育場、一個體育館、一個室內或室外標準游泳池、一個室內全民健身活動中心。
城市街道規劃建設“一房一場”,即:50%以上的城市街道建設一個健身房、一個多功能運動場。農村鄉鎮規劃建設“一室一場”,即50%以上的農村鄉鎮建設一個室內體育活動室、一個燈光球場。
城市居委會(社區)規劃建設“一苑多點”,即:50%以上的城市居委會(社區)建設一個全民健身苑、多個就近方便的全民健身晨晚練點。農村建制村規劃建設“一場兩台”,即:100%的農村建制村建設一個標準水泥籃球場、兩個桌球台。農村基層體育設施要加強與學校、鄉鎮綜合文化站等公益設施的資源整合,做到統籌建設,共享資源。
縣級以上政府所在城區規劃建設10—15分鐘健身圈,要注重統籌各級各方面資源,統一規劃,合理布點,避免重複建設。學校體育設施達到國家規定標準,企事業單位建設必要的健身設施,形成各級各類體育健身設施布局合理、互為補充、覆蓋面廣、普惠性強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網路。
(四)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規劃編制與審查。各級政府要加大國家規定的各類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力度,發展改革、住房城鄉建設、體育等部門制定實施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規劃,引導和支持基層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設計和建設公共體育設施要嚴格執行國家有關無障礙設計建設規範標準。新建、改建、擴建居住區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規劃、設計和建設體育設施。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居住區體育設施配套情況的審查,保證配套體育設施與居住區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組織驗收時有當地體育主管部門參加。繼續實施萬千百農村體育行動計畫和511城市體育行動計畫,大幅度增加民眾性體育場所的數量,改善體育設施和服務的供給結構、質量和效率,滿足民眾性體育運動和健身需求。各級政府要科學規劃公共體育設施重點項目用地,並納入當地年度國有建設用地供地計畫,優先安排納入省體育發展規劃的重點體育設施項目用地。鼓勵、支持、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興建體育場地設施。
(五)提高體育設施利用率。公共體育設施要向公眾開放,並在一定時間和範圍內對學生、老年人和殘疾人優惠或者免費開放,在“全民健身日”對公眾免費開放,體育系統公共體育場地設施開放率要達到100%,收費公園每天安排固定時段免費向公眾健身開放,鄉鎮綜合文化站要積極拓展體育功能並免費開放,積極創造條件將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實現體育資源社會共享。建立和完善學校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的長效機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向公眾開放體育設施的學校給予經費補貼,為學校辦理有關責任保險,在保證校園安全、維護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規範、有序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深化公共體育場館運營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委託經營、連鎖經營和集團化經營等模式,切實提高公共體育場館綜合利用率和運營能力。政府對用於民眾健身的公共體育設施日常運行和維護給予經費補助,並根據其向民眾開放的程度,在用水、用氣、用電、用熱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
三、完善健身活動體系
(六)蓬勃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按照“因地制宜、業餘自願、小型多樣、就近就便”原則,組織城鄉居民參加體育健身和體育競賽活動,推動民眾健身活動的普遍化、經常化。廣泛開展田徑、游泳、桌球、羽毛球、手球、足球、籃球、排球、網球等民眾喜愛、競技性強、普及面廣的體育運動項目,大力普及健身操(舞)、傳統武術、健身氣功、登山、棋牌、門球、龍舟、舞龍舞獅等健身活動,努力形成“一縣一品”全民健身活動品牌。以省體育大會為龍頭,定期舉辦各級全民健身運動會和各類人群全民健身競賽活動。
(七)加快發展城市社區體育。各市、縣人民政府要將城市社區體育工作作為城市文明創建和社區建設的基本內容,統籌規劃,加大投入,不斷改善社區居民體育健身環境和條件。街道辦事處要發揮組織協調作用,整合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的體育設施和體育人才資源,建立健身指導站、體育俱樂部等體育組織,培育發展基層體育社團、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社區體育類社會組織,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廣泛經常的社區體育健身活動。
(八)加快發展農村體育。各市、縣人民政府要把發展農村體育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將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統籌城鄉全民健身事業發展,促進城鄉公共體育資源和公共體育服務的均衡配置。充分發揮包括鄉鎮綜合文化站在內的社區綜合服務設施作用,利用好農村學校、企事業單位的體育設施和體育人才資源,在傳統節日和農閒季節廣泛組織農民體育活動。辦好農民運動會。
(九)切實加強青少年體育。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和重要評價內容,健全學校體育工作機制和督導制度,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配齊配強體育教師,提高體育教育、教學質量。逐步加大國中畢業體育考試成績在學生綜合評價和中考成績中的權重,積極推行在高中階段學生畢業學業考試中增加體育考試的做法。廣泛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每天至少參加1小時的體育鍛鍊活動,每學年至少舉辦一次全校性體育運動會。辦好中學生運動會。努力辦好各級各類體育學校,加強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青少年校外體育活動中心和營地建設。進一步完善青少年體育競賽制度,建立學校、社區、家庭相結合的青少年體育聯動機制。
(十)加快發展職工體育。充分發揮各級職工體育協會、工人文化宮、俱樂部作用,積極開展職工健身活動。鼓勵有條件的系統和單位定期舉辦全民健身運動會,推廣職工喜聞樂見的健身活動項目。開展《國家體育鍛鍊標準》達標和職工體質測試活動,堅持廣播體操和工間(前)操制度,為職工、進城務工人員參與體育健身提供必要的時間保障。創新職工體育發展模式和基層職工體育組織形式、活動方式,完善職工體育與社區體育互補機制。
(十一)積極發展少數民族體育。積極開展少數民族體育活動,辦好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在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學校設定與民族體育項目相關的教學內容,積極培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後備人才。建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培訓基地,發掘推廣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新項目,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鄉”。將符合條件的優秀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加以保護傳承。
(十二)加快發展婦女體育。廣泛開展適合婦女特點的體育健身活動,辦好婦女體育健身展示大會,豐富婦女的體育文化生活,為婦女體育健身創造自我展示的舞台。
(十三)加快發展老年人體育。積極開展經常性的老年人體育健身活動,辦好老年人體育運動會。公共體育設施對老年人提供便利和優惠。老年人教育機構要開設老年人體育課程,社區服務要兼顧老年人體育健身服務。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和個人興辦老年人體育服務機構和體育健身設施。
(十四)大力推進殘疾人體育。大力實施“助殘健身工程”,改善各類公共體育設施的無障礙條件,為殘疾人參加體育活動提供便利。積極開展殘疾人體育健身活動,辦好殘疾人體育運動會。特殊教育機構和普通學校要重視做好殘疾學生體育工作,提供適合殘疾學生特點的體育健身與體育康復項目。
四、完善健身指導服務體系
(十五)提高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組織優秀運動員、教練員、體育教師和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開展全民健身志願服務“五進”(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活動,宣講科學健身知識,贈送運動健身書籍,教授運動健身方法,普及運動健身科學知識,並對民眾體質水平和運動健身狀況進行跟蹤調查和科學研究。動員社會力量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江淮志願服務活動,建立全民健身志願服務工作體系和組織體系,健全註冊管理和培訓制度,提高全民健身專業化水平和服務質量。鼓勵和支持退役運動員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和鑑定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為全民健身服務。實施《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建立覆蓋全省、面向基層、功能多元的省、市、縣三級國民體質監測網路體系。各級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站),要做到定期監測和日常測試相結合,積極開展“體質測試下基層送健康”活動。積極推行各體育項目《業餘運動員技術等級標準》,建立證書證章激勵制度。
(十六)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做好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管理和服務工作,不斷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組織體系,擴大數量,提高質量,最佳化結構,增強活力。建設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開展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技能培訓和鑑定工作。對高校體育院系學生進行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各級體育主管部門要設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專項經費,為培訓等工作提供保障。實施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格認證制度和社會體育指導員註冊管理制度。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的體育健身指導人員必須獲得職業資格證書並持證上崗。
五、完善全民健身保障體系
(十七)加大投入力度。各級人民政府要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主導作用,將全民健身活動經費和基礎設施建設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和基本建設投資計畫,並隨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逐步增加對全民健身的投入。保證每年體育彩票公益金60%以上用於全民健身事業,並加強監督管理。建立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經費保障機制,加強公共體育健身設施和重大全民健身活動的經費投入。同時,引入市場機制,探索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政府購買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對公益性全民健身事業單位和服務機構給予必要的經費保障,有針對性地安排全民健身工程項目,並納入當地政府實施的民生工程。各級財政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支持農村、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發展全民健身事業。
(十八)鼓勵社會興辦全民健身事業。充分調動全社會興辦全民健身事業的積極性,擴大社會資源進入全民健身事業的途徑,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投入。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捐資、出資興辦全民健身事業。體育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方面加強對經營性體育健身場所的監管。對社會力量興辦體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要在註冊登記、工作指導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社會力量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用於全民健身事業的公益性捐贈,符合稅法規定的部分,可在計算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時從其應納稅額中扣除。
(十九)加強信息、科研和法制建設等基礎工作。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務網路建設,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務能力。堅持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和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做好全省全民健身基礎數據統計工作。充分發揮體育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在全民健身科研中的作用。籌建安徽省全民健身科學研究重點實驗室,研發推廣體育健身新項目、新方法。貫徹落實有關體育法律法規,加強執法監督檢查。
六、完善全民健身組織領導體系
(二十)加強組織領導。各級人民政府要把發展全民健身事業作為改善民生、推動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政府工作報告,納入精神文明創建指標體系,納入改善民生的目標任務,在財政、稅收、金融和土地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各市、縣人民政府要依照本實施計畫,結合當地實際制定本行政區域的《全民健身實施計畫》,並認真組織實施。各級體育主管部門要加強統籌規劃和協調指導,會同有關部門落實政策保障、人員配備、資金投入、監督獎勵等措施,其他各有關部門要強化責任意識,加強協調配合。
(二十一)健全組織網路。省、市、縣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要加強自身建設,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及時研究重大事項、協調各方立場、部署重點工作。加強各級體育總會、行業體育協會、單項體育協會、各類人群體育協會等全民健身社會團體建設。推動全民健身組織網路向基層延伸,加強城市街道、鄉鎮體育組織和城市社區普遍建有體育健身站(點)、農村建制村(社區)體育健身站(點)建設,形成遍布城鄉、規範有序、富有活力的社會化全民健身組織網路。
(二十二)加強成效評估。省體育主管部門要建立目標責任制,制定全民健身事業發展考核標準,加強成效評估,加強指導和督促,並將各地實施情況適時予以公告。縣級以上體育主管部門會同發展改革、財政、教育、政府法制等部門,每年對本級全民健身實施計畫落實情況進行檢查指導,並在2014年對實施成效進行全面評估,將評估報告報本級人民政府,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二十三)加強宣傳教育。各級新聞媒體要加強對全民健身活動的宣傳報導,開辦專欄,播發公益廣告、宣傳片,深入開展全民健身宣傳教育,增強公民健身意識。組織出版科普圖書、音像製品,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加大“全民健身日”、重大體育活動的全民健身宣傳,開展“終身體育”教育,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崇尚和參加體育健身的風氣,推進全民健身科學化、社會化、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