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2001年政府工作報告

安徽省人民政府2001年政府工作報告

全省各族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安徽省委的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屆五中、六中全會和省第七次黨代會精神,緊緊圍繞加快發展、富民強省的主題,團結奮鬥,紮實工作,較好地完成了省九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實現了為“十五”計畫起好步、開好局的要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人民政府2001年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時間:2001年
  • 發布單位:安徽省人民政府
  • 分類:工作報告
工作回顧,各項工作,

工作回顧


2001年,全省各族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安徽省委的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屆五中、六中全會和省第七次黨代會精神,緊緊圍繞加快發展、富民強省的主題,團結奮鬥,紮實工作,較好地完成了省九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實現了為“十五”計畫起好步、開好局的要求。

國民經濟保持較快增長。預計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290億元,比上年增長8.6%。農業在遭受嚴重旱災的情況下仍取得較好收成,主要農產品產量有所增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6%,實現利潤增長35.9%。財政收入達到309.5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92.2億元,增長7.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港口灣水庫、張集煤礦、合徐高速公路南段等一批重點項目順利建成,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安慶長江大橋、馬鋼薄板等項目相繼開工。城鄉市場繼續轉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4%。

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啟動實施了農產品流通工程、品牌工程和農業產業化工程,糧食種植面積有所減少,優質高效作物和畜牧業、林業發展勢頭良好。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加快,鄉鎮企業改制和結構調整取得新的進展,效益回升。農村勞務輸出力度加大。小城鎮建設有重點地向前推進。重要骨幹企業的改組、改造得到重視和加強,馬鋼、海螺、奇瑞、豐原、江淮汽車、華茂等一批優勢企業發展加快。個體私營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私營企業從業人員比上年增長20.4%。壓縮、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第三產業快速增長,旅遊總收入增長16.5%,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26.2%,社區服務業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重視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合肥和皖江地區開放步伐加快,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皖北地區發展的重要決策,有關政策措施正在加緊落實。

改革開放步伐進一步加快。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的公司制改革繼續推進,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骨幹企業增加到183戶。企業內部機制創新力度加大,經營者年薪制試點進一步擴大。國有中小企業多種形式的改製取得積極進展。企業上市工作繼續加強,新發、增發、配股共募集資金24.6億元。農村稅費改革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通過完善政策、配套改革,加強對農民負擔的監督管理,增加對縣級財政的轉移支付,探索建立農村義務教育和計畫生育等社會事業投入保障機制,基本保持了農民負擔穩定不反彈,基本保證了農村義務教育、社會事業必需的經費和鄉村兩級正常運轉。糧棉流通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醫療機構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深入開展。鄉鎮機構改革基本完成,市縣機構改革已經啟動。大力整頓市場經濟秩序,進一步最佳化了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環境。堅持以開放促調整、促發展,把對外開放擺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年全省實際利用外資達到4.8億美元,增長15%;進出口總額達到36.2億美元,增長8.2%,其中出口22.8億美元,增長5.1%。

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事業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成績。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一批精神文明基礎設施相繼建成。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各種形式的產學研結合,一批科技攻關項目和重大科技專項順利實施,合肥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各類科技園區的發展得到重點扶持,全省高新技術產業技工貿總收入達到431億元,增長 29.4%〖BFQ〗。“兩基”成果進一步鞏固,高等教育快速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穩步推進,素質教育得到加強,社會力量辦學發展勢頭良好,高校後勤服務社會化改革取得新的進展。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5‰ 以內。資源、環境工作繼續加強。文化、衛生、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以及地震、氣象等工作都有新的發展。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競技體育在全國“九運會”上取得較好成績。依法治省全面推進,“四五”普法教育順利啟動,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明顯,有效維護了社會穩定。“雙擁”共建工作深入開展,軍政軍民關係更加密切,國防後備力量建設進一步加強。

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66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20元,分別增長7.1%和4.4%;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增加253.2億元,比上年多增加108.9億元。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繼續加強,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力度加大,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基本實現按時發放,下崗職工出再就業服務中心的工作穩妥有序地推進。採取增加轉移支付等措施,緩解縣鄉財政困難,部分地區拖欠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特別是教師工資的問題有所好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擴面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加強了農村因災稅費減免、社會減免和救濟工作,受災地區民眾生活基本得到妥善安置。扶貧工作和江淮分水嶺易旱地區綜合治理繼續推進。啟動實施了農村飲水工程。

政府自身建設有所加強。注重加強政風建設,積極推進政府職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風的轉變。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取得初步成效,省政府共取消部門行政審批事項373項,取消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162項;取消了一批不切實際、增加基層負擔的達標評比項目;推廣“一站式”高效服務方式,省、市兩級行政服務中心網路基本形成;推廣政務公開,範圍進一步擴大;推廣辦文辦事限時制,省政府機關已率先實行。繼續推進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工作,開展了省直部門政風評議活動。省政府建立了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人民民眾的聯繫制度。全年共辦理人大代表議案10件、建議400件,辦理政協委員提案617件。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清醒地看到,我省經濟社會生活中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層次較低,新的增長點不多,發展後勁不足;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比較突出,相當部分行業、企業增長乏力,有些地區困難較大,縣域經濟發展缺乏活力;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阻礙市場經濟發展的體制性因素仍然較多,國有企業改革、重組的進展不快,對外開放步伐不大,民間投資啟動較慢;經濟發展環境還存在不少問題,企業和投資者反映比較強烈;就業問題突出,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比較低,部分受災地區的農民民眾和城鎮困難企業職工生活比較困難;政府工作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職能轉變滯後,市縣政府機構改革進展較慢;一些幹部作風不實,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還比較嚴重,一些幹部講排場,奢侈浪費;有的政府工作人員以權謀私,甚至違法亂紀,人民民眾十分不滿。對這些問題,省政府一定高度重視,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各項工作



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黨的十六大將隆重召開。做好各項工作十分重要,任務也非常艱巨。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世界經濟可能會進入一定程度的低迷狀態,我們將面臨比亞洲金融危機更為嚴峻的挑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誌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我國將在更大範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經濟全球化,這符合我國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但某些競爭力不強的行業和產品會受到較大衝擊,我省經濟生活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會進一步顯現。對面臨的困難和隱憂,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估計,進一步增強危機感、緊迫感,做到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在正視面臨的困難和嚴峻挑戰的同時,更要看到面臨的機遇和做好工作的有利條件,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奮發有為,紮實工作。

2002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五大精神為指導,進一步貫徹落實江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五屆五中、六中全會及省第七次黨代會精神,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緊緊圍繞加快發展、富民強省的目標,把貫徹擴大內需的方針與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大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重視解決關係人民生活的突出問題,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切實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加快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促進全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2002年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5%左右;地方財政收入增長7%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左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5%左右。主要任務和措施是:

(一)紮實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適應加入世貿組織後農產品市場的新變化,堅持依靠科技,增加投入,發展特色,形成規模,加快推進農業結構的調整。在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適度壓縮糧食種植面積,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優質高效經濟作物。突出發展畜牧水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努力提高農業效益。紮實推進農產品流通工程、品牌工程和農業產業化工程。加快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各類農村流通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加快信息入鄉、入村工作。加強農業科技開發研究,積極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把食品質量、衛生、安全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標準、檢驗檢測和病蟲害防治防疫體系,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檔次和市場競爭力,努力把我省建成安全、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及加工基地。把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培育龍頭企業和中介組織作為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扶持和促進一批覆蓋面廣、帶動力強的骨幹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同時注意發揮農村生產經營大戶和能人的作用。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切實轉變職能,把主要精力放到為農民提供服務上來,紮實開展“為農民服務、讓農民滿意”的活動,加強信息、銷售、技術、金融、培訓和法律等服務,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結構,幫助農民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提高生產經營水平,並保護好農民利益。繼續推進防洪保全工程建設,加快防旱設施建設,加強農田水利、農村道路等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加強勞務輸出的組織工作,注重培育勞務中介組織和經紀人,抓好對外出務工經商人員的教育和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鼓勵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回鄉投資創業。以發展個體私營經濟、股份制經濟為重點,加快鄉鎮企業的改革和發展。繼續推進小城鎮建設,重點發展縣城和有區域優勢的中心鎮,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大力發展小城鎮經濟,堅持以產業興城鎮,以城鎮促產業,不斷增強小城鎮的經濟集聚功能和吸納就業功能。

繼續深化農村改革。按照“既要明顯減輕農民負擔,又要保證鄉村正常工作和發展的必要經費,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要求,鞏固和擴大農村稅費改革試點成果,確保農民負擔保持穩定不反彈。繼續清理整頓涉農收費,開展對農民反映強烈的農村中國小、建房、婚姻登記、計畫生育、用電用水、農機等方面亂收費的專項治理。加快推進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同網同價。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重視解決部分地區存在的鄉村運轉困難的問題。繼續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從實際出發,穩妥推進規模過小的鄉、村合併工作。採取措施,努力消化鄉村債務。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路子,努力增加鄉村收入。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深化糧棉流通體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在穩定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的前提下,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加強對土地流轉的引導和管理,切實保障農民的權益。

(二)加快二、三產業發展和調整步伐,大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工業化水平低是我省經濟結構存在的主要矛盾。要把加快工業化和工業現代化、加快發展新興第三產業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任務,尤其要大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為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供支撐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既要重視發展有競爭力的新產業、新企業,擴大增量,又要重視改造重組傳統產業和現有企業,激活存量。把貫徹擴大內需方針、擴大開放與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緊密結合起來,增加有效投入,提高經濟成長的質量,增強發展後勁。

加快骨幹企業的改造改組。把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擺在重要位置,增加投入,重點抓好骨幹企業的技術改造。抓住國家鼓勵企業技術改造的政策機遇,抓緊實施一批重大技術改造項目。要突出抓好馬鋼薄板等20項投資5億元以上的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建設和前期工作,確保建成投產馬鋼平爐改轉爐、海螺新型乾法水泥等一批重大項目。鼓勵和促進重點骨幹企業與國際、國內一流企業合資合作,實行強強聯合。重視利用國內外資本市場,爭取更多的企業發行股票和債券,充分發揮上市公司在資產重組中的作用。引導骨幹企業面向市場,瞄準國際、國內先進水平,通過規範化改制、高起點改造、低成本擴張、科學化管理,做強主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在扶優扶強的同時,積極支持中小企業加快技術進步,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

以招商引資為重點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加入世貿組織將引致我國新一輪外商投資熱潮。要抓住這一機遇,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充分發揮企業在招商引資中的主體作用和政府的協調、服務功能,精心準備招商項目,切實改進招商方式,力爭取得更大成效。大力吸引外商參與我省國有企業改造、重組,投資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外商在我省建立加工製造基地和研究開發基地。擴大商貿、旅遊和其他服務業的對外開放,以帶動我省流通和服務業的發展與提高。重點吸引跨國公司投資,同時積極吸引國外中小企業與我省企業合資合作。辦好安徽(香港)貿易投資洽談會。抓住東部地區產業升級和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吸引省外企業尤其是大公司、大集團來我省投資。進一步放開投資領域,促進社會投資增長。

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進一步落實政策,最佳化環境,改進服務,促進個體私營經濟更快發展。加大治理“三亂”力度,加快建立面向各類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信息管理諮詢和技術支持、人才培訓等服務體系,積極探索解決個體私營企業融資難的途徑與辦法。鼓勵私營企業採取收購、兼併、租賃、參股等多種方式,參與國有、集體企業的改制和改組,積極引導個體私營經濟進入農業、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公用事業、社區服務等領域,拓展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空間。

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點抓好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繼續滾動實施50項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和8個重大科技專項、科技攻關計畫。加快各類高新技術園區和創業中心建設。辦好合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論壇暨項目與資本對接會。建立健全高新技術產業化投融資體系。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產業發展,搞好信息技術的推廣和運用,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

進一步加快服務業的發展。繼續實施經濟適用住房計畫,放開搞活住房市場尤其是二級市場,促進住宅產業更快發展。切實抓好全省旅遊規劃特別是“兩山一湖”旅遊規劃的實施,著力解決制約旅遊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提高經營、服務水平。重視流通業發展,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積極發展信息、會計、諮詢、法律、郵政等服務業。加快發展非義務教育、文化、新聞出版、體育等產業。力爭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上升1個百分點。

把發展縣域經濟擺上重要位置。認真研究解決縣域經濟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調動縣級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創造性,增強縣域經濟內在活力。進一步簡政放權,給縣(市)更大的自主權、決策權。鼓勵和引導各縣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經濟,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子,加快農業產業化和工業化步伐。支持有條件的縣城擴張規模,增強實力。鼓勵民營經濟在縣域發展中唱主角,使民間投資和外來投資成為拉動縣域經濟成長的主導力量。及時總結和推廣各地發展縣域經濟的典型經驗,努力形成縣域經濟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面。加快推進省會合肥現代化大城市建設,加快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充分發揮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繼續推進皖江地區開發開放,認真落實促進皖北地區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

(三)積極擴大內需,抓好國債項目建設

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機遇,爭取並用好國債資金,加強水利、交通、電網改造、市政、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和企業技術改造,為經濟發展積蓄後勁、創造條件。要確保建成或基本建成長江乾堤加固、移民建鎮、中央直屬儲備糧庫和城市基礎設施等項目,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全面展開和加快建設安慶長江大橋、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等在建的重大項目,開工建設蚌寧和蕪湖至大渡口段高速公路、西氣東輸安徽段、琅琊山抽水蓄能電站等20餘項重大項目。加快銅(九)黃、合阜亳高速公路等“十五”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繼續加強對國債資金使用、項目建設和工程質量的監督管理。對截留、挪用國債資金和出現重大質量事故的,堅決追究責任,依法依紀嚴肅處理。

在擴大投資的同時,積極促進和擴大消費。在努力增加居民收入的基礎上,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清除各種限制消費的障礙,進一步拓寬消費領域,鼓勵居民增加住房、教育、旅遊、汽車和其他方面的消費。大力開拓農村市場,引導企業開發適銷對路產品,健全行銷網路,強化售後服務,同時加快農村交通、電信、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從整體上改善農村消費環境。

(四)繼續深化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國有和國有控股的大中型骨幹企業,要加快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企業勞動、人事、分配製度改革,繼續開展經營者年薪制和股權、期權試點工作,加快建立有效的企業經營者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強企業管理現代化、信息化建設。探索並完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和運營體制。大力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改組,在培育和發展一批大公司和企業集團的同時,基本完成國有中小企業多種形式的改制。積極穩妥地做好資源枯竭礦山和特困企業關閉破產工作,妥善安置職工,維護社會穩定。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醫療機構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的改革,並注意盡力減輕職工負擔,方便民眾。深化金融改革,抓緊進行投融資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和深化分配製度、城鎮住房制度等各項改革工作。

以加入世貿組織為契機,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既有機遇,又有挑戰。能否真正做到趨利避害,關鍵取決於我們的工作。各級政府及各部門、各行業、各企事業單位要根據世貿組織的規則和我國的承諾,具體分析和研究加入世貿組織所帶來的影響,及時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主動做好應對工作。抓緊清理、修改和制定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檔案,加強世貿組織有關知識的學習、宣傳和普及工作,抓緊對各級領導幹部和大中型企業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加快培養、引進一批熟悉、掌握世貿組織規則的專門人才。繼續辦好各類開發區,使之成為率先與國際接軌的示範視窗。充分利用加入世貿組織的有利條件,在擴大利用外資的同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鼓勵外經貿出口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出口。鞏固、發展現有市場,大力開拓俄羅斯、非洲、歐盟及周邊國家和地區市場。調整最佳化出口商品結構,引導和鼓勵企業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發展一批出口名牌產品,提高商品質量和附加值,增強國際競爭力。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積極發展服務和技術貿易。支持更多的企業取得並用好進出口經營權,積極進入國際市場。推進國有外貿企業改制和重組,加快轉變經營機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投資辦廠和承包工程,帶動技術、設備、材料的出口。加強外貿、海關、檢驗檢疫、稅務、銀行、外匯管理等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全力支持出口,力爭出口有所增長。擴大對外交流,大力發展對外友好關係。

(五)集中整治和改善發展環境,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

改善經濟發展環境,是適應加入世貿組織後新形勢的迫切需要,也是全省上下及各類投資者的強烈呼聲。改善發展環境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採取有力措施進行集中整治。為此,要在全省廣泛開展解放思想、創新機制、最佳化環境、加快發展的宣傳教育,使“人人關係安徽形象、事事都是發展環境”的觀念深入人心;大幅度簡政放權,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和收費事項;重點在掌握許可、審批、收費、認證、裁決和處罰權的部門開展整頓,積極開展創建人民滿意的基層站所活動,努力提高行政管理、執法部門的依法行政和管理服務水平;切實抓好視窗行業和單位的行風建設,進一步推動創建文明行業活動;建立健全投資者投訴受理網路,嚴肅查處並公開曝光一批嚴重影響發展環境的違紀違法案件;大力推廣“一站式”高效服務方式、政務公開和服務承諾制、辦文辦事限時制,繼續開展政風評議活動;抓好一批交通、通信、市政、生態等基礎設施重點工程,為民眾、企業和各類投資者提供良好的生產經營和人居環境。通過集中整治,務求在解決民眾、企業和投資者反映強烈的問題上取得顯著進展,並為今後不斷改善和全面最佳化發展環境奠定基礎。

繼續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是改善發展環境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在鞏固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突出重點,深入推進。繼續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違法犯罪活動;大力整頓和規範建築市場、運輸市場、藥品市場、文化市場、旅遊市場和稅收征管秩序,打擊傳銷、走私等違法犯罪活動;打破地方保護和行業壟斷;加強金融監管,整頓金融秩序,防止企業逃廢債務,同時進一步加大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銀行要增加對企業技術改造、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科技企業和農業結構調整的信貸支持;加強安全生產管理,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盡最大努力防止重特大事故的發生。堅持標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嚴把市場準入關,嚴格執法,加強行業自律,強化社會監督。高度重視信用文化建設,採取法律、制度和輿論等多種措施,規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信用關係,在全社會營造講求職業道德、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良好氛圍。

(六)加快發展科技教育,推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進一步加快科技事業發展。深化開發類科研機構改制和公益類科研機構改革,增強科技創新和服務經濟的能力。努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先進生產力發展。積極促進各種形式的產學研結合,鼓勵和支持企業特別是重點骨幹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大力推進合肥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建立風險投資機制。積極扶持民營科技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鼓勵和支持科技人員領辦、創辦科技型企業。加強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與套用。

加快教育事業發展。繼續把鞏固提高“兩基”水平放在突出位置,依法保障基礎教育投入,切實抓好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完善農村中國小教師工資上收到縣管理的工作。繼續擴大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規模,切實注重提高教育質量。繼續推動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的省部共建,抓好安徽大學“211”二期工程建設。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鼓勵發展民辦職業學校。根據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加快調整中、高等教育學科和專業結構,提升辦學層次。努力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和內部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鼓勵多種形式的社會力量辦學,積極推進高校後勤服務社會化改革,力爭內實現階段性目標。

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使用和引進。貫徹省《關於加強人才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作用,加快完善競爭激勵機制,落實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政策,落實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高層管理人員進行重獎的規定。有條件的地方和企業、科研單位,尤其是骨幹企業,要實行更加優惠的政策,提高有突出貢獻的拔尖人才的待遇,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

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出生質量,切實加強計畫生育規範管理和優質服務工作。積極推進環境保護工作,強化重點流域的污染防治,抓好一批重大環保項目建設。加強池州、碭山等21個國家生態示範區建設。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加快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重視發展山區經濟,因地制宜地搞好山區綜合開發。認真做好土地礦產管理工作,推進城鎮土地使用權流轉改革。

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強化兩手抓的意識,切實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把精神文明建設與調動和激發全省上下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結合起來,努力營造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形成加快發展、富民強省的精神動力和強大合力。全面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不斷深化城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重視和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繁榮文化藝術,抓好基層文化工作。加強醫療衛生工作,探索新形勢下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新路子。促進新聞出版、廣播影視、體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辦好省“十運會”。做好檔案、文物和地方志續修工作。重視婦女、兒童和老齡工作,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繼續做好外事、僑務和對台工作。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正確貫徹黨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和宗教活動的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關心支持國防和軍隊、武警部隊建設,加強民兵預備役部隊建設和國防動員、人防工作,深入紮實地開展創建“雙擁”模範城(縣)活動,努力提高“雙擁”工作水平,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

(七)切實解決人民民眾關心的突出問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擴大內需、為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供動力的重要保證。我們一定要從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從改革發展穩定全局的高度,把解決關係人民民眾生活的突出問題,改善人民生活,擺上特殊重要位置抓緊抓好。

積極擴大就業,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把擴大就業作為政府重要的工作目標,堅持用發展的思路、改革的辦法擴大就業。加強職業培訓,強化就業服務。認真落實促進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通過提供擔保、信貸支持等多種措施,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崗位。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業,發揮其擴大就業、服務民眾的重要作用。加快勞動力市場體系建設,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新機制。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穩妥推進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依法擴大養老、失業保險覆蓋面,提高養老、失業保險費征繳率。加大力度落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把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城市居民全部納入保障範圍,做到“應保盡保”。

切實解決一些縣鄉拖欠教師、幹部工資和少數企業拖欠職工工資的問題。各級財政首先要安排好工資性支出,鞏固確保工資發放的成果,對國家規定的工資決不允許再發生新的拖欠,對歷年拖欠的,要安排資金儘快補發,力爭基本解決。省、市要增加對縣(市)的轉移支付,為縣(市)確保工資發放提供財力支持。重視解決少數企業拖欠職工工資的問題,切實保障職工權益。

繼續以深山區、庫區、沿淮行蓄洪區為重點,搞好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實施“十五”農村扶貧開發規劃,加大扶貧資金投入,繼續改善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因地制宜地扶持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經濟,支持貧困農民發展生產、脫貧致富。加快江淮分水嶺易旱地區的綜合治理和開發,擴大重點支持的鄉鎮的範圍。積極推進農村飲水工程建設。認真做好因災減免、社會減免和救濟工作,確保災區民眾、農村特困戶和優撫對象的基本生活不出問題,確保五保戶的生活水平不低於當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

進一步做好財稅工作,努力搞好增收節支。按照中央統一部署,推進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完善財政體制。堅持依法治稅,加強稅收征管,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合理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堅持“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方針,優先保證關係人民民眾生活的工資性支出、社會保障經費,增加對農業、科技、教育、政法、精神文明建設等投入,其他項目能壓縮的堅決壓縮,能緩辦的儘量緩辦。繼續深化公共財政支出改革,強化監督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加強審計工作,嚴肅財經紀律,嚴厲查處各種揮霍浪費行為。

(八)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確保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推進依法治省進程。各級政府要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依法監督,認真執行有關決議,及時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自覺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政協委員提案。堅持和完善政府重大事項向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和與政協協商制度、聯繫人大代表制度、議政會制度。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實現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積極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民眾團體依照各自章程開展工作。加強社區建設。大力推進基層民主建設,充分發揮職代會、居委會、村委會的作用,推進廠務公開和鄉鎮政務公開、村務公開,組織好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切實抓好“四五”普法教育,提高全省公民的法律素質,並與推進基層和行業依法治理相結合,提高全社會的法治化管理水平。

把維護穩定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進一步落實維護穩定的領導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妥善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認真做好人民來信來訪和人民調解工作,著力解決民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嚴厲打擊嚴重經濟、刑事犯罪活動和危害國家安全的各種違法犯罪活動,開展同“法輪功”等邪教組織的鬥爭,開展對學校、工礦企業周邊地區治安秩序專項整治行動,堅決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創造良好的治安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