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教育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領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實現教育管理現代化的過程,是教育理念、手段和模式的一場深刻變革,也是提高全民素質、增強創新能力和安徽競爭力的重要戰略,對教育改革和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黨的十八大提出,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任務,明確提出“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了“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戰略要求。國家實施的“寬頻中國”戰略和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政策意見,都對信息技術在教育中套用與融合作出了部署。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實施了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特別是“十二五”以來,教育信息化發展步入快車道,教育信息化環境逐步完善,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初具規模,廣大師生信息素養逐步提高,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對推進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面對經濟社會領域信息化的加快推進,我省教育信息化發展目前還存在著信息化環境不夠完善,區域、城鄉、校際發展不平衡;優質數字教育資源不夠豐富,套用不夠普及;教育信息化人才較為缺乏,師生信息技術套用能力亟待提高;一些地方、學校對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認識還有待深化;教育信息化體制機制不夠健全,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等問題。
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既是事關教育全局的戰略選擇,也是破解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迫切需要。在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把教育信息化作為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突破口,以推進全國教育信息化省級試點為契機,把教育信息化作為安徽信息化的重點領域,調動全社會力量積極支持和參與,大力提升我省教育信息化整體水平,為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和建設美好安徽作出更大貢獻。
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圍繞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大問題,以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信息技術套用普及為抓手,以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以創新體制機制和加強隊伍建設為保障,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大力提升我省教育信息化整體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加快實現安徽教育現代化和建設人力資源強省提供堅實支撐。
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原則:遵循教育規律和信息化發展規律,立足於建設、管理、使用的有機統一,按照科學性、先進性、可行性原則,堅持育人為本,套用驅動,統一標準,共建共享,統籌規劃,分類推進,深度融合,引領創新。
(二)發展目標。
到2017年,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較快發展,學校信息技術套用水平大幅提升;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日趨豐富並得到廣泛共享,區域、城鄉、校際數位化差距進一步縮小;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教研有機融合,對教育變革的促進作用充分顯現;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可持續發展機制不斷完善。
到2020年,與教育現代化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基本形成,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人人享有,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的信息化支撐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教育信息化人才隊伍基本形成,教育信息化推進保障機制健全完善。全省基本實現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整體水平位於中部地區前列。
主要任務
(三)實施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基礎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國民信息素養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圍繞促進教育公平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以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育模式和信息技術套用普及為重點,加快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
縮小數字鴻溝。以建設、套用和共享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為手段,促進每1所學校享有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幫助所有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使用信息技術,培養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能力。進一步加大對農村、薄弱學校、特殊教育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加快建設校園網、多媒體教室等基礎設施。搭建資源平台,建立資源超市,形成學科齊全、內容豐富、優質好用的數字教育資源體系。利用優質教育資源和先進信息技術手段,創新教學模式和形態,通過專遞課堂、空中線上課堂等多種形式,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
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堅持素質教育理念,健全促進信息技術和優質資源常態化套用的新機制,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加快建設網路學習空間,推進網路教學教研活動,實現學校、教師、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與合作,促進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課外學習、技能培養、家校互動、德育和社區教育等方面的廣泛套用。普及和完善信息技術教育,促進學生信息化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升基礎教育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務水平。針對基礎教育點多面廣的實際,整合各類基礎教育管理信息資源,啟動建設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和基礎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基礎教育資源交換與共享、統計與分析、質量評價、師資與教科研管理、教育監管與動態監測、線上教學與學習、中國小安全管理、教育發展評估等套用系統。運用信息技術創新基礎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務模式,最佳化基礎教育管理與服務流程,為教育管理提供決策支持,提升學校服務師生、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
專欄1: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預期目標
2017年,信息化基本配置與套用水平大幅提升,“三通兩平台”建設任務基本完成;學校信息化領導力、教師信息技術運用力、專業人員支持力、信息化對教育管理的支撐能力顯著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習慣、知識呈現方式、教學評價方式明顯改變,學校教育教學方式變革取得新突破;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顯著增強。2020年,信息技術在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廣泛套用,實現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成為基礎教育現代化的有效支撐。
(四)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支撐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
職業教育信息化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撐,是教育信息化需要著重加強的薄弱環節。以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數位化校園建設為基礎,全面推進信息技術在職業教育教學、實訓、科研、管理、服務方面廣泛套用,推動優質職業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共享;以信息化促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撐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
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環境建設。加強職業院校標準化數字校園建設,全面提高職業院校信息技術裝備水平,加快信息技術終端設施普及,重點建設仿真實訓基地、網路教室、數位化技能教室、遠程教育培訓中心等數位化場所和設施;建設實習實訓、專業設定等關鍵業務領域的管理信息系統,建成支撐學生與教師自主學習、科學管理的數位化環境。
提高職業教育實踐教學信息化水平。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最佳化教育教學過程,開發信息化實踐教學輔助工具,建設和推廣虛擬仿真實訓、場景實時教學系統,提高實習實訓、項目教學、案例分析、職業競賽和技能鑑定的信息化水平。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以信息技術支撐產教融合、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創新教育內容,促進信息技術與專業課程的融合,著力提高教師套用信息技術能力和學生的崗位信息技術職業能力。
推進優質數字資源共建共享。建設省職業教育信息資源庫,重點開發服務專業教學和實訓的網路課程、虛擬仿真實訓平台、工作過程模擬軟體、通用主題素材庫、精品課程音像等多種形式的數位化資源。建成教學資源平台、電子閱覽室、數字圖書館等綜合資源平台。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資源開發機制、認證體系和共享模式。加強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研發機構數字資源共建共享,支持建設一批對接我省主導產業的職業教育數字資源開發基地。
支撐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以關鍵技術套用為突破口,適應職業教育多樣化需求。在社會服務方面,以信息技術促進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的深度結合;在人才培養方面,以信息技術促進專業與崗位、教材與技術的深度結合。圍繞區域、產業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開展就業預警、專業調整,增強職業教育適應地方發展需要和支撐產業發展的吻合度。大力發展遠程職業教育培訓,支撐職業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會。
專欄2: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預期目標
2017年,職業教育“兩平台”融入安徽教育公共服務平台;省級示範以上職業院校基本建成標準化數字校園,建成對接我省主導產業的職業教育資源庫,教學實踐等各類數字資源比較豐富,教師實踐教學水平和學生信息技術職業能力顯著提升,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2020年,職業教育社會服務能力明顯增強。
(五)推動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進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和提高質量的有效途徑,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前沿陣地。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升級和優質資源建設,推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模式,推動文化傳承創新,促進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高。
加強高校數字校園建設與套用。利用先進網路和信息技術,整合資源,加快推進高校校園網路設施建設。大力推動教育科研網升級改造,加快實施基於IPv6的“寬頻網路校校通”,逐步提高網路頻寬,加強連線專網的校園網出口安全聯動管理。建立高等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加強公共課程、專業基礎課程等教學資源整合,推進高等教育精品課程、教學實驗平台和圖書文獻等資源共享。
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加大對教育信息技術相關學科及教育技術專業建設力度,最佳化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計畫和課程體系。加快課程和專業的數位化建設,創新信息化教學與學習方式,提升個性化互動教學水平,推進跨區域、跨校際學分互認,共享發達地區、重點高校優質教育資源,以高水平大學和院校聯盟建設為契機,共建共享MOOCs課程,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帶動我省高等教育質量提升。依託信息技術,探索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推進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加速信息化環境下科研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融合。推動學科工具和平台廣泛套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服務能力,實現高等教育“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
促進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建設知識開放共享環境,促進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共享科技教育資源,推動高校知識創新。加強高等教育科研協作支撐平台建設,推進研究實驗基地、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自然科技資源、科學數據、科學文獻共享,支持跨部門、跨校際、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創新。推動高校創新科研組織模式和機制,引領資訊時代科技創新。提高教師、科研人員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科研課題研究、重大關鍵技術攻關能力。
增強高校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能力。通過信息化手段積極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提升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依託信息技術,面向社會公眾開展學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潮,增強先進文化傳承能力,引導大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奉獻青春。
專欄3: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預期目標
2017年,高等教育“兩平台”接入安徽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建成高質量的數字資源體系並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科研創新信息化支撐體系基本建成。2020年,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創新,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務社會和傳承文化能力顯著增強。
(六)構建繼續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完善終身教育體系。
構建繼續教育公共服務平台,面向社會提供服務,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促進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
推進繼續教育數字資源建設與共享。依據國家繼續教育數字資源規範,推進數位化優質資源的整合共建並向社會開放,為學習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學習資源開放服務,使學習者充分利用網際網路、IPTV、數位電視、移動終端等多種渠道快速訪問學習資源。積極開展覆蓋全省的規模化套用推廣,定期開展不同主題、針對不同用戶群體的套用活動,促進學習、交流和展示。打通各類學校、行業企業、社區教育界限,為全社會各類學習者提供優質數位化資源服務,實現繼續教育資源共享。
加快發展現代網路遠程教育。支持高校網路教育和網路學院發展,加強繼續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以網際網路、廣播電視網、移動通信網和衛星通信為主要載體,建設城鄉一體化、一站式、多功能開放學習中心。創新網路教育教學模式,發展高質量、高水平、高層次的網路高等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加快安徽開放大學建設,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整合企業技術和網路平台優勢,建設多網合一的終身學習套用系統、支持服務系統,為學習者提供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以及個性化自主學習等多模式遠程學習服務。
加強繼續教育公共信息管理與服務體系建設。搭建全省教育教學與學習支持公共服務體系,建立面向學習者的教育學分互認和轉換機制、學分銀行系統等,完善學習成果認證體系和終身學習檔案系統,實現學習者教育學分的積累與轉換,支持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拓寬終身學習通道。建立支持終身學習的繼續教育考試與評價、質量監管機制,逐步形成完善的繼續教育信息管理與服務體系,促進繼續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
專欄4:繼續教育信息化發展預期目標
2017年,重點建設安徽開放大學,基本建成繼續教育服務平台,打通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渠道。2020年,服務平台進一步完善,社區教育網路覆蓋率達100%,形成較為完善的繼續教育綜合服務體系。
(七)擴展綜合功能,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大力推進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撐教育管理改革,促進教育決策科學化、公共服務系統化、學校管理規範化。
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能力。落實國家教育管理信息標準,規範數據採集與管理流程,建立以各級各類學校和師生為對象的全省教育管理基礎資料庫,與國家教育基礎資料庫和安徽省全員人口信息資料庫等互聯對接,為教育規劃與巨觀決策提供數據支持。整合各級各類教育管理信息資源和業務套用系統,建立全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統,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提供一站式管理與服務,加強事務處理、業務監管、動態監測、評估評價與決策分析功能,加快教育管理模式轉變,提高教育管理效率與服務質量。深化信息技術在學校辦學、政府管理、社會評價等方面的套用。
提高教育管理公共服務質量與水平。建立全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和配套服務機制,深化招生、就業、學生資助、留學、科研、學歷、學位與各種資質查詢等信息服務,擴大和延伸教育公共服務領域。建立覆蓋全體學生的電子檔案系統,做好學生成長記錄與綜合素質評價,並根據需要為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供支持。完善學生就業創業綜合性信息服務立體化平台,為畢業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就業信息服務,提高學生與用人單位以及學校間信息交流效率。
加快學校管理信息化進程。推動各級各類學校校務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加強教學質量監測,推動學校管理規範化與校務公開,支持學校服務與管理流程最佳化與再造,提升管理效率和辦學效益,支撐現代學校制度建設。
專欄5:教育管理信息化發展預期目標
2017年,建成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教育管理數據中心;建成多個基於基礎資料庫的教育管理套用系統,為管理決策和公眾需求提供高效服務。2020年,教育管理數據中心和套用系統實現互聯互通,各管理層級相互貫穿融合,形成便捷、高效、安全、有序的教育管理信息化體系。
(八)建設信息化公共支撐環境,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
建設信息化公共支撐環境,為各類學習者提供健康的信息化學習環境,支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模式,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安全、高效的信息化教學與科研環境,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
最佳化教育信息化網路基礎環境。根據“寬頻中國”戰略部署,在建設“寬頻安徽”過程中,充分利用現有公共通訊傳輸資源,基本實現全省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機構寬頻接入。建立完善全省各級各類學校信息化網路等基礎設施的動態更新機制,積極推進向下一代網際網路過渡。
完善安徽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強化頂層設計,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規範,利用雲計算技術,充分整合現有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特殊教育資源,促進資源配置與服務的集約化,構建系統兼容、穩定可靠、服務精準的安徽教育公共服務平台。面向全省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機構,提供公共存儲、計算、共享頻寬、安全認證及各種支撐工具等通用基礎服務。先行啟動安徽基礎教育中心平台建設,構建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連通國家平台和省內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支撐優質資源共享和教育管理信息化。
創設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環境。遵循國家相關標準規範,建設有效共享、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數位化教學資源庫,為各級教育部門、學校、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提供共建共享的基礎環境和優質資源服務。開發深度融入學科教學的課件素材和製作工具,建設優質網路課程、數字圖書館和虛擬實驗室等數字教學資源,促進智慧型化的網路資源與人力資源結合。堅持政府引導,鼓勵多方參與,逐步形成政府購買基本公共服務與市場提供個性化服務相結合的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支持貧困地區和農村地區學校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服務。
完善教育信息化標準體系。加強教育信息化標準建設,執行教育信息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體系,提高標準采標率,促進資源共建共享和軟硬體系統互聯互通。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形成標準測試、認證、培訓、宣傳和套用推廣保障機制。制定完善全省教育信息化相關標準和制度,逐步形成比較完備、具有安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標準和規範體系。
構建教育信息化安全保障環境。按照國家信息安全有關規定,加強基礎設施設備和信息系統的安全防範措施,不斷提高對惡意攻擊、非法入侵等的防範和應急回響能力,保證基礎設施設備和信息系統穩定可靠運行。加大教育網站管理力度,加強網路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工作,提高網路安全保護等級和主動防範能力。採取有效的內容安全防護措施,防止有害信息傳播。探索建立安全綠色信息化環境的保障體系和管理機制。
專欄6:信息化公共支撐環境發展預期目標
2017年,基本形成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基本建成教育資源和管理公共服務平台。2020年,形成完備的教育信息化標準與高效的支持服務體系。
(九)創新體制機制,實現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機制創新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多方協同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信息化建設與套用的持續健康發展。
創新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發套用機制。按照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共建共享的原則,制訂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基本標準。建立數字教育資源評價與審查制度。依託名校名師重點開發一批優質數字資源,面向社會、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徵集評選一批優質數字資源。支持校際間網路課程互選及資源共建共享活動。探索“企業競爭提供、政府評估準入、學校自主選擇”機制,採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模式購買一批優質數字資源,用戶按需自主購買產品和服務。鼓勵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投入數字教育資源建設、提供個性化服務。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術創新和研究機制。將教育信息化技術及裝備研發與套用納入科技創新體系,建成一批省市級教育信息化技術創新、產品試驗及推廣基地,推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套用;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課題研究,深入研究解決我省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和關鍵技術。支持企業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開展教育信息化研究,跟蹤、分析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與趨勢,提出發展戰略與政策建議,為制定實施教育信息化建設、管理、套用、研究等政策措施提供諮詢參考。
探索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信息化服務的運作機制。構建吸引和鼓勵企業等社會力量共同投資和參與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機制。充分利用相關企業的網路、設備、人才、服務等資源,採取租賃設備等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方式,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探索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技術、軟體、管理、運行維護、個性化資源建設等服務的辦法,採取競爭談判、詢價、打捆購買等方式,降低教育信息化運行成本。
建立教育信息化產業發展機制。研究制定扶持教育信息化產業發展政策,加快推進智慧型終端、智慧型語音、信息安全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套用,促進終端與服務一體化發展,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安徽教育信息化產業。引導產學研用結合,推動企業技術創新,促進形成一批支持教育信息化健康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骨幹企業。營造開放靈活的合作環境,推動校企、區域、企業之間廣泛合作。
改革教育信息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與服務體系。明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信息化發展任務與管理職責,改革調整現行管理體制,完善技術支持服務體系,建立統籌有力、權責明確的教育信息化管理體制和高效實用的運行機制。
重點工程
圍繞推進全國教育信息化省級試點和“寬頻安徽”建設,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在教育信息化套用能力提升、基礎能力建設、改革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實施一批重點工程,切實解決好全局性、基礎性、領域性重大問題,確保我省教育信息化規劃目標實現。
(十)師生信息技術套用能力提升工程。
強化信息技術的教學套用,全面提高教育管理者、教師和學生信息技術套用能力。按照教育部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標準體系,建立教育行政部門、專業機構和學校管理者尤其是校長定期培訓制度,提升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和執行力;持續開展各級各類教育信息化專業人員能力培訓,提升教育信息化支持和保障水平;繼續以中國小和職業院校教師為重點,通過國培計畫、省培計畫、項目培訓等多種形式分級分類開展全員培訓。加強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引進開發信息環境下的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相關課程,提高學生通用信息技術能力、數位化學習能力和綜合信息素養。完善能有效支持師範生教育技術實踐能力培養的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公共課程體系。重視信息技術課題研究在課堂教學改革中的引領作用,積極開展學科教師數位化教學的整合研究,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處理好教學教研與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培訓的銜接。
(十一)教育信息技術套用推廣工程。
制定資源建設、套用測評、績效考核等標準,合理認定專業技術人員和教師工作量,加強套用工作考核,促進信息技術在廣大師生日常教學、學習活動中的常態套用和創新套用。定期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師、學生信息技術競賽活動,通過示範課評選、信息化教學技能比賽、優秀資源徵集和課題研究等活動,推廣信息技術套用成果。建立信息技術套用創新實驗區、示範性網路研修社區,加強城鄉學校校際遠程協作,推動信息技術套用綜合創新。探索建立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加強活動開展和交流學習。充分運用新興信息產業發展成果,積極探索與推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教學和學習方式,為教育信息化技術創新和套用創新提供保障。
(十二)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三通”工程。
以信息化終端設備、多媒體遠程教學設備配備和校園網升級改造等建設為重點,加強各級各類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裝備水平。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業投資建設、學校持續使用”的機制,統籌部署覆蓋全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寬頻網路接入,實現“寬頻網路校校通”。以數位化校園建設為重點,採用雲服務模式或混合模式,充分利用區域或企業的信息化公共服務,大力提升數位化校園集約程度,推進校園環境數位化改造,提升寬頻速率,確保校園區域網路絡通過有線或無線方式覆蓋所有教室、辦公室等教學場所,實現信息系統高速、穩定、安全的互聯互通,為“優質資源班班通”和“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提供支撐。
(十三)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工程。
充分利用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的信息基礎設施,構建覆蓋全省、多級分布、互聯互通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全面整合現有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特殊教育和有關企業開發擁有的各類資源。實現教育信息資源庫與文化信息共享資源的對接互聯,共建共享教育文獻信息資源和特色數字文化資源。針對各類教育的多樣化需求,調整資源聚合與呈現方式,建設覆蓋學科、適應多種教學與學習方式的教育資源,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匯聚與共享,實現“優質資源班班通”。建設網上優質教育資源套用交流和教研社區,形成特色鮮明、內容豐富、風格多樣的優質資源。推進“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提供線上課堂、專遞課堂、同步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路課堂、遠程教育網路平台等特色套用服務,面向教師、學生、公眾提供優質教育資源。制定完善資源接收使用等管理、套用制度,促進管理手段和技術手段有效銜接,解決套用難題,提升優質教育資源套用效益。創建公益性服務和市場化服務互補的服務模式,形成資源配置與服務集約化,實現最廣泛的資源匯聚共享和最低成本的網路服務。鼓勵企業參與建設運營基於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的網路學習空間,開展普惠性和特色定製服務,滿足師生教育教學和專業發展需要,實現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革、學習資源共享和學習主體互動,基本實現教學管理、教學研究、自主學習等信息化和“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
(十四)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工程。
按照“兩級建設、五級套用”模式和教育信息化相關標準規範,逐步完善學生、教師、學校資產等基礎資料庫,匯集整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基本數據及動態信息,對教育系統運行和發展狀況進行統計分析、動態監測和業務監管,為教育管理提供決策支持。在完善標準、互接互認基礎上,逐步整合學籍、校舍、財務、就業、安全、學生綜合評價等各類教育管理信息系統,不斷擴展各類管理套用模組。建設省級數據中心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實現系統整合與數據共享,實現與國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及省其他政務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提升信息資源集聚效益。推動基礎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建立基於雲服務的信息化管理,建立高校管理信息系統開源軟體庫,帶動學校管理信息化水平整體提升,支撐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利用信息化教育管理,為社會提供全方位教育公共信息服務。
(十五)教育信息化改革創新工程。
以深化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中的普及套用為抓手,變革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不斷最佳化教學、教研、管理和服務,引領教育模式和學習方式創新,推動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提高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積極探索教育信息化環境建設、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與套用、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發展路徑和方法,逐步形成教育信息化在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建設學習型社會、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的有效模式。選擇經濟和教育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不同類型和層次學校,大力開展教育信息化建設與套用試點,充分發揮試點單位的輻射帶動作用,及時總結和推廣試點單位典型經驗。鼓勵試點單位從自身實際出發,主動開展多方合作,鼓勵跨地區、跨學校對接與聯合;鼓勵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試點工作。
(十六)教育信息化運行維護工程。
建立貫穿信息化建設、套用與管理及服務環節的技術保障體系,做好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各類管理系統和套用系統、教育信息資源等運行維護工作。制定技術支持服務體系管理及服務評估考核、技術支持能力資格認定等辦法。健全省級信息化技術支持服務機構,指導市縣、學校建立健全信息化技術支持服務隊伍。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的套用維護能力培訓,培養和引進懂技術、懂教學、懂管理的複合型信息化人才。各市縣可採用市場運作機制,確定專業服務商,界定服務範圍,加強過程監管,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建立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務機制。建立由購買主體、服務對象及第三方組成的綜合性評審機制,定期督促檢查,並將結果與後續政府購買服務掛鈎,提高專業服務質量,降低維護成本。
(十七)教育信息化標準建設和人才技術支撐工程。
健全教育信息化標準規範體系,建立與國家教育信息化標準、規範相銜接的全省教育信息化技術類、管理類標準和環境配置規範。制訂全省教育信息化數據體系管理制度,規範數據採集、加工、共享、交換、使用及網路運行、網路安全、數據安全等管理。建立完善《安徽省中國小校信息化基本標準(試行)》,出台《安徽省中等職業學校數位化校園建設參考標準》、《安徽省高等學校信息化建設參考標準》等,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設和績效評價體系。制訂學校信息化裝備管理制度、供應商服務標準和規範,推進建設規範、使用規範、管理規範和運行維護規範。加強教育信息化標準測試與認證工作,加大標準推廣套用力度。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規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模式;跟蹤、分析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與趨勢,開展新技術教育套用的試驗研究。針對教育信息化技術研發、標準建設及創新套用中面臨的新問題,分年度設立專項課題。加快建設一批教育信息化實訓基地和若干個教育信息技術與裝備研究及成果轉化基地。遴選培養一批引領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研究與實踐人才,造就一批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技術研發、系統實施、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專家型人才和省級教育技術名師及教育信息化創新團隊。
保障措施
(十八)加強組織領導。
各市、縣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責任主體,要把教育信息化作為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戰略,作為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重大利民工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健全領導體制、決策機制和部門協作機制,及時研究解決教育信息化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各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學校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實施主體,要建立“一把手”負責的教育信息化推進機制,加強統籌協調。各級發展改革、科技、經濟和信息化、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安、通信、廣電、質監、國防科工辦等部門要在各自職責範圍內做好有關工作。
(十九)完善制度環境。
完善教育信息化相關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的編制管理與職稱(職務)評聘辦法。將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和優質教育資源使用情況作為新任教師上崗、教師資格認定、教師資格定期註冊、職務(職稱)評審和考核獎勵等的重要條件,列入中國小辦學水平評估和校長考評的指標體系。各級各類學校要將信息技術套用成效納入教師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將教育信息化納入政府教育督導內容,建立教育信息化檢查評估機制、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保障和激勵機制,開展教育信息化發展狀態評估和教育信息化重點項目工程運行績效考評。制定和落實教育信息化發展優惠政策,協調製定並落實各級各類學校、師生和相關教育機構在網路接入等方面的資費優惠政策。
(二十)加大經費投入。
建立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長效保障機制。明確政府在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中的主體作用,推動各級政府充分整合現有經費渠道,最佳化經費支出結構,落實教育信息化建設和運行維護經費投入保障政策措施,在教育投入中加大對教育信息化的傾斜,切實保障教育信息化發展需求,特別要加強對農村、偏遠地區教育信息化的經費支持。根據各地教育信息化發展階段特徵,統籌安排教育信息化經費使用,及時調整經費支出重點,合理分配在硬體、軟體、資源、套用、運行維護、培訓等各環節的經費使用比例。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鼓勵企業等社會力量投資、參與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服務,形成多渠道籌集教育信息化經費的投入保障機制。加強項目管理和經費監管,規範項目建設。實施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績效評估,提高經費使用效率效益。
(二十一)加強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
建立健全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政策激勵機制,爭取國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對教育信息化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圍繞教育信息化管理、套用和運行維護等方面工作任務,加強教育信息化隊伍建設,充實人員力量,出台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評聘辦法,保障相關人員待遇,建設一支管理有力、技術過硬、相對穩定的教育信息化隊伍。創新教育信息技術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加快人才培養步伐,鼓勵採用合作辦學、定向培養、繼續教育等多種形式,依託重大科研、工程等項目開展人才培養;制定、完善人才引進計畫、引進辦法和優惠政策,加大教育信息化領域創新型人才引進力度,廣泛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在皖奮鬥創業,為我省教育信息化提供高素質人才支撐。
(二十二)落實責任。
本規劃由省政府組織實施,各市、縣政府要結合實際,制訂本地區教育信息化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工作實施方案。省相關部門和各市、縣政府,科研機構和相關企業應明確各自分工,從政策實施、技術研發、成果推廣、套用示範等各方面協同推進。按照本規劃明確的教育信息化中長期發展目標和建設任務施行考核,健全工作督導機制,加強督導評估和監督檢查,分階段落實本規劃確定的各項發展任務和建設目標。堅持以點帶面、分類指導,充分發揮試點、示範引領作用,逐步推動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深入套用,為實現本規劃制定的發展目標奠定基礎。利用多種渠道,廣泛宣傳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廣泛宣傳本規劃的重要意義和具體內容,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