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工作實施方案

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工作實施方案

《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工作實施方案》由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工作實施方案
  • 印發單位: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發布時間:2022年2月17日
  • 發文字號:皖政辦秘〔2022〕16號
印發,制定背景,檔案內容,內容解讀,

印發

2022年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並對具體任務進行了責任分工,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門做好貫徹落實。

制定背景

為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國辦發〔2021〕43號)要求,切實加強我省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工作,推動文物工作高質量發展,特制定該實施方案。

檔案內容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圍繞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主題,堅持文物保護利用改革,以文物保護科技賦能為動力,全面提升我省文物保護研究利用水平。
到2025年,文物保護意識不斷增強,文物保護水平全面提升,文物安全狀況明顯改善,文物科技賦能水平取得新突破,文物保護機構隊伍力量明顯增強,文物活化利用不斷創新,更好滿足人民民眾精神文化需求,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程度明顯提高。
展望2035年,我省將建成與創新型文化和旅遊強省建設目標相適應的文物保護管理工作體系,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有力支撐文物保護研究利用,考古成果、博物館事業、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利用取得明顯成效,文物助力彰顯徽風皖韻獨特魅力明顯提升,安徽文化歸屬感顯著增強。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文物資源和文物安全管理。制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遴選辦法,適時公布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面摸清全省文物底數,推動省內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公布和實施,將文物資源空間信息納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統籌劃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地下文物埋藏區、水下文物保護區等,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兩線”納入率達100%。研究制定出土文物移交管理制度。加強對紅色資源、工業遺產、農業文化遺產、水利遺產、科技遺產等調查和保護。完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等保護機制。將文物安全工作全面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實施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制度。推進打擊防範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建立“一單四制”,深入開展文物火災隱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動(2020—2022年),持續舉辦文物建築博物館消防隊伍“大比武”競賽活動。加快文物“三防”項目建設,到2025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一級風險單位防火防盜安全設施建設率達到100%。推動市、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落實文物行政執法責任。(省文化和旅遊廳、省公安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分別牽頭,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水利廳、省應急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消防救援總隊、合肥海關、省軍區政治工作局、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推動文物科技創新。深化基礎研究,面向文物保護利用基礎理論需求、關鍵科學問題,促進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學科同文物保護深度融合,提高省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對跨學科研究的支持力度。聚焦文物斷代、病害形成及發展等關鍵科學問題,開展考古溯源與斷代新技術、有機質文物材質工藝識別、劣化程度評估與保護技術、文物考古材料組成分析等基礎研究。積極推進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現代科學技術在文物保護、考古研究、博物館展覽、文物資源管理等領域的運用,力爭在智慧型考古勘探技術套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動文物專有設備研製升級,建設安徽區域考古研究標本庫和考古實驗室。支持安徽博物院申報油畫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加強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聯合實驗室、科研工作站和科技創新聯席機制。(省科技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數據資源局、省社科院、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全面提升考古研究水平。加強含山凌家灘遺址、蚌埠禹會村遺址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國家重大考古研究課題我省項目研究;開展繁昌人字洞遺址、東至華龍洞遺址、淮南戰國楚王陵(武王墩)等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組織安徽重要考古新發現評選公布。推動凌家灘遺址、雙墩遺址、禹會村遺址、壽春城遺址、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明中都遺址、柳孜遺址等“十四五”國家大遺址考古研究、保護管理和開放展示。支持建設安徽省楚文化考古研究基地。強化城鄉建設、縣城綠色發展等建設中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開展全省各級開發區文物保護評價,落實“先考古、後出讓”制度,在依法完成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原則上不予收儲入庫或出讓。做好引江濟淮、鐵路、公路、機場等重點工程建設考古工作。持續開展考古工地檢查,規範考古發掘行為,組織優秀考古工地評選。(省文化和旅遊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社科院、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強化文物古蹟保護。推進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實施西遞、宏村、查濟、南屏古建築群等文物修繕工程,改善文物保存狀況及周邊環境。加強石窟寺資源調查,開展黃山摩崖石刻、樅陽浮山摩崖石刻群前期勘察研究等一批石窟寺專項保護項目。開展長江文物資源調查和保護研究。加強城市更新、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遺產審批管理,強化文物本體保護和風貌管控。加大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風景名勝區、傳統村落文物保護利用力度,推動文物保護利用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善相協調。推動低級別文物掛牌保護。加強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文物保護工程業務監管,落實文物保護工程資質審批改革。支持鳳陽明中都皇城城牆、壽縣古城牆、歙縣古徽州城牆等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推動黃山市祁門申報列入“萬里茶道”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省文化和旅遊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林業局、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強化革命文物保護傳承利用。貫徹落實《安徽省紅色資源保護和傳承條例》,開展紅色資源普查和認定工作。推進鄂豫皖、閩浙贛和淮北、淮南、皖中、蘇南等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整體規劃、連片保護、統籌展示,實施獨山和金寨革命舊址群、鳳陽小崗村舊址等100個革命文物修繕修復工程。開展侵華日軍淮南罪證遺址等一批革命博物館、烈士事跡陳列館、紀念館展陳提升項目。認真總結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革命文物陳列展覽成功經驗,結合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和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5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策劃推出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精品。出版《安徽革命文物通覽》《安徽革命文物故事》等書籍,弘揚大別山精神、新四軍精神、渡江精神等偉大精神。支持渡江戰役紀念館、金寨紅軍廣場、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等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推出系列主題產品,建設紅色旅遊融合示範區。統籌推進革命文物與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積極開展青少年教育活動。推動革命文物學習教育納入幹部教育培訓內容。(省文化和旅遊廳牽頭,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委黨史研究院、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退役軍人廳、省社科院、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推動博物館和社會文物管理高質量發展。推進安徽楚文化博物館、阜陽博物館等市縣博物館開館,支持合肥、長豐等市縣博物館建設,指導建設凌家灘遺址、蚌埠禹會村和雙墩等一批遺址博物館和專題博物館。實施90個館藏文物修復、預防性保護和數位化項目。圍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推出100個大中型原創性主題展覽。持續開展“百萬青少年走進博物館”系列活動,完善大中國小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長效機制。推進博物館理事會建設,發揮行業協會諮詢和紐帶作用,完善博物館績效評估管理制度。常態化開展博物館領域“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加強對民間收藏文物的指導、管理和服務,開展文物流通領域登記交易,鼓勵支持合法規範收藏民間文物。支持省文物總店舉辦文物藝術品交流會和展銷會,培育現代文物市場。繼續開展“鑒寶江淮行”等公益性文物鑑定服務活動。(省文化和旅遊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民政廳、省財政廳、合肥海關、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大力推進讓文物活起來。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安徽),編制大運河(安徽段)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文旅融合發展規劃,推進柳孜運河遺址環境綜合整治,實施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保護展示工程。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有序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涉及我省的任務。深入挖掘安徽地域文化價值內涵,研究建立徽文化(新安江文化)、長江文化、淮河文化、大運河文化、紅色文化等安徽地域文化標識體系。提升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運營服務水平,力爭凌家灘遺址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掛牌運營。啟動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加大文物建築開放利用力度,開展全省文物建築活化利用優秀案例評選推介。推出文物體驗、研學、休閒旅遊精品線路,支持黃山古村落研學旅行等文物旅遊探索。創新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國際博物館日等活動。建立健全促進文博創意產品開發激勵體制機制,支持安徽博物院發揮國家文創試點作用,打造文化創意品牌。支持黃山、金寨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加大對皖北、大別山革命老區等文物保護、考古研究等支持力度。推進長三角文博區域合作項目,開展長三角等地區聯合考古研究等學術和項目交流,加快與滬蘇浙博物館資源、服務、運營一體化發展。(省委宣傳部、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外辦、省廣電局、省社科院、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壯大文物人才隊伍。推動考古相關學科專業建設,鼓勵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大學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積極引進科技考古等方向人才,適當擴大相關專業設定和招生規模。加強省社科基金、自然基金等對文物保護研究項目的支持力度。發展文物修復與保護、考古技術、展示利用、徽派古建築營造技藝等職業教育,開展文物領域大師、名師、匠人進校園參與教育教學活動。培育文物領軍人才、中青年創新骨幹和技能人才等多層次文物人才隊伍。舉辦文物建築修復、考古勘探等文物職業技能大賽。推進文博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支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大學和蚌埠、六安市等有條件的單位和地區申報考古發掘資質。組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實施保護項目與人才培養聯動戰略,強化文物保護、展陳提升等緊缺人才培養。落實中央及省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機構編制保障有關要求,各市、縣(市、區)文化和旅遊部門統一加掛文物局牌子,完善內設機構設定,切實加強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力量。文物資源富集、工作任務重的市、縣(市、區)可在機構限額內單獨設定文物局。(省委組織部、省委編辦、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文化和旅遊廳、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九)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部門要將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目標任務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細化任務、合力推進。各有關部門要根據職責分工,做好重大任務、重大工程項目的實施保障。省文化和旅遊廳加強對方案實施的組織協調。(省文化和旅遊廳、各市人民政府牽頭)
(十)強化法治保障。適時推動修訂《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安徽省建設工程文物保護規定》等法規規章,建立健全文物保護公益訴訟制度,加強《安徽省紅色資源保護和傳承條例》等宣傳,切實營造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的良好法治氛圍。(省文化和旅遊廳牽頭,省教育廳、省司法廳、省檢察院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完善財政支持政策。各市、縣(市、區)要依法將文物保護專項經費列入財政預算,調整最佳化支出結構,優先支持本實施方案確定的重大任務和重大工程項目實施。落實公共文化領域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加大對文物科技創新和考古研究的支持力度。積極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文化和旅遊廳、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加強督促落實。省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要加強對“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工作的統籌協調,適時開展方案實施情況評估。省文化和旅遊廳要加強對方案落實情況的督導檢查,重大情況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省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省文化和旅遊廳牽頭)

內容解讀

《實施方案》總體框架和重點內容與國家規劃基本保持一致,並重點突出以下4個方面。
一是突出科技創新引領。聚焦共性問題,加強考古溯源與斷代技術、文物保護技術等基礎研究,強化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聯合實驗室、科研工作站和科技創新聯席機制,提升文物考古研究設施科技化水平,建設安徽區域考古研究實驗室等,提升文物事業發展動力。
二是突出重大項目支撐。立足實際,提出加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等國家重大考古研究課題研究項目、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安徽)項目建設、長江文物資源調查和保護研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7個“十四五”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鄂豫皖等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項目等工作,推動文物保護事業更好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三是突出人才隊伍保障。《實施方案》明確落實中央及省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機構編制保障有關要求,推動市縣文化和旅遊部門加掛文物局牌子,夯實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基礎;增加省考古研究所人員編制,支持有關單位、地區申報考古發掘團隊資質,強化學科、課題支持引導,培育多層次、全方位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人才,更好保障文物事業可持續發展。
四是突出固化經驗做法。《實施方案》突出了安徽省特色做法,繼續推進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實施西遞、宏村、查濟、南屏古建築群等修繕保護,組織開展“百萬青少年走進博物館”系列活動、“鑒寶江淮行”等公益性文物鑑定服務活動,持續舉辦文物建築博物館消防隊伍“大比武”競賽,推深做實“一單四制”,推動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提質提效。
《實施方案》的印發實施,有利於進一步強化文物保護管理水平,推動“十四五”期間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工作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在安徽穩步落地,更好實現安徽文物保護利用事業高質量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