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董家莊漢畫像石墓

安丘董家莊漢畫像石墓

董家莊漢畫像石墓位於安丘市博物館院內,原址在城區西南9公里的凌河鎮董家莊村北。1959年修建牟山水庫時發現,是一座大型的漢畫像石墓。同年12月至次年3月,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對墓葬進行了清理髮掘,只把畫像石拆遷到縣城保存。1963年在北關果園內(現市博物館院內)復原,墓入口處增 建了保護性前廳,門額題“漢墓”。1979年安丘縣人民政府公布漢畫像石墓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安丘縣城鄉建設委員會、安丘縣文化局劃定了安丘董家莊漢畫像石墓的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對漢墓及其周圍的環境保護作出了規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丘董家莊漢畫像石墓
  • 地理位置安丘市博物館院內
  • 占地面積:70.15平方米
  • 景點級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墓介紹,其他信息,

古墓介紹

漢墓座北朝南。整座墓葬由甬道墓門、前室、中室、兩間後室、東耳室、北耳室等部分組成。墓葬南北長14.3米,東西寬7.91米(以外壁為準,不含墓道),占地面積70.15平方米。整座墓葬除甬道用磚鋪地外,均用預製石板、石條建成,共用石材224塊,石質大部分是石灰岩甬道為券頂,前室、中室及後室東西兩間均為盝頂,皆用加工成子母口的梯形坡石與長方形的頂石扣合而成。兩耳室均為平頂。

其他信息

石材之間採用了水泥砌縫粘合,非常牢固。室內前室、中室、後室中間,立有四根承重的方柱石和圓柱石,柱石與墓門甬道構成一條南北的中軸線,東西基本對稱。漢墓在整體設計上類似現實生活中的建築式樣,體現了漢代人生時崇尚榮華富貴,死後不忘在天堂享受的“再生”思想意識。墓內石材全部經過了藝術加工,在224塊石材中,有103塊刻有畫像。這些畫像分布在甬道封口石、墓門、墓室四壁及室頂、立柱、地栿等處,畫像面積達146平方米。除有幾處草就未成外,有69幅完整的畫像畫像根據題材需要和所處的部位採用了不同的雕刻技法,其中絕大多數是鑿紋減地淺浮雕,少數為減地凹面陰線刻,個別畫像採用了高浮雕透雕技法,有時同一幅畫像也使用了多種雕刻技法。雕刻設計規範,手法嫻熟,表現了漢代高超的石刻藝術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