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像石墓

漢畫像石墓

董家莊漢畫像石墓,位於山東省安丘市博物館院內,墓葬南北長14.3米,東西寬7.91米,占地面積70.15平方米。整座墓葬均用預製石板、石條建成。據考證,該墓應是東漢晚期安丘人孫嵩之墓。1979年安丘縣人民政府公布漢畫像石墓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漢畫像石墓
  • 地理位置:山東省安丘市
  • 占地面積:70.15平方米
  •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8:00-17:30
  • 門票價格:青少年免費
  • 景區分類:古蹟
詳細介紹,分布區域,區域類型特點,分期,不同時期特點,

詳細介紹

漢畫像石墓地處山東安丘市區,系東漢青州刺史孫嵩之墓,1959年發掘於董家莊村,1963年移至安丘北關園藝場復原。墓室南向偏西,南北長14米,東西寬7.91米,最高處2.7米,結構分甬道、前室、中室、後室四部分,自甬道至後室,構成一條南北中軸線。除墓門前的甬道以磚鋪地外,其餘全為巨大石板砌成,計用石料224塊,其中有畫像者103塊,組成畫面60餘幅,分布於墓門、各室四壁及室頂和柱子上,畫面用淺浮雕、高浮雕、透雕、陰刻等技法刻成,場面壯觀,生動逼真,全部內容可歸納為奇禽異獸、神話傳說、社會生活、歷史故事四大類,是研究漢代社會生活、意識形態、造型藝術的珍貴資料。墓中的許多畫像堪稱傑作,如前室的雷公出行圖、中室的樂舞百戲圖、後室的山林狩獵圖等,場景開闊,氣勢雄大,特別是墓室中軸線上的三根立柱,以高浮雕、透雕等技法雕出的人物與百獸,其內容與形式十分奇特,是獨一無二的雕塑精品。
而安丘漢畫像石墓只是一個漢畫像石墓的一個典型代表。安丘漢畫像石墓迄今已有1800多年,墓主為東漢青州刺史安丘人孫嵩,墓室坐北朝南,分甬道和前、中、後室,南北長14米,東西寬8米,除甬道磚鋪外,其餘皆為石材砌 成,其中畫像石103塊,畫面60餘幅。內容多為奇禽異獸,神話 傳說,社會生活,歷史故事等, 雕刻技法全面,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珍貴資料。
隨著金石學的興起,南宋時洪适在《隸續》中首開摹錄漢墓畫像的先例。清代乾嘉以後,摹錄之風更盛。但金石學家偏重的只是那些有文字題榜的畫像資料。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法國人E..沙畹、日本人大村西崖和關野貞等先後著錄了山東等地大量漢畫像石的照片和拓本,其中不少出自墓葬。30年代,中國關百益、孫文青刊布了南陽畫像石墓的百餘幅圖像。50年代初,傅惜華發表了《漢代畫像全集》初編、二編,收錄了山東地區大量漢墓畫像石的拓本。30~40年代,經過調查和發掘的漢畫像石墓只有南陽草店墓和山東滕縣曹王墓。漢畫像石墓的大量的考古工作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開始的。1954年發掘了山東沂南畫像石墓,到80年代初,在山東、蘇北、皖北地區已發掘了近50座墓;在南陽、鄂北地區發掘了20餘座墓;在陝北地區新發現了一大批漢畫像石墓;在四川的重慶、合川、成都等地,也有一些重要發現。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清理、發掘的漢畫像石墓近百座。從70年代起,對漢畫像石墓的分區分期研究已逐步開始。漢墓中大量的石刻畫像,生動地記錄了當時社會生活的許多側面,是了解當時政治、經濟、思想和藝術的寶貴資料。

分布區域

有4箇中心分布區:
①河南南陽、鄂北區;②山東、蘇北、皖北區;③四川地區;④陝北、晉西北區。
此外,在河南密縣、永城,北京豐臺,浙江杭州,陝西縣,也有零星發現。
前3個區域都是當時經濟、文化發達的中心;陝北、晉西北區漢代屬上郡,東漢順帝以前是北方邊防重地,其中心綏德又位於通往西方的貿易通道上。在這些地區,都廣泛分布著可供開採構築墓室石材的山丘。因此,當漢代豪富日益重視厚葬時,這些地區便發展起了耗資巨大的畫像石墓。

區域類型特點

分期

南陽、鄂北區的畫像石墓,大致可分3期:
①西漢晚期至東漢初期,主要為平頂石結構墓,王莽時期開始有磚石混合結構墓。墓型有大、小兩種。大型墓如南陽楊官寺墓,墓室由前、後室和迴廊組成,長7米左右;較複雜的新莽天鳳五年(公元18)馮孺人墓還設有左右耳室。小型墓一般由前、後室和並列在後室兩邊的兩個側室組成,長、寬一般均在5米左右。西漢晚期墓畫像僅刻於墓門,內容主要是門闕、樓閣和門吏,也有少量歷史故事,技法以陰線刻和凹面刻為主。從王莽時期開始,畫像擴展到室內,車騎出行、墓主生活和歷史故事成為主要內容,神話故事大量出現,淺浮雕成為主要技法。
②東漢早、中期,主要流行石門磚室墓,新出現了前、中、後三重主室的多室墓,小型墓一般長5~7米,大型墓長達15米左右。畫像數量減少,內容簡化,除少量樂舞、仙人圖像外,幾乎全部是門扉上的鋪首銜環,門柱上的門吏和門額上的仙禽神獸。從東漢中期起,仙禽神獸內容的畫像加飾了流暢的雲氣紋。淺浮雕成為唯一技法。
③東漢晚期,石結構墓重新出現,並採用了抹角疊澀頂;石門磚室墓的前室頂部添加了應龍形石樑。畫像內容新增加了與神話故事結合的天象圖。技法以淺浮雕為主,僅在石樑頭部用透雕法。

不同時期特點

第一期畫像雕制較粗,顯得樸拙呆板。第二、三期畫像雕刻精美,具有雄渾豪放的獨特風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