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莊漢畫像石墓位於安丘市博物館院內,原址在城區西南9公里的凌河鎮董家莊村北。漢墓座北朝南。整座墓葬由甬道、墓門、前室、中室、兩間後室、東耳室、北耳室等部分組成。墓葬南北長14.3米,東西寬7.91米(以外壁為準,不含墓道),占地面積70.15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丘漢畫像石墓
- 位於:安丘市博物館院內
- 原址:城區西南凌河鎮董家莊村北
- 占地面積:70.15平方米
墓葬結構
考古發掘
墓室構造
第二類:反映升仙得道思想的神話人物、奇禽異獸等民間傳說內容。主要分布在墓門、室頂坡石及封頂石上,代表性的畫面有前室封頂石的雷神出行圖、中室室頂南坡的王母出行圖。雷神出行圖藝術想像力奔放自由,雷公在眾仙的簇擁下,御慶雲前行,電母、風伯、雨師各自作法相隨,威風凜凜,浩浩蕩蕩。奇禽異獸在畫像中占據了大量的空間,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人性化的蟾蜍,九頭人面獸等包含了繁雜的漢代文化思想內涵。畫像中各種狀態的朱雀即是傳說中的鳳凰形象,《漢書》中也記載了“鳳凰集於安丘、淳于”的事實。在今天看來似乎有些虛妄,但在漢代這是天下太平,民富安康的象徵,鳳凰體現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
第三類:少數的歷史故事。表現主題明確的有泗水升鼎圖和孔子問道圖。孔子問道圖採取了減地凹面陰線刻手法,一長列的人物、車馬刻畫得細膩暢酣。畫像左起首位老子、次項橐、第三孔子,以及跟隨孔子遊學的弟子。孔子曾經向老子問學周禮的有關典章故事,曾與七歲的童蒙項橐辯道。在這裡畫像的設計者把兩個故事作一幅畫面處理,集中反映了孔子賢者為師,而師無老少,不恥下問的思想認識。同時,建造和使用畫像石墓的主人大都是積學仕宦之人,師道學問在東漢是立身的根本,所以,即使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生活也應該有聖賢垂訓,不失儒雅風範。
第四類:反映生殖崇拜觀念內容。分布在前室與中室之間的方柱和後室北壁中間的方柱上,代表作是前室與中室之間的方柱。畫面刻畫了眾多的人物、動物,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的複雜關係處理得非常巧妙,相互撫摸的人、孕婦以及有孕的熊,親切安詳,表達了漢代對生殖繁衍、人倫常理的認識,寓意深遠。方柱雕刻運用了成熟的高浮雕和透雕鏤空技法,刻畫得惟妙惟肖,姿態萬千,富有動感氣息,是漢代石刻的代表性作品,被譽為“罕見的漢代藝術傑作”。
墓室主人
孫嵩卒後,歸葬故里,諸多文獻記載了孫嵩墓的基本位置。《水經注》載(牟山)“山之西南有孫賓碩兄弟墓。碑誌並在也。”明萬曆《安丘縣誌》稱:“豫州刺史孫賓碩墓在牟山金溝河西南。”《青州府志》稱:“孫賓碩兄弟墓,在縣西南牟山下。”《續安丘縣誌》記載,元代於欽著述《齊乘》一書時,寓宿太虛宮,夜夢趙岐說:“仆有良友葬安丘,其人節義高天下,今世所無也。請載之,以勵衰俗。”訪讀《趙岐傳》之後,於欽始悟,趙岐所言“良友”即是孫嵩。文物調查顯示,他救趙岐的故事也在當地民間廣泛流傳,俠義之風未泯,道義豪氣長存。二十世紀上葉,在牟山西北的牟山觀中,仍有孫嵩、趙岐的塑像。觀南小路的一側,尚立有孫嵩墓道碑。
孫嵩闔門百口,出入車馬隨從,應是當地的著姓大族,仕至豫州刺史。他的身份與墓主所顯示的社會地位相當,也有足夠的實力來營造當時盛行的這一形制和如此規模的墓葬,漢墓的主人應是孫嵩。董家莊漢畫像石墓規模宏大,是我國迄今所發現的大型漢畫像石墓之一;畫像構圖複雜,內容豐富多彩,雕刻技術精湛,藝術水平高超,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和科學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