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人才

學術人才

學術人才是指畢業後主要從事研究、探索、發明、創造性工作或高層次的經營經濟技術管理和決策的專門人才這類人才的培養應主要由綜合性重點大學來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術人才 
  • 定義:畢業後主要從事研究、探索、發明、創造性工作或高層次的經營、經濟、技術管理和決策的專門人才這類人才的培養應主要由綜合性重點大學來完成
  • 類型:經濟術語
成長特點,培養策略,

成長特點

高校學術人才在不同的時期和階段有不同的層次和類型,由此也形成了各具特點而又相互聯繫的成長特點:
1、知識積澱。
一般高校教師所掌握的知識有專業理論知識、教學法知識、相關科學知識和教育實踐知識等等,其中有的通過書本和傳授獲得,前者一般被稱為“記誦式知識”,後者一般被稱為“可悟不可言的緘默知識”,這種知識是理論和實踐進行結合後形成的結果,包含有更多的教育智慧。實踐證明,成長為學術人才的教師與一般教師相比,他們能夠更好地組織記誦式知識,更多地掌握教育實踐經驗和教學技能,形成大量的緘默知識,這也是形成學術人才的重要特徵。
2、反思學習。
當教師積累了一定的專業技能和經驗,形成緘默的知識後,如何將他們發展為明確的知識並成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論,是教師成為“學者型”還是成為“教書匠”的分水嶺。許多教師在知識積累到一定階段以後,會出現“瓶頸”現象,即局限於現有的專業知識視野,無法在專業領域進行突破和超越;而成為教研型學術人才的教師可以通過系統的反思學習來進行整合,即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積極對現實問題進行理性的觀察和分析,實現理淪和實踐的再次融合。具有反思習慣的教師能將專業領域視為一種動態、發展和開放的過程,並明確意識到自己在專業發展中的主體性地位,正是通過反思學習,使優秀的教師能夠在專業領域不斷進步,繼而成為教研型學術人才。
3、個性化研究。
能夠進行個性化科學研究是一般教師成長為研究型學術人才的標誌。教師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育情景,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已有的教育理淪,能夠對教育實際問題認識得更深刻,對新的教育問題更敏感,更有創見和發展活力。如果說反思學習是教師個體經驗的總結,那么個性化研究則是對普遍的一般規律的深人探討。因此,它比反思學習更為系統化、明確化和科學化。同時,個性化的科學研究是帶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科學,它是教師將專業領域內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結果,更是教師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理論體系和教育實踐流派的表現。

培養策略

高校學術人才的成長,除了其自身內在因素作用的重要方面,高校應該為學術人才的成長提供更優良的土壤。具體來說。高校對學術人才的培養應採取以下策略:
1、樹立“以人為本”的培養觀念。
高校要充分認識到教師的主體性地位,尊重教師個體的發展,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個體的內在潛能,並喚起教師在專業發展中的主體意識,使教師擺脫對知識和書本自我滿足的狀態,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和探討本專業內尚需完善的課題,使一般教師逐步向學術人才轉變。同時,以人為本的培養方式,不僅注重個體人才的培養,還強調群體人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高校要重視學科群體人才整合力量大於個體的優勢,收成和諧的梯隊結合和學術優勢的互補,實現人才的疊加成長和科學的超常規發展。
2、循序漸進,遵循分階段培養的規律。
高校學術人才在成長中的知識積澱、反思學習和個性化研究等特點,不是一墩而就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進行深化、提高而形成的。高校學術人才一般分高學歷、高職稱的青年教師、起核心作用的骨於教師、帶動學科發展的學科帶頭人以及頂尖學術大師四個層次。高校在培養學術人才時,要遵循人才成長的一般規律,針對不同層次的教師,按不同的模式進行梯隊建設。在每一次檢驗,在每一層次的提高上,教師都要實現一次角色的轉變。因此,在不同的階段,對學術人才應有不同的要求和側重點,不可“拔茁助長”也不可“優良不分”。在培養過程中劃分階段,動態培養,不僅有利於教師不斷擴展知識基礎,填補在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卜的不足,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奮鬥精神和團隊意識,還有利於更好地實現人才的能級躍變和提高整體合力,保證學術人才的質量。
3、建立完善的識才、求才、用才、育才體系,為促進學術入才的成長提供優良條件。
學術人才的成長,不僅與個人的聰明才智和勤奮努力分不開,更離不開外界(學校)提供的良好的學術環境和科研工作條件。一般來說,學術人才都有比較強烈的價值意識、竟爭意識和自尊意識,他們把對事業的追求作為人生的奮鬥目標,把是否有一個良好的學術環境作為首選。因此,高校要培養和穩定學術人才,增強本校的吸引力,就要建立起完善的求才、知才、用才、育才體系,營造學術氣氛濃厚、積極向上的教學科研環境,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優質的服務,使人才資源得到最佳化配置,使學術人才的智力和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和運用,使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調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