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光才,教授,華東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閆光才
- 職業:教師
- 專業方向:高等教育、學術制度與政策研究、比較教育、教育、文化與社會
- 任職院校:華東師範大學
研究方向,社會兼職,學術交流,主要著作,主要論文,科研項目,榮譽獎項,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學術制度與政策研究,比較教育,教育、文化與社會
社會兼職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院校研究會副理事長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
上海市高等教育學會副理事長
全國高校信息資料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學術交流
2016年1-4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高級研究學者
2014年8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合作研究
2009年,曾赴德國洪堡大學參加華東師範大學與洪堡大學雙方學術交流
2009年,曾赴日本東京大學參加中日高等教育論壇年會
2006·9-2007·9,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從事訪學研究
2003年,曾赴法國巴黎參加中法教育論壇
主要著作
《精神的牧放與規訓:學術活動的制度化與學術人的生態》,專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年
《美國的學術體制:歷史、結構與運行特徵》,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年
“The Circumstances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Critical Educational Studies in China”,Chapter 27,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ritical Education,edited by Michael W. Apple, Wayne Au, and Luis Armando Gandin,Routledge, 2009, Co_author: Chang_Yin
《大學的人文之旅》,專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年
《民辦教育引論》,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識讀大學:企業文化的視角》,專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
《比較高等教育》,副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主要論文
高校畢業生職業發展能力與人才培養制度改革,《中國高教研究》,2016年第11期(《新華文摘》2017年第3期轉載)
我們的教育究竟缺什麼?《光明日報》,2016年1月5日(《新華文摘》2016年第6期轉載)
西方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的悖論及其當下境況,《教育研究》,2016年第6期
學術聘任制度及其政策風險,《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新華文摘》2016年第18期轉載)
學術生命周期與年齡作為政策的工具,《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6年第4期
新形勢下我國留美高層次人才回國意願和需求分析,《蘇州大學學報(教科版)》,2016年第3期
年長教師:不良資產還是被閒置的資源,《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5年2月
學術系統內部分化結構生成機制探究——基於學術人職業生涯過程中產出穩定性的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2月
閒逸與倉皇的學問,獨立,《讀書》,2015年7月
高等教育改革頂層設計的邏輯,《中國高教研究》,2014年第1期
對英美等國家基於證據的教育研究取向之評析,《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年齡變化與學術職業生涯展開的軌跡,《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侏羅紀公園中的展品,《讀書》,2014年第8期
An empirical study of faculty mobility in China,Higher Education, Vol.69 No.4, YAN Guangcai, YUE Ying*, NIU Menghu,SSCI
高等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年第3期
畢業生就業與高等教育類型結構調整,《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4年第4期(《新華文摘》轉載,2015年第5期)
學術活力與高校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
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改了什麼?《光明日報》,2014年3月25號
尊嚴是變革時代大學必要的優雅,《探索與爭鳴》,2013年第8期
教育及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數據——兼議當前的大數據熱潮,《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年第4期
約翰舊影,燕京遺蹤,《讀書》,2013年第3期
學術團隊的運作與人才成長的微環境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
現代大學制度的內涵及其構建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澳門理工學報》,2013年地3期
誰的大學?最後的教授?《讀書》,2013年第11期
讓高校學人“靜下心來做學問”,《光明日報》,2013年7月10號
高校學術評價過程中的認可機制及其合理性,《教育研究》,2012第10期
學術等級系統與錦標賽制,《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2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2012第11期)
研究型大學中本科教學與科學研究間關係失衡的迷局,《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
“人才強校”戰略內涵與其實施的現實境遇”,《中國高教研究》,2012年第11期
Thoughts o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in China,Chinese Education &Society,Vol 44,No 5.11.
皇家科學院和學會:學術與政治、國家,《讀書》,2011年第7期
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的方略與對策,《復旦教育論壇》,2011年第5期
高等教育研究的學科化:知識建構還是話語策略?《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年第4期
差異社會中的機會均等:素質教育展開的制度困境,《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低碳時代學術與政治的關係內涵及學術研究走向,《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關於高校“去行政化”議題的省思,《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關於創造力、創新與體制化的教育,《教育學報》,2011年第2期
從成長規律看拔尖創新型學術人才培養,《中國高等教育》,2011年第1期
韋伯之後的學術與政治,《讀書》,2010年第10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1年第2期
亞努斯的隱喻:去行政化語境下的學術精英角色與權力內涵分析,《復旦教育論壇》,2010年第10期
關於教育評價及其風險,《教育科學研究》,2010年第4期
對外開放與高等教育強國的關係內涵,《比較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
高校學術失范問題的探索性實證研究,《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第2期
學術系統的分化結構與學術精英的生成機制,《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呵護人的好奇心,《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3期,《新華文摘》2010年第14期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system in China: Its history and present challenges“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No 3,2009
困守象牙塔,讀書,2009年第6期
高校學術“近親繁殖”及其效應的分析和探討,復旦教育論壇,2009年第4期
“要么發表要么出局”,研究型大學內部的潛規則?,比較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新華文摘》,2009年第8期
高校學術失范現象的動因與防範機制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學術共同體內外的權力博弈與同行評議制度,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9年第5期
知識分子的時代境遇與現代大學的自我救贖,大學研究與評價,2008年第11期
中國學術制度建構的歷史與現實境遇,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
迫不得已的荒謬?,讀書,2008年第7期
批判教育研究在中國的境遇及其可能,教育學報,2008年第3期
“所羅門宮殿”與現代學術制度的緣起,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文化鄉愁與工具理性:學術活動制度化的軌跡,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年第2期
子宮、語言和政治,讀書,2007年第3期
美國教育改革過程中的基督教政治,比較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批判教育研究的學術脈絡與時代境遇,教育研究,2007年第8期
學術認可與學術系統內部的運行規則,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田野札記:中國民辦教育制度演進的邏輯,民辦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學院人的癖好與大學的制度安排,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教育研究中量化與質性方法之爭的當下語境分析,教育研究,2006第2期
以政治正確的名義,讀書,2006年第9期
是開放還是關閉:讀列文的“美國心靈的開放”,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第2期
圖像化時代的大眾趣味與學術人的境遇,探索與爭鳴,2006年第9期
大學與城市、社區間關係的歷史與現實,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教師“身份”的制度與文化根源及當下危機,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你站在誰的一邊,讀書,2005年第2期
學術環境的整體最佳化與高水平大學的發展方略,探索與爭鳴,2005年第1期
清華國學院的浮沉及其在當代學術界的價值,學術界,2005年第2期
教育日常生活中的誠信,教育科學研究,2005年第1期
權力網路:民辦高等學校的日常生存狀態,教育發展研究,2005年第2期
教育過程中知識的公共性與教育實踐,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第2期
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標定,教育科學研究,2005年第2期
校服的一種文化詮釋,教育科學研究,2005年第3期
中關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真實與虛妄:學生的賽博世界,教育科學研究,2005年第4期
走向日常生活的生命教育,教育科學研究,2005年第5期
在教育的日常生活中體會公正,教育科學研究,2005年第6期
“辮子”與學校的“髮型”文化,教育科學研究,2005年第7期
控制與反控制:日常教育中的閱讀,教育科學研究,2005年第8期
中關村高校群落與文化生態,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學術制度建構的合法性與合理的制度安排,探索與爭鳴,2005年第9期
人類學者視野中的矽谷,讀書,2004年第1期
開放中的人文社會科學與教育學,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話語霸權、強勢語言與大學的國際化,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科版),2004年第1期
當代中國教育理論話語紛呈背後的憂思,新華文摘,2004年第17期
新保守主義與美國大學自由教育的危機,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牛津大學與牛津城:傳統大學與社區間互動的經典案例分析,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從斷裂到整合: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社會功能變遷,重慶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
導師制與牛津傳統所面臨的危機,民辦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
城市社會中高校群落現象透視,教育研究, 2003年第5期
全球化:一種意識形態?—全球化語境下大學與民族國家間的關係,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第3期
教育評價的正當性與批判性評價,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整體性坍塌之後:當代知識格局調整與大學普通教育變革,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4期
斯坦福的矽谷與矽谷中的斯坦福,教育發展研究,2003年第9期
技術社會中大學教育的人文與生態關懷,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美國教師教育機構轉型的歷史經驗及其啟示,教師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對大學人事制度的反思,探索與爭鳴,2003年第10期
均衡發展:義務教育的底線公平,教育科學研究,2003年第1期
全球化語境下我國中國小語言教育改革,教育科學研究,2003年第9期
現代大學的人文關懷與本科教育的職業取向,復旦教育論壇, 2003年第5期
大學組織特性與企業文化模式,中國教育管理評論,2002年
也談社會科學研究結果的“真實”,社會學研究,2002年第3期
理解大學:關於大學的斷想,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教育的功能、功用到功效:20世紀西方公共教育政策價值取向的演進邏輯,比較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教育的生命意識:由荒野文化與園藝文化的悖論談起,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NCLB與布希政府的教育政策傾向,外國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
約制民辦教育中不良競爭的制度分析,教育與經濟,2002年第4期
精神的牧放與馴化,教育參考,2002年第7-8期
大學的社會責任,隨筆,2001年第3期
20世紀大學普通教育思想回顧與述評,高等師範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從功能與結構角度析國外公立教育與私立教育間的關係,民辦教育動態,2001年12月
大學組織整合的文化視角掃描,教育研究,2000年第11期
大學的自治傳統,讀書,2000年第10期
大學組織的管理特徵探析,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科研項目
主持關於學術生命周期的實證檢驗與我國學術制度與政策的調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號71373083,2014年
主持教育部規劃司委託項目:行業需求與畢業生職業生涯發展調查,2014年
主持“人才強校戰略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2009年
主持“高端學術人才評價標準與模型研究”,教育部科技委戰略研究重點項目,2009年
主持“華東師範大學年度發展報告—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為標桿”,華東師範大學育學理論創新與教師教育實踐改革創新基地項目,2009
主持“學術精英的成長環境與機制研究”,上海十一五哲社規劃和上海市教科重點項目,2009
主持“中美學術產出差異的體制性因素比較研究”,教育部科技委戰略研究重點項目,2008
主持“我國學術制度建構與學術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全國十五教育科學規劃國家一般項目
主持“當代大學本科教育方向調整與人文社會科學資源的重新配置和最佳化”,全國十五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項目
主持“城市社會高校群落與社區間的互動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項目暨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主持“理解與詮釋:一所民辦高校的實地調查研究”,香港中文大學資助項目暨七方研究所研究項目
負責顧明遠教授“構建學習型社會研究”子課題《學習型社會指標體系的建構研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
負責鐘秉林教授“大眾化高等教育發展中的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子課題“高等教育發展理論研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
榮譽獎項
2016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15年,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2015年,上海市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014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14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2013年 教育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2012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010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9年,入選閔行區拔尖專業人才
2008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200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首屆高等教育優秀博士論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