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評議制度

同行評議制度

同行評議(peer review),從廣義上說,是指,某一或若干領域的一些專家共同對涉及上述領域的一項知識產品進行評價的活動。所謂知識產品,指的是人們在進行知識活動中所獲得的精神產品(如論文、論著、新工藝)和物質產品(如新產品、新材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行評議制度
  • 外文名:peer review
  • 又稱:同行評審
  • 類別:規則、方法
  • 領域:知識產品、科學成果、基金項目等
  • 形式:單隱、雙隱、公開
含義,歷史沿革,操作形式,不足之處,

含義

在科學界,同行評議是指利用若干同行(即有資格的人)的知識和智慧,按照一定的評議準則,對科學問題或科學成果的潛在價值或現有價值進行評價,對解決科學問題的方法的科學性及可行性給出判斷的過程,是科學界對科研項目進行評審和對科研成果進行評估的一種基本方法,也是科學基金項目評審過程科學化和民主化的一個重要環節。
目前國內科學界討論較多的是狹義的同行評議,即作者投稿以後,由刊物主編或納稿編輯邀請具有專業知識或造詣的學者,評議論文的學術和文字質量,提出意見和判定,主編按評議的結果決定是否適合在本刊發表。一般的科技期刊是請2-3位評審人,也有更多的。這些評議人的評議結果,將直接影響到主編對被評議的文章所做出的最終評定。除此以外,廣義的同行評議不止於此,還包括文章發表以後由專門組成的審議小組 (JournalClubs) 對文章發表後的交流和套用效果進行評議,其中也包括對投稿階段的評審意見進行探討,這在醫學科學類期刊尤為普遍。近年來新興的免費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s) 開創的公開評議 (Open Review) 或有些論文網站 (Paper Database) 採納的自薦評議,也屬於廣義的同行評議。

歷史沿革

同行評議的操作由來已久,形式也多種多樣。同行評議作為評價事物的一種方法,最早始於15世紀歐洲專利申請的查新。而論文評審的同行評議最開始的雛形可以追溯到17世紀中葉,英國皇家學會刊物 (The 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簡稱為Phil. Trans. ) 的創刊時期。
同行評議成為科技期刊出版的基石,公認是20世紀中葉以後的事。這與二戰後科技進步引發的論文數量的激增和期刊種類和數量的翻番不無關係。可以肯定地說,沒有同行評議就沒有龐大的科技期刊出版業;同行評議的質量是期刊出版質量的先決條件和重要保障之一。廣義的同行評議開始得更早些,比狹義的要早幾個世紀。據記載其原型起源於敘利亞,當時有明文規定,醫師給病人診斷,每次都要準備一份診斷書的副本。病人治癒或死亡後,診斷書的副本要匯總交給專門的小組審議,醫師由此受到肯定或處罰。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採用同行評議評審科研項目,以決定是否予以資助,首開同行評議在科研管理中的套用的先河。當前,同行評議主要用於如下幾個方面:評審科研項目申請、評審科學出版物、科研成果的鑑定與評獎、評定學位與職稱和評估科研機構的運作等。

操作形式

同行評議的具體操作形式,可以根據作者與評議人之間的了解程度,大致分為三種。一種是單隱 (Single-Blind Review或 Single Masked Review );二是雙隱 (Double-Blind Review 或 Double Masked Review);三是公開評議(Open Review)。
單隱,即單向隱匿,指作者不知道誰在審自己的稿子,可評議人知道作者姓氏名誰。在接受網上投稿的期刊中,單隱評議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主編或納稿編輯篩選合適的審稿人上,之後把稿子傳出去。只有經手的編輯或助手知道稿子發給誰了,而評議人的情況是向作者保密的。當評議人的意見回到編輯部時,評審的具體意見要經過編輯部的詳細審查之後才發給作者。審查的目的是保證評議人的姓名不被暴露,其中包括消除評議人發出評議意見使用的計算機的ID/IP,以及其他任何可能被追蹤的電子信息。目前國際上的科技期刊,多數採用的是單隱形式的同行評議。因為它既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手續又不過於複雜,編輯部運作過程中出錯率相對較低。
雙隱,即雙向隱匿,指作者和評議人雙方均不了解對方是誰,故也可形象地稱為“盲”評 (這裡的“盲”不是看不見,而是看不著)。只有主編或編輯部的工作人員對雙方知根知底。但理論上講對雙方同時保密。這種評審方式在網上投稿的刊物中,編輯部的工作量要大得多。稿件在送審之前就要審查原稿中的作者姓名和地址是否隱藏完全。如果沒有,則要替作者刪除姓名地址,重新保存檔案(藏匿作者的ID/IP),重新命名檔案後再送審,手續比較繁瑣。當評議人的意見反饋到編輯部後,編輯或編輯部的工作人員又要重頭再來一遍,檢查評議人的姓名地址的隱匿情況。由此可見,現階段國際上雙隱評議的期刊是少數,也就不奇怪了。雙隱與單隱相比,最大的優點是雙方互不知曉,評議人只能就事論事,不容易摻雜個人成見,表面看起來更公平些。但在實際操作中,因為手續複雜,暴露馬腳的錯誤在所難免。而且,在較窄的學科和領域,即使是雙隱,經常因為個別作者迥異的寫作風格和評議人獨特的措辭方式,不經意間自報家門的情況難免發生,也就失去了雙隱的意義。
最後一種是公開評議,這種方式最早開始於1996年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ediaEducation) 。即作者與評議人彼此相互知曉,相比之下這種方式透明度高,但這也是相對的,而且也是有代價的。因為雙方知己知彼,評議人很可能會有顧忌,說話時瞻前顧後,給實話實說打了折扣。再說不是所有的學者都贊成和支持公開評議,刊物也會因此失去一部分專業上很有造詣的審稿人。

不足之處

同行評議制度有很多人指出存在不足,有的是該制度本身固有的,如不公正性和保守性,有的是該制度實踐上的問題,如對創新性成果缺乏智慧財產權保護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