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主講課程,主要貢獻,科學研究,學術論著,人才培養,獲獎記錄,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61年5月,彭曉峰出生於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
1978年,進入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熱能工程專業學習。
1983年,獲得工學學士學位。本科畢業後繼續在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攻讀博士學位,師從中國著名的熱工教育家、工程熱物理學科的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補宣教授。
1987年,畢業獲得博士學位,並榮獲清華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獎。之後留校,一直在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任教。
1989年,被清華大學破格晉升為副教授。
1990年和1993年,兩次前往美國TexasA&M大學機械工程系訪問,進行非重力場中氣液和固液相變、界面熱質傳遞等方向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進展。
1995年,被清華大學破格晉升為教授,提為博士生導師。
1996年-2000年,任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工程熱物理所所長(原熱工教研組主任)。
1997年-2002年,任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系主任。
2001年,受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2001年-2004年,任清華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位分委員會主席。
2009年7月,彭曉峰教授赴美國進行學術訪問,在美期間病發入院,並確診為肺癌。在其本人的強烈要求下,於2009年8月26日返回北京,進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繼續治療
2009年9月10日4時,中國知名工程熱物理專家,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原主任彭曉峰教授因患肺癌,經搶救無效於在中國醫學科學研究院腫瘤醫院逝世,年僅48歲。
社會任職
此外,彭曉峰教授還受邀在第十屆、第十一屆國際傳熱大會及其他多個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大會主旨報告,並長期擔任多種國際國內權威性學術刊物的地區主編、副主編和編委。
重要的學術兼職還包括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北京工程熱物理與能源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市科協第七屆常委兼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等。
彭曉峰教授承擔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和各類優秀青年人才基金項目的研究工作。
主講課程
曾開設的課程有:本科生專業基礎課《工程熱力學》、《傳熱學》、《熱工基礎》,研究生學位課《高等傳熱學》及研究生選修課《蒸發與凝結的熱物理基礎》、《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前沿》。
主要貢獻
科學研究
彭曉峰教授長期從事工程熱物理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工程熱力學;傳熱傳質。 從事液體流動過渡沸騰與膜沸騰、熾熱表面流體濕潤理論與套用技術、電子器件冷卻技術研究。
二十幾年來,彭曉峰教授與國內外的許多研究機構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學術交流,多次赴美、法、日、韓、中國台灣等地進行合作研究,研究領域涵蓋流動沸騰、界面熱質傳遞、相變傳熱、多孔介質內熱質傳遞現象、微尺度和微重力條件下的傳熱傳質等具有前瞻性的基礎研究工作,尤其在微尺度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創造性地提出了液體內部汽化所必需的“汽化空間”和“擬沸騰”兩個創新概念,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的學術成果。
學術論著
編著及翻譯了《工程熱力學》、《傳熱辭彙A-Z:基本概念與詳盡詮釋》、《傳熱學(2)》等多部教材、專著和譯著,撰寫了《Heat Transfer and Fluid Flow in Microchannels》、《Annual Review of Heat Transfer-Volume XI》、《Transport Phenomena in Porous MediaIII》中部分章節。
彭曉峰教授大量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可,他在國內外重要期刊及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著600餘篇,其中SCI收錄約180餘篇,據不完全統計被其他學者引用超過1300篇次,其中在SCI中被引用800餘篇次,在各種會議論文和專著中被引用500餘篇次。
特別是他發表在《Int.J.HeatMassTrans.》上的代表作“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and Flow Friction for Water Flow in Microchannel Structures”被引用超過700次。
人才培養
培養碩士研究生33名,博士研究生19名。
獲獎記錄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88、1996)、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89)、霍英東青年教師研究基金(1993)、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996)、中國青年科技獎(1996)、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1996)、清華大學先進工作者(1998)、清華大學教學工作優秀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1998)、教育部優秀教材三等獎(1998)、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人選(1999)、寶鋼優秀教師獎特等獎(2001)、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5)、清華大學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6),還多次榮獲清華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清華大學研究生“良師益友”等獎勵和稱號。
人物評價
彭曉峰教授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引進和培養了多位學術水平高、發展潛力大的優秀學術人才;在抓好學科建設的同時,積極推進各項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改革,實施本科生人才培養從專業教學向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方向的轉變;在清華大學率先倡導和推進了本科生導師制,為熱能工程系的改革與發展做出了諸多重要貢獻。 (清華大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