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自然環境,區域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文特點,人口民族,人口,民族,政治體制,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人民生活,社會保障,交通運輸,旅遊名勝,城市榮譽,著名人物,古代,近現代,
歷史沿革
遠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上栗就有百越族的一支在此繁衍、生息。
西漢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上栗地區(含今桐木、上栗、金山、長平)屬湖南醴陵縣管轄(據醴陵縣誌)。東漢初(約公元50年初),醴陵從
臨湘縣析出設醴陵縣。上栗地區仍為醴陵所轄。
西晉
太康年間,上栗地區從醴陵析出劃歸豫章郡康樂縣(今
萬載)管轄。《醴陵市志》有“後萍鄉楊岐山西南一帶從醴陵析出”之句。
隋開皇九年(589)撤康樂縣,上栗地區劃歸萍鄉縣管轄。
五代十國及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國初期,上栗地區均屬萍鄉縣管轄。
民國二十年(1931)11月,中共湘鄂贛省委決定,將上栗、桐木、長平3個區劃歸中共宜萍縣委領導。
民國二十三年(1934)宜萍縣委撤銷時,上述地方仍為萍鄉縣管轄。
新中國成立之後至1971年元月,經江西省革命委員會批准,上栗成為萍鄉市下設的一個縣級區。
1997年12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
上栗撤區設縣。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0年,萍鄉市設立
城關區、上栗區、湘東區、
蘆溪區。
1997年11月13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萍鄉市上栗區,設立上栗縣。1997年12月15日,上栗正式撤區設縣。
1985年11月3日,上栗區設定楊歧鄉。1989年11月23日,撤銷
桐木鄉,設立桐木鎮。
1991年10月25日,撤銷
福田鄉,設立福田鎮 。994年8月26日,撤銷彭高鄉,設立彭高鎮。
1995年12月12日,撤銷赤山鄉、
金山鄉,設立赤山鎮、金山鎮。
2003年9月4日撤銷上栗縣楊岐鄉,成建制劃歸上栗鎮管轄。2003年底,上栗縣總人口45.4萬人。
2004年,上栗縣轄6鎮3鄉:上栗鎮、金山鎮、桐木鎮、赤山鎮、福田鎮、彭高鎮,雞冠山鄉、東源鄉、長平鄉。
2014年,上栗縣轄6個鎮、4個鄉。
區劃詳情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上栗縣位於江西省西部,
萍鄉市北部。東臨本省
宜春市、蘆溪縣;南與
萍鄉經濟開發區、湘東區荷堯鎮山水相連;西與湖南省醴陵市浦口、富里二鎮接界;北與
瀏陽市大瑤、文家市二鎮相依。上栗縣南北長45千米,東西寬25千米,總面積721.1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上栗縣境內以丘陵、山地為主,約占總面積70%。東北面多山,西、南及中部多丘陵。平均海拔233.7米;最高點是楊岐山主峰張口嶺,海拔947.4米;最低處為
金山鎮麻石,海拔70米。
氣候特徵
上栗居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日照時間長,年降雨量1300—1700毫米。水資源充沛,森林覆蓋率達55%,空氣清新,是典型的生態縣。
水文特點
上栗主要河流為
萍水河、栗水河及其支流16條,分別注入
醴陵、淥水後入
湘江。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末,上栗縣總人口475694人,比2009年增加597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4210人,農業人口421484人。全年出生人口6206人,出生率為13.04‰;死亡人口2214人,死亡率為4.6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39‰。人口密度666人/平方公里。縣城面積7平方公里,城區人口7萬。
家庭戶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時,上栗縣441860共有家庭戶106629戶,家庭戶人口為435193人,占總人口的98.49%,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4.0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32人減少了0.24人。
性別構成
上栗縣常住人口中,男性為225700人,占總人口的51.08%;女性為216160人,占總人口的48.92%。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8.7下降為104.41。
年齡構成
上栗縣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105225人,占總人口的23.81%;15—64歲的人口為301958人,占總人口的68.34%;65歲及以上人口為34677人,占總人口的7.85%。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98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46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53個百分點。
據公安部門戶籍統計,2016年末全縣總人口51712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9265人,農業人口437855人。其中:0-17歲人口為130028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25.1%;18至34歲為132118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25.6%;35至59歲178661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34.5%;老年人口規模(60歲及以上人口數)為76313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4.8%。全年出生人口6546人,人口出生率12.84‰,死亡人口2142人,人口死亡率4.42‰,人口自然增長率8.53‰。
民族
上栗縣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441503人,占總人口的99.92%;各少數民族人口為357人,占總人口的0.08%。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了22784人,下降了4.91 %,占總人口比重減少了0.06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265人,增長了288.04%,占總人口比重增加了0.06個百分點。
政治體制
縣委常委:肖根銘
縣委常委:宋崇信
縣委常委:廖宇波
縣委常委:張達彪
縣委常委:易冬梅
縣委常委:熊淵
縣委常委:魏逵
縣委常委:李昌清
經濟概況
綜述
2016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6.9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9.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78億元,比上年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108.64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工業增加值98.48億元,比上年增長8.5%;第三產業增加值60.55億元,增長14.8%。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1430元,比上年增長9.1%。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上年的9.5:60.0:30.5最佳化為9.5:58.1:32.4。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1%、48.9%和47%。
第一產業
2016年,農業總產值達29.06億元,比上年增長4.06%。其中:農業總產值10.08億元,比上年增長5.46%;林業總產值2.01 億元,比上年增長 7%;牧業總產值14.85 億元,比上年增長 2.67 %;漁業總產值1.9 億元,比上年增長3.47 %。全年糧食總產量達14.48萬噸,比上年下降3.4%。其中,水稻產量 12.92萬噸,比上年下降4.5%。經濟作物中,油料產量0.45萬噸,比上年增長4.03 %;蔬菜產量12.86萬噸,比上年增長3.44 %。 2016年,全縣林業用地面積65萬畝,全縣新造林1.8萬畝。
全縣生豬出欄27.94萬頭,比上年下降4.42%;牛出欄0.4萬頭,比上年增長0.93%;羊出欄15.76萬隻,比上年增長4.84%;家禽出欄192.42萬隻,比上年增長3.65%。禽蛋產量0.19萬噸,比上年增長4.85 %。水產品產量 0.98萬噸,比上年增長3.1%。
第二產業
2016年,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92.96億元,比上年增長5.4%,完成工業增加值98.4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5%,工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2.7%。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完成產值297.09億元,比上年增長9.3%,完成增加值92.38億元,比上年增長8.6%。其中非公有制工業企業完成產值289.73億元,比上年增長6.2%;輕工業完成產值199.19億元,比上年增長6.5%,重工業完成產值97.9億元,比上年增 4.7%。
2016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91.23億元,比上年增長5.2%,實現利稅總額69.49億元,比上年增長2.8%;實現利潤總額43.37億元,比上年增長3.5%。
2016年,全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為10.1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5.6%。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3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3.94億元,比上年增長2.1%;實現利稅0.87億元。
2016年,全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2.56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其中:5000萬元以下項目99個,完成投資29.89億元,同比增長37.3%,5000萬元以上項目125個,完成投資187.83億元,同比增長11.2%,在庫房地產企業13個,完成投資4.84億元,同比下降23.2%。其中:工業完成投資168.16億元,比上年增長29.3%;服務業完成投資50.3億元,比上年下降17.8 %;基礎設施完成投資33.14億元,比上年增長0.5%。
2016年,全縣房地產開發投資4.84億元,比上年下降23.2%。房屋施工面積130.27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 %;房屋竣工面積10.24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2.8%。商品房銷售面積25.2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8.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24.11 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7.4%。
第三產業
2016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01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其中:批發業13.89億元,同比增長11.5%;零售業44.54億元,同比增長12.0%;住宿餐飲業6.58億元,同比增長10.1%。
2016年,全縣利用省外2000萬元以上項目34個,實際進資77.32億元,列全市第四,同比增長12.45%,列全市第三;實際利用外資5670萬美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5%;外貿出口完成18978萬美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2.0%,其中監裝出口煙花爆竹貨櫃 4010 標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65.10億元,同比增長11%;電子商務交易總額83.22億元,同比增長55.11%。
2016年,全縣共接待遊客456.7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6 %,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7.05億元,比上年增長31%。其中孽龍洞景區參觀人數近21.7萬人次,門票收入907萬元,同比增長分別為8.3%、10.9%。國級名勝風景區1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省級待批文物保護單位1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
2016年,全縣實現財政總收入20.58億元,比上年增長3.94%,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為 16.15億元,比上年增長2.9%。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0.03億元,比上年增長7.6%,其中教育支出5.96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32億元,醫療衛生支出3.41億元,農林水事務支出4.41億元,環境保護支出1.83億元。
2016年,全縣年末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10.16億元,比上年增長37.76%,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57.68億元,比上年增長15.89%。年末金融機構貸款餘額96.67億元,比上年增長87.75%。其中,中長期貸款餘額41.41億元,鞭炮煙花行業貸款為36.32億元。
2016年,全縣保費收入12056萬元,比上年增長24.24%。分類型看,財產險收入6243萬元,比上年增長24.86%;人壽險收入5813萬元,比上年增長23.57 %;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收入1551萬元,比上年增長100.1 %。全年賠付額5816萬元,比上年增長46.72%。其中,財產險賠付3530萬元,比上年增長67.06%;人壽險賠付2286元,比上年增長23.5 %;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賠付634萬元,比上年增長183.04 %。
社會事業
科技
2016年,全縣加快了智慧財產權富民強縣建設、基本打造了智慧財產權富民強縣上栗特色,多項科技項目獲立項、多項成果獲獎勵。縣人民政府榮獲2016年度全省專利進步工作十強縣。全縣今年已被授予國家專利289項,比2015年增長201%,申報並獲批市級以上項目7項。據不完全統計,全縣企業每年科技投入總計1億元以上,技術契約成交金額6500萬元,有528條爆竹生產線安裝了花炮新機械。冠能光電的“有機材料升華提純機”、荷花精工的 “無硫發射藥造粒機”、安科精工的“雙響炮自動裝藥機”、鑫通機械制的“履帶式雙臂全液壓鑿岩台車”、“大型節能型地下鏟運機”、“煤礦用銑挖一體機礦用自卸卡車”等獲批省級重點新產品計畫項目;冠能光電的“一種新型高效黃色磷光發光材料及套用的研製開發”獲得省級重大項目立項;明興環保研發的“氨氮廢水分離器”獲省“十二五”科技創新成果展參展項目並獲全市首屆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益弘機械注引機獲全市首屆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阿爾法藥業的江西省醫用輔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批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武漢理工大學產學研合作基地在富益特掛牌,武漢理工大學研發的光纖感測器將在富益特生產,雙方將在產學研方面進行長期合作。
教育
2016年全縣擁有中、國小校154所,其中國小有127所,普通中學27所。全縣在校學生68650人,專業教師3823人。有幼稚園170所,在園幼兒數18579人,有教職工1395人。國小適齡兒童淨入學率100%,國小六年鞏固率100%,國小學生輟學率0%,國中學生毛入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3.67%,高中學生毛入學率64.34%。
文化
2016年,全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1個,電影院2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站俱樂部數10個,全年藏書量為33.1萬本。紮實推進農村文化三項活動,大力開展“‘非遺’保護和傳承”、“書香上栗”、“最美讀書人”“百姓大舞台”等文化活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文化志願服務”等特色品牌活動經驗在全省推廣,縣文化志願者協會被文化部評為2016年“全國文化志願服務先進典型團隊”,是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
衛生
2016年,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7家,其中:縣級醫院 4個,鄉鎮衛生院9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0個、衛生監督所1個,其他衛生機構2個;有病床1977張,衛生技術人員1939人。2016年,嬰兒死亡率為3.86‰,孕產婦死亡數為0 ,5歲以下兒童中、重度營養不良患病率為0.24%,控制效果均達到市考核標準。
人民生活
2016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77元,增長8.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54元,增長8.8%。
社會保障
2016年,全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34517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人數43533人。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數21653人,其中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數16374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279人。2016年城鎮社會敬老院10個,工作人員78人,年末收養人數549人。
交通運輸
2016年,全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7.1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3%。2016年年未公路總里程數為1469.12 公里,其中縣公路為214.61公里、鄉公路428.55公里、村公路700.36公里、國道36.07公里、省道89.53公里(S224:14.878公里、S308:41.035公里、S309:30.102公里、萍洪高速上栗掛線:3.515公里)。
2016年,全縣郵政電信業務總量6341萬元,比上年增長3.9%。分業務類型看,郵政業務總量2869萬元,比上年增長2.6%;電信業務總量3472萬元,比上年增長4.9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3972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18013 戶,農村電話用戶25859 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36771 戶。年末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29390 戶,手機上網用戶數 30000戶。
旅遊名勝
楊歧(岐)寺
楊岐寺,全名
楊岐普通寺,在
楊岐山壽桃峰下,距縣城約10公里。普通寺原名 “廣利禪寺”,建於盛唐時期,歷時1300多年。寺內現有如來佛、觀音、關帝等大型塑像,還有護法韋陀、
十八羅漢、二十四諸
天等木雕神像,小門、院落、大雄寶殿、
觀音堂、住宅。
2010年,被列為重點開發風景區,楊歧寺現任住持為少林寺住持
釋永信擔任。
2014年,楊岐山景區晉升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李畋公園
李畋公園位於上栗縣城東部,上栗縣是中國爆竹祖師李畋的故鄉,花炮業的發源地。1999年12月,上栗縣開始建設李畋公園,眾多花炮業主和社會各界為李畋鑄塑了一尊高12.8米,重2.5噸的銅像,立於319國道上栗佛嶺地段龍山嶺上,成為
花炮之鄉的亮麗人文景點,上栗花炮
傳統產業的標誌。
瑤金山寺位於金山鎮鎮政府所在地,始建於唐開元年間,至今1300多年,是贛西歷史悠久的古寺之一。該寺建築古樸壯觀。正殿氣勢恢宏,側殿雙層琉璃挑檐,小巧玲瓏,講究對稱。整個寺院既渾然一體,又層次分明。現前殿內院尚存一棵植於唐開元年間的古羅漢松,高約8米,主幹直徑為0.5米,雖歷1300餘年風雨。
宣王儺神廟
赤山鎮豐泉村石洞口歷史屬於
儺文化之鄉,有儺文化寶庫之稱,是個開發特色旅遊業極好的項目。
石洞口儺文化的起源,據當地杜氏家譜中“儺自周始”的記載來推斷,石洞口的袒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
位於萍鄉城北15公里處的楊歧山下,是一個形成於一點八億年前的天然溶洞。相傳古代
鄱陽湖有條孽龍想把江西變成澤國,到處興風作浪,殘害百姓,後被
許真君制服於楊歧山下這個山洞裡,故名孽龍洞。
天堂湖
天堂湖位於上栗縣赤山鎮,原名黃土開水庫,1958年修造。水面1050畝,庫容量1200萬方,三面環山,一面是大壩,大壩高20米,長140餘米,呈帶狀形,湖中有些小島,島上樹木叢生,參差不齊,透著勃勃生機,湖的左右有兩座連綿起伏的青山,叫
夜合山。 已在天堂湖建起了“
得月樓”、“百利度假村”、“天堂湖避暑山莊”等亭台樓閣。
城市榮譽
稱號 | 授予單位 | 授予時間 |
---|
江西省法治宣傳教育先進縣 | 江西省委、省政府 | 2016年 |
江西省森林城市 | 江西省人民政府 | 2016年 |
江西省儺舞之鄉 | 江西省文化廳 | 2014年(2014~2016年度) |
江西省儺舞之鄉 | 江西省文化廳 | 2011年(2011~2013年度) |
|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 | 2010年 |
| 中國日用雜品流通協 | 2009年 |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儺舞藝術) | 國家文化部 | 2001年 |
中國儺文化之鄉 | 國家文化部 | 1995年 |
儺文化之鄉 | 江西省人民政府 | 1995年 |
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 | 國家文化部 | 20世紀80年代 |
著名人物
古代
名字 | 生卒 | 事跡 |
---|
| 1760—1830 | 乾隆年間,官至翰林院 侍讀學士、兵部、戶部侍郎、太子少保等,乾隆稱他為“江西大器”。 |
| 1803—1840 | 道光十五年(1835)欽取進士。以後任翰林院編修及國史館協修。 |
| 1808—1851 | 道光年間先後任翰林院編修、儒林郎、 奉天鄉試國考官、監察御史。 |
| 1837—1905 | |
信息來源:上栗縣人民政府 |
近現代
近代名人 |
---|
李良發 | 1840—1896 | 因作戰勇敢,屢建戰功,授提督銜,皇封 振威將軍,誥封三代世襲 |
| 1842—1907 | 光緒三十年,任江西鐵路大臣,著手創辦江西鐵路 |
| 1865—1910 | 光緒三十一年,在日本參加同盟會,後回國參加革命 |
| ?—1907 | 曾參加萍、瀏、醴起義 |
| 1862—1920 | |
| 1897—1979 | |
| 1891—1927 | |
| 1892—1927 | |
| 1896—1927 | 曾擔任萍鄉縣縣長 |
| 1901—1968 | |
| 1903—1937 | 曾任游擊隊隊長、新四軍新編團團長 |
| 1904—1937 | 曾參加“五四”運動,1924年考取 北京大學預科語文系 |
| 1905—1930 | 曾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 |
| 1907—1928 | 曾任中共安源市委委員、湘關(湘東、老關)區委書記 |
| 1907—1984 | 曾任總後勤部西安辦事處政委 |
| 1909—2008 | |
| 1910—1980 | 廣州軍區後勤部原副政治委員 |
| 1911—1984 | 開 國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的創始人之一 |
| 1917—1995 | 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
| 1937— | 曾任江西省副省長、國家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總督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