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台坐落在上栗縣桐木鎮楚山之上,初唐韓吏部自潮移袁過其廟而留詠,有“猶有國人懷舊德,一間茅屋祀楚王”之句。清胥繩武又說:“楚山撥地白雲中,作之廟以敬祀昭王。一夕風雨徒山下,鄉人日絡繹來祝禱”。
楚昭王廟,因一貫多白蟻,整座廟只剩下幾垛牆,只剩石門架。有一塊石碑高70公分,寬30公分,頭上刻著“楚昭台”,中間是“昭王聖帝神位”。還存有乾隆年間的香爐。在當地政府的重視和村民的努力下,逐漸修好了楚昭王廟,恢復其原貌。
楚王台乃楚昭王點將屯兵之地,重建的“真聖寺”占地面積300平方米,為現代仿古建築。建築面積180平方米,坐南朝北,保護地帶台四周100米, 建設控制地帶台四周200米,建設控制高度10米。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古詩三首,歷史傳說,
基本信息
名 稱:楚王台
級 別:上栗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04
公布時間:2004年6月30日
時 代:春秋
類 型:古建築
地 址: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桐木鎮楚山行政村
古詩三首
《楚昭王廟詩》
唐代韓愈題
邱墳滿目衣冠尺,城闕連雲草樹荒,
猶有國人懷舊德,一間茅屋祀楚王。
《楚昭王廟詩》
清文應元
昭王遺蹟昔曾經,霸業銷沉戰血腥。
右領豈能亡郡國,孤臣空自哭秦廷,
依然萍實還呈瑞,未必河崇便有靈。
我掬寒漿酹江水,碧天無際楚天青。
江西詩派領袖黃庭堅的《萍實里》:
楚地童謠以兆祥,果然所得屬昭王。
若非精鑒逢尼父,安得佳名冠此鄉。
《楚台夜月》
知縣尚崇年寫
披露登臨沆瀣涼,正懸冰鑒對昭王。
非關霓舞中庭白,惟向屏山幾處蒼。
影映洞庭天一色,馨流香渡桂同芳。
還期比夜無秋色,不羨章華樂未央。
《送江陵泉少府赴任,便呈衛荊州》
這些作品,均對楚王台的歷史以及風景作諸評點。現楚王台下的青石上還存有昭王退馬上山的馬蹄印,昭王廟邊的試劍石的劍痕亦清晰可見,更有失劍沖,蛤蟆石、仙人獨倚等景觀十數處,半山更有天然溶洞,寺廟樓台,因其風景所處山嶺縱橫,峰巒疊嶂,雲纏霧繞,今人前往觀瞻或拜謁者更絡繹不絕。
歷史傳說
相傳在公元前500年期間,楚昭王在位,與其智囊觀射父遊獵南巡,在吳楚交界處的楚山村忽遇巡於邊界的吳王闔閭,毫無防備的昭王帶領部下與吳王鏖戰甚久而敗北,帶領部下由馬口坳向梓木嶺方向撤退,因山高路險,地勢險惡,於是計畫在此山頂安營紮寨,但考慮到吳兵正在四處搜尋他們,心生一計,讓其寶馬退著走向山頂,吳兵追至,見有馬蹄印於石上,方向皆為下山痕跡,心思昭王定然不在山頂,於是改往別處尋找。
在山頂安營的昭王方得以喘息,於是藉此機會重整兵馬,計畫休息數日再尋機衝殺出敵兵的包圍,這個時候,楚山村有隱者發現昭王被困在此,特獻世傳寶劍以助昭王,昭王得劍,見劍長數尺,寒若秋水,頓時心生豪氣,揮劍砍向身邊一塊巨石,這塊兩米多高的巨石竟然應聲而裂,昭王藉此氣勢,帶領部下衝下山峰,把猝不及防的吳兵打得落花流水,並順利回到國都,後來,脫險的楚昭王多次派人來楚山村尋找獻寶劍的隱者,但隱者皆匿之不出,昭王只好獎賞楚山村之族人。
後來楚山村村民為感昭王之恩典,於昭王屯兵之處建廟,但獻犧牲,皆自往山頂,每旱祈雨,皆有所應,後文人墨客,但有任於楚王台近處者,莫不留下佳作傳於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