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向工農開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人民政府為實施教育為工農服務、為國家建設服務方針提出的口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中規定:“加強勞動者的業餘教育和在職幹部教育。”1949年12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必須為工農開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校向工農開門
- 出處:教育大辭典
學校向工農開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人民政府為實施教育為工農服務、為國家建設服務方針提出的口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中規定:“加強勞動者的業餘教育和在職幹部教育。”1949年12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必須為工農開門。
學校向工農開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人民政府為實施教育為工農服務、為國家建設服務方針提出的口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中規定:“加強勞動者的業餘教育和在職幹部教育。”1949年12月召...
學校規劃基本維持原狀。1949年下期,因土匪滋擾,社會秩序混亂,學校再度停辦,此期間學校採用四二學制,開設語文、算術、公民課程。公民課教育主要向學生傳播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思想,規定將教材充分融化於國語、社會、自然等各科中。建國後,學校重新開辦,改校名為白洋中心國小,學校遵循教育為政治服務,向工農開門的...
②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必須為工農開門。③發展教育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即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相當長時期內應以普及為主。教育應著重為工農服務,培養工農知識分子幹部。大量舉辦業餘補習教育,開展全國規模的識字運動。在普及的基礎上,逐步提高科學技術和政治教育水平。④對原有老解放...
1949年12月,實行中央政務院確定的全國教育總方針,強調學習必須向 工農開門,新教育的重要標誌即為向工農開門,放寬工農子弟入學年齡,次年,學校的工農子弟開始大幅增加。1954年徵用函三堂附近和鳳山街書倉巷的民房大概七畝。1955年又在城廂鎮征地三畝作為學生練習農業用地。在1949年末-1966年,學校注重將教育與生產...
學校向工農開門,設有減免名額和人民助學金,開設了基本生產技術課、勞動課,重視政治思想教育,經常進行社會主義教育、階級教育、時事教育和生產勞動教育。學生多具有熱愛祖國、熱愛勞動、遵守紀律、關心集體等優良品質。在抗美援朝中,當時學生紛紛報名參軍參乾,奔赴前線,保家衛國。在教學上,著重學習蘇聯經驗,宣傳...
從1950年秋季起,學校向工農開門,入學新生90%以上為工農子女。是年12月,開展抗美援朝教育,向經源、徐世炳等十幾名學生報名參軍赴朝作戰。向經源在人民解放軍大熔爐中鍛鍊成長,現為人民解放軍少將、遼寧省軍區司令員。不久,一批同學報名參乾,為國家建設增加了新鮮血液。1951——1952年,繼續進行抗美援朝教育、“...
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的、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教育”,“工專的任務是以理論與實際一致的教學方法,培養具有高度文化水平並掌握現代科學和技術成就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級建設人才”,會議強調要“克服教條主義和狹隘的實用主義和經驗主義偏向”、“學校要向工農開門”。
解放後,政府採取各項措施發展教育事業,實行學校向工農開門的方針,由於學校的性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學生人數逐年增加。恩施高中當時仍是鄂西南地區唯一的一所高中,故新生從地區所屬8個縣擇優錄取。黨和政府十分關心學校建設。為了改善辦學條件,1954-1957年先後撥款近11萬元,修建了教室(19間)、實驗室(1棟)、...
縣人民政府正式任命校長王楠材。學校奉上級指示,由鰲洲、蘆溪,金山三校合併,改為縣立,暫名”萍鄉縣立聯合中學”,金山設分校。1952年壬辰 上期校長王楠材,下期增設副校長兩位:陳靜波和劉方元。署期全校教師赴南昌參加全省中學教師思想改造學習。上級重申學校向工農開門。大量招收新生,一年級新生達十一個班。學校...
學校嚴格執行了教育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面向工農開門的辦學方針,廣泛動員工農子弟入學,溧江國小設國小6個年級,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各一個班,學生人數200多人,教師11人,那時,學校機構甚簡,只設校長、教導主任、總務主任各一個。在老區政府,先後由謝克強、黃明德等擔任校長,1951...
從1950年秋季起,學校向工農開門,入學新生90%以上為工農子女。是年12月,開展抗美援朝教育,向經源、徐世炳等十幾名學生報名參軍赴朝作戰。向經源在人民解放軍大熔爐中鍛鍊成長,現為人民解放軍少將、遼寧省軍區司令員。不久,一批同學報名參乾,為國家建設增加了新鮮血液。1951——1952年,繼續進行抗美援朝教育、“...
這段時間,學校認真貫徹向工農開門的方針,落實多吸收工農子弟入學、培養工農家庭出身的學生幹部、加強對工農子弟的學習輔導和對經濟困難的學生進行補助等措施;重視配合黨的中心,積極組織師生開展社會宣傳,除經常進行街頭宣傳外,還多次公演《紅旗歌》、《血仇淚》、《王秀鸞》、《光榮夫妻》等大型歌劇;組織教師認真...
如為17歲以前的兒童實行免費的普通和綜合技術教育,實行統一勞動學校原則,用本民族語言教學,男女同校,絕對世俗性,實行教學與社會生產勞動緊密結合,培養共產主義社會的全面發展的成員;為17歲以上的成人廣泛地發展與普通綜合技術知識相聯繫的職業教育,高等學校向工農開門。為了使工人和農民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全國...
1929年起,根據上峰指示,學校執行三民主義黨化教育,開設“黨義”課,厲行童子軍訓練,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為校訓。1938年起,學校以“信仰三民主義”,“服從最高領袖”為訓育第一目標。廣湘中學為人們政府接管後,即貫徹“教育為國家服務,學校向工農開門”的教育方針。學校提出了...
1951年10月學校改名為蘇北靖江初級中學。1952年8月,范挹清任校長,該校易名為靖江縣初級中學。四年中,學校遵照黨的教育方針,吸取老解放區的辦學經驗,建立了新型的教學秩序。學校貫徹 “向工農開門”的辦學方針,帶領學生走向社會,進行宣傳。在土改、鎮反運動及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校師生排演劇目,踴躍捐款支援...
建國初期,荊州國小大力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學校教育要向工農子弟開門的方針,附設教學速成班,吸收青年工人、農民脫產學習,學校招生中的工農子弟人數大大增加。進入21世紀後,荊小在最佳化學校育人環境,促學生成長,助老師成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營造快樂環境,構建快樂課堂,開展快樂活動,實現快樂成長”的...
學校綠草茵茵,垂柳依依;書聲朗朗,琴音悠悠;百花爭艷,翰墨飄香……每一面牆都在說話,一草一木總在關情。海師附小是江蘇省實驗國小,南通市模範學校,江蘇省科技特色學校,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五十年代,學校堅持向工農開門,對家庭困難的學生實行免費入學,入學率99%。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學...
改造教師思想.還建立表彰優秀教師制度,調動教師積極性.台山縣組織全體中學教師進行“思改”活動進行集中學習,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提高.積極執行“學校要為工農子女和工農青年開門”的方針,提高工農子弟入學和工農民眾文化水平.五邑各地學校都實行減免有困難的工農子學雜費的辦法,提高工農子弟人學率.成立掃盲協會、...
1950年2月,人民政府接管全縣學校時,只有國小17所,學生722人,教師46人。1951年,明溪縣文教科成立,縣政府提出“用革命精神辦學”,動員工農子弟入學,面向工農開門。1958年,縣城關中心國小改為明溪縣實驗國小,作為全縣國小教學的試點校。1967年10月,改名工農兵國小。1978年,復名明溪縣第一實驗國小,並被省...
新中國成立後,學校定名為瑞安縣立中心國小,貫徹向工農開門的方針,改複式為單式班。全校11個班級,學生552人,工農子弟占77.8。1952年,結合革命形勢進行“五愛”教育;學習蘇聯教學經驗,倡導啟發式教學。次年,學校管理轉向以教學為中心,抓備課,開觀摩課,辦業務講座,教研風氣日趨活躍。1957年,以毛主席提出的...
4月24日,學校繼續上課,師生參加慶祝無錫解放的集會遊行。1951年9月,無錫縣人民政府委任夏雨鈴同志擔任校長。教師也作了個別調動。學校更名為“無錫縣私立尚德國小”。縣文教助理毛冷西同志具體領導該校工作。在“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必須向工農大眾開門”的指引下,在上級政府的領導下,學校對舊的一套教育...
3月學校被人民政府第一批接管,剛出獄的田在仁同志被任命為我校解放後的第一任校長。這年的8月原第四區第六保國民學校並擴大了學校的規模,這時學校一共有18個班,各項工作開始近入了穩定發展的時期。學校貫徹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向工農開門,開始了對教育的全面改造。1952年根據北京市新的區域規劃,學校改名為...
(一)學校分類 (二)地區分布 二、新中國教育的宗旨 (一)《共同綱領》規定的文化教育政策 (二)憲法規定的教育政策 三、對舊中國高等教育的接管與改造 (一)接管舊中國的公立高等學校 (二)接收外國津貼學校,收回教育主權 (三)接辦私立高等學校 四、高等學校為工農開門 (一)高等學校為工農開門方針的...
同年12月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重申了《共同綱領》制定的文教政策,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為當前的革命鬥爭與建設服務”;“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必須為工農開門”;對舊教育採取“堅決改造,逐步實現”的方針;建設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某些有用的...
學校曾舉辦小醫院、小圖書館、小商店、小郵局、三希童報和進行街頭演出,以及參加掃除文盲等各種服務活動。又因受當時“平民教育”、“民眾教育”思潮影響,曾創辦民眾教育實驗區,推行民眾教育、學校向工農及其子弟開門。還十分重視幼兒教育,1933年曾在城區七星殿巷創辦“兒童生活園”,後又改溫中附小為特約幼稚園,...
50年代建校之初,北中貫徹落實“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必須向工農開門”的教育總方針,招生以工農子弟為主,對烈軍屬子***先錄取,教學因陋就簡,極不正規。 1953年開始學習蘇聯凱洛夫教育學經驗,提出學校“以教學為中心”、教學“以課堂為主要形式”、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的指導思想,隨著北中建設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