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古編

學古編

《學古編》原本為上、下兩卷,今合為一卷。成書於大德庚子(1300)年。由《三十五舉》、《合用文集品目》和《附錄》等三部分所組成,敘述篆隸書體的演變及篆刻的章法與刀法等有關知識,是我國第一部專門研究印學的著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古編
  • 國籍:中國
  • 語言:中文
  • 作者:學古編吾丘衍
作者簡介,書籍簡介,版本,

作者簡介

吾丘衍(1272—1311),元代篆刻家。一作吾衍,清初避孔丘諱,作吾邱衍,字子行,號貞白,又號竹房、竹素,別署真白居士、布衣道士,世稱貞白先生,太末(今浙江龍游)人,寓居杭州。嗜古學,通經史百家言,工篆隸,諳音律,著有《周秦石刻釋音》、《閒居錄》、《竹素山房詩集》、《學古編》等。《學古編》成書於大德庚子(13OO)年,卷一為《三十五舉》,次載《合用文籍品目》,尾系附錄。《三十五舉》為此書主體,闡述篆隸演變及篆刻知識,甚多創穫,故後人往往直呼該書為《三十五舉》。
精六書,工篆刻,與趙孟頫齊名。力矯唐宋六文八體失真之弊,以玉筋篆入印,印學為之一變。著有《學古編》、《印式》、《周秦刻石釋音》等。

書籍簡介

首列《三十五舉》,依次闡述篆學及印學的各種常識。它是《學古編》的核心,因此,後人亦有以《三十五舉》作為《學古編》的代名詞。其中“一舉”至“十八舉”敘述篆、隸書體的源流和分類。詳細分析篆法的宜忌,介紹篆體的特徵,揭示了篆書的妙,並指出“隸書人謂宜匾,殊不知妙不匾”,“漢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與隸相通”,分析了篆隸之間在印學上的相互關係。“十九舉”至“三十五舉”則是有關朱白文印章之結構和布局的論述。如介紹“白文印皆用漢篆平方正直,字可圓,縱有斜筆,亦當取巧寫過”;三“右一邊一字,左一邊兩字者,以兩字處與為一字處相等,不可兩字中斷,又不可十分相接”;四字印“若前二字交界略有空,後二字無空須當空一畫地”;白文印“用崔子玉寫張平子碑上字,及漢器上並碑蓋印章等宇,最為第一”;朱文印“用雜體可太怪,擇其近人情,免費詞說可也”。為經驗之談。
次載《合用文集品目》,共列:一、“小篆品”五則;二、“鐘鼎品”二則;三、“古文品”一則;四、“碑刻品”九則;五、“附用器”九則;六、“辨繆品”六則;七、“隸書品‘’七則;八、“字源八辯字”等八類,共四十六則,概述了篆刻學中的書文、碑刻、器版本、字型等各個方面的知識,為篆刻理論分類闡述之首創。
末列《附錄》,則介紹洗印法、印油法、世存古今圖印譜式、取字法和摹印四妙等五種套用於治印的基本方法,可供初學刻印者借鑑和參考。
《學古編》提出的“篆法優先於印法”理論及其基本內容和結構形式,歷來被許為印學史上最早的一部篆法與章法並舉的經典著作,具有開創性意義。它對後世篆刻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具有上承秦、漢古璽,下啟明、清流派的樞鈕作用。故後世代有續作,如明何震有《續學古編》二卷,清姚覲元有《三十五舉校勘記》,桂馥有《續三十五舉》、《再續三十五舉》及《重定續三十五舉》各一卷。黃子高和姚晏也分別各有《續三十五舉》及《再續三十五舉》等,皆各“志其始”而“續其舉”,並“效其體”而“各補其所未備”。對我國印學理論體系的建立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版本

傳世有《秘笈》本、《唐宋叢書》本、《廣百川學海》本、《書苑》本、《學津討原》本、《夷門廣牘》本、《說郛》本和《篆學叢書》本等,流傳較廣的是《美術叢書》本和西泠印社《歷代印學論文選》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