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篆刻論著

中國篆刻論著是中國歷史上關於篆刻的理論著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篆刻論著
  • 定義:中國歷史上關於篆刻的理論著作
  • 背景:中國璽印起源很早
  • 歷史:2000餘年
簡介,主要著作,

簡介

中國歷史上關於篆刻的理論著作。
概況中國璽印起源很早,從流傳和出土的遺物考察,戰國時期即有璽印,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但關於印學篆刻的理論著作卻出現的比較晚。元代吾丘衍<學古編>為篆刻學的最早著作。明清兩代篆刻有很大的發展,出現了各種篆刻流派,因此篆刻論著也隨之興盛。其中或考證印章的源流,或記載篆刻家的事跡和篆刻藝術,或論述篆刻的技巧,或敘錄各種印譜。這些著作和文章,清代顧湘編輯為《篆學瑣著》(一名《篆學叢書》),於道光二十年(1840)刊行,收集篆刻論著30種。其中有的並非篆刻專著,如唐李陽冰《論篆》等,是談篆書的文字。其後,沈佐輯有《沈筤村選鈔印學四種》,收集篆刻著作4種。近人吳隱輯有《遯盦印學叢書》(1921),收集篆刻著作17種。未收集於以上叢書而散見於其他叢書、文集、筆記中的尚不少。韓天衡輯錄篆刻論著、款識、詩文等有關篆刻理論,編成《歷代印學論文選》,1985年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分為“印學論著”、“印譜序記”、“印章款識”、“論印詩詞”4編。

主要著作

著作在眾多篆刻論著中,較有影響的著作有以下幾種:
《學古編》2卷,元代吾丘衍著。吾丘衍,字子行,號竹素,別署真白居士、布衣道士,世稱貞白先生,太末(今浙江省龍游縣)人。工篆隸,諳音律,著有《周秦石刻釋音》、《閒居錄》、《竹素山房詩集》、《學古編》等。《學古編》首為“三十五舉”,主要闡述篆隸的源流和書寫技法以及篆刻的知識,為全書的主要部分;次為“合用文笈品目”;最後為附錄。《學古編》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篆刻理論著作,因是初創,雖對古代篆刻尚末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但給後世篆刻理論影響卻很大。繼《學古編》的有明代何震的《續學古編》,清代桂馥的《續三十五舉》,姚晏的《再續三十五舉》,黃子高的《續三十五舉》等。
《印人傳》3卷,清代周亮工撰。周亮工,字元亮,號櫟園、櫟下生、櫟下先生,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清初任福建按察使、戶部侍郎。工詩文,精鑑賞,著有《賴古堂集》、《讀畫錄》、《書影》、《印人傳》等。《印人傳》記載自明代文彭至清初篆刻家59人的事跡、篆刻的流派、風氣習尚,以及記錄作者對篆刻的收藏、鑑賞,是研究明末清初篆刻流派印章藝術產生髮展的一部重要文獻。全書3卷,文68篇,兼附印人姓氏60則。本書系未完成之書。
《續印人傳》8卷,清代汪啟淑撰。汪啟淑,原名華國,字慎儀,號秀峰,又號訒庵、悔堂、退齋居士等,綿潭(今安徽省歙縣東南)人。編輯有《飛鴻堂印譜》、《訒庵集古印存》、《漢銅印叢》等。《續印人傳》記載《印人傳》未錄篆刻家129人,附有名無傳篆刻家61人。近人葉為銘彙輯《印人傳》和《續印人傳》,增補成《廣印人傳》16卷,補遺1卷,共錄篆刻家1800餘人。
《篆刻針度》8卷,清代陳克恕編著。陳克恕,字休行,號目耕,浙江海寧人。陳克恕擅長篆隸書,能治印,一生致力於印學研究,編著有《存幾希齋印存》、《篆學示斯》、《篆體經眼》、《印人匯考》等。《篆刻針度》,卷一為考篆、審名、辨印、論材;卷二為分式、制度、定見;卷三為參考、摹古、撮要;卷四為章法、字法;卷五為筆法、刀法;卷六為總論、用印法;卷七為雜記、制印色、收藏;卷八為選石;共19章。本書綜合前人論印的成果,經過分類編輯而成,其中亦有作者自己的見解。但書中所引前人資料缺乏研究分析,間有訛傳的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