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道仁

孫道仁

孫道仁(1865—1935) ,湖南慈利人,以軍功為福建候補道台。歷任福寧鎮總兵、陸軍武備學堂總辦、長門統領新軍成立,任陸軍第十鎮統制官。宣統三年(1911年)七月,任福建水陸提督。與閩浙總督許應騤之侄許崇智素有交誼。許崇智早已加入中國同盟會武昌首義後,約孫道仁在萬壽橋下舺舨中,勸其參與革命。福州光復,組建都督府,推舉孫道仁為都督民國元年(1912年)7月,正式就職。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孫道仁於7月20日宣布福建獨立,不久被李厚基所逐,寓居上海,1935年病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道仁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慈利
  • 出生日期:1865年
  • 逝世日期:1935年
  • 主要成就:福建都督
生平履歷,1884年,1890年,1891年,1894年,1895年,1897年,1900年,1901年,1903年,1905年,1906年,1909年,1910年,1911年,1912年,1913年,1916年,1917年,1922年,1923年,安息大陸,傳記精粹,後繼,

生平履歷

1884年

清光緒十年,孫道仁隨其父晚清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參加台灣中法戰爭。孫開華以署福建陸路提督職,負責台北海防。法軍封鎖台灣時,孫道仁密雇帆船,把彈藥藏在艙底,渡海秘密接濟台灣守軍,台灣巡撫劉銘傳因而委其在前敵營務處任職,後保加四品銜,被委為前敵營務。中法戰爭結束後,孫道仁赴北京應試,任京府通判,分發順天補官。
福建都督孫道仁福建都督孫道仁

1890年

光緒十六年,安置在頤和園海軍水操內學堂任辦事官。

1891年

光緒十七年,熱河發生金丹道農民起義,清政府調集軍隊鎮壓。孫道仁奉命擔任運餉事務,往返於朝陽、赤峰、熱河等處,後得賞三品銜以知府分發福建補用。不久升為道員,仍留福建補官。光緒十九年,其父去世,回籍守制。後歷任福建武備學堂總辦、長門統領、福建福寧鎮總兵,陸軍第十鎮統制、福建提督。陸軍武備學堂總辦,長門統領,陸軍第十鎮統制。

1894年

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時,孫道仁被湖南提督婁雲慶調用,總管慶字全軍營務處兼慶新五營,駐岳州聽候調遣,議和後解職。

1895年

光緒二十一年,孫道仁受閩浙總督邊寶泉委任,督辦善後局

1897年

光緒二十三年,在閩統領福勝中、前兩營。次年,受閩浙總督許應騤委任,總辦全閩營務處,仍統領福勝步、炮等營,不久兼統福強水、陸全軍。

1900年

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運動爆發,浦城縣劉加福聚眾數千人,反抗當地官吏的苛暴統治。孫道仁傳令部下,授以機宜,“擒劉加福於江山界”。孫道仁由此深得清廷賞識,加二品頂戴。

1901年

光緒二十七年秋,閩浙總督許應騤奏派孫道仁赴日本參觀,兼考察陸軍教育。孫道仁回國後,即開辦福建武備學堂,並出任總辦,武備學堂教學管理均仿效日本士官學校。

1903年

光緒二十九年,許應騤被清廷免職,孫道仁也降補通判,仍任武備學堂總辦兼統督練營務處。

1905年

光緒三十一年初,清廷委任孫道仁代理福寧鎮總兵。同年,奉命籌辦改編常備軍事宜。十一月,清廷正式任命孫道仁為福寧鎮總兵。不久又世襲騎都尉銜。

1906年

光緒三十二年,孫道仁升任暫編陸軍第十鎮統制,成為閩軍頭面人物。

1909年

宣統元年,解去練兵處及武備學堂總辦職務,因其辦學有功,清廷加封其提督銜。

1910年

宣統二年,又加授陸軍副都統銜。翌年,清廷任命孫道仁為福建提督。武昌起義各省革命迅速開展。當時,孫道仁尚持觀望態度。後迫於形勢,由彭壽松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

1911年

11月8日孫道仁發出密令:許崇智為前敵總指揮,彭壽松為先鋒隊和差遣隊指揮,於當晚向于山發起總攻。洋槍隊由劉通等率領,保護領事館區和外僑,並占領銀元局、厘稅局。當日晚上,許崇智率隊進入于山。于山俯瞰旗營,為必爭之地,旗軍失此先著,成為困守一隅之局。福州將軍朴壽所部八旗捷勝兩營,官兵2500人,起義軍5000餘人,兵力強,地勢利。9日拂曉5時,號炮鳴響,起義軍開始進攻。炮兵集中火力轟擊福州將軍署,滿人死傷頗多。中午11時半,清軍勢不能支,士無鬥志,在城上豎起白布降旗,上書:“將軍出走,停戰議和。”起義軍怕他們詐降,置之不理,繼續炮擊。下午2時,清軍又在於山天君殿前門的標桿上,掛一面白布陣旗,上書:“請求停火,願將全部繳械乞降。”進總督衙,議定組織軍政府,眾人舉孫道仁為都督都督府成立,13日舉行都督就職典禮。鄭祖蔭代表同盟會授予孫道仁都督印信,文為“中華軍政府閩都督之印”。孫道仁接印,張貼就職告示。

1912年

民國元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孫道仁被任命為陸軍中將銜福建都督。福建新政權內部各派力量爭權奪利,局勢混亂,以孫道仁、彭壽松為代表展開派系鬥爭。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繼任大總統後,指使岑春煊鎮撫使名義率兵入閩,迫使彭壽松離職。自此,福建軍政大權集中於孫道仁之手。
民國元年四月,中山先生首次拜訪福建,此行也是他唯一的福建行。四月一日孫中山辭去大總統之職,抱持週遊各省,宣傳主義、發展實業及教育之弘願,從南京、上海轉往武昌,再回到上海、經福建,返回廣州。四月十九日下午,孫中山一行人,搭乘泰順輪進港,閩都督孫道仁登輪迎接。隨即前往倉前山的橋南公益社與革命志士暢談,對黃花崗烈士遺族尤為關懷。倉前山的橋南公益社,是中國同盟會福建分會所在地,也是革命志士用來策劃光復福建的政治、軍事行動地。孫中山在此除與福建同盟會會員合影,並為橋南公益社題有“獨立廳”三字,以為留念。現在此地是“中醫眼科醫院”,門前由福建人民政府豎有“獨立廳”石碑,供後人瞻仰。

1913年

民國2年7月,李烈鈞在江西湖口揭起反袁旗幟,“二次革命”爆發。安徽、湖南、廣東等省相繼宣布獨立。福州各界派代表向都督府請願,要求宣布獨立。孫道仁存心觀望,遲疑不決。時任中華民國第十四師師長的許崇智聯絡劉通、黃光弼等革命黨人,脅迫孫道仁舉兵反袁。孫道仁迫不得已,於7月19日和許崇智聯名通電,宣布福建獨立,並推舉許崇智為福建討袁軍總司令。許崇智雖促使孫道仁宣布獨立,但孫道仁對許崇智要求出兵北伐之事只是口頭敷衍,行動上不予支持;福州商會也不代為籌款。因軍餉無著,故福建雖宣布獨立,而討袁軍卻從未出省。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道仁於8月9日通電宣布取消獨立,並向袁世凱認錯請罪,把責任推卸在許崇智身上。不久,袁世凱李厚基率兵入閩,遣散閩軍。孫道仁被迫辭去都督之職,入京接受袁世凱的審查。不久,獲準回籍。

1916年

民國5年6月,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

1917年

民國6年,孫道仁受命擔任北京政府總統高等顧問。不久,黎元洪下台,孫道仁去職。

1922年

民國11年6月,黎元洪復任總統。7月,委任孫道仁為永威將軍,前往甘肅、新疆查禁鴉片。次年回北京,適逢黎元洪再次退位。

1923年

孫道仁失去依靠,告老回籍。晚年的孫道仁,應聘為福建省政府高等顧問,寓居鼓浪嶼。應女兒、女婿邀請,居住廈門養老,不久在廈門病逝。

安息大陸

孫道仁墓位於開元區仙岳山南面山腰。孫道仁(1865-1932年),字靜山,號退庵,湖南慈利縣人。晚清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之長子。1884年隨父參加了台灣中法戰爭。清末被擢任為福建水陸提督。1911年11月9日福州辛亥革命爆發,孫道仁援助革命軍發動武裝起義,為光復福建立下功勳。福建革命軍政府成立後,被任命為首任都督。1913年7月,回響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率軍參加討袁戰爭。9月,因革命失敗而離職。1916年,孫道仁被北洋政府任命為總統府高等顧問,授永威將軍銜,隨後到甘肅、新疆查禁鴉片。晚年應聘為福建省政府高等顧問,寓居於鼓浪嶼。1932年逝世後由國民政府擇地公葬於此。墓坐北朝南,東西寬12米,南北長15米,總占地面積188平方米。墓冢呈三級台式,蠣灰水泥沙漿抹面,底邊長2.4米,高2.6米,其上為方柱形、攢尖頂墓碣。墓碣高0.77米、底邊0.9米,四面各嵌長方形花崗岩塊石,正面鐫隸書“永威將軍上將銜陸軍中將福建都督孫公靜山之墓”,其餘三面鐫刻其生平事跡。墓圍呈長方形。墓前有二級墓坪。
1994年重修。1998年由廈門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傳記精粹

孫道仁,字退庵,號靜山、靜珊,湖南慈利人,清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一八六七年二月一日,此據孫道仁《退庵紀事》、王俯民《民國軍人志》誤作一八六二年,南京出版社《民國軍政人物尋蹤》、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陳玉堂(書石)《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誤作一八六四年)生。父開華(賡堂),由武童投入湘軍,為鮑超(春霆)部“霆軍”驍將,在贛、湘、蘇等地與太平軍作戰,歷任游擊、副將等職,同治四年在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大敗太平軍譚體元部,五年以功授福建漳州鎮總兵,有妻妾十餘人;道仁居長,庶出,生母蔡氏。幼年隨父在閩,好馳馬試劍,遇父親督練將士,尤喜傾心靜聽,故於弓箭、槍炮,頗有心得,偶稽考譜乘,知先世為春秋孫武(長卿,著有《孫子兵法》十三篇)子裔,傳至漢末孫策(伯符),世為名將,遂慨然有志於建功立業,繩其祖武。
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年十八,夏,於中法戰爭期間,孫開華以署福建陸路提督奉旨由駐地泉州帶印渡海辦理台北海防,鎮守滬尾(今淡水);九月,劉銘傳(省三)繼張兆棟(友山)為福建巡撫,仍駐台灣督辦軍務,當法軍將閩省海軍摧毀後,即封鎖台灣各港口,令對外交通、供應中斷,倘日復一日,台灣將不戰而降,當前最缺乏者為火藥、子彈,劉銘傳望洋興嘆之餘,遍覓有膽色者冒險接濟軍實,無人敢自告奮勇其往,及聞孫道仁留提署料理事務,乃遣參將劉維興押解火藥、槍炮至泉州,向孫道仁商議接濟之法,孫道仁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泉州與台中府對渡,若遇風色順利,一晝夜可達台中府之吾棲港。現值軍需萬分緊急之時,正臣子效命之日。道仁願不避艱險,押運此批軍火赴台濟急!”乃密雇帆船四艘,藏火器於艙底,釘木板於其上,再儲以他物,孫道仁居閩久,諳漳泉方言,喬裝船家,身任護送之役,自言:“風伯效順,竟一日夜之力,駛至吾棲港門。法艦巡緝前來,幸值潮水初漲,余遂乘潮進口,其餘帆船三隻亦先後平安抵岸。隨行同幫之商船,被法船擊沉數艘,論者以為有天倖存焉。嗣後內地承辦接濟者仿照運輸,台防無缺,實由余開其先例也。”(《退庵紀事》),劉銘傳以孫道仁敢於任事,“委任前敵營務處,是為余從軍之始”。十一年四月,中、法簽訂《天津條約》,戰後各將士多蒙優獎,孫開華“遠父子嫌疑,不肯仰邀獎敘”(《退庵紀事》),令子道仁入京以蔭生朝考,“道仁奉命之後,攜帶巨金並開華在戰時搶來之古玩珍寶,馳驅北上,以此作為進身之階”,又“投拜醇親王為門下士”(閔子南《對孫道仁所知片斷》),以此內用京府通判,分發順天補用,劉銘傳追念前勞,奏保孫道仁四品銜。十二年十一月,孫開華任福建陸路提督。十四年,丁嫡母憂,聞訃奔喪至福建提署,奉柩回湘安葬守制。
十六年,服闋赴順天候補,獲總理海軍事務大臣(大臣醇親王奕譞(光緒帝本生父)、慶慶王奕劻(輔廷))派充頤和園海軍水操內學堂辦事官,其後自言:“此項差使率皆旗員貴族充當,余以先壯武公(引案:父開華謚壯武)故,受知於慶親王,得派充幫同辦理內學堂事務兼管輪船,蓋異數也。”十七年十月,熱河金丹學好教(即金丹道教)楊悅春、李國珍、齊保山等起事於敖罕旗,聚眾數萬,北洋派提督左寶貴(冠亭)、聶士成(功亭)出師圍剿,順天府應解協餉赴前敵接濟,所屬文員無人敢往,孫道仁毅然請行,順天府尹孫楫(駕航)壯之,委辦後路運餉事務,嚴冬往返於朝陽、赤峰、熱河等處,備嘗艱險,運餉事竣,仍供職頤和園,以運餉無貽誤,亂平,得保獎三品銜,以知府分發福建補用。十八年,以辦理內學堂成績頗佳,三年課畢,得保道員仍留福建補用。十九年七月,生母蔡氏去世,於長沙易家坳另購佳壤以安母靈;九月二十一日,父開華病逝福建陸路提督任所(沃丘仲子(費行簡)《當代名人小傳》之“孫開華”以孫開華任福建陸路提督十餘年不確,其任期為光緒十二年至十九年,共八年),回籍守制,歸葬長沙張家嘴之莊山,清廷賜謚壯武。是時“上有庶母八人,多在年少,下有弟妹七人,婚嫁未了,種種困難,極費周章”,謹“遵照舊章,不能稍有變更”(《退庵紀事》。《對孫道仁所知片斷》所記不同,云:“孫開華去世後,留有待妾十餘人,當時尊之為‘老姨太’。道仁則另闢一屋為她們集聚而居,平日不許和戚友來往,形同囹圄,且每人僅月給生活費數元,此外一切費用不管,致侍妾窮困潦倒,甚有因飢餓而亡者,不死者亦衣衫襤褸,形如乞丐,道仁竟置之不聞不問。”)
二十年七月,中日“甲午之戰”起,湖廣總督張之洞(香濤)奏派湖南提督婁雲慶(峻山)擴充“慶”字軍,駐紮岳州,以備調遣,婁雲慶徵調孫道仁墨絰以從,赴岳州,委充總理營務處,兼統“慶”字新五營,凡與湖南巡撫(是年之湘撫先後為吳大澄(清卿)、邵友濂(小村))接洽及營中訓練等事,均由孫道仁一手經理。二十一年四月,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和議後解職,“慶”字軍大半遣散,湖南巡撫(是年之湘撫先後為邵友濂、吳大澄、德壽(靜山)、陳寶箴(右銘))不允給恩餉,軍士譁然,孫道仁挺身而出,籌墊巨款,各發恩餉一月,自言:“後來領款無著,余雖負累,然各軍得安全解放,保全不少,余亦可告無負於婁公也。嗣是婁公仍回湘提督本任,余則旋家終制。”同年服闋,晉京引見,到閩候補,閩浙總督邊寶泉(蓮溪)委以會同督辦善後局務。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三十一,繼參將劉萬鍾為福勝中,前兩營統帶(今團長)。二十四年,獲新任閩浙總督許應騤(筠庵)送部引見,並檄委總辦營務處,仍統領福勝步、炮等營,駐紮省城閩侯(今福州),辦理省防事務,旋又兼統福強水陸全軍(水陸共十三營)。二十六年,義和團之亂起,八國聯軍入京,兩宮西狩,時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劉坤一(峴莊)聯絡兩廣總督李鴻章(少荃)、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慰亭)等督撫,力任保護商教之責,以靖地方,並與各國領事立《東南互保條約》,各國駐閩領事鹹欲由孫道仁出任保護之責,方肯簽約言和,福建鹽法道楊文鼎(晉卿)奉許督之命與孫道仁約定,由楊文鼎負籌款之任, 孫道仁肩保護之責,以為福建履行條約之資,允之,遂請許督加入《東南互保條約》,保其商民教士,奉命後立即照會各領事請將其各國商人、教士調居省城,由孫道仁派得力士兵兩營於其住所附近,以資保護,教堂、洋行產業經開列清單存案,交地方官保管,俟大局平定,照單點還,“又慮電報不通之處,訊息羈遲,於是按地方之繁簡,分派兵士駐防,率三十里設一站,駐兵二棚(引案:清制以十四人為一棚),附設騎遞,密布偵察,以廣耳目,嚴辦土匪,以遏亂萌,省垣附近,日夕親自督率弁兵,嚴密逡巡。亂黨雖時思煽惑滋事,賴防範嚴密,皆不得逞”(《退庵紀事》),同年率部平定浦城劉加福之亂,擒劉加福於江山界,事平獲二品頂戴。二十七年七月,《辛丑和約》成,清廷痛定思痛,決計整軍經武;秋,奉許督命赴日本參觀秋操,兼考察日本陸軍教育, 孫道仁挑選軍中初級官弁資質聰穎者三十人隨往,以增廣見聞,“考查學校,則自振武陸軍中國小校至士官戶山各學校止,兵操自機動演習至大演習止,逐一共同考察,使知現時武備之精進,非若昔日之長槍大戟、畫地為式諸陣法,可以對列強而制勝也。日本士官之養成,均經中國小之教育,循序而進,非若中國前此之北洋學堂,習得皮毛,略知測繪,即為將才”(《退庵紀事》),返閩後奉命開辦福建陸軍武備學堂,任為總辦,上任後聘日人為教官,課程、編制均仿日本士官學校辦理,自言:“厥後畢業成績可觀,各生赴都考試多列前茅。各省爭相延攬,委充統帶、管帶(引案:今營長)者不乏其人。我國軍事教育之改良,多濫觴於福建,余之願亦余之幸也。因款項支絀,請於大府,在海防捐輸項下提款購辦新式槍炮多支,並於東門外購買地基建設陸軍營房,閩省新軍之造端,均由余發軔焉。”二十八年,閩省暫編常備左右軍兩鎮(師),以孫道仁本部及福強軍數營編為常備軍左鎮,由孫道仁兼任左鎮統制(師長),鎮共三標(團),標各三營,營二百六十人,駐防省城。二十九年三月,閩浙總督許應騤以貪污被舉,解任(沃丘仲子《當代名人小傳》之“孫道仁”云:“許應騤督閩浙,賄賂公行,道仁餽珍異尤豐,任用益專。”),由錫良(清弼)繼任,旋改以李興銳(勉林)署閩浙總督,孫道仁為福建布政使周蓮(子迪)中傷,解去左鎮統職,降補通判,仍任福建陸軍武備學堂總辦兼任督練營務處,同年開復原官。
三十年春,李督委孫道仁兼統領右鎮,兼統長門各炮台;七月,兩江、閩浙總督互調,新任閩浙總督魏光燾(午莊)未到任前,由福州將軍崇善(佑庭)兼署閩督,旋獲崇善調委軍政局總辦,仍兼福建陸軍武備學堂總辦,因省遠隔,呈請交卸右鎮及長門炮台統領職務;十一月,魏光燾接任閩督;十二月,奉特旨:“福建福寧鎮總兵著福建候補道孫道仁署理。”三十一年正月,接印任事,照常駐紮省防兼辦各差,並籌辦改編常備軍事宜,同月魏光燾解任,清廷以升允(吉甫)繼之,未到任前由福州將軍崇善二度兼署閩督(三月,未到任之升允改任陝甘總督,由崧蕃(錫侯)繼任,亦未到任),旋獲崇善檄委充福建常備軍統制兼教練處總辦,又由崇善奏派赴河間府參觀北洋陸軍秋操,北上時因便參觀“上海兵工廠”,並繞道湖北參觀“漢陽兵工廠”;九月二十三日,秋操開始,二十八日,秋操完畢;十月,奉上諭:“福建福寧鎮總兵著孫道仁補授。”入京遞摺謝恩,召見兩次,垂詢整理福建炮台及創立陸軍學堂、編改陸軍情形甚詳,奏對後奉諭:“海疆緊要,福建乏人,爾世受國恩,人極明白,更難在這個歲數,趕緊回去辦事。”並蒙頒賞“福”字,遵旨陛辭出京,回閩任事;十二月,由湖南巡撫端方(午橋)繼病逝之崧蕃升任閩浙總督;同年兼襲騎都尉世職。三十二年,年四十,七月,升任福建暫編陸軍第十鎮統制。
宣統元年(一九○九),卸去練兵處總辦、福建陸軍武備學堂總辦職務,以辦學堂成績昭著,奉旨賞加提督銜。二年,美國艦隊來華遊歷,奉諭在廈門海口妥為招待,部令由第十鎮派陸軍一標前赴廈門照料保護,奉命後親率出兵第三十七標赴廈照料,公畢,前往安徽參觀第八、第九鎮會操,循例入京陛見,奉上諭:“孫道仁著賞給陸軍副都統銜。”乘便考察各鎮教育及一切組織。三年七月,繼以病免之洪永安為福建水陸提督;八月十九日(陽曆十月十日),武昌革命軍興;九月十五日,以同盟會福州支會會長彭壽松(岳峰)之介,在馬尾(又名馬江)一船上立誓加入同盟會,十八日晚,彭壽松聯合學生、會黨,會同新軍第二十協(旅)協統許崇智汝為)起義,推許崇智為總司令,十九日晨,按原定計畫發動總攻,福州將軍朴壽(仁山)率旗兵反抗,在於山發生激戰,下午,旗兵潰敗乞降,朴壽被擒槍斃,閩浙總督松壽(鶴齡)兵敗自殺,福州光復,紳商學軍界公推孫道仁為福建都督,許崇智為陸海軍總司令,黃乃裳(黻臣)為交通部長,翁浩為警務部長,鄭烈(曉雲)為法務部長,彭壽松為政務院長,二十一日,就任後傳檄各府州縣駐軍克日反正,不旬日而全省光復。
民國元年一月一日,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二月十二日,清宣統帝溥儀奉隆裕太后懿旨下詔辭位,十四日,孫大總統赴臨時參議院辭職,聞之,去電反對,十七日,孫大總統電覆孫道仁,告以政局安定,電云:“至慮總統辭職,人心動搖等語,現在南北聯合,民國統一,戰事既息,人心自安。更由參議院編定憲法,使臨時政府得以遵守,自不敢有損害秩序之虞。”三月,袁世凱繼任第二任臨時大總統;四月二十日,孫中山先生於解職後乘“泰順號”輪南下福州,孫道仁派顧問官陳恩燾乘船出港口相迎,孫先生一行登岸後,孫道仁率文武官員在“至公堂”門外迎迓,孫先生登台演說後由孫道仁陪同巡視都督府、政務院,晚餐後又出席彭壽松主持之“旅閩共和實進會”歡迎會,二十一日,陪同孫先生一行至馬尾船政局參觀製造輪機、鍋爐等廠,同日乘“泰順號”輪離閩赴粵,孫道仁以下均送至馬尾;七月,袁世凱總統正式任命孫道仁為福建都督;九月,獲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十月六日,袁世凱應孫道仁之請求,派福建鎮撫使岑春煊(雲階)到福州,查處福建政務院院長彭壽松與都督府民政科科長蔣子尊之爭,九日,彭壽松辭職離開福州,二十五日,岑春煊電請取消福建鎮撫使名義。二年七月十二日,“二次革命”起,十九日,第十四師師長許崇智與孫道仁在福州“浙江會館”舉行討袁同盟會,宣布福建獨立,由許崇智任福建討袁軍總司令,仍推孫道仁為都督,孫道仁持觀望態度,二十日,發布討袁檄文;八月二日,孫中山先生偕胡漢民(展堂)乘德輪“約克號”離滬赴粵,船抵福建馬尾聞粵局有變,即轉往台灣,九日,福建討袁軍失敗,許崇智亡命離閩,孫道仁通電宣告福建取消獨立,十四日,復致電袁世凱總統、國務院、參眾兩院及各部總長,報告福建取消獨立及一切復舊經過,並向袁請罪,委責於許,圖保其都督之位,十九日,國務院(總理熊希齡(秉三))密電福建都督府,指福建“民報”、“群報”、“共和報”為“亂黨機關報”,“確係有意煽亂”,著將三報“即日封禁”,“並將主筆蘇郁文、黃光弼、陳群等嚴拿務獲”,電中並令逮捕積極贊助福建獨立討袁之“橋南社”主要成員“林斯琛、鄭祖蔭、彭蔭祥、黃展雲、劉通等人”,並“盡法懲治,毋任漏網,並將亂黨機關部及國民黨克日查明封禁”。孫道仁接電後,即會同護理民政長江畲經飭屬分別封禁、查拿,二十日晚,福州警察廳將“民報”等三報館先後封閉。二十一日,三報被迫停刊。二十八日,祝茂郊、黃展雲(魯貽)、陳群(人鶴)三人被捕,其餘未獲。九月,“二次革命”結束。十月二十九日,海軍總長劉冠雄(子英)抵達馬尾,督同陸軍第七旅旅長李厚基(培之)等辦理裁軍事宜,“李厚基進入福州後,即派重兵嚴守各城門,將孫之所部湘軍解散,悉數退伍,押送馬江上船,離開福州。道仁在袁未派劉、李入閩之前,為要探袁對其態度如何,曾去電北京,請袁撥助軍餉。電去十餘日,才得袁之復電,準予匯助五萬元,以濟軍需。孫獲電後,喜之欲狂,以為袁對其尚垂青眼。”(《對孫道仁所知片斷》)十一月二十九日,袁世凱任李厚基為福建鎮守使。十二月五日,袁世凱令準福建都督孫道仁“電請來京面陳事件”,任命劉冠雄暫兼代理福建都督。三十日,袁世凱據兼代領福建都督劉冠雄電呈福建財政困難,請裁去都督以節經費,是日下令:“福建都督缺著即裁撤,交鎮守使接管。”“劉冠雄俟經手事件清理完竣,回京供職。”原福建都督孫道仁留京任用。三年,留京期間形容軟禁,托饒漢祥(宓僧)為之說情,當袁世凱問及:“前福建都督孫道仁治閩情況如何?”饒漢祥答以:“孫本不學無術,不過是紈 子弟而已。”袁聞後,以孫道仁既為碌碌無能之輩,豈有大志與彼爭雄?遂置不問,旋孫道仁奉大總統令:“二年政變,初起不能預防,臨時復受迫脅,至通電一節,雖屬意在弭亂,究系跡近嫌疑,自宜按律議懲,以伸法紀。茲據陸軍部稱:察核情節實有不得已之苦衷,且念其於改革之初,保衛全閩,前勞具在,即此次所用各款,亦尚無浮冒實情。孫道仁應準免議,以示寬大。此令。”嗣以從軍日久,獲準回籍修墓(參政院設於三年五月二十六日至五年六月二十九日,參政名單見“民國職官年表”、“辛亥以後十七年職官年表”,孫道仁之名不與焉,“民國軍政人物尋蹤”誤作任參政院參政)。五年六月,袁世凱去世,由副總統黎元洪(宋卿)繼任總統。六年,黎元洪任為總統府高等顧問,先後獲頒二等文虎章、二等大綬嘉禾章,同年隨黎元洪辭職而去職。

後繼

十一年六月十一日,黎元洪入京復任總統(繼徐世昌(菊人))。七月一日,任孫道仁為將軍府永威將軍(“民國軍政人物尋蹤”誤作承威將軍;德威將軍管理將軍府事務王士珍(聘卿)),旋奉派前往甘肅、新疆兩省查勘煙禁。十二年六月十三日,黎元洪總統被迫解職,是時孫道仁查勘事竣回京,以“靠山”已失,請假回籍。十四年一月,北京政府明令廢止再任將軍銜,以往任命者仍有效,“自念年屆六十(引案:若逕以同治五年為一八六六年計算,是年為”六十初度“),衰病日增,善後之謀,亟宜料理,因清查田產膠葛,以免日後爭持”(《退庵紀事》)。十一、十二月間(舊曆十月),撰《退庵紀事》一文,其目的為“留之家乘,俾我子孫稔知當年事跡,以備參考而已”。十六年六月十八日,北京政府明令裁撤將軍府。晚年應林婿、女兒之請,居於廈門養老。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八月,因病在廈門去世,年六十六歲,歸葬湖南長沙。(參考:孫道仁《退庵紀事》(載《福建文史資料》第十九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