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瑒

孫瑒

孫瑒(yáng,516年—587年),字德璉。吳郡吳縣(今蘇州)人。南北朝時期梁朝陳朝將領,南齊清遠太守孫文惠之孫、梁朝中散大夫孫循道之子。

孫瑒少時頗有智略,博通經史,且擅作文書。早年曾在臨川嗣王及邵陵王蕭綸幕下任職。侯景之亂爆發後,孫瑒獲授假節、宣猛將軍、軍主。後受同學王琳的推薦,參與平定侯景之亂,屢立戰功。其後追隨王琳擁立永嘉王蕭莊為帝,擔任太府卿(一作少府卿),加通直散騎常侍。王琳領軍攻陳時,孫瑒留守郢州,以不滿千人的兵力抵禦北周四萬大軍進犯,據守數月。

王琳被陳將侯瑱擊敗後,孫瑒奉表投降,被陳文帝任命為安南將軍、湘州刺史,封定襄縣侯。歷官中領軍、吳郡太守等職。留異叛亂時,孫瑒督率水師進討。吳明徹兵敗呂梁時,孫瑒受命與淳于量等防備北周。陳後主時,官至五兵尚書,領右軍將軍、侍中,頗受後主寵待。

禎明元年(587年),孫瑒去世,年七十二。追贈護軍將軍、侍中,賜謚桓子。

孫瑒智巧過人,性情通達,有鑑識之明。侍奉雙親以孝聞名,與諸弟相處和睦。但他在家居時頗為豪奢,且因“性不循恆”,屢遭免職。姚思廉在《陳書》中稱其“蓋亦陳湯之徒焉”。

基本介紹

  • 本名:孫瑒
  • 別稱:孫瑒
  • 字號:字德璉
  • 所處時代:南北朝(南梁南陳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吳郡吳縣
  • 出生時間:516年
  • 去世時間:587年
  • 主要成就:參與平定侯景之亂;堅守郢州,抵禦北周
  • 官職五兵尚書、右軍將軍、侍中
  • 爵位:定襄縣侯
  • 追贈護軍將軍、侍中
  • 諡號:桓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嶄露頭角,留守郢府,死守孤城,舉州降陳,宣帝倚信,晚年經歷,倍極哀榮,主要成就,人物評價,總評,歷代評論,家族成員,家世,後代,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孫瑒的祖父孫文惠,曾任南齊越騎校尉、清遠太守;父孫循道,在梁朝時任中散大夫,以德操淡泊而聞名。孫瑒少時卓異不凡,喜用謀慮智略,博覽經史典籍,尤其擅長作文書。孫瑒早年在梁朝時擔任輕車將軍、臨川嗣王的行參軍,經屢次升遷後任安西將軍、邵陵王蕭綸屬下的水曹中兵參軍事。蕭綸出鎮郢州時,孫瑒攜全家相隨,深受其賞識與恩遇。

嶄露頭角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爆發,孫瑒獲授假節、宣猛將軍、軍主王僧辯討伐侯景時,王琳作為前軍,王琳與孫瑒為同學,他便表薦孫瑒任戎昭將軍、宜都太守。孫瑒又隨王僧辯前往武昌援救徐文盛,適逢侯景部將宋子仙攻陷郢州,孫瑒等便留軍鎮守巴陵,修治戰守之備。四月,侯景軍抵達巴陵,日夜攻圍,孫瑒率所部全力拒戰,叛軍敗退。其後,孫瑒隨王僧辯討伐軍順流而下,及至克復姑熟時,孫瑒力戰有功,被任命為員外散騎常侍,封爵富陽縣侯,食邑一千戶。不久後,授職假節、雄信將軍、衡陽內史,未及赴任,又晉升為衡州平南府司馬。因擊破黃洞蠻賊有功,獲授東莞太守,兼廣州刺史。旋即任智武將軍,督管湘州事務。
承聖三年(554年),廣州刺史、曲江侯蕭勃遷居始興,繼任廣州刺史的王琳派孫瑒先行占據番禺
承聖四年(555年),孫瑒聽聞西魏已攻陷江陵,便棄廣州而投靠王琳。同年,梁敬帝蕭方智陳霸先擁立,授孫瑒為持節、仁威將軍、巴州刺史。

留守郢府

太平二年(557年),陳霸先廢蕭方智,自立為帝,建立陳朝天啟元年(558年),王琳在郢州擁立永嘉王蕭莊為帝,在北齊支持下起兵對抗陳朝,徵辟孫瑒為太府卿(一作少府卿),加職通直散騎常侍
天啟二年(559年)六月,陳霸先去世,其侄陳蒨(陳文帝)即位。王琳聞訊後,便任命孫瑒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郢荊巴武湘五州諸軍事、安西將軍、郢州刺史,總攬留守事宜,自己則擁奉蕭莊出兵屯駐濡須口

死守孤城

天啟三年(560年)二月,北周聽說王琳東下進兵的訊息,派荊州刺史史寧率軍四萬乘虛襲擊郢州。孫瑒的屬下助防張世貴以外城投降史寧,使孫瑒失去軍民男女三千餘口。北周軍又建起土山高梯,日夜攻逼,趁風縱火,燒毀內城南面五十多座城樓。當時郢州城中兵員不滿千人,孫瑒繞城固守,親自巡視慰問將士,依次斟酒送食,將士都樂於用命。北周軍苦攻不能下,於是假意授孫瑒為柱國、郢州刺史,封萬戶郡公。孫瑒表面上答允,來延緩北周攻勢,卻在暗中修造戰具、城樓、城堞及各種器械,一日之間完成嚴密的設防,北周軍驚駭萬分。

舉州降陳

就在孫瑒固守郢州之時,陳朝將領侯瑱大敗王琳,乘勝而進。北周軍聞訊後,便解圍而去。孫瑒於是擁有長江中游的全部土地,他聚集將士,並對他們說:“我與王公(王琳)協力同議,同心輔助梁室,也夠得上盡心盡力了。現下時局如此,天命怎么能違抗!”於是派使者奉表向陳蒨投降。
同年,陳蒨授孫瑒為使持節散騎常侍安南將軍、湘州刺史,封爵定襄縣侯,食邑一千戶。孫瑒心中不安,堅請入朝,被徵召為散騎常侍、中領軍。還未拜官,陳文帝陳蒨加以斡旋,對他說:“當年朱買臣願在本郡為官,你莫非有朱買臣的意願嗎?”於是改授他為持節安東將軍、吳郡太守,並賜鼓吹一部。等到孫瑒將要赴任時,陳蒨親自在建康周圍為其餞送,他的鄉人都以此為榮。
天嘉二年(561年),孫瑒任滿,被征拜為散騎常侍、中護軍,賜鼓吹如故。同年,東陽太守留異叛亂,陳蒨命孫瑒督率水師進討。
天嘉三年(562年),留異之亂平定。天嘉四年(563年)正月,孫瑒轉任鎮右將軍,所領散騎常侍、鼓吹如故。不久後,出任使持節、安東將軍、建安太守。
光大元年(567年),因公事被免官,不久後仍被起用為通直散騎常侍。

宣帝倚信

光大二年(568年),陳宣帝陳頊即位。陳頊因為孫瑒的功勳名望一向顯著,所以對他深加信任。
太建四年(572年)三月,孫瑒擔任都督荊、信二州諸軍事、安西將軍荊州刺史,出鎮公安。在任內,孫瑒增修城池,懷柔邊遠,使其順服,為鄰國所畏懼。在職六年後,又因公事被免職,改任通直散騎常侍。
太建十年(578年)二月,吳明徹北伐失利,於呂梁兵敗被俘。同年三月,陳頊授孫瑒為使持節、督緣江水陸諸軍事、鎮西將軍,賜鼓吹一部,與淳于量等防備北周進攻。同年十一月,任散騎常侍、都督荊郢巴武湘五州諸軍事、郢州刺史,所領使持節、鎮西將軍及鼓吹均如故。
太建十二年(580年),因與邊境勾結之罪名而受處罰。

晚年經歷

太建十四年(582年),後主陳叔寶繼位,授孫瑒為通直散騎常侍,兼起部尚書。六月,任中護軍,恢復其爵位及食邑,入朝擔任度支尚書,兼步兵校尉。其後再晉升為散騎常侍,調任侍中祠部尚書。陳叔寶頻頻駕臨其府第,與孫瑒一同寫詩作賦,來撰述美好的功勳德行,申述君臣之胸懷。之後又任五兵尚書,領右軍將軍、侍中之職如故。孫瑒因年老多次請求致仕,陳叔寶優詔不允。

倍極哀榮

禎明元年(587年),孫瑒在任上逝世,享年七十二歲。陳叔寶親臨哭悼,極盡哀情,追贈護軍將軍、侍中如故,賜鼓吹一部、朝服一具、衣一襲,對於喪事所須由朝廷酌量加以供給,賜謚桓子。孫瑒去世後,尚書令江總為他作墓志銘,後主在墓志銘後題寫四十個字,派左民尚書蔡征宣敕,鐫刻在墓宅上。時人都以此為榮耀。

主要成就

  • 保全郢州:孫瑒在北周四萬大軍的進攻下,以不滿千人的兵力堅守郢州數月,為南朝保全了長江中游的土地。
  • 發明創造:孫瑒智慧精巧過人,早在固守郢州時,他就曾在一日之間修造戰具、城樓、城堞及各種器械,使北周軍驚駭萬分。後來擔任起部尚書時,對於軍國的器械,也多有創造新設。

人物評價

總評

孫瑒侍奉雙親以孝聞名,與諸弟相處十分淳厚和睦。他性情通達,有財物就分送給親友。但孫瑒在家居生活時頗為奢侈,在庭院中開挖池塘築有假山,極盡山林泉石的情致,歌鐘舞女,當世罕有能與之比擬的,賓客多得將門戶都填塞,車馬絡繹不絕。及至他出鎮郢州時,便合併十餘艘船為大舫,召集賓客幕僚聚會,泛流於大江,並置辦酒食宴飲。《陳書》評價“亦一時之勝賞焉”。
孫瑒常于山中居室設立講壇,招集精通玄學儒學的學者,無論冬夏,總是出資奉養他們,受學者所稱道。他自居時率直平易,不以名位輕慢他人。當時興皇寺的朗法師精通佛典,孫瑒每次登講佛筵時,常常與他抗論,法僧們對他都非常仰慕。
孫瑒亦頗有明察識鑒的能力,他的子女的婚姻,都選擇的是由寒門而入富貴之家。

歷代評論

陳叔寶:秋風動竹,煙水驚波。幾人樵徑,何處山阿?今時日月,宿昔綺羅。天長路遠,地久雲多。功臣未勒,此意如何。
姚思廉:孫瑒有文武幹略。見知時主,及行軍用兵,師司馬之法,至於戰勝攻取,屢著勛庸,加以好施接物,士鹹慕向。然性不循恆,頻以罪免,蓋亦陳湯之徒焉。
李延壽錢道戢駱文牙、孫瑒、徐世譜周敷荀朗周炅魯悉達、廣達(魯廣達)、蕭摩訶任忠樊毅等,所以獲用當年,其道雖異,至於功名自立,亦各因時。
王夫之:孫瑒之始,與琳俱起,本以蕭詧引宇文(西魏)攻元帝(蕭繹)於江陵,急於入援,以拯元帝之危,而存梁之宗社;不及而江陵陷,元帝死,事雖不克,而為吾大讎者,宇文氏也。陳氏攀敬帝以之而又篡之,則其意計不及,忽然之變也,於是而琳志亂矣。外既逼而內復潰,琳乃首施兩端,偏奉表於二夷,觀望以拒陳,遂受高齊驃騎之命,終為異類矣。而瑒異是,宇文氏授瑒以刺史,瑒誓死以拒,守孤城而不降,使城陷而死焉,瑒得死所矣。乃陳兵至,周圍解,兵力已疲,民情已釋,旁徨四顧,故國已亡,而無可托足,乃集將佐而告之曰:“吾與王公同獎梁室,勤亦至矣,時事如此,豈非天乎!”乃舉州以降陳。非降也,不降而無所歸也。救江陵拒宇文者,瑒之初心也;陳之篡,梁之亡,非瑒始計所及也。瑒非敬帝之臣,陳高有篡弒之逆,而敵怨不在後嗣,文帝非躬篡之主,不辱其身於加刃吾君之狡夷,瑒可以無死,而又為誰死邪?若此者,瑒不能豫計於先,而抗宇文以全郢城,則其素所立之志,終始初無異致,瑒何病哉?

家族成員

家世

  • 祖父
孫文惠,曾任南齊越騎校尉、清遠太守。
  • 父親
孫循道,在梁朝時任中散大夫,以德操淡泊而聞名。

後代

  • 孫瑒有子二十一子,都有父親的風範:
長子:孫讓,早卒。
次子:孫訓,歷任、臨湘縣令、直閣將軍、高唐太守,陳朝滅亡後入隋朝

史料記載

陳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九》
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七》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五·梁紀二十一》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八·陳紀二》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三·陳紀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