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各莊滿族鄉位於薊州區東北25公里,面積26平方公里,少數民族人口占鄉總人口33.7%。孫各莊鄉始建於1953年,1961年5月成立孫各莊人民公社,1983年改公社為鄉,1985年4月6日為落實民族政策,經市政府批准,恢復了孫各莊滿族鄉。該鄉的滿民祖先都是隨王入關,或後來由東北遷入此地。有的歷經輾轉,最後到此落戶
基本介紹
歷史人文,歷史沿革,人口,民族風俗,地圖信息,
歷史人文
地名,位於天津市薊州區,他們的職業是看陵護樹和當差。如龍福寺尹家就是由東北先遷到圍場,由圍場到盤山靜寄山莊,由盤山遷到龍福寺,在行宮當差。那時的滿民職業是當差,非農業按月從朝庭領取奉祿。此地修建帝王的陵寢是滿族先人定居的主要淵源。
太平莊的滿民在北京管理御馬,後到太平莊負責護裕憲親王陵(大王陵);朱耳峪看護悼妃陵寢;丈煙臺看護榮親王陵(太子陵);孫各莊看護理密親王(二王陵);朱華山看護太子陵(八仙陵);夏家林是樹戶,負責陵區的綠化和管理工作;龍福寺則主要是在行宮當差。丈煙臺姚姓先輩有戰功,曾任佐領護陵年代任千總。
滿族是我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勤勞、勇敢的民族,16世紀至19世紀末在祖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滿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和其他兄弟民族對祖國的統一事業,建立了重要的功績,在現代革命史中,滿族人民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英勇鬥爭,湧現出許多人物為祖國的解放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祖國東北“白山黑水”是滿族的故鄉,滿族的源流可以追塑到兩千多年以前的肅慎以及後來的女真,他們很早以前就和中原地區頻繁交流。有文字記載在我國的周朝就稱為“北土”。到了明代女真各部逐漸南遷,16世紀中葉以後,女真各部之間經常征戰,形成互相殘殺的局面,建州左衛首領努爾哈赤順應形勢的需要,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事業。
歷史沿革
1583年,努爾哈赤被明朝封為都指揮使,1589年又晉封為龍虎將軍,多次到北京,熟悉漢民情況,受漢族文化影響較深,他具有卓越的軍事和政治才能,從1583年開始,利用30年的時間,他把東北分散的女真各部全都統一起來。
人口
滿族人口約有1000萬人,分布在全國各地,以居住在遼寧省最多,滿族人民百分之八十從事農業,散居在城市的滿族人,大多從事工業,知識分子人數也不少。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但是到了17世紀40年代之後,大量滿人入關,普遍學習漢語,大量漢人移居關外,東北區域的滿族也開始學習漢語,除黑龍江邊遠山村的老人還會說滿語外,其他地區都通用漢語漢文了。
民族風俗
滿族精於騎射,女人執鞭不亞於男子,男人腦後留髮,束辨,穿馬蹄袍褂,婦女頭頂束髻,佩耳環,穿直統旗袍,天足,穿花鞋。
滿族的住房一般有兩間,外屋是廚房,裡屋有三鋪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住北炕,小輩的姑娘、媳婦住南炕。
滿族人過去喜歡吃小米、黃米乾飯和黃米餑餑(豆包),逢年過節吃餃子,舊曆除夕晚飯必吃手扒肉,風味食品是白煮豬肉。
婚姻由父母包辦,男方家托媒人到女方說親,去三次,每次帶一瓶酒,俗話說:“成不成,三瓶酒”。結婚時,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帳一日,稱為“坐福”,三日後,新郎、新娘回娘家。
滿族是一個重視禮節的民族,過去小輩對長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是請安,五天是打千,親友相見,不分男女皆引抱腰接面大禮。
滿族信仰薩滿教,漢譯為“巫師”,過去滿民“信巫不信醫”,有病先請薩滿跳神,經治無效,才請醫生診治。
滿族的喪葬也很有特點,不準在西炕和北炕死人;因為門是活人出入的地方,因此,死人入棺後,由窗戶抬出。人死之後,在院子西邊立一桿,高丈五,上掛布幡,九尺,用紅布、黑布做成,出殯時,親友搶桿上的布,給孩子做衣服,可以避邪,不做惡夢。滿族的體育項目有跳馬、跳駱駝、滑冰、珍珠球等。
地圖信息
地址:天津市薊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