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要,比父母安排更重要》是2012年由廖小羽編著,重慶出版社出版的書籍。本書通過發生在作者身邊一個個平常的事例,總結出輕鬆教養孩子的方法。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編輯推薦
引領父母察覺自身恐懼,打造維持孩子動力的環境
父母強盛的控制欲、過高的標準……不僅會澆熄孩子的動力,更讓孩子看起來“很有問題”,但是,其實父母們都沒發現──孩子的問題,通常就是父母的心結或恐懼!一般對教養的建議,多半從親子“問題”的角度切入,針對不同的問題提出相對應的方法。然而問題與苦惱都是因當事者的意向所引起的,所以身為教養者的父母,應該從學習察覺自己開始,了解結果及影響,並逐漸了解隱藏在自己背後的恐懼和信念是什麼,而它們又是如何影響自己教養的方式,繼而學習何謂“愛的行為”,讓親子走向“有愛”之途,締造和諧的親子關係,才有可能營造使孩子動力自燃的環境。先學會愛自己,才能為孩子啟發源源不絕的動力!
告訴你,如何避開炸毀孩子動力的地雷
用金錢當獎賞,鼓勵孩子考試考高分、用高標準激勵孩子“好還要更好”、好心代替孩子回答問題……。你知道,這些行為都會破壞孩子天生的學習力、好奇心和主動力嗎?通過本書作者的分享,你將發現以往看似對孩子好的行為,正是炸毀孩子動力的地雷!只有避開這些地雷,你的孩子才能主動又快樂!
小羽媽媽的Q&A專欄,解答你的教養疑問
“孩子討厭念書、孩子總是很被動、不專心……怎么辦?”教養是一項長期的學習,卻也有不少令人困擾的問題,需要為人父母的儘快處理。為了協助各位父母縮短摸索方法的時間,小羽媽媽通過Q&A的問答方式,針對幾個最常見的教養問題,分享自己或是別人使用過的好方法,在教養的路上與你共同學習、成長。
媒體推薦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重慶名師 萬禮修
圖書目錄
文摘
試著回頭想想,為什麼這么無法接納孩子的行為?然後,慢慢地給孩子一些空間,不再是看不慣就開罵。你將會發現,自己的內心,對於這些看不慣的部分,多出了一些柔軟、理解和體諒,親子關係也更靠近了。
莉莎是一位老師,在班上,她可以忍受學生吵鬧,可以諒解學生成績沒有達到她的預期,唯獨不能忍受學生“懶”,只要看到學生動作不夠迅速,排隊慢慢排、清潔沒有落實,或是作業沒有完成,莉莎就會如火山爆發般罵學生“很懶”、“懶鬼”、“懶到不行”,有些學生受不了莉莎的辱罵,還會當場哭出來。
在家中,莉莎也是如此,看到孩子慢慢地收玩具、慢條斯理地做家事、功課寫得慢,她都會冒出一股無名火。有一次,莉莎的孩子在假日時睡到八點,莉莎叫了孩子兩次,孩子依舊賴床,令莉莎怒火中燒。冷不防地,她衝到孩子身旁,又打又罵地說:“你是豬啊,這么懶”,造成母女雙方的衝突與不愉快,孩子甚至嗆聲說:“我就是懶啊!怎樣?”
你最受不了孩子哪一點?
試著想想看,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種行為,最令你無法忍受的是什麼?是動作拖拖拉拉、不夠禮貌、不認真、不上進?還是好吃懶做、不細心、不體諒別人……
其實,父母在教養中感到最頭痛的問題,往往也正是自己曾經有過“心結”的地方。
怎么說呢?
我有一位朋友,平日情緒穩定,是同事眼中的好上司。某次開會時,一位與會人員忘了關手機鬧鐘,會議進行到一半時,鈴聲大作,朋友突然變臉,對這位與會人員說話變得很不客氣,跟平日大相逕庭。
朋友告訴我,他在國小的時候,曾經被父母的吵架聲吵醒,結果,就在父母吵得十分激烈時,起床的尖銳鬧鈴聲響起,讓他頓時覺得全身不舒服。此後,他對鬧鈴聲變得超級敏感,只要聽到鬧鈴聲,情緒就會變得焦躁起來。
曾經被鬧鈴嚇到的友人,不但在成長階段討厭鬧鈴聲,就連活到三四十歲,依然如此,何況是在你我小時候被父母罵過之後,就對於兒時的挨罵事件難以忘懷?
別讓“受不了”,成為親子關係的地雷。
以莉莎來說,她在小的時候,曾經因為貪玩,拖延了洗碗的時間,結果被媽媽罵“懶鬼”,還被罰跪、挨板子,讓她對“懶”這個字特別敏感,所以在自己有了小孩之後,也不自覺地把“懶”視為眼中刺,只要孩子稍有拖延,就被莉莎一頓臭罵。
但孩子真的是懶嗎?其實不一定。
只是,在莉莎的心中,對“懶”這個字特別敏感,看不慣任何的延遲,只要學生或孩子沒做到迅速、勤快,就會覺得十分焦躁、不滿,於是開罵。這種受不了所衍生而來的負面語言和行為,進而成了親子關係的地雷。
那么,你最看不慣孩子什麼呢?
試著回頭想想,為什麼這么無法接納孩子的這個部分?然後,慢慢地給孩子一些空間,不再是看不慣就開罵。於是,你將會發現,自己的內心,對於這些看不慣的部分,多出了一些柔軟、理解和體諒。
原本內心被各種不滿所占據的空間,將重新收穫甜美的果實。你與自己、與孩子,甚至與旁人的關係,都會更加接近與良好。
媽媽真的不必當超人!
在有了孩子後,再疲累你都覺得沒關係,就是要成為一個超人媽媽;你所做的都是對先生好、對孩子好,就是沒有對自己好。該是你對自己好的時候了!因為,唯有愛自己,才有更多的力氣愛孩子!
在公司忙了一整天,身心疲憊的玉婷下班回家後,依然衝進廚房張羅晚餐。
以最快的速度將晚餐放上桌,玉婷喊著“開飯了”,卻見到十歲的女兒和八歲的兒子直盯著電視看,完全沒有離開客廳的意思,叫了兩三次後,孩子依然巍然不動,玉婷心中的一把火也油然而生。
她走到客廳,惡狠狠地將電視關掉,又拿起掃把打罵小孩,姐弟倆被玉婷突如其來的發飆嚇到,邊哭邊跑到餐桌,如驚弓鳥兒般、默不吭聲地夾著菜。
然而,玉婷已經完全沒有食慾,一方面覺得自己教育失敗,一方面又為自己的情緒失控對孩子們感到愧疚……
其實你可以不必那么累
在現代社會,類似玉婷這樣,要兼顧事業,又要照顧孩子的職業婦女還真不少,尤其另一半經常不在家時,身為媽媽,更要一人分飾兩角,不論是家庭主婦或職業婦女,都會忙得團團轉。
然而,許多媽媽為了要當個稱職的媽媽,經常會過度使用自己的精神和體力,明明白天已經被孩子的活力搞到自己沒力;明明下班後已經累到想立刻趴在沙發上,心中那股“好媽媽”的聲音卻又驅使著自己洗手做羹湯,接著還要看孩子的作業,跟孩子聊聊天,做家事……等到可以上床時,已經超過十二點。
日復一日,當疲憊的身心再也無法負荷時,即使是孩子一點點的“不聽話”,也能成為引爆怒火的“最後一根稻草”。
請問,你為什麼要這么生氣呢?
是不是覺得自己這么犧牲、對孩子這么好,孩子卻不領情,甚至把你的話當耳邊風?如果是,為什麼你要這么犧牲呢?
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這是傳統社會文化中,對於“媽媽”這個角色所賦予的模子,認為“媽媽”就是要付出、要教養子女、要操持家事——即使是“蠟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也被視為理所當然,結果,職業婦女的生活全部都被事業和家庭占滿,沒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沒有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
所以,一旦最關注的重心——小孩不聽話或不順從時,或是覺得付出沒有得到“回報”時,那種為孩子犧牲掉自我的委屈和不滿也就湧上心頭,情緒失控當然也就會跟著上演。
試著脫下女強人的外衣吧!向老公和孩子示弱,讓他們知道,你也不過是個能力有限的普通人,適時讓他們明白你累了,把一些事情分出去,而不是嘴巴不斷叨念,卻又在念完後自己馬上把事情解決了。偶爾讓家人體會一下,這些事情都不是理所當然應該由媽媽來做的。
在家庭之外,也要找到生活重心。
一位家庭主婦提到,自己平日在做任何行動時,都以十歲的孩子為先:孩子想吃牛排?好,帶著孩子到西餐廳,兩人共點一份牛排餐,自己只吃一點點。孩子想買書?好,即使自己也有很想看的書,但是預算都用來買孩子的書。孩子的同學要來家中玩?好,即使自己假日想得空休息,還是一早就起來張羅零食、冷飲,把家裡重新整理一番。
沒想到,當她教訓孩子不夠懂事、寫功課拖拖拉拉時,孩子卻說“你很煩耶!”當下,讓這位媽媽覺得自己的付出都白費了,傷心不已。
我住的地區,有很多的“阿媽”,這些“阿媽”們經常會聚在一起聊天,內容不外乎“老公”、“兒子”、“媳婦”、“孫子”。有一次走過她們身邊時,聽到一位阿媽率先發難,抱怨她的兒子被媳婦帶壞了:“我煮了一堆菜都不吃,真是討債……”接著,其他的阿媽也紛紛表示自己是如何為兒子、媳婦著想,卻“好心被雷親”。
阿媽的年代,是最傳統的年代,她們沒有外出工作,重心都放在家庭孩子身上,即使孩子成家立業,阿媽的話題還是圍繞在兒子身上,沒有自己生活的重心,如果一輩子都是如此,是不是很遺憾呢?
不論是家庭主婦或職業婦女,你,都可以對自己好一點,完全犧牲所換來的,不一定就是你想要的,到時不但自己不高興,說不定連孩子都嫌你煩,多划不來啊!
放下高標準,放過自己和小孩吧!
或許,你從小就被期待要更好,也很少聽到父母的讚美聲,但現在是你重新接受自己的時候了,讚美自己,以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然後,你將會發現,你和孩子原來都是這么的棒。
國小五年級的琳琳,從幼稚園開始,無論是注音、英文、跑步、畫畫、鋼琴、跳舞無一不好,更棒的是,除了學術科表現亮眼外,她對同學熱心、對老師貼心,日常生活也十分自律,跟同齡小孩相比,各項發展仿佛超齡的大姐姐。
但在琳琳沉穩的外表下,老師總覺得她的心中,似乎隱藏了一些心事,一次月考後,數學九十七分的琳琳告訴班上的愛心媽媽:“我不敢回家”,追問之後,琳琳終於道出她的心事。
原來,琳琳從小就被父母要求什麼事都要做到最好,除了日常生活的自我要求外,只要學了才藝,就要努力的練,力求表現最優,如果考試有錯,即使成績已經是班上最高,父母還是會責罵她,讓琳琳的壓力非常的大,即使考了九十七分的高分,還是不敢回家。
你是“高標準父母”嗎?
琳琳的父母,就是大家所稱的“高標準父母”。
以高標準要求孩子的父母,通常不太會讚美孩子的優點,而是希望孩子“好,還要更好”。即使孩子的表現突出,父母也不一定看得到,倒是會告訴孩子“你這邊可以再改進、那裡可以再更好”。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會出現兩種情形,一種是像琳琳這樣,拚命督促自己達到父母的標準;一種是相反,做不到就乾脆連原有的都放棄。
無論是哪一種情形,對孩子都會造成心靈上的傷害。
你是“高標準父母”嗎?
每當我問父母們這個問題時,得到的回答通常是NO!很多父母在講到孩子的表現時,甚至會氣沖沖地說:“我的標準已經算低了,孩子竟然做不到!”就連我自己,在面對孩子的表現時(通常都是日常生活上的),偶爾也會在心中思索“這么容易的事,怎么會做不到”?
後來轉念一想,所謂的標準,是從哪兒來的呢?
說穿了,我們心中建立的標準,通常也就是我們對孩子的期待,當我們對孩子的期待愈高時,標準也就愈高。
這樣的期待,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讓孩子從進步中找到動力。
如果,你發現自己對孩子的表現總是很少說出“真棒”,或總是習慣告訴孩子“還可以更好”;如果,當你看見孩子在得不到你的讚美,臉上出現落寞的表情時,請想一想,這樣的場景是不是也發生在小時候的你身上。
那個幼小的你,是否曾經在盡最大的努力寫字後,得到的卻是父母的一句“寫得這么醜”、“擦掉重寫”?
是否當你很得意地完成一幅作品時,父母卻什麼都沒說,甚至告訴你“用色不對”、“看不懂你在畫什麼”?
於是,你為了達到父母的期望,一次又一次地要求自己要做到最好。而因為你對自己是如此的嚴格,也不自覺地,將這樣的期望灌輸在孩子身上。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資質,如果真的要訂標準,請以孩子真正的能力來設定目標,讓孩子有達成目標的動力,同時,對孩子的努力也要適當的讚美,如此,孩子才會在進步中找到動力,如果只是以自己的期待來看孩子,那么即使是你認為很低的標準,對孩子而言,並不一定就是低標喔!
對孩子的強烈控制欲,來自你的不安全感
小時候的你沒有被當成獨立個體對待,現在,你有機會改變這樣的教育模式了。你可以開始找回愛自己的感覺,多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選擇你所喜歡的……
十六歲的小晴在暑假期間與媽媽發生衝突後離家出走,從小晴的姐姐口中得知,小晴到中部找同學,安全上沒有問題,但要她回家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媽媽不能再管她。
小晴的媽媽聽了,覺得既生氣又難過,因為在兩個女兒當中,她對小晴比較偏心,從小讓她上貴族幼稚園、跟外國老師學英文,還讓她學各種才藝,小晴也因此才能在各項比賽中嶄露頭角,考上高中前三志願,沒想到還沒升上高二,就學會離家出走。
“真是白疼她了,要不是我都幫她想,幫她安排,她會考得這么好嗎?”小晴的媽媽碎碎念個不停。
但是,在小晴的姐姐眼中,倒是十分支持妹妹,因為媽媽的控制欲實在太強了,從小,只要她和妹妹沒有照媽媽的話去做,媽媽就會哭著說“養孩子有什麼用”之類的話,讓她們覺得自己不孝順,即使不想也勉強自己順從媽媽的想法,但後來媽媽什麼都要管,她們都快成年了,卻連買鞋子這類小事,也要穿媽媽選的才行。
序言
某個星期三的下午,女兒和同學萍萍買了便當後,一同回家裡吃飯。兩人你一言、我一語,聊的都是班上發生的事情。此時,我拿出水果,與孩子們一起吃,也加入了聊天的行列。
“對了,我們等一下想去小薇家寫功課,可以嗎?”女兒突然問。
“既然你和萍萍都在我們家,何不乾脆找小薇過來寫?”
“我跟你說喔——”女兒正經八百地回答,“我們要買午餐給小薇吃。”
原來,小薇的媽媽希望小薇去補數學,但小薇硬是不肯,兩人從早上就僵持著,誰也不讓步,眼看上班、上學的時間到了,媽媽在氣沖沖之下出門,也忘了給小薇午餐錢。
聽到女兒的敘述,我轉問萍萍:“你們喜歡補數學或英文嗎?”
“我想沒有人會喜歡吧!”萍萍又接了一句,“不過我搞不懂,小薇的數學又不差,為什麼還要補數學?”
***************************************************
我認識一位媽媽,在孩子幼稚園的時候,就開始讓孩子學數學、英文、鋼琴,到了孩子二年級時,再外加畫畫,連作文也學了。
當問起為什麼要讓孩子學這么多時,這位媽媽回答:“這樣才能幫孩子從小打好基礎。”她告訴我,她所認識的親朋好友、鄰居中,不少人都是這樣讓孩子提早打好基礎,將來數學好、英文好,作文也寫得頂呱呱。
“那,你兒子有沒有說過不想學這么多?”我很好奇。
“當然有,不過我還是要求他一定都要學,不然將來怎么辦?”
說到“孩子的將來怎么辦”,的確是父母最關心的事,一位媽媽甚至說:“我也覺得孩子連星期日都要補習很辛苦啊,可是不這樣,將來怎么辦?”
這樣的心情,我也曾經有過,眼看著身旁有小孩的人,不是讓孩子補數學,就是讓孩子提早接觸理化,如果沒有補數、理,至少也會學英文,加上聽到太多人說:“國小四年級的數學會突然難了起來,中學更難,沒打好基礎就完了”、“中學英文比國小難很多,很多國小沒補英文的孩子都放棄了”、“早一點把英文學起來,中學就可以減少一科的負擔”……諸如此類的話,讓我也十分糾結,覺得孩子國小可以不補數學,但“好歹要學英文”吧!
於是,當女兒一年級的時候,我就曾經問過附近的英文補習班,想為女兒將來的英文學習做準備。
不料,從未學過英文的女兒,在學校考試的成績還不錯,加上先生是屬於“把學校教的學好就OK”,又看到女兒放學回家後,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畫畫、玩、看課外讀物),我也就沒有讓她去上坊間的英文班。
雖然如此,我必須說實話,我的一顆心依然有些忐忑,畢竟有太多人告訴我:“國小的英文實在簡單到不像話,到了中學有很大的落差。”總覺得似乎還是得安排女兒學英文比較好,於是,即使女兒在二年級下學期之前,英文考試幾乎都是滿分,我仍然不死心地用“讚美法”問女兒:“既然你從來沒學過英文,也能考這么好,表示你有語言天分,要不要趁早學更多,讓英文更好?”
女兒卻回答:“媽媽,雖然我英文考得好,可是我對英文真——的——完——全——沒——興——趣。”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原本說什麼也不願意在外面補英文的女兒,竟然在國小三年級時改變了。
那是開學後不久的某一天,女兒吃完晚餐後,突然問:“媽媽,你是不是很希望我學英文?”
“看你自己想不想學囉,不過我覺得英文學了就不要放棄。”我給了一個很中肯的答案。
“好,那我要學。”
“你是說你——要——學——英——文。”我下巴差點兒沒掉下來。
怎么可能?這個一向對英文一點兒興趣也沒有的女孩,何時變得喜歡起英文了?還主動要求要學英文?
細聊之後才知道,原來,女兒在這個新班級最要好的朋友Candy,與其他幾位女兒認識的同學,都在同一個英文班,引起了女兒想學英文的動機。在了解英文班老師使用的課本及教學理念後,我覺得很不錯,於是也讓女兒正式加入課後的英文學習班。
從完全不想學到主動開口,我發現孩子不是不願意,而是缺乏學習的動力——動力的來源是很多元的,有的孩子因為啟蒙老師很會教,讓孩子對學習有興趣;有的孩子是為了考高分而學習;也有人是因為喜歡某個老師,就對老師教的科目特別用功;甚至像我女兒這樣,想與好朋友一起學習。
當然,孩子原先的動力,也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消失,此時,父母們千萬不要顧著罵孩子“虎頭蛇尾”或對孩子生氣、覺得孩子浪費錢。因為,孩子才是真正在現場學習的主角,很多時候,或許老師教的方式孩子聽不懂、無法接受,或是教學環境不舒服,甚至其他原因,讓孩子失去學習的動力。
女兒在四年級時告訴我,她想停止課外英文的學習,乍聽之下我不太能接受,覺得她怎么可以輕易放棄,但經過長聊後,我採取相信她的態度,畢竟,強迫孩子的意願,對孩子的學習興趣並不見得有幫助。我想,下次當女兒想學東西的時候,也會更深入地思考,不會因為同學去就跟著去。
在教養孩子的路上,我一直在學習著。過去,我跟許多父母一樣,擔心在升學體制下,孩子的成績如果不理想,將來怎么辦?但後來我發現,一個喜歡自己的孩子會因為自己的價值而快樂;一個獨立的孩子會懂得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一個學會選擇的孩子,在決定及判斷上面將會更精準;一個勇於嘗試的孩子,在面對壓力時能夠自我克服;一個有管理金錢能力的孩子,不會坐吃山空;一個有創造力的孩子,經常有突破性的成果。
只要父母願意相信孩子,培養孩子上述六大能力,將來孩子就具有主動探究事物的能力,並且願意堅持下去,在人生中找到最適合的舞台——這正是父母最希望的事,不是嗎?
讓孩子主動想要,比強迫安排更重要,而主動想要的動力,就在父母的愛與六大能力中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