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散文全編由鄧九平編著,於2007年出版,書中收入了作者散文佳作131餘篇,作品包括寫人、敘事、雜憶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季羨林散文全編
- 頁數:475頁
- 出版社: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7年10月1日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她的愛,
基本信息
作者:季羨林 (作者), 鄧九平 (編者)
出版社: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1日
平裝:475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504331618
定價:¥45.00
內容簡介
這些散文情感真摯,清新流動,雋永耐讀,在平淡中顯出詩意,基本展現了作者50餘年散文創作的風貌。本書使用的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10月第2版。
優美而浪漫,讓人馨香練懷久久不忘的心靈獨白;啟迪青春、點綴人生、暢想世紀的人生感悟;最具代表性的或傷感或甜蜜或浪漫或純情的愛的故事;詩一樣的文字,格言一樣的論說……盡在季羨林散文!這些散文情感真摯,清新流動,雋永耐讀,在平淡中顯出詩意,基本展現了作者50餘年散文創作的風貌。
作者簡介
季羨林教授生於1911年8月,山東省清平縣(今臨清市)人。
著名東方學家、梵文學家,中國東方學的奠基人。
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1935年赴德國,入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在德期間發表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奠定了先生在國際印度學界的地位。
1946年任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並任系主任長達四十年。
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南亞東南亞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研究會會長,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卷副主編、語言卷主編,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德國哥廷根科學院《新疆吐魯番出土佛典的梵文詞典》顧問,冰島大學《吐火羅文與印歐語系研究》顧問,第二、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和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
目錄
序
文明人的公理
醫學士
觀劇
枸杞樹
黃昏
回憶
寂寞
年
兔子
母與子
紅
老人
夜來香開花的時候
去故國——歐遊散記之一
表的喜劇——歐遊散記之一
聽詩——歐遊散記之一
尋夢
海棠花
Wala
憶章用
胭脂古井
紀念一位德國學者西克靈教授
一個流傳歐亞的笑話
送禮
到達印度
歌唱塔什乾
研究學問的三個境界
憶日內瓦
塔什乾的一個男孩子
一雙長滿老繭的手
香櫞
春滿燕園
石林頌
西雙版納禮讚
換了人間——北戴河雜感
馬纓花
夾什桃
一朵紅色石竹花
重過仰光
處處花開夾竹桃
師生之間
黃色的軍衣
那提心弔膽的一年
燕園盛夏
上海菜市場
訪紹興魯迅故居
朵朵葵花向太陽
在兄弟們中間
五色梅
科納克里的紅豆
馬里的芒果城
戰鬥吧,非洲!
巴馬科之夜
野人
回到歷史中去
天雨曼陀羅——記加爾各答
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春歸燕園
爽朗的笑聲
海德拉巴
在德里大學和尼赫魯大學
春城憶廣田
深夜來訪的客人
佛教聖跡巡禮
游天池
火焰山下
在敦煌
初抵德里
難忘的一家人
孟買,歷史的見證
一個抱小孩子的印度人
國際大學
別印度
春色滿寰中
天竺心影
登黃山記
西諦先生
朗潤園隨想
絲綢之路
泰戈爾與普列姆昌德
散文漫談
游唐大招提寺
治學的態度與方法
清華頌
德國學習生活回憶
下瀛洲
談《驚夢記》
富春江上
星光的海洋
煉話
談柯棣華
還鄉十記
小記
臨清縣招待所
聊城師範學院
五樣松抒情
我和濟南——懷鞠思敏先生
贊西安
觀秦兵馬俑
德里風光
多讀一點中外文學作品
別稻香樓——懷念小泓
學習菊田的奮鬥拼搏精神
對少年同學們說幾句話
蘭州頌
青年的使命
牽線人
火車上觀日出
談東方文學
富春江邊 瑤琳仙境
深圳掠影
真實的泰戈爾
黎明前的北京
同聲相求——參加印度蟻垤國際詩歌節有感
中國傳統小說在亞洲
談《中國紀行》
我和書
一座精美絕倫的漢白玉雕像——一個幻影
在德國——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身邊瑣事
登蓬萊閣
談序與跋
海上世界
燕南絮語
他實現了生命的價值——悼念朱光潛先生
我和外國文學
槐花
我的童年
日本人之心
詩仙堂
箱根
她的愛
清塘荷韻樓前有清塘數畝。記得三十多年前初搬來時,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記憶里還殘留著一些綠葉紅花的碎影。後來時移事遷,歲月流逝,池塘里卻變得“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再也不見什麼荷花了。
我腦袋裡保留的舊的思想意識頗多,每一次望到空蕩蕩的池塘,總覺得好像缺點什麼。這不符合我的審美觀念。有池塘就應當有點綠的東西,哪怕是蘆葦呢,也比什麼都沒有強。
最好的最理想的當然是荷花。中國舊的詩文中,描寫荷花的簡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頤的《 愛蓮說 》讀書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絕無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遠益清”是膾炙人口的。幾乎可以說,中國沒有人不愛荷花的。可我們樓前池塘中獨獨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總覺得是一塊心病。
有人從湖北來,帶來了洪湖的幾顆蓮子,外殼呈黑色,極硬。據說,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夠千年不爛。因此,我用鐵錘在蓮子上砸開了一條縫,讓蓮芽能夠破殼而出,不至永遠埋在泥中。這都是一些主觀的願望,蓮芽能不能夠出,都是極大的未知數。反正我總算是盡了人事,把五六顆敲破的蓮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聽天命了。
這樣一來,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邊上去看上幾次。心裡總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綠的蓮葉長出水面。可是,事與願違,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涼落葉,水面上也沒有出現什麼東西。經過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綠柳垂絲,一片旖旎的風光。可是,我翹盼的水面上卻仍然沒有露出什麼荷葉。此時我已經完全灰了心,以為那幾顆湖北帶來的硬殼蓮子,由於人力無法解釋的原因,大概不會再有長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無法把荷葉從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卻忽然出了奇蹟。有一天,我忽然發現,在我投蓮子的地方長出了幾個圓圓的綠葉,雖然顏色極惹人喜愛;但是卻細弱單薄,可憐兮兮地平臥在水面上,像水浮蓮的葉子一樣。而且最初只長出了五六個葉片。我總嫌這有點太少,總希望多長出幾片來。於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邊上去觀望。有校外的農民來撈水草,我總請求他們手下留情,不要碰斷葉片。但是經過了漫漫的長夏,淒清的秋天又降臨人間,池塘里浮動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個葉片。對我來說,這又是一個雖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
真正的奇蹟出現在第四年上。嚴冬一過,池塘里又溢滿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長葉的時候,在去年飄浮著五六個葉片的地方,一夜之間,突然長出了一大片綠葉,而且看來荷花在嚴冬的冰下並沒有停止行動,因為在離開原有五六個葉片的那塊基地比較遠的池塘中心,也長出了葉片。葉片擴張的速度,擴張範圍的擴大,都是驚人地快。幾天之內,池塘內不小一部分,已經全為綠葉所覆蓋。而且原來平臥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蓮一樣的葉片,不知道是從哪裡聚集來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躍出了水面,長成了亭亭的荷葉。原來我心中還遲遲疑疑,怕池中長的是水浮蓮,而不是真正的荷花。這樣一來,我心中的疑雲一掃而光:池塘中生長的真正是洪湖蓮花的子孫了。我心中狂喜,這幾年總算是沒有白等。
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禦。只要你肯費力來觀摩一下,就必然會承認這一點。現在擺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樓前池塘里的荷花。自從幾個勇敢的葉片躍出水面以後,許多葉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間,就出來了幾十枝,而且迅速地擴散、蔓延。不到十幾天的工夫,荷葉已經蔓延得遮蔽了半個池塘。從我撒種的地方出發,向東西南北四面擴展。我無法知道,荷花是怎樣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動。反正從露出水面荷葉來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離,才能形成眼前這個局面。
光長荷葉,當然是不能滿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據了解荷花的行家說,我門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園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樣。其他地方的荷花,顏色淺紅;而我這裡的荷花,不但紅色濃,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開出十六個復瓣,看上去當然就與眾不同了。這些紅艷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駕於蓮葉之上,迎風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時讀舊詩:“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愛其詩句之美,深恨沒有能親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賞一番。現在我門前池塘中呈現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從杭州搬到燕園裡來了。豈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幾年才搬到朗潤園來的周一良先生賜名為“季荷”。我覺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難道我這個人將以荷而傳嗎?
前年和去年,每當夏月塘荷盛開時,我每天至少有幾次徘徊在塘邊,坐在石頭上,靜靜地吸吮荷花和荷葉的清香。“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我確實覺得四周靜得很。我在一片寂靜中,默默地坐在那裡,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綠肥、紅肥。倒影映入水中,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它從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卻是從下邊向上落,最後一接觸到水面,二者合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裡。我曾在某一本詩話上讀到兩句詩:“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作者深惜第二句對仗不工。這也難怪,像“池花對影落”這樣的境界究竟有幾個人能參悟透呢?
晚上,我們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邊石頭上納涼。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銀光灑在荷花上。我忽聽卜通一聲。是我的小白波斯貓毛毛撲入水中,它大概是認為水中有白玉盤,想撲上去抓住。它一入水,大概就覺得不對頭,連忙矯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離破碎,好久才恢復了原形。
今年夏天,天氣異常悶熱,而荷花則開得特歡。綠蓋擎天,紅花映日,把一個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滿而又滿,幾乎連水面都看不到了。一個喜愛荷花的鄰居,天天興致勃勃地數荷花的朵數。今天告訴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訴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雖然知道他為人細緻,卻不相信他真能數出確實的朵數。在荷葉底下,石頭縫裡,旮旮旯旯,不知還隱藏著多少??兒,都是在岸邊難以看到的。粗略估計,今年大概開了將近一千朵。真可以算是洋洋大觀了。
連日來,天氣突然變寒。好像是一下子從夏天轉入秋天。池塘里的荷葉雖然仍然是綠油一片,但是看來變成殘荷之日也不會太遠了。再過一兩個月,池水一結冰,連殘荷也將消逝得無影無蹤。那時荷花大概會在冰下冬眠,做著春天的夢。它們的夢一定能夠圓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我為我的“季荷”祝福。
1997年9月16日
聽雨
從一大早就下起雨來。下雨,本來不是什麼稀罕事兒,但這是春雨,俗話說:“春雨貴似油。”而且又在罕見的大旱之中,其珍貴就可想而知了。
“潤物細無聲”,春雨本來是聲音極小極小的,小到了“無”的程度。但是,我現在坐在隔成了一間小房子的陽台上,頂上有塊大鐵皮。樓上滴下來的檐溜就打在這鐵皮上,打出聲音來,於是就不“細無聲”了。按常理說,我坐在那裡,同一種死文字拚命,本來應該需要極靜極靜的環境,極靜極靜的心情,才能安下心來,進入角色,來解讀這天書般的玩意兒。這種雨敲鐵皮的聲音應該是極為討厭的,是必欲去之而後快的。
然而,事實卻正相反。我靜靜地坐在那裡,聽到頭頂上的雨滴聲,此時有聲勝無聲,我心裡感到無量的喜悅,仿佛飲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飄飄欲仙之概了。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如紅珊白瑚沉海里,有時如彈素琴,有時如舞霹靂,有時如百鳥爭鳴,有時如兔落鶻起,我浮想聯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風生筆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來,我也仿佛又溢滿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這樣的精神境界,更難為外人道也。
在中國,聽雨本來是雅人的事。我雖然自認還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卻還很難說。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間的一種動物吧。中國古代詩詞中,關於聽雨的作品是頗有一些的。順便說上一句:外國詩詞中似乎少見。我的朋友章用回憶表弟的詩中有:“頻夢春池添秀句,每聞夜雨憶聯床。”是頗有一點詩意的。連《紅樓夢》中的林妹妹都喜歡李義山的“留得枯荷聽雨聲”之句。最有名的一首聽雨的詞當然是宋蔣捷的《虞美人》,詞不長,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雲低,
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
點滴到天明。
蔣捷聽雨時的心情,是頗為複雜的。他是用聽雨這一件事來概括自己的一生的,從少年、壯年一直到老年,達到了“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對老的概念,有相當大的懸殊。他是“鬢已星星也”,有一些白髮,看來最老也不過五十歲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過是介乎中老之間,用我自己比起來,我已經到瞭望九之年,鬢邊早已不是“星星也”,頂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講達到“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資格。我已經能夠“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了。
可我為什麼今天聽雨竟也興高采烈呢?這裡面並沒有多少雅味,我在這裡完全是一個“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麥子,是那遼闊原野上的青青的麥苗。我生在鄉下,雖然6歲就離開,談不上乾什麼農活,但是我拾過麥子,撿過豆子,割過青草,劈過高粱葉。我血管里流的是農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畢生對農民和農村懷著深厚的感情。農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糧食。天一旱,就威脅著莊稼的成長。即使我長期住在城裡,下雨一少,我就望雲霓,自謂焦急之情,絕不下於農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聽天氣預報,時時觀察天上的雲氣。憂心如焚,徒喚奈何。在夢中也看到的是細雨濛濛。
今天早晨,我的夢竟實現了。我坐在這長寬不過幾尺的陽台上,聽到頭頂上的雨聲,不禁神馳千里,心曠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麥田裡,每一個葉片都仿佛都張開了小嘴,盡情地吮吸著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來有點黃萎的,現在變青了。本來是青的,現在更青了。宇宙間憑空添了一片溫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來,收回到了燕園,收回到了我樓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門前的荷塘內。我最愛的二月蘭正在開著花。它們拚命從泥土中掙扎出來,頂住了乾旱,無可奈何地開出了紅色的白色的小花,顏色如故,而鮮亮無蹤,看了給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覺。在荷塘中,冬眠剛醒的荷花,正準備力量向水面衝擊。水當然是不缺的。但是,細雨滴在水面上,畫成了一個個的小圓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這本來是人類中的詩人所欣賞的東西,小荷花看了也高興起來,勁頭更大了,肯定會很快地鑽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層,收到了這個陽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裡,頭頂上叮噹如故,我的心情怡悅有加。但我時時擔心,它會突然停下來。我潛心默禱,祝願雨聲長久響下去,響下去,永遠也不停。
1995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