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連縣文化和旅遊局是孟連縣的政府工作部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連縣文化和旅遊局
- 所獲榮譽:全國文化和旅遊系統先進集體
孟連縣文化和旅遊局是孟連縣的政府工作部門。
孟連縣文化和旅遊局 孟連縣文化和旅遊局是孟連縣的政府工作部門。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被授予“全國文化和旅遊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4、編輯對工作有指導作用的民眾文化藝術工作通訊和刊物,提供民眾文藝學習、演唱材料。5、調查研究民眾對文藝活動的需求和民眾文化事業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以更好的指導工作。6、開展民眾文化藝術的理論研究和學術探討活動。所獲榮譽 2021年10月,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化館入選全國文化和旅遊系統先進集體擬...
孟連縣文化和旅遊局志願服務隊 孟連縣文化和旅遊局志願服務隊是由普洱市志願服務聯合會領導下的志願團體,成立於2020年3月2日。人員規模 該志願團體人員規模是28人。聯絡信息 該志願團體的聯絡人是朱昊彧,聯絡團體是普洱市志願服務聯合會。
保山市文化和旅遊局 保山市文化和旅遊局,是保山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現任保山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姚茂林。現任領導 局長:姚茂林 副局長:張超 李旭輝 (正處級)、徐明輝 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被授予“全國文化和旅遊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和旅遊局,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工作部門。主要職責 (一)貫徹落實黨的文化工作方針政策,研究擬定文化和旅遊政策措施,起草文化和旅遊政策及規範性檔案。(二)統籌規劃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發展,擬定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推進文化和旅遊體制機制改革。...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文化和旅遊局貫徹落實黨中央、省委、州委、縣委關於文化和旅遊工作的決策和決策部署,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堅持和加強黨組對文化和旅遊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主要職責 (一)貫徹落實黨的文化旅遊工作的方針政策,研究擬訂文化和旅遊政策措施,起草文化和旅遊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草案。(二)統籌規劃文化事業、...
麗江市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支隊 麗江市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支隊,麗江市文旅局下轄的工作部門。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被授予“全國文化和旅遊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瀘水市文化和旅遊局是瀘水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於2019年3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歷史沿革 2019年3月18日,怒江州瀘水市文化和旅遊局掛牌成立。工作職責 瀘水市文旅局成立後,原瀘水市文體廣電旅遊局不再保留。新成立的文旅局將承擔宣傳黨的工作方針政策,貫徹落實文化和旅遊工作政策措施,統籌市內規劃文化事業、文化產業...
李扎倮,男,1943年出生。2007年6月,李扎倮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普洱市申報。項目名稱:牡帕密帕。保護措施 2003年3月,雲南省文化廳以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作為先行試點普查開始,普洱市文化局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並於2010年正式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基層逐步建立起...
傣錦主要產地分布於傣族世居的雲南德宏、西雙版納、耿馬、孟連等地的河谷平壩地區及景谷、景東、元江、金平等縣和金沙江流域一帶。工藝流程 原料 織錦的基本原料是絲、棉、木棉、麻、毛五類傣錦從材料上看以絲與棉使用較多,即產品以絲錦、棉錦和絲與棉混合錦占多數。工具 紡具:手搖紡車 由架子和軸組成,架子為...
孟連縣“7·19”事件,表面上看是警民衝突,實質上是膠農與企業的經濟利益長期糾紛所引發的一起較為嚴重的群體性社會安全突發事件,是人民內部矛盾在特定條件下的集中表現。經初步調查,孟連縣的橡膠產業發展從八十年代以來經歷了兩次改革,一次是鄉鎮企業改革,一次是股份制改革,但兩次改革都不徹底。縣裡的橡膠產業...
傣族章哈興起於十五世紀中葉,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及思茅市江城、孟連、景谷等地傣族村寨。傣族章哈朗誦性與歌唱性有機結合,演唱時柔美抒情、流暢悅耳,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代表劇目有《蘭嘎西賀》《吾沙麻羅》等。傣族章哈是傣族人民喜聞樂見、不可或缺的文化娛樂形式,是傳承傣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100集系列精編節目《邊疆行》正是按照這一要求來指導節目的創作。《遠方的家》是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於去年底推出的一檔旅遊節目,但是100集系列精編節目《邊疆行》已超越了單純旅遊節目的範疇,在節目內容的選取上注重情景交融、以情動人,用了很多篇幅來表現平凡人物的精神世界,充分展示民眾“身邊的感動”。
把笨拙的大象表現得活潑可愛、步伐穩健、韻律十足,實在是一份難得的藝術精品。從白象舞的來源及人們對白象舞的那份虔誠,我們不難看出,傣族人民萬物有靈光的雛形。對白象舞的挖掘與開發,不僅能體現黨的民族政策和優越性,而且對發展當地的旅遊業,繁榮民族文化資源庫都有相當高的價值。
而知了肉圓子卻是在雲南旅遊路線中號稱“綠三角”的普洱地區孟連縣、瀾滄縣,西盟縣一帶的拿手好菜。知了肉圓子營養豐富,鮮香可口,風味獨特,是昆蟲美食家們追捧的上佳美食。到雲南普洱“綠三角”景點旅遊的朋友,可品嘗下這種地道的雲南美食,興許你會愛上它。飲食文化 知了是同翅目蟬科中身體最大的蚱蟬的俗稱...
—思南路(復興公園/孫中山故居/周公館/8號橋藝術中心/瑞金賓館/太原別墅)—新天地(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太平橋公園/中共“一大”會址)—田子坊—徐家匯(徐家匯天主堂/徐光啟墓/上海交大徐匯校區)—龍華(龍華寺/龍華旅遊城/龍華烈士陵園/2577創意大院)—世博園原址(世博軸/中華藝術宮/上海世博展覽館/世博文化中心/...
195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色達縣。境內有瓦須部落文化旅遊景區、翁達格薩爾藏寨、格薩爾文化藝術中心等3A級景點。2023年,色達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8.10億元,比上年增長3.5%。歷史沿革 色達縣歷史悠久。早在3000年前已有人類繁衍生息於此。色達縣古為羌地,古藏族六大氏族之一的董氏族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
2003年-2005年,項目組成員由李魁正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付愛民帶隊前後共三次深入滇西南的瀾滄、西盟、孟連、滄源、勐臘、思茅、普洱、鎮沅、景谷等縣進行民族生態文化藝術的田野調查;2004年6月始,“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少數民族風情旅遊形象設計”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由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博士研究生付愛民為負責人,組建調查組...
旺臘,男,傣族,1946年生,雲南瑞麗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傣族孔雀舞代表性傳承人。約相,男,傣族,1948年生,雲南瑞麗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傣族孔雀舞代表性傳承人。保護措施 2019年6月,由瑞麗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瑞麗市文化館、瑞麗市傣學會承辦的傣族民間傳統孔雀舞培訓班在瑞麗市...
北回歸線標誌園始建於1993年,總占地面積202.6畝,由回歸之門、太陽之路、天文館、月亮廣場等15個景點組成,是集天文、地理、氣候、植物等科普知識和園林藝術、民族文化、休閒度假、研學旅遊為一體的地理標誌實體,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同時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北回歸線標誌園。2017年...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更好地保存民族傳統文化和進行民族風情旅遊開發,有些地方政府撥出專門資金,讓年輕人向老人學習包括傳統的織染刺繡在內的傳統手工藝技術。瑤族的編織工藝,主要有竹筐、竹簍、竹籮、竹帽、藤箱、藤夾等。雕刻 雕刻藝術,主要有門匾、煙盒、吊樓,以及神像、神龕,以茶山瑤的水平為最高。習俗 生產 ...
1984年全國旅遊產品評比會上,布依族織錦被評為優秀產品;1985年在全國第五屆工藝美術展中又獲“優秀創作一等獎”,捧回了“希望杯”。素有“土呢子”之稱的布依族土花布,質地優良,品種多樣,可製作成服裝、床單、被面、桌布等用品。今日農村仍保持著自紡自織的傳統。1985年重慶博物館在鎮寧縣六馬區一個村寨,就...
口弦作為羌族的代表樂器,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它不僅是羌族音樂文化的象徵,也是羌族人寄託與表達情感的獨特方式和娛樂形式。景頗族 景頗族“口弦”製作選材一般是竹製,選擇當地老得到的金竹,材質較硬。在製作成形的過程中,體積較大一些的“口弦”,聲音會低沉一些;體積適中的,聲音會呈現柔和中音的感覺;體積較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