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縣過黃河》是清代嚴金清創作的一首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孟縣過黃河
- 作者:嚴金清
- 創作年代:清代
- 出處:《嚴廉訪遺稿》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孟縣過黃河》是清代嚴金清創作的一首詩。
《孟縣過黃河》是清代嚴金清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邊陲何日靖干戈,只為雄心任折磨。羸馬輕裝過孟縣,斜風細雨渡黃河。旁人書劍飄零慣,商婦琵琶涕淚多。苦憶故園歸未得,樽前聊許醉顏酡。1作者簡介嚴金清(1837—1909),清江...
《過孟縣渡黃河》是清代詩人吳仰賢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 城外黃河河上山,山山回抱作重關。津船逆渡經三折,星海分流見一灣。掉臂嵩門行在望,吟詩洛社幾時閒。滔滔南北從茲判,那不臨歧淚暗潸。作者簡介 吳仰賢, 清浙江嘉興人,字牧騶。鹹豐二年進士,歷官雲南羅次、昆明知縣,武定知州,迤東道。
孟州,原稱孟縣,由孟津、孟州演變而得名。《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導河又東至於孟津”。“孟”,大;“津”,渡口;“孟津”,即黃河下游第一個大渡口。方言 孟州方言屬漢藏語系—漢語語族—中原官話—洛嵩片。孟州方言中總共有24個聲母,不分尖團音,即方言中只有團音而無尖音;有45個韻母,前後...
廣利灌區包括沁陽縣南大部土地和濟源、溫縣、孟縣、武陟4縣部分土地。灌區北依太行山,南臨黃河,為老灌區。舊有廣濟、利豐、永利、廣惠、大小利河及甘霖等渠。民國期間,渠道失修,塌坡淤塞嚴重,僅灌濟源縣1萬餘畝。1949年人民政府領導修復。1950年合廣濟、利豐、永利等7渠為廣利渠。渠首除廣惠渠居沁河左岸外,...
孟州故名 據考古資料顯示,孟州在夏朝屬孟塗氏封地,稱孟塗國。孟州歷史悠久,在商、周時期為畿內地。周武王姬發伐紂,會八百諸侯於黃河北岸(今洛陽吉利區,1979年前為孟州轄地)渡口因謂之盟津,又稱富平津。周初這裡稱“盟”稱“向”。秦屬三川郡北境,為河雍縣的一部分。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
北魏攻宋之戰,南北朝初,北魏軍為奪取宋黃河南之地而進行的作戰。北魏泰常七年(422年),明元帝拓跋嗣聞宋武帝劉裕死,出兵3路攻宋。一路從石濟津(今河南滑縣西南)過黃河,攻占了滑台(今河南滑縣東);一路從河陽(今河南孟縣西)過黃河,指向金墉(今河南洛陽東);一路從平原(今山東平原南)過黃河,攻占了青...
張母如同晴天霹靂。在官府催逼下,她留下聰明伶俐的幼子侍奉公婆,親率長次二子,領取憑照川資,翻山越嶺入河南地面。次子附籍孟縣城西45里北陳莊,張母偕長子渡過黃河,來到邙山腹地,附籍洛北25里游王莊。四 這是洛北古道上的一片谷地。登嶺四望,太行、王屋層巒疊嶂,中嶽嵩山聳入雲表,瀍水源頭的宜蘇山、洛城...
〔13〕關於周師渡盟津,《史記·周本紀》載:“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鹹會。”按盟津亦名孟津,在今河南孟縣南。武王伐紂,由陝西進入河南,在此渡過黃河,至朝歌近郊牧野,擊敗紂兵,便占領了紂的都城朝歌(故城在今河南湯陰縣)。〔14〕“自棄其先祖肆祀不答”等語;見《史記·周本紀》:“...
孟村縣地處河北平原東部沖積平原向渤海平原過渡地帶,地貌形態低平開闊,微有起伏,分為高上地(海拔10米以上)、二坡地(呈傾斜狀者)和低洼地(海拔7米以下)。由於歷史上黃河沖積及漳河泛濫,水土流失,形成高中有窪、窪中有崗的地貌。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略呈傾斜,坡度17/10000,最高點海拔11.1米,最低點5.1米...
孟縣民主政府立即組織數百名能工巧匠,經過5個多月奮戰,造出一艘大船。它長29米,寬10米,有上下兩層船艙,重達數十噸,一次可載千人過河,十分雄偉。船下水的時候,鄧小平親自發來賀電,並為它取名“勝利號”。隨後,這艘船在黃河上南來北往,縱橫馳騁,運載兵員物資,為新中國的成立和建設發揮了重大作用。滄桑...
在河南省境內,蟒河在濟源市西北的克井鄉窟窿山入境,經孟州市、溫縣在武陟縣南部董宋村入黃河,全長130公里(一說106公里),流域面積1328平方公里,以上稱新蟒河。在孟州市東南,蟒河分出一支,經溫縣,在武陟縣城南匯入沁河,河長73.4公里,主要排澇水,稱老蟒河,也叫沁蟒河。在濟源市內,在亞橋鄉有濟河匯入。
1964年因和孟縣發生灘地糾紛,雙方經省調解達成“四書記協定”。黃河大渠經過全境,灌溉條件較好,平川區稻麥兩熟,是全縣的主要糧產區。1984年,人均生產糧食達818.8斤。1985年,雖遭風旱雨雹等嚴重自然災害,但糧食單產仍達511斤。總產3216.9萬斤,人均生產糧食610.3斤,人民生活比較富裕。老城鄉種植果木歷史...
遺址在今河南孟津扣馬五里處,距孟縣南十八里的黃河河心,是古代黃河上的一個重要渡口。此即周武王伐紂時與諸侯會盟渡河處,亦稱盟津,又名富平津。西晉豐樂亭侯杜預曾在這裡架起黃河上第一座浮橋,稱“河橋”。北魏又置河陽三城於南北兩岸及河中沙洲上,歷代為洛陽北面之要津,是兵家必爭之地。8、小平津關遺址...
(一)據孟縣地名志記載:“九頂寺,在縣城西北14公里,槐樹鄉澗西村東,相傳唐朝年間由澗西附近八個村莊的執事協商將(西溝下)九頂寺天爺頂的玉皇大帝搬遷至此,並修次寺,寺院坐北向南,長方形,面積五畝許大。1962年各屋神像俱存,並住有和尚看守廟宇。”當時該地名志上記孟縣名聲古蹟有十大景觀,澗西玉皇廟是...
1945年6月,三五九旅南下二支隊由宋家川渡過黃河進人山西省臨縣地區,在文水縣的方坡與日軍遭遇,一營二連搶占了有利地形,英勇頑強的阻擊敵人,掩護主力順利通過同蒲路。7月進入河南省,準備渡過洛河繼續南下,但因河水猛漲即轉向孟縣進發,8月14日攻占了孟縣城,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隨部隊由孟縣出發挺進...
翌日浮黃河〔11〕,長驅旋鄴都〔12〕。注釋 〔1〕孟津是黃河古渡口名稱,在今河南孟津東北、孟縣西南。據張可禮《三曹年譜》,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西征漢中張魯,曹丕時在孟津。本年十一月張魯歸降曹操。十二月曹操自南鄭還。次年二月曹操歸鄴。此詩當作於建安二十一年初,立春之日。次日隨父歸鄴。詩情興奮熱烈...
當時相州(治安陽,今屬河南)農民起義首領李文相率眾5000餘人駐守孟津中潬城(今河南孟縣西南黃河沙洲上),與李世績結為兄弟,共謀襲殺竇建德歸唐。當晚,李文相召曹旦手下23位副將,灌醉後殺死。曹旦部將高雅賢、阮君明率部在黃河北岸尚未過河,李文相用4艘大船運北岸300士兵過河,在河心將其全部殺死。一獸醫...
土門:即土門口,在今河陽孟縣附近,是當時唐軍防守的重要據點。壁:壁壘。杏園:在今河南汲縣東南,為當時唐軍防守的重要據點。勢異:形勢不同。豈擇:豈能選擇。端:端緒、思緒。遲回:徘徊。竟:終。被岡巒:布滿山岡。丹:紅。流血多,故川原染紅。盤桓:留戀不忍離去。蓬室:茅屋。塌然:形容肝腸寸斷的樣子...
《孟津》是曹丕創作的一首詩,創作年代為漢魏時期,出自《孟津詩》。創作背景 孟津是黃河古渡口名稱,在今河南孟津東北、孟縣西南。據張可禮《三曹年譜》,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西征漢中張魯,曹丕時在孟津。本年十一月張魯歸降曹操。十二月曹操自南鄭還。次年二月曹操歸鄴。此詩當作於建安二十一年初,立春之日。次...
孟津縣位於河南省西部偏北,居黃河中下游交界處,屬洛陽市轄縣。縣城距省會鄭州134公里,距洛陽市區10公里。縣域東連偃師市、鞏義市;南依洛陽市市區;西臨新安縣;北與濟源市、吉利區、孟縣相接。全縣跨東經112°12′—112°49′,北緯34°43′—34°57′。東西長55.5公里,南北寬26.9公里,面積758.7平方...
老三李德南渡黃河在會盟鎮東安居落業,村名就叫李家莊。老四李備繼續沿河東往,至孟縣城東曹坡村。小叔李從善在孟州仇莊村安家落戶。 據祖輩口口相傳,始祖李全落腳坡底,割草搭庵,墾荒種田,辛勤勞作,狼蟲為伴,含辛茹苦,歷經磨難,春種夏耕,秋收冬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子孫繁衍,代代相傳之今。地...
金太宗完顏晟聞宋都南遷,乘機於十二月派兵三路進攻山東、河南、陝西,企圖控制中原,奪取揚州,滅亡南宋。金中路軍由左副元帥完顏宗翰率領,自河陽(今河南孟縣南)渡黃河,攻占汜水關(今河南滎陽西北)後,其主力與東路軍大將完顏宗弼部會攻東京。宗澤事先派統制官劉衍和劉達各率士兵2萬、戰車200輛,分別赴滑州...
河南行省胥鼎聞潼關失守,命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元帥左監軍必蘭阿魯帶率兵1萬、孟州(治所在今河南孟縣)經略使徒單白家率軍5000,由便道過河趕赴潼關。十一月,蒙古兵破潼關,至澠池,大敗金將蒲察阿里不孫。胥鼎擔心蒙古兵扼守黃河,急令降、解、隰、吉、孟五州經略司會合,對蒙古軍形成夾擊之勢。蒙古...
為提高灌渠功效,將渠首上移,用3年時間鑿透石山,建成長40餘丈、寬8丈的輸水洞,又以兩年時間在洞內修砌閘門,安裝鐵索滑車,疏浚渠道,終於修成長100餘千米,經濟源、河內、孟縣、溫縣、武陟入黃河的乾渠,溉田數千頃。明隆慶時在沁河北岸上遊興建廣惠渠。經過屢次浚修,這些渠一直沿用到現代,統稱為“廣濟渠”...
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和孟縣伏擊戰,取得重要戰果。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山東野戰軍第七師副師長、東北民主聯軍第七師副師長、東北野戰軍第十七師師長兼黨委書記、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三軍一二八師師長、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三軍副軍長、第四野戰軍四十三軍軍長等職。從山海關到海南島,參加了遼瀋、平津、渡江、湘贛、廣東...
魏帝另遣黑捎將軍於栗磾率3000人屯河陽(今河南孟縣西北),謀取金墉(今河南洛陽東北,魏、晉洛陽故城西北隅)。毛德祖派振威將軍竇晃等沿黃河設防。十二月,魏帝至冀州(治今河北冀縣),遣楚兵將軍叔孫建率兵自平原(今山東平原西南)渡黃河,攻青、兗二州。宋豫州刺史劉粹遣將據項城(今江南沈丘),徐州刺史...
河南嵩洛地區鞏義、偃師、溫縣、孟縣等地流傳“閻李一家”之說.鞏義閻李一家,源於明初倉西同父異母“十大弟兄”分承閻、李兩姓香火,閻姓、李姓同一祠堂,共祭海祖.閻李一家的親情源遠流長,今已立石為證。簡介 閻李一家,源於明初倉西同父異母“十大弟兄”分承閻、李兩姓香火,同一祠堂,共祭海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