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李一家

閻李一家

河南嵩洛地區鞏義、偃師、溫縣、孟縣等地流傳“閻李一家”之說.

鞏義閻李一家,源於明初倉西同父異母“十大弟兄”分承閻、李兩姓香火,閻姓、李姓同一祠堂,共祭海祖.

閻李一家的親情源遠流長,今已立石為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閻李一家
  • 地區嵩洛地區鞏義、偃師、溫縣、孟縣
  • 屬性:傳說
簡介,由來,歷史文獻,

簡介

閻李一家,源於明初倉西同父異母“十大弟兄”分承閻、李兩姓香火,同一祠堂,共祭海祖。閻海是李銘之外孫,是“十大弟兄” 的親生父親。廣、寬、德、 亮系海祖髮妻李氏所生。閻李一家的親情源遠流長,今已立石為證。

由來

鞏縣倉西 “閻李一家”,源自明初遷民定居之後,閻海之子、同父異母十大弟兄分別傳承了閻李兩家的香火,議定同立宗廟,共祭祖先。此可謂兩姓交好兄弟情,血脈相通一家親。閻李一家,閻李族眾認可,四鄰八鄉鹹知,流傳至今,成為佳話。但因年代久遠,對於閻李一家的詳情細節,各地碑刻、譜牒中的文字記載略有出入,祖輩相傳的口頭說法也不盡相同,閻李兩姓族人的認知亦有一定的差異。根據長時間對各種歷史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綜合,倉西閻李一家的梗概可歸納如下:
鞏境我閻氏原籍山西洪洞。明初上諭遷民,海、江、河、湖一起南渡黃河,遷來鞏城黌學巷,辛勤度日。後遇水災,江赴孟津,河徙臨汝,海、湖隨母移居城西北里許之倉西村,農耕為業。太始母為海娶本村舅父之女李氏為妻,生廣、寬、德、亮四子.其間,舅氏恐無傳,與姊商議,替海再娶一房,生子以承繼李姓香火。遂先後聘娶田氏、王氏,生六子:錫、彪、雲、雷、雨、電。雖各立門戶,然時人仍稱之為十大弟兄。最終兩姓議定:共設祠堂,閻李族譜分書南北壁間;合祭海祖 ,閻李兩姓輪流主、陪祭。此即閻李一家之由來.

歷史文獻

石關碑刻閻氏家序: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淵源有自由來尚已!閻氏始祖山西洪洞縣人,相傳明初從 小李莊遷徙,江居孟津,河居臨汝,海居鞏縣倉西,遂塋葬焉。予十六七歲時去倉西… 土地廟東之…世祖也…前不知墓之所在,及查清碑陰有家譜焉。予歷考其名,究…隨祖 省墳墓,西門外溝中是祖塋,有數墓…乎焉,至今七十餘年,仍不知祖塋所在…閻李共修,閻家財力不給,李…兩山牆上。重修之後,家譜遂毀而家廟…後於何年,始祖塋在 大井溝口北山根…閻香之祖誆去不返。閻李一家之說自…亮承嗣舅氏,兩家各為娶妻, 一生兩門…予獨何心,能勿憂哉?姑即父母之傳…歷錄之…甚清,部伍庶不甚亂,至西 遷石關…遷…窯灣,不可數計。因以勒石以侍後之過者十三代孫承文 謹序
石關閻氏家譜前言:
閻氏宮音太原郡,本系姬姓,泰伯之曾孫仲燮封於閻鄉,以邑為姓。世居山西平陽府洪洞縣大槐樹村。由大明洪武三年上諭遷民,我始祖妣李氏,攜長子海,抱幼子湖,隨其娘門父李銘及胞兄弟李斌、李威共人六口,遷豫鞏縣城內,同居共爨,後遷城西北里許倉西村。後無幾載,李斌物故無子,令我海祖繼續舅氏,以承祭葬,又與我海祖定親成室。後又越幾載,我始祖妣之幼子湖少夭,閻氏將無嗣焉,因合家商酌,再與我海祖另成一室,是為閻氏之婦,生子以續閻氏之宗,遂聘娶鞏籍李氏女。我海祖在李門生六子:長曰錫,次曰彪, 曰云,四曰雷,五曰雨,六曰電;本門生四子:長曰廣,次曰寬,三曰德,四曰亮。後人口繁多,同居不便,始析居兩院,各立門戶。此閻李一家所由起也。
餵莊閻氏家廟碣刻閻氏族譜序:
族無譜一大憾也,不惟支分派別年遠者無復能辨,即近如高曾亦往往有失其名字者,孝子慈孫孰難為情也哉!鞏有閻氏,不知始於何時,相傳系山西洪洞縣小李村人,明始徙鞏。夫洪武三年後徙民者屢矣,閻氏之徙鞏邑亦洪武年間耶?未可知也。其初徙者諱海、諱江、諱河,江居孟津,河居林汝,海居鞏之倉西村,即今所謂始祖也。海娶李氏生四子:長廣、次寬、三德、四亮。亮以閻氏子出繼舅氏,當時兩家各為成室,後生子遂分兩姓,故至今猶傳閻李一家焉。始祖塋舊在大井溝口土地廟東,依山為穴,坐北向南,數十年前石刻尚存。不幸同室操戈,挾私嫌而惡害己者,碑為所埋而墓亦盪為平地焉。噫,可恨也,可痛也!且其初非無譜也,閻李同祖,倉西原有舊祠,兩姓族譜分列南北壁間,後值傾頹,閻以力不足,故讓第一等事與李做。孰意功甫告竣,祠有專主,而譜遂化為烏有矣。今族人之自鞏外徙者,其疎落自不待言,即散處鞏境者,石關村、南河渡、餵養莊、芝田鎮、孫寨、塢羅、井溝、瑤灣,亦不下數百戶。然以無譜系,遂彼此終身不相識,往來亦斷絕焉。嗚呼,已往不諫,來猶可追也。故既立家祠,旋修族譜,凡我後人苟切木本水源之思,而盡同宗睦族之道,使其譜相續於無窮焉, 則幸甚矣!
《石關閻氏家譜·記事二》:
前清同治六年,倉西李氏因看戲與牛氏鬥毆打架,牛姓受傷抬回二三日亡故。牛姓訟官,堂判情由:李門言,牛姓牧畜,蹬塌祖墓土冢,口角相爭以致打架,突起禍端。後堂判:按律不應償命,令李氏出錢三百千整,堂付牛姓。至此案兩解無事。後至同治 九年,李姓私自立碑蓋樓,後來知覺已竟工竣完全,同到李祠邀眾質證。閻氏言:何不商議?且碑辭不合!李姓言:無論如何,總是咱兩姓之始祖母,不失永遠祭祀為要,何必再起事端,以傷兩姓一家之好?至此按年在李祠添備一饌,毎年兩次祭祀,兩姓主祭,兩姓陪祭,以垂永遠。鹹豐元年清明節,閻承文、承謀、承業、承先在倉西李氏祠堂,兩姓共同將前(閻李)一家由來、家傳規則,仍照前章重敘重議,大聲朗誦數次,使閻、李兩姓老幼皆知。謹將墳前地課,仍將一半存留李祠幫備兩次祭祀費用,一半歸本祠。按年清明節兩姓祭祀規則列後:
一饌 李氏老墳 李氏主祭 閻氏陪祭
一饌 閻氏老墳 閻氏主祭 李氏陪祭
羅口閻氏家譜序:
粵稽泰伯南避,延及四傳,曾孫仲燮受封於閻,後遂襲以為氏焉,此姓之由所始也。歷秦、漢、六朝,越唐、五代,以迄宋、元之季,上下千百餘年,代有哲人挺生期間:若立本之丹青馳譽,伯璵之都督雅望;朝隱素以文章著進也,永以忠義傳;且若亮,若詢,若日新、若守恭,諸名人載之史冊,彰彰在人耳目者不可勝舉。然而史雖有垂,譜究莫考,固不必妄竊附會,聲言其後也。惟自有明移民而來,大清定鼎以還,世系有徵,頗知由來,敢敘顛末,以垂不朽。鞏有閻氏,不知始於何時,相傳系山西洪洞縣小李村人,明始徙鞏。夫洪武三年後,徙民者屢矣,閻氏之徙鞏,豈亦洪武年間也?未可知也。其初徙者為江、河、海兄弟三人,江居孟津,河居臨汝,海居鞏之倉西村,即今所謂始祖也。海娶李氏,生四子:長廣次寬三德四亮。亮以閻氏子出繼舅氏,當時兩為成室,後生子遂分兩姓,究之皆閻姓也。故至今閻李不通婚焉。始祖塋本在大井溝口土地廟東,依山為穴,坐北向南,數十年前墓前石刻尚存,不幸同室操戈,挾私嫌而惡憲害己者,碑為所埋, 而墓亦盪為平地焉。噫,可恨也,可痛也!且其初本非無譜也,閻李同祖,倉西原有舊祠,兩姓族譜分列南北壁間,後值傾頹,閻以力不足,故聽李獨修。孰意功甫告竣,祠有專主,而譜遂化為烏有矣。今族人之自鞏外徙者,其疏落自不待言,即散處鞏境者,石關村、南河渡、餵羊莊、芝田鎮、孫寨、塢羅、羅口、白沙、訾店 、井溝、瑤灣,亦不下數百戶。然以無譜系,遂彼此終身不相識,並往來亦斷絕雲。嗚呼!已往不諫,來猶可追。凡立家祠,務修族譜。為後人者,尊切木本水源之思,而盡同宗睦族之道,使其譜相續於無窮焉,則幸甚。
1922年夏曆四月初二日
十六世孫東初遇春謹書於白沙東溝永義學校南窗之下
石關閻太然所抄碑文:
閻氏宮音太原郡,本系姬姓。太伯之曾孫仲燮封於閻鄉,以邑為氏。世居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縣大槐樹村。由大明洪武三年上諭遷民,我始祖妣李氏,攜長子海,抱幼子湖,遂其娘門父李銘及胞兄弟李斌、李威、李誠共人七口,遷河南鞏縣城內,同居共爨,後遷城西北里許倉西村。後無幾載,李斌無故無子,令我海祖繼續舅氏,以承祭葬,又與我海祖定親成室。後又越幾載,我始祖妣之幼子少夭,閻氏將無嗣,因合家商酌,再與我海祖另成一室,是為閻氏之婦,生子以續閻氏之宗,遂聘娶李姓女。我海祖在李門先娶田氏,後娶王氏,生六子:錫、彪、雲、雷、雨、電。本門生四子:廣、寬、德 、亮。
至此時,兩姓一家,人口繁多,始析居兩院,各立門戶,農士度日,以垂後代。
閻明齋回憶文:
不論你乾哪一行,社會上有政 府法律,家族裡有祠堂(家廟)家法。所以,那時期姓氏、血統都非常講究。不論張王李趙等姓,都有家譜可查,有家廟可依。祖上相傳,閻李一家,姓李的人旺,閻姓人疲。閻李一個祠堂,設在倉西。我少年時候,聽老人說閻李是一家,可這裡的來龍去脈,總是弄不清楚 我老是想追個究竟.建國前,清明、十月一日,祠堂開祭,上墳掃墓。我曾多次到倉西,趁上墳機會,到家廟碑上查閱, 找機密;到老墳上墓碑中查看,尋找線索,也不見有閻李一之說。後來,在家廟正庭始祖軸案上,三世祖諱海名字旁,看到用朱紅筆寫“兼祧姑母閻門”的註腳,可並沒有詳細說明,我甚感懷疑。第二年(1928年),我在鞏縣第一區署(站街蘆醫廟)當司書,又去備墳社。吃飯時,問及石關閻屹塔族兄閻太純,他說:“你到李家墳上再看看祖碑,隨後我把咱閻氏家譜送來,你一看就明白了。”
我到李家大墳,發現始祖碑序記載:二世祖乏嗣,有二女,長女適高姓,無後。次女適閻海,生六子,與斯傳焉。此證明,海確屬閻姓。族兄閻太純送來家譜,即《閻氏家譜》記載:閻姓,春秋時代《魯論 ·泰伯篇》泰伯之子,封於“閻”,以地為姓,故閻姓系泰伯之後裔。閻地在山西省,故有泰伯 (原)郡之稱。
吾始祖母李氏,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山西省洪洞縣,同其娘家父親及兩弟,長仲賓,次仲偉,攜長子海,抱幼子湖,一路遷來鞏縣老城居住,後移居城西門外北倉西村。仲賓、仲偉無子,兄弟二人與吾老祖母協商妥當 令長子海招贅二舅家適次女。未幾,始祖母次子湖夭折,始祖母李氏又與二弟仲賓、仲偉共議,閻、李二姓各給海娶一房(本為侄女隨姑),閻門生子歸閻,李門生子歸李。
閻姓生四子:長曰廣,次曰寬,三曰德,四曰亮。
李姓生六子:長曰錫,次曰彪,三曰云,四曰雷,五曰雨,六曰電。
祖海病死閻家,全家舉哀行孝之間,李家趁其不備,以弔孝為名,人多勢眾,強舁 其屍,雙方孝子在巷中爭執不休,最後含殮殯葬李氏祖塋。後來把這小巷叫孝子巷。鞏縣老城西門外,大井溝口,有一孤墳冢,即閻氏始祖母墳,俗稱閻老婆墳。毎逢祭祀, 閻李二姓各率戶族,先到這裡祭祀後,再分別到個人墳上開祭。
偃師有關“鞏縣閻李一家”的記載:
鞏縣倉西閻李一家之事詳列於下
鞏縣江、河、海三人洪武三年,胞弟三人由山西太原平陽府洪洞縣遷鞏縣西北許倉西住,有田地六畝為圃度日。此村有李仲斌將次女許配於始祖海為妻,二年後,生二世祖廣。此時李老夫婦年邁無子,意與婿商議另娶一妾,撫養二老,繼承李嗣,女無奈許娶妾承嗣李門。娶田氏至家後,兄弟不睦,江祖貿易孟津縣,河祖遷居臨汝縣,各立門戶,惟海祖住鞏。
未及數月,田氏病故,又娶王氏,生六子:錫、彪、雲、雷、雨、電;閻門生四子:廣、寬、德、亮,共十子,議定設立嗣堂,始祖諱海以後共同祭祀。海祖逝後數年,王氏病故,殯王母時,錫弟兄六人暗將海祖棺木抬到李氏墳葬埋。後李祖母逝後埋於大井口溝,廣弟兄四人在此。閻李一家原不混,而傳於後世。
連宗社拜掃帖式 敬迎 同姓會集拜 先塋
連宗社末偃邑古路溝閻氏仝鞠躬
倉西李氏始祖墓表:
始祖諱銘,妣郝氏,原籍山西洪洞人。因遷家於鞏西北鄉 倉西,族譜亡失,其至鞏之事之時已無可稽。據二世祖碑陰所 載,始祖有二子,長曰仲威無傳,次曰仲斌即我二世祖也,妣王氏,生子三女二: 一曰海,一曰淳,由歲貢入監授山東新泰丞,一曰大榮,長女適高氏無嗣,次女適閻氏諱海,後世子孫入庠(xiáng)食餼(xì)振振可紀,迄今三百餘年,傳十二代矣。瓜瓞(dié)綿綿,衣冠世世,非我始祖之積累不至此。竊異為子孫者,止知念其祖父以及高曾刻石作記,至於祖父高曾之所自出者競多忽忘。所以比年拜掃時,老者執香少者執紙,求我 始祖之墓而不知所在,實甚熗心。白等群族人而謀之,出資樹碑,眾皆欣然曰:報本追遠,政當乃爾。於是命石工爰(yuán)立石碑一座,供石一方,舉 祖宗之世次揭之於前,通族之子姓列之於後。自茲以往,老者少者望 始祖之墓而失所向者無有矣。後之人,將念我始祖而大其孝思者,又不知何如也。是舉也,計之康熙乙卯端陽月,立於丙辰清明日。
九世孫府庠生 從白 謹識
九世孫武生員 在恪 書丹
富鄂國奇 在雍
八世孫 九世孫希武 文白 共其 事
復 府庠生在奇 在平
康熙十五年歲次丙辰仲春吉日
溫縣《南賈村李姓西四門家譜》序言:
河南省懷慶府溫縣南賈村李後社
我李家根本發在黃河南離此有二十餘里鞏縣倉西村。始祖出嗣與姑,姓閻,李乏,又扶李姓.後世兩門不絕。閻李一脈相傳,一墳一禰,閻李不分是一家。姓李分三門:打油李,賣菜李,煤窯李。本支不知從哪一門、何祖、何時遷移溫縣南賈村,分東西二族,輩輩賣菜不斷。我西門尚祖世良以上失傳,子天 行。東門天秋、天錫、天乾以上失傳。(世九之子)天乾、天錫遷南張羌村。本村還有姓李很多,名叫宗派相對,不知從哪裡所起。
註:“始祖出嗣於姑,姓閻”,實際應為“始祖本姓閻”。
倉西皇清大學士李松生墓碑族譜:
始祖諱銘 配郝氏 二子 壽官 二世祖 諱仲斌 行一 配王氏 三子 三世祖 諱 海 行一 配田王氏 六子 四世祖 諱 雲 配張氏……
註:碑文中可看出,田氏、王氏均為李姓所娶。
閻氏聯宗世系宗派字:
偃師、鞏縣、孟縣 三縣閻姓於清同治戊辰(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與1937年兩次召集聯宗會,肇立譜社,厘定《閻氏世系宗派字詩》,共四十字:
肇源皆自晉,支派原相當,天祚運初起,繼繩兆國光。
太平鹹樂業,代遠孝思長,忠厚傳來世,曾玄永安康。
註:前二十個字系清同治戊辰(公元1868年)春第一次聯宗時厘定,後二十個字系公元1937年續編。
聯宗社議定三縣從洪洞遷來的閻姓第一代為“肇”字輩。從“肇”往下延續的各代排序,我們稱之為嵩洛世系,以和元宗世系泰伯世系相照應。各地把閻海、閻江、閻河、閻伸、閻貴、閻祥、閻彪尊為始祖,是洪洞遷來後的“第一世”,即“肇”字輩。上溯(sù)泰伯世系,我太始祖母李氏及其夫崑山應為泰伯世系第80世,那么海祖等應是泰伯世系81世,以下類推可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