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捨生取義》是宋代詩人陳普所作詩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孟子·捨生取義
- 作者:陳普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字數:28字
《孟子·捨生取義》是宋代詩人陳普所作詩詞。
捨生取義(拼音:shě shēng qǔ yì)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於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捨生取義(取:求取)指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謂語、定語。成語出處 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孟子·捨生取義》是宋代詩人陳普所作詩詞。詩詞原文 義在甘心自殺身,人情天理此為真。誰能出段乾坤裹,長作偷生負罪人。作者簡介 宋 陳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於宋理宗淳祐四年,卒於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歲。居石堂山。入元,隱居教授,從學者數百人。三闢為本省教授,不起。當聘主雲莊...
《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別稱《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具體可參考八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裡面就有明確的敘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現《孟子二章》已修改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富貴不能淫》。原文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舜發於...
《魚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魚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強調“正義”比“生命”更重要,主張捨生取義。孟子性善,自認為“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人就應該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強平時的修養及教育,不做有悖禮儀的事。孟子...
《告子上》專心致志,一暴十寒,捨生取義,杯水車薪 《告子下》以鄰為壑,拒人千里 《盡心上》獨善其身,習焉不察,不言而喻,引而不發,仁民愛物,當務之急,一毛不拔 《盡心下》盡信書,不如無書,茅塞頓開,言近旨遠,同流合污 書中名句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孟子智慧》是2012年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清華。內容簡介 《孟子智慧》編輯推薦:品讀孟子,找回迷失的淳樸之心,安頓身心的處事智慧。《孟子智慧》內容簡介:孟子是儒家思想繼孔子之後的代表,被後世尊為“亞聖”。作者以研究中西哲學數十年的積累,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和豐富的歷史掌故來解讀孟子...
《義者之言:選讀》是2012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榮華、李酈。內容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孔子後一百多年,他自己曾說:“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孟子·盡心下》)據一些學者推測,他大約活了84歲。孟子一生對孔子非常崇拜。“乃所願,...
《孟子·離婁下》篇 怠政親民 上行下效 折矢縱師 反躬自問 不孝之舉 齊人嬌妻 《孟子·萬章上》篇 游魚欺主 虞舜待天 《孟子·萬章下》篇 交友之道 司職盡責 交新結舊 《孟子·告子上》篇 君善民興 一暴十寒 捨生取義 捨本逐末 重身則迷 《孟子·告子下》篇 神形兼顧 何堪大任 《孟子·盡心...
《孟子》一書在文學領域上也有極大的成就。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其語言凝鍊,準確生動,僅後代作為成語的就達幾十條之多,如拔苗助長、五十笑百步、以鄰為壑、專心致志、出爾反爾、獨夫民賊、事半功倍、捨我其誰、水深火熱、一曝十寒、自暴自棄、由博返約、捨生取義、引而不發等等,...
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五、民貴君輕 (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二)得民心者得天下 六、君臣有義 七、仁政 (一)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二)使黎民不飢不寒 (三)取民有制 (四)不違農時 (五)謹庠序之教 (六)與民同樂 (七)尊賢使能 附錄 《孟子》全文 ...
捨本逐末 20 法如深澗 21 阿豺折箭 23 宋仁宗以仁治天下 27 陳勝吳廣起義 29 公孫丑 上 31 楚莊王一鳴驚人 31 蘇武牧羊 35 守株待兔 40 孫亮破鼠矢 42 捕風捉影 44 走馬任姚崇 46 司馬光警枕勵志 47 歐陽修一日千里 48 公孫丑 下 52 韓信的背水一戰 52 無功不受祿 54 孟子葬母 55 負荊請罪 ...
孟子非常重視人格修養,他認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正義”。為了“正義”可以捨去生命,即“捨生取義”。孟子的思想影響深遠,他的“民本思想”成為後來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論依據;他的人格標準,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不畏權貴,為真理和正義而勇敢抗爭。孟子生活的戰國中期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為混亂...
捨生取誼 捨生取誼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shě shēng qǔ yì。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同“捨生取義”。
捨生取義 孟子的仁義之道中,“義”作為維護封建等級秩序和剝削制度的重要原則,被放在與“仁”同等的位置,被他稱為“良貴”、“天爵”(見天爵人爵)。《告子上》通過“魚與熊掌”關係的比喻提出了捨生取義這一道德評價標準,與孔子的殺生成仁共同成為儒家倫理思想之精華,對後世社會產生至為深遠的影響。漢唐...
這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是孟子的弟子或其本人,有爭議。在本人中,孟子論述了生死義利的關係,強調“義”比“生命”更重要,主張捨生取義。孟子主張性善,認為“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人應該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強平時的修養,不做有悖禮儀的事。孟子的這一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修養的精華,影響深遠...
孟子以眸子為喻,道及精神與形體之關係,“存乎人者,莫良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孟子。離婁上》)存於中而形於外,美醜邪正,一望而知,此舍直覺把握斷不能為。藝術欣賞之“以意逆志”(《孟子。萬章上》),道德修養之盡心知性知天,其方法亦為直觀...
孟子認為人只有在逆境中奮鬥,才能激發出強烈的進取精神。人只有在憂患中才能生存,貪圖安樂就必然會導致滅亡。孟子非常重視人格修養,他認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正義”。為了“正義”可以捨去生命,即他說的“捨生取義”。孟子的思想影響深遠,他的“民本思想”成為後來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論依據。他...
孟曰取義:《孟子·告子上》中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取義者也。”取義,即要義。譯文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日,元世祖召喚文天祥到宮殿中。文天祥見了皇帝只拱手作揖而不跪拜。皇帝的侍臣強迫他,他仍然堅定地站立著,不被他們所動搖。他極力述說宋朝沒有不循正道的...
孔子以仁為政治、倫理、哲學思想的核心,孟子則把仁和義統一起來,以仁義為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孔子提倡殺身成仁,孟子提倡捨生取義,把仁義提到了道德修養的極高境界。孟子給仁義所做的界說是:“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下》)“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義...
後來孟子發展了孔子的這一思想:“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捨生而取義也。"(《孟子·告子上》)“義”是“合理的事、應該做的事”。“捨生取義” 就是為了正義事業,為了他人利益、全民利益、國家社會的利益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仁”是人的內在本質,“義”是人的外在的...
選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經註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中心論點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或者是“捨生取義。”解題: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
孔子以仁為政治、倫理、哲學思想的核心,孟子則把仁和義統一起來,以仁義為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孔子提倡殺身成仁,孟子提倡捨生取義,把仁義提到了道德修養的極高境界。孟子給仁義所做的界說是:“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下》)“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義...
孟子則善養“浩然正氣”,以充塞天地的氣概,推行其王道主義,把治理天下作為己任,提出“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惠五下》)的主張,為追求真理,維護正義,可以捨生忘死。管仲,自古有爭議。他與召忽輔佐公子糾,公子糾死難後,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反事其仇公子小白,也就是齊桓公。因此,有人非議他...
在《孟子》書中充滿了“保民而王”,“仁者無敵”,“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之類論說。西漢的賈誼對這一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唐朝柳宗元提出官吏是“民之役,非以役民”的重民思想。清末唐甄也強調:“封疆,民固之;府庫,民充之;朝廷,民尊之;官職,民養之。”...
”他朝南跪下,向南方的祖國故土拜了幾拜,即從容就義了,幾天后,文天祥的妻子歐氏前來收屍,只見文天祥面色如生,當時年僅47歲。他的衣帶上,寫著這樣幾句話:“孔子說殺身成仁,孟子說捨生取義。只有義盡,才能仁至。讀了古代聖賢的書,做什麼用呢?從今以後,我覺得沒有什麼可以慚愧的了。”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出自《二程遺書》,是程頤提出的普遍性道德原則,「餓死」代指感性慾求的層面,「失節」代指道德義理的層面,道德義理優越於感性慾求,與孟子「捨生取義」的內涵是一致的。出處 《二程遺書·卷二十二》:問:「孀婦於理似不可取,如何?」曰:「然。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節者以配身,...
3《孟子·儒士文化--捨生取義篇》4《孟子儒士文化--浩然正氣篇》5《中庸和諧之路-天下至誠》6《中庸和諧之路-致中於和》7《論語·經典精神--內修外用篇》8《論語·經典精神--內聖外王篇》《大學 理想藍圖-大學經》內容簡介大學是儒家最優秀的道德修養入門書之一,是人生哲學的精髓。大學是大人之學,是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