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初級讀本(漢英對照)

《孟子初級讀本(漢英對照)》是201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子初級讀本(漢英對照)
  • 出版時間:2015年3月1日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ISBN:978710011121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孟子》是儒家和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基本經典之一。關於《孟子》的作者,司馬遷在《史記·孟荀列傳》中有一個說法:孟子在晚年結束周遊列國之後,“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學術界絕大多數人都肯定司馬遷的觀點,認為《孟子》一書是孟子本人帶領著他的幾個學生寫的。所以這本書是研究孟子思想的非常基本的依據。
  孟子名軻,東漢趙岐在《孟子題辭》中說孟子的祖先是春秋時魯國貴族孟孫氏,到孟子時已經居住在鄒國。孟子自幼喪父,是他母親撫養他長大成人。母子生活雖然艱難,但孟母注重並善於教育兒子。孟母三遷和斷機杼教子的故事,世代傳頌。孟子到十五六歲時就離開鄒國到魯國求學。孟子之所以到魯國去求學,是因為他對孔子很崇拜,他認為“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他自己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但是在孟子到魯國求學時,孔子已經死去100多年,所以,他不可能直接得到孔子的傳授。據司馬遷稱,孟子“受業於子思之門人”。子思是孔子的孫子,曾子的學生,自幼在思想上就受到孔子與曾子的影響,著有《中庸》。孟子既“受業於子思之門人”,其思想受到孔子、曾子與子思的影響是合於邏輯的,這一點在《孟子》中有十分明顯的表現。稍晚於孟子的荀子在評論當時的學者時,就把孟子與子思聯繫在一起,歸人一個學派。唐朝的韓愈認為儒家學說有一個傳授譜系:堯是源頭,堯傳給舜,舜傳給禹,禹傳給湯,湯傳給周文王、武王、周公,周公傳給孔子,孔子傳給孟子,孟子死後儒家學說失傳。這就是所謂的儒家的道統說。宋儒進一步發揮了這一學說,自認是接續了孟子以後中斷的道統。由此確定了孟子在儒學中的特殊地位。以後民間常用“孔孟之道”來指稱儒家思想。

圖書目錄

本書前言
一、人性善
(一)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二)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三)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
(四)仁義禮智根於心
(五)盡心、知性、知天
二、居仁由義
(一)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
(二)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三)親親、仁民、愛物
(四)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
(五)先義後利
(六)捨生取義
三、修身
(一)修其身而天下平
(二)人皆可以為堯舜
(三)求其放心
(四)明善誠身,反求諸已
(五)先立其大
(六)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七)恥之於人大矣
(八)過則改之
(九)恭者不侮人
(十)明人倫
四、養浩然之氣
(一)志,氣之帥也
(二)養浩然之氣
(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五、民貴君輕
(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二)得民心者得天下
六、君臣有義
七、仁政
(一)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二)使黎民不飢不寒
(三)取民有制
(四)不違農時
(五)謹庠序之教
(六)與民同樂
(七)尊賢使能
附錄
《孟子》全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