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語
拼音
孑遺:jié yí
基本解釋
[survivor] 殘存者;遺民
三陷之後,城中無孑遺。--《明史》
出處與詳解
1、遺留;殘存。①《詩·大雅·雲漢》:“ 周 餘黎民,靡有孑遺。” 毛 傳:“孑然遺失也。” 陳奐 傳疏:“《方言》《廣雅》皆云:孑,餘也。靡孑遺,即無餘遺。”
②《後漢書·應劭傳》:“逆臣
董卓 ,盪覆王室,典憲焚燎,靡有孑遺,
開闢以來,莫或茲酷。”
③唐 白居易 《
寓意詩》之一:“一朝為灰燼,
柯葉無孑遺。”
④《
東坡志林》今歲七月九日海風架潮,平地丈余,盪盡無復孑遺矣。追思
曩時,真一夢耳。
⑤《明史·黃鳳翔傳》:“與其要福於
冥漠之鬼神,孰若廣施於孑遺之
赤子。”
⑥郭沫若 《星空·洪水時代》詩:“那時節,魚在山腰遊戲,樹在水中飄搖,孑遺的人類全都逃避在山椒。”
2、殘存者;遺民。①《明史·忠義傳四·徐世淳》:“三陷之後,城中幾無孑遺。”
②清 馮桂芬 《皖水迎師記》:“ 顧 賊嗣是擁眾數十萬,馳騁蹫躪於 浙 東西千里中,陷城無虛月,勢益張, 江 浙 孑遺,無不趨 上海 洋涇之上。”
③魯迅 《花邊文學·北人與南人》:“孑遺自然還是投降的,然而為奴隸的資格因此就最淺。”
3、指遺蹟。①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二:“那三兩個堆積在一段高地上的龐大的頑石,說不定會是冰河時代的孑遺。”
②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彩陶上的那些刻劃記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 中國 文字的起源,或者 中國 原始文字的孑遺。”
孑遺生物
物種簡介
殘遺種分布地區的縮小,是由於地質史變遷,該種在原來生存地區大量絕滅所致。在較古老的地質史上曾經發育廣泛、種類很多、分布很廣泛的動物和植物,在較新的
地質年代或現在則
大衰退,只存有一兩種孤獨地生存於個別地方,並有日趨絕滅之勢的動物和植物稱為
孑遺生物。如中國的
大熊貓、
水杉、銀杏及美國的
紅杉等,都是著名的孑遺生物。
孑遺生物,是一個並沒有太多嚴格限定意義的名詞。在表述孑遺生物前,先要說一下
活化石(Living fossil)。
有些動、植物曾繁盛於某一
地質歷史時期,不僅種類多,分布廣,而且還保留有大量的化石,但在某一時期後,幾乎絕跡,只有極少數種能生存下來,這些生物種就稱為“活化石”。簡單地講,“活化石”是指任何生物其類似種只存在於化石中,而沒有其他現存的
近似種,這些種類曾經從主要的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並保留過去原始的特性。或者說是指起源久遠,在
新生代第三紀或更早有廣泛的分布,而目前大部分已經因為地質、氣候的變化而滅絕,只存在很小的範圍內,這些生物的形態和在化石中發現的基本相同,保留了其遠古祖先的原始形狀。且其近緣類群多已滅絕,因此比較孤立,進化緩慢的生物。
而按有些人的看法,
活化石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他們認為廣義的活化石包括凡在地質歷史上所發生過的且至今仍生存著的生物,而狹義的活化石基本上就是指
孑遺生物了,並且認為孑遺生物一定是活化石,細微的區別在於,凡屬活化石的現生生物未出現滅絕的趨勢,而孑遺則在現今已經出現了滅絕趨勢,甚至有的已在滅絕的邊緣上,如蘇鐵就可稱為活化石,但不能講是
孑遺植物。按照一般的看法,有些生物在地質歷史的較古老的時期,曾經非常發育、種類繁多、分布很廣,到了
第三紀或第四紀晚期以後,這些生物出現大範圍的衰退,只有一種或極少幾種孤獨地生存於極有限的某個地區,並且有日趨滅絕之勢,這類生物便是
孑遺生物了,如大熊貓、銀杏、
紅杉等。
判斷是否為孑遺生物的最主要的根據應該是所發現的化石和現在活體為同一個種,也就是說和它處於同時代的同一類群的相似物種都已經絕滅了,唯有它存活下來,這樣才可以稱之為“孑遺”。由於同一類群的相似植物都絕滅了,其性狀和現存的其它物種顯然有極大的差別。以銀杏為例,在多數教科書上常將其於
蘇鐵同並列為綱一等級,這預示著兩者性狀差異極大,具體可從生殖器官的形態,葉子的形態等方面分析。
植物位置
孑遺植物指的是現存的系統位置非常孤立,幾乎在現存植物中找不到其他近緣物種,而在
化石記錄又顯示其在地質歷史時期中確實存在的這樣一類植物。銀杏之所以被稱為孑遺植物就是如此。而
蘇鐵則不同,世界上現存
蘇鐵目中5個科,10屬60種,因此還不能稱其為孑遺植物。
生物
台灣海峽的隔離作用,造成植物物種有很大的歧異度
植物種類的多樣性提供了充沛食物及棲息環境,以昆蟲、鳥類、兩棲類最常見
台灣鳥類多的原因:
型態特徵
孑遺生物包含許多冰河時期的動植物,例如:蘇鐵、
櫻花鉤吻鮭、銀杏等都是,其外部型態並沒有共同的特徵可以歸納,不過在分布上通常都顯得較為局限且不連續。其實生物學家也是在比較各地的動植物時,才發現到許多生物呈現不連續的分布,有些在地質證據(
孢粉或
實體化石等)更直接顯示曾經大量分布過,因此才釐清這一類特別的動植物來源。 冰河孑遺生物在台灣最著名的就是櫻花鉤吻鮭,在投入無數人力、物力後,目前已在
雪霸國家公園復育成功。李志穎說,櫻花鉤吻鮭復育的地點在高山溪流,氣候仍屬溫帶,而高山鋸鍬型蟲更珍貴的是,它已衍化到適應
八卦山這種
亞熱帶氣候。
冰河孓遺
地球地質史上曾經歷多次全球性氣溫下降,導致冰河及兩極冰帽面積因大量水份結凍而增加,使得全球海平面高度下降。其對生物的影響,除導致北方生物因不適寒冷氣候而往南方遷移,還可能造成部份生物,因連線島嶼與大陸間的路橋,遭上升海水淹沒等冰河因素遺留在較低緯度地區,成為冰河孑遺生物。
台灣島約在第四紀初浮出水面,其間部分時期與大陸相連,因此歐亞大陸
第三紀古老物種得以進入台灣,之後有四次規模較大的冰河期,台灣都未覆冰,所以其生態環境未受到毀滅式的傷害,一萬多年前最後一次冰河北退之後,地球氣溫回暖,而這些從冰河期即遺留下來的生物就稱為
孑遺生物。
由於冰河期來臨時,北方或耐寒的物種會擴張領域至現在溫暖地帶,但當溫度回升或
地殼變動後,造成其生存環境改變,因此分布範圍縮減,而形成許多孤立的族群。大多數族群都因找不到合適環境而滅絕,只有少數族群因為退縮到高山等類似環境的地方而可以繼續生存,形成所謂“孑遺生物”。
或許是造物主的精心設計,或許是大多數族群都因找不到合適環境而滅絕,只有少數族群因為退縮到高山等類似環境的地方而可以繼續生存,形成所謂“
孑遺生物”。
或許是造物主的精心設計,或許是大自然的無心插柳,這個
原始生物的求生之道,不僅改變了生物的演化,也改變了地球的演化。選擇碳酸鈣外殼的原始生物,顯然押對了寶,他們多子多孫,
瓜蒂矊綖,歷經多少次
大滅絕的挑戰,直到今天仍然人丁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