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胥與漁父

選自《吳越春秋》,東漢趙曄撰,是一部記述春秋時期吳、越兩國史事為主的史學著作。《吳越春秋》著錄於《隋書·經籍志》和《唐書·經籍志》,皆雲趙曄撰,二十卷。然而今本只有十卷。

基本介紹

概述,出處,作者,原文,譯文,

概述

出處

吳越春秋》著錄於《隋書·經籍志》和《唐書·經籍志》,皆雲趙曄撰,二十卷。然而今本只有十卷。

作者

趙曄,字長君,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大致生活於東漢明帝、章帝時。早年為縣吏,奉檄迎督郵,恥於斯役,棄官去犍為郡資中(今四川資陽)拜經學大師杜撫為師,學習“韓詩”。一去20年,音訊全無,家人誤認為他已亡,為之發喪制服。杜撫去世,曄經營葬之,歸鄉。州官召補從事,不就。後舉有道。回鄉後,閉門著述,直至老死,寫就《詩細》、《歷神淵》和《吳越春秋》,後蔡邕到會稽,讀其《詩細》、《歷神淵》,拍案叫絕,以為優於《論衡》,既還京師,廣傳《詩細》,學者鹹誦習之。惜此書已佚。《吳越春秋》原書12卷,今存10卷。前5卷敘吳,起自太伯,迄於夫差;後5卷記越,始於無餘,終至句踐。從少康封庶子無餘於會稽起,比《越絕書》更詳細地記述了句踐戰敗,向吳稱臣,3年後回國,具體部署復國措施,終於滅吳稱霸的過程。該書糅合正史稗史、民間傳說等資料匯集而成,雖非正史,卻可補遺缺,後人注釋《史記》、《文選》、《水經》等書,引用了該書不少記載。元代徐元祐認為:曄書最先出東都,時去古未甚遠;曄又山陰人,故綜述視他書所紀二國事為詳。其言上稽天時,下測物變,明微推遠,憭若蓍蔡。至於盛衰成敗之跡,則彼己君臣,反覆上下。其議論,種、蠡、倪諸大夫之謀,迭用則霸;子胥之諫,一不聽則亡,皆鑿鑿然,可以勸戒萬世。

原文

子胥入船。漁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潯之津。
子胥既渡,漁父乃視之有其飢色。乃謂曰:“子俟我此樹下,為子取餉。”漁父去後,子胥疑之,乃潛身於深葦之中。有頃,父來,持麥飯、鮑魚羹、盎漿,求之樹下,不見,因歌而呼之,曰:“蘆中人,蘆中人,豈非窮士乎?”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蘆中而應。漁父曰:“吾見子有飢色,為子取餉,子何嫌哉?”子胥曰:“性命屬天,今屬丈人,豈敢有嫌哉? ”
二人飲食畢,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劍以與漁者:“此吾前君之劍,中有七星,價直百金,以此相答。”漁父曰:“吾聞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圭,豈圖取百金之劍乎?”遂辭不受。謂子胥曰:“子急去勿留,且為楚所得?”子胥曰:“請丈人姓字。”漁父曰:“今日凶凶,兩賊相逢,吾所謂渡楚賊也。兩賊相得,得形於默,何用姓字為?子為蘆中人,吾為漁丈人,富貴莫相忘也。”子胥曰:“諾。”既去,誡漁父曰:“掩子之盎漿,無令其露。”漁父諾。子胥行數步,顧視漁者已覆船自沉於江水之中矣。
[注]執圭:春秋時楚國設定的爵位名,它是楚國的最高爵位。
餉:飯食 盎漿:濁酒

譯文

伍子胥到船上,漁父知道他的意思,就渡他到了千尋之渡口。
子胥渡過以後,漁父看他臉有飢餓的顏色,於是對他說:“你在樹下等我,我為你取飯。”漁父離開後,子胥開始懷疑他,就藏在深深的葦盪中,不久,漁父來,拿著麥飯、鮑魚羹、盎漿,在樹下尋找,沒見到。於是用歌聲來呼喚他,說“蘆中人,蘆中人,難道不是窮的士人嗎?”像這樣兩次,子胥才從蘆葦中應聲。漁父說:“我看見你飢餓,給你取飯,你為何猜疑我?”子胥說:“性命屬於上天,現在屬於長輩,怎么敢猜疑你呢?”
兩人吃完了飯,想離去,子胥就解下百金之劍,給漁父,並說:“這是我前君的劍,上有七星北斗,價值百金,用這劍來報答您。”漁父說:“我聽楚王的命令,得到伍子胥的人,賜給粟五萬石,進爵執圭。難道企圖拿百金之劍嗎?”於是推辭不接受。對子胥說:“你馬上離去,不要停留,將要被楚國人抓獲。”子胥說:“請問長輩姓名。”漁父說:“今天很兇險,兩個賊相遇,我所謂是擺渡楚國罪犯的賊。兩個賊相互理解,在於默契,為何問姓名呢?你是葦中人,我是漁父,富貴了不要忘了我。”子胥說:“好!”於是就離去,告誡漁父說:“掩蓋你的盎漿,不要讓它暴露了。”漁父說好。子胥行走了幾步,回頭看漁父,已經翻船自己沉到江水之中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