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弗受玉

子罕弗受玉

子罕樂喜,字子罕,春秋時宋國的賢臣。於宋平公(前575年—前532年)時,任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改名為“司城”。主管建築工程,製造車服器械,監督手工業奴隸),位列六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子罕樂喜
  • :子罕
  • 時間:春秋
  • 選自:《左傳·襄公15年》
原文,譯文注釋,譯文,注釋,啟示,拓展延伸,文言知識,文化常識,《左傳》,作者簡介,編年體例,後人注釋,外交辭令,作品評價,

原文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譯文注釋

譯文

宋國有個人得到了一塊玉,把它獻給宋國國相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的人說:“我已經把它給玉石加工的匠人看了,玉匠認為它是珍寶,所以才敢獻給你。” 子罕說:“我把不貪財作為珍寶,你把玉作為珍寶;如果給我,我們都會喪失了珍寶,還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寶。” 獻玉的人跪拜於地,告訴子罕說:“小人帶著璧玉,不能安全地走過鄉里,把玉石送給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殺身之禍。”
子罕以不貪為寶子罕以不貪為寶
於是,子罕把獻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處,請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寶玉,等他富有後讓他返回了家鄉。

注釋

1、 得:得到。
2 、 示:給……看。
3、 以為:認為。
4、 或:有人。
5、 諸:“之於”的合音。“獻諸子罕”即“獻之於子罕”,意為向子罕獻上玉。
6、 弗:不肯。
7、 爾:你。
8、 故:所以。
9、 若:如。
10、與:給。
11、人有其寶:各人保持有自己的寶物。
12、以……為:把……看作。
13、皆:都。
14、喪:失去。
15、獻:進獻,進貢。
16、玉人:從事玉石加工、雕琢的匠人。
17、懷:藏。
18、稽首而告:獻玉人跪拜著所述。 稽首,跪拜。
19、請死:請求免於死難。
20、置諸其里:把獻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所。里:鄉里,文中指子罕所居住的地區。
21、為之攻之:替獻玉人雕琢好那塊玉。
22、 受:接受。

啟示

宋國那個獻玉的人認為人世間最珍貴的是玉,所以把美玉獻給子罕,而子罕認為人世間最珍貴的是廉潔。這叫“人各有其寶”,或叫人各有其志。這是不同的人生觀的反映。我們要讚揚子罕潔身自好、不貪錢財的品德。做官的要是都有子罕這樣“不貪”的品德,那社會就清明得多了。
道理:人應該具有高尚的品德,那才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

拓展延伸

文言知識

1.者。“者”在古文中有兩個基本用法。一是作代詞用,可代人、代物、代事。如上文“獻玉者”,即獻玉的人。二是作助詞用,錶停頓或語氣。如“天者,氣也”,意為天空是一股氣。
2.曰。“曰”相當於“說”、“道”。上文“子罕曰”、“獻玉者曰”,即是子罕說、獻玉的人道。與“曰”同義的還有“雲”。

文化常識

古人把玉看得跟金子一樣珍貴,所以對富貴人家常用“金玉滿堂”來形容。成語有“金玉良言”,意為像金玉一樣有價值的話。古代帝王的印章是用玉雕刻的,稱王璽印。有地位的人常把玉器掛在腰帶上,一則顯示其有身份,二則走起路來玉器互相撞擊,發出叮咚悅耳的聲音。至於玉作為首飾更是普遍的現象。

《左傳》

《左傳》,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配合《春秋》的編年史。《左傳》後人將它配合《春秋》作為解經之書,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左傳》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為《春秋》,最大的編年體史書為《資治通鑑》)。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傳》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同時還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作者簡介

左丘明,中國春秋時史學家。魯國人,雙目失明,春秋時有稱為瞽的盲史官,記誦、講述有關古代歷史和傳說,口耳相傳,以補充和豐富文字的記載,左丘明即為瞽之一。相傳曾著《左氏春秋》(又稱《左傳》)和《國語》。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

編年體例

按照魯國十二公的順序,記錄了當事各方面的歷史,共18萬字。
隱公11年 (公元前722年——前712年)
桓公18年 (公元前711年——前694年)
莊公32年 (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閔公2年 (公元前661年——前660年)
僖公33年 (公元前659年——前627年)
文公18年 (公元前626年——前609年)
宣公18年 (公元前608年——前591年)
成公18年 (公元前590年——前573年)
襄公31年 (公元前572年——前542年)
昭公50年 (公元前560年——前510年),
定公15年 (公元前509年——前495年)
哀公27年 (公元前494年——前468年)
書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滅亡

後人注釋

《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
《春秋左傳詁》,清洪亮吉撰。
《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清劉文淇等撰。
《春秋左傳注》,楊伯峻撰。

外交辭令

《左傳》記載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辭令,這些辭令的共同特點是委婉巧妙,典雅從容,在彬彬有禮的外表下包藏著鋒芒。即使是敵國交戰,在兵戎相見之際,也不失溫文爾雅之態。

作品評價

《左傳》在史學中的地位被評論為繼《尚書》、《春秋》之後,開《史記》、《漢書》之先河的重要典籍。《經學通論·春秋》評論說:左氏敘事之工,文采之富,即以史論,亦當在司馬遷班固之上,不必依傍經書,可以獨有千古。
《左傳》代表了先秦史學和文學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采,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由於它具有強烈的儒家思想傾向,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歷史資料。
《左傳》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學巨著。不僅是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著作,長於記述戰爭,故有人稱之為“相砍書”(相斫書),又善於刻畫人物,重視記錄辭令。其聲律兼有詩歌之美,言辭婉轉,情理深入,描寫入微,是中國最為優秀的史書之一。
《左傳》受到學界重視是在魏晉時期,先後有服虔、杜預為其作註解,以後成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