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特點
(一)嬰兒期心理發展特點
嬰兒的心理是在生活環境中不斷接受外界刺激和
大腦皮質分析綜合機能逐漸完善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出生後的第一年中,他們的感覺有相當程度的發展。
知覺逐漸產生,並且有初步識記能力和智力活動,情緒反應也開始發展起來。在此基礎上,其心理活動發生了質的變化,即心理過程開始具有自覺性和隨意性。
嬰兒的感知覺多半是在擺弄玩具以及使用其他物體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當新鮮的玩具或其他物體出現在嬰兒的面前時,他們便積極地去觸及並擺弄它們,在擺弄和使用各種物體的過程中,逐漸區分出物體的各個部分,熟悉物體的各種屬性。他們往往需要把出現在眼前的事物的各種屬性都加以感知後,才能形成對該事物的整體認識。嬰兒知覺的目的性較差,不能使自己的知覺服從於既定的目的和任務。常常憑興趣而異。例如,二、三歲的嬰兒,冬天看到遍地積雪,他當然知道雪是冰涼的,但他卻偏要興高采烈地扒雪玩,似乎忘記了雪是涼的。
嬰兒的注意多半是無意的,在生活中隨著活動能力的增強,範圍的擴大,從周圍的接觸到新奇的、有趣的事物都會吸引他們注意,注意力也逐漸趨於穩定。可以專心地玩弄新帶給他們的玩具,專心地看姐姐的舞蹈表演,或專心地看電視節目。
作為思維最基本的特徵是對事物認識的間接性和概括性。嬰兒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已具有這兩方面的特徵。如球滾到床下,他會用小棍棒撥;東西放在高處,他會站上去拿;他們把各式各樣的鞋都叫“鞋鞋”,把各種東西都叫“玩玩”等。可見嬰兒思維已經產生了。但這時的思維,僅是人的思維的低級形式。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徵:第一,直覺行動性。即嬰兒進行思維時,是跟對物體的感知和其自身的行動分不開的,思維是在行動中進行的,他們不會想好了再行動,只是在行動中思考。第二,概括的水平很低。即對一類事物的概括性認識,只局限於他生活現實中所能接觸到的熟悉的同類事物,因此概括的範圍非常狹窄。此外,其概括一般都是根據事物的外部特徵,而不是事物的本質屬性。
3、情緒和情感的發展
嬰兒的情緒具有明顯的社會性並進一步的分化。分化表現為兩極性;積極的和消極的。嬰兒情緒進一步分化,可表現出多種多樣的形式。例如,在積極性的情緒方面,這時的孩子會對同樣親近和喜歡的人產生不同形式的快樂表現:親昵地依偎著奶奶,要求她講故事,高興地求哥哥給畫畫兒等。
嬰兒也開始有情感體驗。最初表現出來的是同情心,對故事中的大灰狼表示憤怒;對小白兔一類的小動物表示憐憫等。隨著言語機能的發展,對美、醜、好、壞有了一定的分辨,萌發了人類高級社會情感。儘管這時的情感體驗還不深,但在兒童情感發展中是一大進步。
4、自我的發展和自我意識的產生
我們知道,新生兒和早期的乳兒還不能認識自己的存在,連自己的身體與外界事物都分辨不清,他吸吮自己的手就象吸吮著母親的乳頭或象皮奶嘴一樣。以後由於同手抓握,玩拿物體,再後來學會行走,在他與外界事物的接觸和相互作用中才逐漸分清自身和身外之物的區別。逐漸認識到自身是一個獨立的實體,而有了自我感覺。嬰兒期的兒童,學會自由行走以後,特別是掌握言語以後,通過詞的中介作用,對於兒童自我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他們先學會意識到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然後知道自己的名字,對“我”字的掌握,促使了嬰兒自我意識的產生。當然,這時的所謂自我意識,實際上只能算是一種自我感覺,還是不明確的自我意識,有時還不穩定、不連續。此外,到三歲時,在自我意識形成中,也產生對自己能力的認識和自信,即獨立性的萌芽。他們常常自己要乾一些事情,不願大人幫助。
嬰兒期上述心理特點和個性發展特點為幼兒期身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幼兒期心理發展特點
幼兒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飛躍時期,其心理過程在開始還保持著具有形象性和不隨意性的特點,而後各種心理過程的抽象概括性和隨意性逐步發展起來。
1、感知覺、注意力的發展
幼兒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其感知覺正處在迅速的發展中。幼兒初期各種分析器的結構與機能已發展到了相當成熟的程度,為感覺和知覺的進一步發展準備了自然物質基礎。在生活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幼兒通過積極從事各種活動,提供了各種分析器的分析綜合能力,因而促進了感覺和知覺的發展。其特點表現在:幼兒的感覺和知覺在活動中發展;經驗在幼兒知覺過程中的作用不斷增大;詞在幼兒感覺和知覺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強;知覺的目的性逐漸加強。
幼兒的注意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一方面無意注意高度發展;一方面有意注意能力開始形成。幼兒期由於活動的進一步發展,從周圍接觸到的新鮮事物日益增多,還從許多活動中發現很感興趣的事物,它們以其本身的新奇性和趣味性深深地吸引著幼兒不自覺地對它們加以注意,這樣使幼兒的無意注意達到了高度的發展。同時,在生活實踐中及幼稚園老師的培養和教育下,有意注意開始逐漸形成。到學齡前,兒童已能自己設定目的任務,並自覺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去完成目的任務,初步形成有意注意能力。為兒童入學做好充分的準備。
2、思維的發展
幼兒生活範圍擴大,見聞日廣,知識經驗更加豐富,言語能力水平提高,這樣使他們的思維有了新的發展。這時期的幼兒其思維已由嬰兒期的直覺行動思維進到具體形象思維了。其思維特徵表現在:自我為中心,即幼兒還不能構想他人所處的情境,對事物唯一的看法就是他自己的看法;刻板性,即幼兒的注意力容易集中於情境的某一方面,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結果產生不合邏輯的推理,不可逆性,即對時間的理解只能順推下去,不易逆轉回來;轉導推理,即他們從一個特定的事物推論到另一個特定的事物,從不考慮一般;相對具體性,即幼兒是依賴表象進行思維,是形象思維,還不能進行抽象思維。
3、情緒和情感的發展
隨著幼兒生活和需要的發展,他們的情緒和情感愈來愈分化,內容日益豐富,體驗逐漸深刻,表現形式也就越見複雜。其表現特點為:衝動性。即處於激情狀態,隨時爆發不能自控;易變性。即情緒常常處於不穩定狀態,表現出喜怒無常;受感染性。即本身的情緒常受到周圍人情緒的影響;明顯外露。即常常會毫無掩飾地表露自己的情緒。
幼兒期與社會性需要相聯繫的高級的社會性情感逐步形成,並開始發展。高級情感可以分為美感、理智感、道德感。幼兒美感表現在對現實生活中美的環境、服裝有一定的感受,活動中可以產生美的體驗,能夠欣賞美,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理智感明顯表現在求知慾上,道德感則主要體現在參與集體生活和活動中能逐漸掌握行為規則,維護道德標準,對“好人”“壞人”也有鮮明的態度。
4、自我意識的發展
幼兒期自我意識逐漸形成。在自我意識中,反映著兒童對自己在周圍環境中所處地位的理解,反映著幼兒評價自己實際行動的能力和對自身內部狀態的注意。自我意識使每個幼兒形成具體、獨特的個性。自我意識的表現形式是自我評價。幼兒自我評價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從輕信成人的評價到自己獨立的評價;從根據外部行為評價到對內心品質的評價;從籠統的評價到細緻的評價;從片面性的評價到較全面性的評價;從過高評價自己到謙虛評價。上述幼兒自我評價的發展變化趨勢表明了幼兒自我意識水平和個性品質的提高。
嬰幼兒性心理
(一)嬰兒期性心理——無意識性愉快體驗
以前人們有一種誤解,以為在兒童時代,尤其是嬰兒期性衝動是不存在的。現在雖然有些人已經改變了這種看法,但仍認為此種存在並不是正常的存在。那么,嬰兒期到底是否存在性心理呢?其表現有何特點呢?其性角色的發育由何種因素影響呢?
著名的英國性心理學家靄理士(Eliis)曾在他的《性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在嬰兒出生不久,生殖器官感受性刺激的自然傾向已經有一個基本的變異的範圍。在初生的嬰兒,這一部分也往往感覺到刺激……這是很尋常的事。”弗洛伊德也認為,就人的個體來說,他的性生活早在嬰兒期就開始了,而不是從成熟期才開始的。許多學者的觀察發現,一周歲左右的男孩和女孩常出現生殖器官的手淫行為。還可以見到手淫時出現性高潮現象。可見,嬰兒期存在性問題。這種性的問題取決於性器官決定的性別差異,是在性身份的確立的生理特徵的基礎上產生的。其性心理表現特點是無意識的性愉樂體驗。它和嬰兒早期與父母關係直接相關。
嬰兒出生前,父母和胎兒並無直接的肉體接觸。在一部分家庭中,孩子出世時,父親在場。但在更多的家庭中,父親沒有與妻子共享這一經歷。做父親的無法體驗胎兒在母體體內時,母親的那種興奮、那種感受。嬰兒出生後,由於母親哺乳,照顧孩子,與孩子的身體接觸的機會、方式均比父親多,因此,嬰兒與父親和嬰兒與母親之間相互關係以及相互作用產生不平衡的局面。而這種不平衡局面還繼續維持下去。這對嬰兒的成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一般看來,嬰兒吸乳只是生來所具有的一種本能反應,或簡單作為提供營養的一種自然手段。但多數性心理專家認為,嬰兒吸乳,含有性的因素。嬰兒在吸乳時,其嘴唇與母親的乳頭髮生接觸之際,嬰兒勢必感覺到極度的愉快。大家知道,對於哺乳期的嬰兒來說,吸乳是防止嬰兒哭鬧的最好辦法。嬰兒吸不到乳頭時,往往喜歡吸大拇指。雖然這種行為可以給嬰兒提供一些快感。由於口部到了成人時期是一個性慾部位,故一些性心理學專家把口部作為嬰兒期“性慾”快感中心。弗洛伊德曾在《精神分析引論.精神病通論》一書中寫道:“當嬰兒在懷抱內熟睡,感到滿足的時候,他那舒服的神情和成年時體驗到性滿足後的神情相似”。“吃奶吸乳乃是整個性生活的最早期的表現形式,是後來各種性滿足的雛型”。弗洛伊德還在其《幼兒的性慾》一文中,把口和與口唇相連的部分稱為“口部性快感區”。弗洛伊德的觀點對我們研究嬰兒性心理具有一定意義。
對於嬰兒來說,伴隨著生理的發育,身體的長高,其感知覺、思維、情感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其性心理的發展的這種無意識的性愉快體驗,與其他心理過程的發展水平是相適應的。
(二)幼兒期性心理——性意識的蘊育
幼兒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飛躍時期,也是性心理發育的重要時期。生物因素(先天的染色體組成和生殖器官結構)只是決定了嬰兒的性身份,但如何發展性心理和進入性角色,在後天,尤其是幼兒期,學習會起重要的作用。此階段是性意識的蘊育階段,其性愉快體驗從無意向有意轉化,逐漸認識到性器官的差異,識別性身份,並開始意識到性角色。弗洛伊德將此期稱之為“最重要的時期”,“因為它打下往後一切性的發展的基礎和方向”。
1、幼兒性身份和性角色發育特點
性身份就是一個人的性別身份,是一個人感到自身是男是女的方式;而性角色則是性身份被人所描述或者被自身所證實的方式。一般性身份在生命的最初三年就已確立,幼兒能夠識別自己是男還是女。同時,他們在家庭和周圍的環境裡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性角色。也即自己應該扮演男性,還是女性角色。
幼兒性身份和性角色的發育途徑是比較複雜的。幼兒對性的認識受到父母、社會教育和文化薰陶的影響,其中包括父母親對子女的態度、同齡兒童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幼兒本身的個性因素。
一般性身份的主要決定因素到18個月時就已充分發育。隨著幼兒語言機能的發育,感知覺的發展,通過和周圍環境的接觸,不同玩具服裝等的識別,使幼兒
敏銳地察覺到其他人對自己的反應,識別自身的能力的不斷提高。通常在18個月至3歲之間,幼兒更多地意識到他們自己和其他人的衣著打扮上的差異,慢慢地了解了自己的性身份。比如,小女孩的衣服總是很鮮艷、頭髮總比男孩長、喜歡玩布娃娃等;而小男孩的衣服多很隨便,短短的頭髮很利落、喜歡玩槍、車等玩具,這就可以從一個新的方面識別性身份。
到了三歲或更早一些,幼兒在家庭和周圍的環境裡開始意識到性角色,父母的態度及他們與孩子的關係對性色角的識別起著重要作用。如果父母不能恰當地打扮孩子,或者硬要按照自己的性別願望打扮孩子,男扮女裝或女扮男裝,甚至將女孩當男孩撫養,男孩當女孩撫養,在取名、購買玩具、對幼兒談話,對其行為要求以及做遊戲中不能以幼兒正常性角色去強化,最終造成孩子性角色識別障礙,成年後往往導致性變態。
其他人的感覺或社會文化等因素也以多種方式影響幼兒性身份和性角色的發育。
2、幼兒性慾和性心理的發育
弗洛伊德把幼兒性慾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所謂自戀期。這是開始於嬰兒降生後的最初階段。因為吸吮動作在這一時期最重要。所以,口部性本能占主導地位。將近兩歲時,幼兒自我意識生長了。性本能開始向著自己,把自己當作愛的對象。第二階段是兩歲左右。這時,母親發揮權威,要求兒童控制便溺,這就造成肛門快感區的自我滿足。第三階段就是伊底帕斯潛意識情意綜合期。這是幼兒性慾發展中最危險的階段。兒童開始向外界尋求愛的對象,首先不可避免地把愛的感情發泄到自己最親近的人——父母或保姆。這時兒童的性要求要由異性父母來滿足,對同性雙親懷有對立情感,即具有“戀母情緒”和“戀父情緒”。弗洛伊德把第三個階段的幼兒性慾看作是最重要的因素,它的發展將決定著一個人的心理特性。
依據弗氏觀點,幼兒性慾和性心理的發育過程中,一般經過“肛門欲期”和“性器欲期”。孩子從8個月至3、4歲為幼兒性心理發育的“肛門欲期”。這一時期,幼兒從排泄物的充足和排放兩個過程得到滿足。他們喜歡玩弄大便,喜歡摩擦肛門,大小便時總愛磨蹭,斷斷續續不願很快結束。如果平日的大便行為很自然,很順利,而並沒有便秘,則這種由肛門造成的快感中心的機會並不多。否則,排泄的行為勢必引起一種通暢與愉快的感覺,日久天長就會成為一種習慣。
幼兒3—7歲是性心理發育的“非性愛的異性好感期”,弗洛伊德稱之為“陽具崇拜期”。這個時期,幼兒已具有初步的性別意識,知道男女性別角色,並發現男孩和女孩性別上的區別。男孩常因為有陽具而感到自豪、得意,常喜歡光腚和玩弄陽具;女孩羨慕陽具,常因自己缺少陽具而感到羞澀。這一階段,幼兒的性器欲並不強烈,它常常和父母的親情混在一起,在與父母的親切感情之中帶有性的意念。男孩常常偏愛母親,極端者甚至想獨占母親而仇視父親;女孩則存在“愛父仇母”的相應情形,弗氏稱之為“戀父情緒”或“戀母情緒”。如果幼兒時期的這種戀父、戀母情緒太深,不能及時割斷,會有礙於幼兒性慾和性心理的健康發育。
雖然國內一些心理學家不完全同意弗洛伊德關於幼兒性慾的一些看法和理論,但從生理上、心理上分析,許多現象確屬性問題。那么,幼兒性心理發育有何特點呢?
3、幼兒性心理發育特點
幼兒性心理發育具有兩個特點,即自發性和好奇性。人們常常看到3-4歲幼兒玩弄、觸摸或暴露性器官,如男孩用手摸陰莖,女孩用桌子邊角或其他物體去觸及陰蒂而感到快感,這並沒有性目的,而是一種自發現象。幼兒還常常喜歡觀看和觸摸其他同性或異性幼兒的生殖器,或裸體向異性小夥伴顯示生殖器,甚至進行性接觸遊戲,這是好奇心的驅使。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產生,幼兒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性身份和性角色。尤其是當發覺男孩與女孩的性別差異後,他們就會有意識地表現出對性的好奇和關心。也就會不斷地提出各種關於性的疑問。例如人的妊娠、人的出生、男女身體與特徵的不同、與父母的關係等。此過程便是性意識的蘊育過程。在此過程中,父母的正確引導與教育,周圍環境的積極影響,對幼兒的性心理的正常、健康發育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