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世界與媒介人類學》是2015年4月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鄧啟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媒體世界與媒介人類學
- 作者:鄧啟耀
- ISBN:9787306052490
- 頁數:320頁
- 定價:65元
- 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4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媒體世界與媒介人類學》是2015年4月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鄧啟耀。
《媒體世界與媒介人類學》是2015年4月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鄧啟耀。內容簡介《媒體世界與媒介人類學》主要通過四個部分從各個角度論述了媒介人類學相關內容:一是“媒介人類學理論與方法”,二是“媒介轉型與社會文化變...
《媒體世界:人類學的新領域》是巨流圖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菲.金斯伯格(FAYE D. GINSBURG)、莉拉.阿布-盧格霍德(LILA ABU-LUGHOD)、布萊恩.拉金(BRIAN LARKIN)。內容介紹 將社會理論與民族志的田野研究擴大,來檢視世界各地媒體電影、電視、錄像的使用方式,根植於跨文化民族志的現實,為媒體研究帶來了激勵...
媒體人類學 (Anthropology of media,亦稱大眾媒體人類學anthropology of mass media)是社會人類學或文化人類學的一門研究領域,強調民族志做為一種理解大眾媒體的生產者、閱聽者及其他文化社會面向的研究方法。方法論 使用質性研究法,特別是民族志,使得媒體人類學有別於其他研究大眾媒體的學科。在媒體研究中,媒體...
人類學家愛德華·薩皮爾(Edward Sapir)強調:“每一種文化形式和每一社會行為的表現,都或明晰或含糊地涉及傳播。”[3]在口傳文化階段,文化的傳承和積澱主要依靠語言、文字及符號;在大眾傳播時代,文化的傳承與積澱、整合與交融、變遷與革新日益呈現出媒介化的趨勢。現代傳媒利用信息技術,對文化資源採用先進的保存...
《隱性“博物館”的多媒體呈現》是201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鄧啟耀。內容簡介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宗教藝術遺產調查與數位化保存整理研究”的成果之一。全書內容涉及媒介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田野考察、虛擬社區研究、文化遺產的數位化保護、新媒體方法在宗教藝術遺產保存整理中的套用等,呈現了中國...
由享譽全球的設計人類學家、莫納什大學新興技術研究實驗室主任莎拉·平克等主編的《數字物質性:設計與人類學》一書,聚焦於“數字物質性”,在數位化、設計、人類學以及媒介研究之間這片充滿潛力的新興交叉研究地帶,為我們提供了窺見並探索數字時代可能性的切入點,並帶來了一系列充滿思辨性、實驗性、創新性和啟發性...
鄧啟耀,男,1952年2月生於雲南昆明,籍貫廣東順德,學士,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第16屆人類學民族學世界大會影視人類學論壇終評國際評審、中國教育部學位論文通訊評議專家、中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評優單元”國際評審團評審、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廣州)國際...
麥克盧漢是21世紀的朋友、未來世界的朋友,他的技術樂觀主義感染人、激勵人,他的媒介理論給層出不窮的新媒體研究提供了靈感。麥克盧漢為媒介理論、傳播學和跨學科研究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遺產。只要網際網路不滅,人們就會懷念他;只要媒介演化還在繼續,人們對他的研究就不會停止。四、題解 麥克盧漢“地球村”的理念,...
麥克盧漢舉例說,今天的父母正眼看著他們的孩子成為“第三世界”,由於這些孩子在電視機前長大,電視及其他新媒體的影響造成了孩子們的思維方式與父母的不同。這就是“媒介即訊息”的主要含義。媒介是人的延伸 麥克盧漢在書中第二部分分析了人類的三種延伸,一是身體器官的廷伸,比如輪子是腳的延伸,衣服是皮膚的...
《重新理解媒介》是2014年3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醒客(陳世鴻)。本書清晰地描述了全新商業時代的人際關係和傳播邏輯,揭示了新媒體高速更迭的背景下媒介的本質——媒介即是行動。內容簡介 有真正客觀的信息嗎?為什麼會有垃圾信息?關係是幾維的?秩序是如何產生的?信息化描述的世界與我們生活的世界有什麼區別...
對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而言,媒體運作無疑是一件複雜的事情,它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去維繫。同時一個媒介的成立,需要經過國家有關部門的層層核實和檢驗,其測評嚴格,門檻極高,讓人望而生畏,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在這個網際網路文化高度發展的時代,我們坐在家中就可以看到世界上各個地方的美麗風景...
第三節 媒體人失衡的社會資本 第四節 媒介流動性與“運動的”身份認同 第七章 坐標之變:媒體人的價值取向 第一節 邊界模糊下的開放與共享 第二節 平權化下的價值體系重構 第三節 去中心化下媒體人的價值世界 第四節 價值取向代際遷移的雙重效應 第八章 轉型媒體人:生命秩序的大遷徙 第一節 ...
第三章 日常生活中的新媒體科技 家庭中的新媒體科技 案例一:從“廚房社會”到“桌上型電腦社會”(desktopsociety)案例二:社交媒體的成年 案例三:“連線”與“斷開”的平衡 結論:致日常生活的數碼人類學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地理媒介:數碼文化中的空間新主張 空間,媒介與全球化 印度地球遙感系統 它可以知道你在哪...
對媒介所有權的管理和控制 對媒介內容和發行的管理 非正式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壓力 結論 第四章 媒介組織和從業人員 經濟和政治約束的限制 媒體工作的組織機構 職業角色與職業社會化 網際網路的規則 流行、明星和決策 結論 第三部分 內容:媒介對社會世界的表征 第五章 媒介與意識形態 什麼是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分析的...
第一,重新理解和認識新聞、傳播、媒介等概念及其與人類社會的關係,由此將導致整個學科發生新的多方面的變化;第二,在人才培養和專業設定上,將不再以媒介作為劃分的唯一依據,而是以傳播內容或其他新的尺度作為依據重新規劃專業類別,改造原有人才培養體系,以適應媒體融合或多媒體傳播的需要;第三,以全球傳播的...
多倫多傳播學派一向以膽大睿智和最具原創性的媒介理論而聞名,他們考察媒介與文明之間的關係,分析傳播媒介的偏向性和基於虛擬現實的賽伯空間和賽伯文化給人們帶來了的媒介新體驗,強調傳播媒介的時間偏向和空間偏向之間的平衡對社會穩定的影響,提出了“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的新主張,研究新技術和新媒體的...
200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獲傳播學博士學位,獲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在傳播民族志和媒介人類學方面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編著和論著有《鄂倫春族:黑龍江黑河市新生村調查》、《獨鄉電視:現代傳媒與少數民族鄉村日常生活》、《中外傳播學名著導讀》、《國家發展與大眾傳播》等多部。發表論文十餘篇。承擔《雲南...
社會構成主義專注於那些定義了國際系統的權力上,它的創始人——亞歷山大·溫特(Alexander Wendt)指出無政府狀態便是由國家造成的,意味著國際架構並非只是限制在國家的行動上,事實上也包含了國家媒介的本體和利益所促成的行動。不過,實證主義和後實證主義兩派都提出了批評:後實證主義者主張專注於研究國家會造成其忽略...
但是,人類學的主題是研究人類的軀體和文化的各個方面,傳播學的主題是研究人類的傳播行為和文化世代流傳的基本媒介。以往,人們過多地注視這兩門學科的不同,而很少注意兩者的互動互補。傳播是人類的特權和標誌,是文化載體和“社會水泥”,又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助推器。人類學中的語言學派、文化學派和傳播學派的...
新媒體的喉舌《連線》(Wired)1993年的創刊號封他為“先師聖賢”。推動這次熱潮的有研究麥克盧漢的專著、專刊、傳記和專題研討會。其中的大量成果已譯介到我國,要者有:《數字麥克盧漢》(1999)、《虛擬現實與麥克盧漢》(2000)、《麥克盧漢傳:媒介與信使》《麥克盧漢書簡》《麥克盧漢如是說:理解我》。這一波...
傳播媒介管理研究 傳播與社會變遷研究 傳播與信息社會研究 五大要素 我們先來看第一點。拉斯韋爾認為,所有的人類傳播活動均可分解為五大要素,或者說均由五大要素所構成。哪五大要素呢﹖第一個要素是傳播主體,如傳道授業的教師、寫詩作文的藝術家、穿梭於國際舞台的外交官、各類媒體的從業人員等。任何一個傳播事件都...
研究進行到一半時,拉扎斯菲德等人意外地發現,大多數選民獲取信息並接受影響的主要來源並不是大眾傳播媒介,而是一小部其他的選民。這一小部分人與媒介關係密切,頻繁地接觸報刊、廣播、廣告等媒體,對有關事了如指掌。經常與這一小部分人交往的選民,便從他們那裡間接地獲得了有關競選的重要信息,並且聽取他們對...
鮑德里亞的《海灣戰爭並沒有發生》就道明,1991年的海灣戰爭其實大眾看到的,只是沒有發生的虛擬的“媒介之戰”。同理可證,美國的“9.11事件”、“入侵阿富汗”、“伊拉克戰爭”,對於大多數的中國人而言,其實都是不真實的“媒體事件”或“電視戰爭”。當大眾夜以繼日的觀看美軍與伊拉克抵抗力量交火的時候,他...
主要選修課程:市場調查、品牌理論與案例分析、非線性編輯、動畫設計製作、電腦排版技術、數字有聲讀物製作、閱讀史研究、城市、媒介與文化、輿論研究、消費者行為學、媒介社會學等。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主要課程設定:傳播學概論、社會學概論、新聞學概論、藝術概論、中國人文經典、外國人文經典、中國文化通論、西方文化通論、...
但是,人類學的主題是研究人類的軀體和文化的各個方面,傳播學的主題是研究人類的傳播行為和文化世代流傳的基本媒介。以往,人們過多地注視這兩門學科的不同,而很少注意兩者的互動互補。傳播是人類的特權和標誌,是文化載體和“社會水泥”,又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助推器。人類學中的語言學派、文化學派和傳播學派的...
而媒介化生存時代,人人都是媒體,都要靠傳播來實現自己既定的目標與價值。如何利用好這個工具,提升自身的傳播能力以適應媒介化生存時代的需要,是大傳播學觀的最終目的所在。另外,除了一般意義的學術領域以外,更重要的是實際套用領域:公共關係、行銷等。行銷即傳播,傳播即行銷,這是一個基本理念。公關關係、行銷、...
此外,通商、旅遊以及其他人員的流動,也是傳播文化的重要媒介。在當代,由於交通通訊技術手段的發達,文化傳播的媒介增多,不一定依賴於人的遷移和流動。世界範圍內的文化傳播正通過各種途徑,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進行著,由此必然導致世界文化的同質性日益增強。文化傳播是引起社會變遷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批判地采借和...
地方傳播主體處理好中央與地方、全球與地方的關係有利於進一步釋放中國國際傳播的潛力,讓中國聲音傳得更廣更遠[61]。現今,地方主流媒體敘事內容在巨觀、中觀、微觀三層次日趨立體,敘事結構由線性向時空互動延展,敘事表達在話語、情感、視角三個維度呈現共情趨勢[62]。此外,研究還觀照客群視角,研究海外客群透過媒介...
建院十餘年來,學院以新聞傳媒和文化藝術傳媒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立足點,先後設立了新聞系、編輯出版系、播音與主持藝術系、廣播電視編導系和網路與新媒體五個本科專業,新聞學與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文藝與文化傳播、媒介與社會變遷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西交利物浦大學的博士生項目始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