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距離

媒介距離

媒介距離是指在傳播過程中以文本為中心,在傳播內容、事實、傳播者和客群之間所構成的不同距離的總稱。對大眾傳播實踐來說,媒介距離不僅是一種影響媒介傳播效果的因素,而且也是傳播者可以充分利用的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媒介距離 
  • 外文名:Media distance
  • 定義:在傳播內容、事實、傳播者和客群之間所構成的不同距離的總稱
傳播特質
(一)媒介距離的矛盾性。
距離的矛盾性也稱“距離的二律背反”(theantinomyofdistance)。提出這一概念的英國心理學家布洛(E.Bloch)認為,“距離”的作用包含兩個方面:“它具有一種否定的、阻止性的方面——切除事物的實際方面和我們對它們的實際態度,以及一種肯定的方面——在這種阻止性的距離行動基礎上提煉我們的經驗。”朱光潛對布洛的理論解釋道:在美感經驗中,我們一方面要從實際生活中跳出來,一方面又不能脫盡實際生活;一方面要忘我,一方面又要拿我的經驗來印證作品,這不顯然是一種矛盾么?事實上確有這種矛盾,這就是布洛所說的“距離的矛盾”(theantinomyofdistance)。
媒介距離的矛盾性,是指傳播者、客群與媒介內容之間保持既出又入、不遠不近、恰到好處的適度距離,才能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如果媒介距離太近,傳播者可能會“熟視無睹”,無法從“陌生”的角度看待新聞事件,從而會忽略有價值的信息。距離太近,也會遭遇來自本地的傳播干擾和阻礙,影響新聞報導輿論監督,從而導致媒介內容的正常生產和傳播。彼地新聞媒體對發生在此地的新聞事件進行監督批評性報導的所謂異地監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由於空間距離太近引起的利益風險,但本地媒體對發生在本地事件的集體“失聲”,無疑又會威脅到本地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媒介距離太近對客群來說也是不利的。一方面,媒介所傳播內容與客群的空間距離越近,客群對事件的信息掌握得越全面,客群越容易對事件形成自己的判斷。另一方面,當媒介所報導的內容與他所掌握的信息發生衝突時,客群的“選擇性接觸”(selectiveexposure)機制就會啟動,即客群更願意選擇那些與自己的既有立場和態度一致或接近的內容加以接觸,而對於對立或衝突的內容有一種迴避的傾向。這時,媒體就無法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如果媒介距離過遠,就無法看清細節、局部和個體特徵,自然也無法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對傳播者來說,媒介距離過遠會影響其對媒介內容的生產。對於距離遙遠的地方,媒體很難將記者及時派往事件現場;為節約成本起見,媒體也通常會使用國內外一些較大通訊社的稿件。同時,記者對距離遙遠的地方的制度、習俗、文化、歷史、語言等大都缺乏全面的認識,有些甚至帶有偏見或排斥心理,因而容易在報導事件時產生偏差和誤解。
(二)媒介距離的差異性。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媒介距離的差異性就是指不同的傳播者和客群群對相同的事物會產生不同的媒介距離和認知結果。
媒介距離的差異性主要是由客群或傳播者個人所屬群體的差異導致的。客群或傳播者接觸媒介內容的行為雖然是個體性的,但這種活動通常受到他所歸屬群體的影響。群體屬性的不同意味著客群或傳播者所處的時代、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社會地位、價值觀和信念、對事物的立場和看法、心理特點等都有很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性導致了他們對媒介內容需求、接觸、反應的不同,即媒介距離的差異。客群在接觸媒介信息時並非不加選擇全盤接受,而是傾向於選擇那些與自己的立場觀點一致的信息。影響客群選擇性接觸的因素除了個人偏好外,群體的價值和規範起著重要作用。
客群群體的媒介距離差異性不僅影響了客群對媒介內容的接觸和反應,也影響著客群對媒介類型的選擇。例如,面對電視劇中的生離死別,許多女性觀眾會感同身受,潸然淚下,而男性觀眾則不以為然;青少年習慣於通過網路獲取信息,而老年人更喜歡讀報紙看電視。
媒介距離的差異性為大眾媒介創造豐富的內容提供了動力,為媒介找準客群定位創造了條件。
(三)媒介距離的可變性。
當我們將傳播者和客群視為群體時,我們看到了媒介距離的差異性;而當我們將客群視為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時,不同的人或不同的對象在保持媒介距離方面是有區別的。媒介距離的可變性是指同一個客群或傳播者在不同條件下產生的媒介距離是不同的。
媒介距離的可變性既可以因個人保持能力的大小而變化,也會根據對象的特性而變化。客群或傳播者的興趣、愛好、個性、價值觀等因素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此外,每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人生階段,所經歷的遭遇和所受的教育也會不斷變化。處在不同階段的人們面對即使是相同的傳播內容時,也會產生不同的心理距離。一個身處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很難體會電視劇《杜拉拉升職記》中的“辦公室政治”,而當其邁出校園走上工作崗位後,才能深刻理解,甚至成為其職場生涯的“教科書”。客群群體會隨著社會環境或群體內部各種因素的影響,發生群體價值和規範的變化,導致客群群體的媒介距離變化。辛棄疾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形象地描繪了這種感覺:“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媒介距離的矛盾性、差異性、可變性並非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在某一特定時刻,媒介距離的矛盾性、差異性、可變性處於適當程度,使主體保持在一個適度媒介距離時,就能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