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知覺

媒介知覺是指媒介本身所具有的一種基本認知屬性,是對媒介本身及媒介所提供的一系列組織並解釋外界客體和事件的產生的感覺信息的分析、評價及判斷的過程,從而形成人類對世界的認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媒介知覺 
  • 外文名:Media perception
特性,認知,

特性

媒介知覺是基於知覺理論的視野下進行的討論,因知覺有四個基本特性:整體性、恆常性、意義性、選擇性。我們認為媒介知覺同樣有知覺的基本特性。一是媒介知覺的整體性。媒介以聲、色、光等不同屬性的許多部分組成,而人們在知覺它時卻能依據以往經驗組成一個整體。二是媒介知覺的恆常性。媒介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離、不同形式進行傳播,但我們對媒介所呈現的物體特徵所獲得的知覺經驗,卻在知覺經驗上能維持不變的心理傾向。三是媒介知覺的意義性。人在感知某種媒介時,總是力圖依據既往經驗解釋它究竟是什麼。這就說明,媒介知覺具有主觀能動性,媒介知覺也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過程。因此,人們的知識經驗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對同一媒介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四是媒介知覺的選擇性。媒介存在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特定時間內,人只能感受少量或少數刺激,而對其他媒介只作模糊的反映。被選為知覺內容的媒介或媒介所呈現的事物稱為對象,其他襯托對象的媒介稱為背景。某事物一旦被選為知覺對象,就好像立即從背景中突現出來,被認識得更鮮明、更清晰。
從狹義的媒介來看,媒介知覺是大眾媒介影響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方式。媒介無處不在,我們置身在一個媒介的海洋。我們每天讀書、看報、聽收音機、看電視、上網,可以說媒介是我們身體各個器官的延伸,是我們所聽、所見、所感、所思的主要素材。媒介不僅是我們認知這個世界的視窗,同時也是我們開啟這個世界的鑰匙。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媒介知覺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媒介如何影響人們的認知、如何改變人們的態度和行為,把心理學的理論套用到大眾傳播的研究中。它引領人們以心理學解讀媒介,以媒介感知世界。

認知

媒介知覺作為我們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媒介本身即具有信息傳遞功能、輿論監督功能、文化積累與傳承功能等。我們不但通過媒體認知世界,而且還要從媒介中吸取養分,同時肩負著推動媒介發展,從而進一步凝聚成整體社會文化積累的責任,我們試著從以下解釋來詮釋媒介知覺。
(一)從媒介的特性理解媒介知覺
1.媒介具有客觀存在性。媒介從載體形式來說是客觀存在的。從龜甲、獸骨到廣播、電視、網路等載體都是客觀實體。媒介所傳遞的信息雖然不是物質,但它是物質的一種狀態、一種客觀事物的表征。浙江大學邵培仁教授認為媒介是介於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用以負載、傳遞、延伸特定符號和信息的物質實體。①因此,媒介的本源在於客觀世界。換句話來說,媒介無論是載體、形式還是內容都是客觀存在,能通過感官而在頭腦中產生對事物的認知。
2.媒介具有信息傳遞性。傳統的傳播媒介,如報紙、雜誌以及新媒介數字媒介,網路媒介等,將信息保存在具體物質上。無論是信息的移動在於物理意義上的位置移動,還是網路信息的流動,都是對一定信息的傳遞。媒介有自己的儲存、組合、加工、傳播的規律,並且施加影響於客觀世界。休伯和威塞爾(Hubel&Wiesel;1962)發現的證據表明,大腦存在著專門負責類似特徵加工的特殊細胞。作為人類傳播內容的信息,只能是人類感知到的、認識了的東西,經過大腦處理過的信息,即主觀世界的信息。
3.媒介具有認知捲入性。媒介呈現在客群面前,客群通過感官參與並產生興趣。學者鮑爾-洛基奇等認為,個體由於內在的需要、價值和興趣產生與媒介自身的相關程度。並根據相關程度的不同分為媒介的熟悉度、媒介的認同度、媒介回歸度、媒介依賴度。
例如,報紙這一媒介以文字元號為主,要了解報紙內容,要求客群在閱讀時集中精力,排除其它干擾,所以報紙要求客群對內容具有一定的選擇性。而電視媒介則是視聽兼具的媒介,客群感受信息的直觀性強、距離感小,可以同時調動聲音、圖像、音樂、音響、色彩等多種表現手段來展現客觀世界,並且可營造特定的情緒情感和意境,多方位的影響客群,因此對客群的衝擊力和感染力也較強。網路這一媒介對客群的捲入性最高,客群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製造者,在網路中,被動接受媒體信息的客群將被主動尋找和製作信息的客群代替。
(二)從媒介形態來認識媒介知覺
1.書寫媒介與媒介知覺
書寫媒介初期往往是對自然物的簡單加工而成,使用時多取之自然,順乎自然,因而書寫媒介所包含點、線、角度等原始特徵。對這些原始特徵的分析,是由感覺系統的特徵檢測器來完成。從時間知覺上來說,我們可以根據媒介材質的延續性和順序性的反映來反映不同的媒介時間。就知覺對象而言,形狀知覺是則書寫媒介屬性中最重要的屬性。“大千世界,色形而已。”形狀知覺是藉助於視覺、觸摸覺和動覺的協同活動完成的。這就充分給人類認知媒介可以在經驗的參與下進行加工,給書寫媒介作出解釋。
2.廣播媒介與媒介知覺
“地球上每一塊有人居住的地方,上空的電波中都充滿了無線電訊號。”“地平線幾乎一夜之間向遠處退去”。
這是施拉姆對電子媒介傳播情形的精彩描述。邵培仁教授認為,廣播媒介具有以下特點,所以容易被人類所認知。(1)它可以真實而逼真地記錄、複製和控制人類的聲音,使稍縱即逝、過耳不留的聲音可以留存,也可以用或大或小的聲音傳播。(2)獲取信息迅速及時,有時與事件的發生幾乎同步。能迅速將公共思想帶入了個人的空間,從而影響自我知覺的構建。(3)不論你是生活在偏僻遙遠的山村,居住在與世隔絕的海島,還是身陷於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或廣袤無垠的沙漠之中,你都能夠收聽到它。可以說:“不管你去哪裡,哪裡都有廣播”。(4)傳播方式簡單明了,一聽就懂,易於溝通,適應了不同文化程度的聽眾。(5)廣播媒介既聲情並茂、親切感人,又是個“從不妨礙我們的朋友”。
廣播媒介中的語言、音樂與效果音響的配合能產生五彩繽紛的綜合效果,給客群展現豐富多彩的、立體的、流動的聽覺世界。
3.影視媒介與媒介知覺
影視媒介聲像兼備、視聽兼顧,具有雙通道視聽優勢和現場參與感。畫面既是影視媒介的標征,也是人類相互溝通、交流的“世界語”。因畫面直觀性強,無需過多解釋即被人類所認知,而且影視媒介聲像並茂,視聽兼容。曼德勒認為知覺的獲得的機制是知覺分析(perceptualnalysis)。知覺分析是一個對刺激進行主動的、整體性的信息加工過程。顯然,影視媒介能全方位調動人類的視覺、聽覺、觸覺、動覺、平衡覺等協同認知,因此,感同身受,形象生動。
4.網路媒介與媒介知覺
網路媒介集聲音、圖畫、文字、影像等各種符號於一體,從而對媒介知覺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網路媒介通過設計合適的刺激物的大小、色彩、動靜、位置、隔離、對比、新穎性、格式和信息量等因素來吸引客群的注意;其次,網路媒介具有互動性、自主性、個體性,能激發人類的動機、滿足期望。網路媒介是一種全新的創造,綜合了媒介學的特點與優勢,迎合了人類知覺的特性。
(三)知覺的特性是認識媒介知覺的鑰匙
1.從知覺過程了解媒介知覺
知覺對人類活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知覺作為一種活動過程,包含了互相聯繫的幾種作用:覺察、分辨和確認。覺察(detection)是指人們感受到信息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麼。通過覺察到混沌的信息,這雖是媒介知覺的起點,但它卻是媒介信息進入人類意識的唯一通道,沒有這種通道,人的心理、意識就難以產生。分辯(discrimination)是把一個事物或其屬性與另一個事物或屬性區別開來。媒介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我們的感覺器官,但並不是所有的對象都同樣被知覺。人們總是有選擇地以少數對自己有重要意義的刺激物作為知覺的對象。確認(identification)是指人們利用已有的經驗和當前獲得信息,確定知覺的對象是什麼,並把它納入一定的範疇。為此,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響了我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
2.從知覺的主體性認知媒介知覺
作為感性認識的知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也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一種積極的能動的認識過程。首先,興趣被稱為客群心理中的最核心內容,客群一般將傾向於選擇與自己興趣相符的信息,也就是說,人們的興趣往往會使他們把不感興趣的媒介排除到知覺的背景中去,而集中注意於感興趣的媒介。其次是個體的需要與動機。需要是人類活動的基本動力與源泉,動機是需要的具體表現或內在動力體系。為此,媒介作為一種功能主義的觀點是指媒介應充分重視客群眼前的心態和需求,這不無道理。再次是個性特徵。個性體現了個體與個體之間在氣質、性格、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個別差異。人們的個性特徵也同樣影響著知覺的選擇性,在媒介知覺中,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徵,同時不同的個體選擇的媒介形式或內容都有所差異。最後從認知的主體上來說,因為過去經驗的不同,也對知覺媒介的選擇性有很大影響。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即使有些媒介中所呈現的問題還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但當問題一旦呈現在面前時,我們往往也可以基於經驗形成對媒介的某種解釋。
3.從知覺經典理論來理解媒介知覺
關於知覺的經典理論,不同學派的心理學家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予以解釋,並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理論。儘管不同的理論強調不同的方面,甚至有的彼此對立,但每一種理論都從不同的側面給我們啟發和幫助。比較典型的有格式塔知覺理論、生態知覺理論。
1912年,以惠特海默(M.Wertheimer)、考夫卡(K.Koffka)和苛勒(W.Kohler)為代表的心理學?出了格式塔心理學理論。此理論興起於德國。格式塔德語意指形式或圖形,同時具有英語中“組織”的含義,英譯為configuration或音譯為gestalt,中譯“完形”或音譯為“格式塔”。作為心理學術語的格式塔具有兩種含義:一是指事物的一般屬性,即形式;另一是指事物的個別實體,即分離的整體,形式僅為其屬性之一。也就是說,“假使有一種經驗的現象,它的每一成分都牽連到其他成分;而且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即因為它和其他部分具有關係,這種現象便稱為格式塔”。
格式塔不是孤立不變的現象,而是指通體相關的完整的現象。完整的現象具有它本身完整的特性,它既不能割裂成簡單的元素,同時它的特性又不包含於任何元素之內。在格式塔心理學知覺理論的套用中,差不多把格式塔視為“有組織整體”的同義詞,即認為所有知覺現象都是有組織的整體,都具有格式塔的性質。於是,凡能使某一感知對象,如文字相關排列組織成為可理解的信息,各種色彩的相關組合可成為有意義的圖片,各種聲色音組織為可感知的符號。由此,格式塔心理學對媒介的啟示就是媒介所呈現的信息應注重完整性。碎片化會讓客群產生斷章取義的知覺信息。因為媒介知覺有以下幾點特性:首先,媒介知覺是整體、有意義的。人的知覺經驗是完整的格式塔,不能人為的區分為元素。如報刊、電視中的人物,看到的不是多少光和色的元素,而是各種實物;即便它們確實由若干元素組成,也只能看到這些元素自然組合而形成的整體,而不是人為抽象得出的感覺元素的累加。其次,媒介知覺具有同型性。同型論認為,物理現象、生理現象和心理現象都具有同樣的格式塔性質,具有兩兩相對應的關係,因而它們都是同型(Isomorphism)(或稱同構)的現象。按照這一觀點,當人感知到灰色背景上的白色圖形時,他的腦內也會存在與灰色背景和白色圖形相對應的區域,這就是身心同型。“相對應”是理解同型的關鍵,亦即特定的物理現象會引起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現象。再次,媒介知覺具有場作用力。場作用力(fieldforce)可看成是同型論的推論。這一觀點認為,既然物理現象是保持力關係的整體,那么與之對應的生理和心理現象當然也是保持力關係的整體,即三者都具有相對應的完整的動力結構。所有這些力,即物理力、生理力和心理力都發生在同一場之中,被稱為場作用力。從這個觀點出發,媒介與物理力,心理力一樣也具有方向、量度和作用點。所以有媒介吸引、媒介依賴等現象。
以吉布森(J.Gibson)為代表的心理學家?出生態知覺理論(EcologicalTheory)強調人類的生存適應,包括尋求生活資源、獲得相關信息等。生態知覺理論認為,知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過程,人感知到的是環境中有意義的刺激模式,並不是一個個分開的孤立的刺激。
從生態知覺理論理解媒介知覺即人感知到的是媒介中有意義的刺激信號,而不是各個孤立的刺激。因此,對我們來說,不需要從媒介作用於我們的各種刺激引起的感覺,並經過重建和解釋的中介去建立意義;這種意義已經存在於環境刺激的模式之中。如媒介中呈現的汽車這一信息或符號,喜歡旅行的人可能更關注汽車的相關性能、油耗、駕駛的快感等;商人則通過汽車關注市場變化情況。因此,個體在觀察客體時“看到的東西怎么樣”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你看到了什麼”。從生態觀點來說,知覺就成為一個環境向感知者呈現自身特性的過程。當有關的環境信息構成對個人的有效刺激時,必然會引起個人的探索、判斷、選擇性注意等活動,這些活動對於個人利用環境中客體的有用功能如覓食、安全、舒適、娛樂等尤其重要,人只有通過探索和有效的分配注意才能有所發現。
(四)從知覺形式來了解媒介知覺
1.視覺感知
人類認知世界總是通過自身的器官與外界發生聯繫,並經過神經系統反饋而獲得認知,其途徑一般為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但人認知世界的信息絕大多數是通過視覺?供的。一則媒介廣告如果不能給你一個很強烈的視覺衝擊,這則廣告或許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正因為如此,各種戶外媒體、電視螢幕上到處充斥著光怪陸離的圖像,以此來引起客群的注意。因此,媒介的知覺環境的營造一方面要注意客群的興趣、愛好、動機、態度、情緒等心理特點以符合心理需求,同時應注意視覺的感知性、選擇性和辨別性。
2.聽覺感知
雖然聽覺接收的信息遠比視覺少,其作用不如視覺來得直接和快捷,但隨著社會發展,人們要求的提高,運用聽覺作為感知戶外空間環境的輔助手段也會越來越顯得重要。無論是人聲嘈雜、車馬喧鬧,還是蟲鳴鳥語、竹韻松濤,都能有力地表達環境的不同性質,烘托出不同的氣氛。一些特定的聲音信號,如教堂鐘聲、工廠汽笛、校園廣播等,遠近相聞,有如召喚,能成為視覺探索的引導,喚起有關特定地點的記憶與聯想。此外,聲音的巧妙利用還能獲得某些特殊體驗:如電視畫面中呈現出噴泉的水聲可以給人寧靜之感。
空間知覺是指對物體距離、形狀、大小、方位等空間特性的知覺。蘆原義信在《外部空間設計》中談到:“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無意識地在創造空間”。對媒介不同部位的遠近的感知稱為立體視覺或深度知覺。3D電影正是有了深度知覺效應才使我們產生了立體的空間知覺。大小知覺是在深度知覺的基礎上對不同遠近的刺激物作出的大小判斷。電影製作者也常常利用大小知覺效應來營造空間知覺,如採用微型模型來拍攝巨大的災難(特別像風暴、山崩、地裂)。在報刊版面的設計上,垂直向上延伸的長方形專欄,看起來的效果會好一些。電視畫面中,海濱浴場的躺椅,放在撐開的太陽傘下,馬上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幅浪漫圖。此外,廣闊的全景給人視野開闊的感覺,而受到限制的視野給人靠近的感覺。電影導演常常根據這一特性,用長鏡頭表現客觀、完整的畫面,用特寫鏡頭則用於愛情、暴力及其他生動的場面,以期達到身臨其境的感覺。手機、網路等新媒介的出現和普及,極大得壓縮了空間感,整個世界變成了地球村
4.時間知覺
時間知覺是對客觀現象的延續性和順序性的反映。也稱時間感,指在不使用任何計時工具的情況下,個人對時間的長短、快慢等變化的感受與判斷。①在原始社會,人們可以依靠時鐘和日曆來判斷時間,也可以根據自然界的周期現象,如晝夜的循環交替、月亮的虧盈、季節的變化等來估計時間。在媒介社會,不僅計時媒介化了,就是人類的工作和生活時間也媒介化了。物理學家PaulDavies曾說:“只有當理解了時間的本質,才能理解心靈的奧秘”。新聞的敘事理論認為,敘事作品的功能之一就是將事件的時間扭曲後嵌入故事的時間,製造新的時間架構。電子媒介的瞬時性加劇了人們對信息流動加速的心理感受,特別是現場直播成為一種常態性報導之後,瞬時傳播對觀眾的心理衝擊已不可收拾。
5.色彩知覺
色彩對人們的知覺有各種不同的作用,產生這些作用的程度、過程及結果往往由於色刺激的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兒童大半喜歡極鮮明的顏色,成人更喜歡穩重的顏色。因此,少兒媒介與成人媒介在色彩上應注意區別性。此外,色彩知覺強度是一個比較主觀的東西,它受人們的情緒、心理狀態和人種、地區、信仰、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因人的感覺器官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整體,任何一種感覺器官受到刺激以後,在引起該感官系統的直接反應的同時,還會引起其它感覺系統的反應。為此,色彩還能表達輕重、軟硬、冷暖、華麗與樸素、活潑與憂鬱等不同的情緒,而且通過記憶、聯想表達愛憎,並逐漸建立起色彩的各自的象徵,於是媒介在對具體的事物與抽象的概念時,也往往用色彩來進行表述。
6.運動知覺
運動知覺(perception of movement)是電影心理學中一個分支的概念,是物體的運動特性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運動知覺包括對物體真正運動的知覺和似動。以公路作為基本空間背景的電影,又稱為公路電影(roadmovie),通常以逃亡、流浪或尋找為主題,反映主人公對人生的懷疑或者對自由的嚮往,從而顯現出現代社會中,人與地理、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和內心世界。公路電影始終需要製造的是一種“在路上”的狀態。公路、汽車和音樂是公路電影的三個主要元素,這三者的有機結合給客群營造了運動知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