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機制
供求機制,減弱了通訊社的不可替代性;同時,也給予通訊社進入新領域的機會和條件。
經濟基礎和技術條件是媒介形態的物質基礎和變化前提。現代科學技術和裝備的不斷套用,使得新聞媒介的技術實力不斷增強,運行方式不斷變化,使得媒介形態加速演變,也使得不同媒介間的依存關係、功能邊界發生變化。
1.媒介基本技術發展與媒介形態更替規律
科技進步對人們生存方式的影響是巨大的。量子力學、相對論和以
基因學為基礎的生命科學三大科學發現是20世紀的科學基石。在這三大發現基礎上,隨著諸多新的科學發現誕生並套用,特別是隨著以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為基礎的現代網路技術的出現,人們的思維方式、認識水平、思想水平又發生了重要變化。
對於從事媒介工作和新聞傳播的人來說,我們關注科技,關注科學技術史,關注重大科學發現的價值,更關注它對人們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組織方式的影響。著名物理學家
楊振寧曾經以《美與物理學》為題多次演講,最新一次是清華大學90周年校慶時在清華園又一次以這個題目演講。他在評價量子力學誕生時特彆強調指出,量子力學對人們思維方式和生活水平產生了重要影響。1900年12月14日,物理學家普朗克在他的論文中第一次提出了
量子的概念。其後,經過幾代科學家的努力,現代意義上的量子力學最終完成。19世紀末以前是
經典物理學時代。量子力學誕生以前,人們對物質的認識只在分子水平,隨著量子力學的誕生,普朗克就成為經典物理學的最後一個代表人物,人們對微觀世界的認識深入到了基本粒子水平,導致了影響世界發展進程的一系列重要發現,包括電腦、雷射、核能等等。量子力學誕生以前,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因果式的、線性的;20世紀,人們更傾向於以非線性、非直接因果式、多元式的思維方式認識世界和人類社會自身。這使人們的
信息消費方式發生值得注意的深刻變化。特別是到20世紀末,國民經濟信息化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決策,中國也會與世界同步走向全社會的信息化,它會更深刻地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組織方式,影響人們的信息消費方式。
回顧近二三百年的歷史,可以看出,科學發明、發現及其套用,支持和推動了新聞業的發展。因為科學發明、發現的不斷套用,使得在每一個重要歷史時期都出現了新的媒介基本技術,它們主要指現代
印刷術、無線電傳播技術、圖像傳播技術和網路傳播技術。每一項媒介基本技術的出現都導致產生新的傳播手段和新的傳播形式,進而導致出現新的媒介形態。
正因為現代印刷術的出現,才產生了現代意義上的報紙。但現代印刷術在特定時期的技術瓶頸,又導致報紙的形態產生特異性變化,最終,這樣的特異性變化反而成為一種無形的規則。實際上,人類歷史上很多規則的形成是源於某個時期的限制或者非常偶然的因素。比如,計算機鍵盤字母的排列方式與早期解決不了老式打字機機鍵互相碰撞問題相關。曾經有人更具科學性地按照每個字母的使用頻率製作了一種新排列形式的鍵盤,但世界與市場都不接受,因為人們已經接受了過去那樣的排列方式的鍵盤,那樣的排列方式就成了規則。印刷機能力的限制也形成了今天報紙某些特定規則。曾經有學者說,現在已經進入厚報時代。厚報分組形式最初形成也是源於早期印刷機的能力瓶頸。可以拿《
華爾街日報》為例。比如,1978年時《華爾街日報》有32版,其中16版刊載新聞,另一半刊登廣告。32版是當時印刷機工作能力極限。此時的《華爾街日報》發行人兼道·瓊斯公司總裁沃倫·菲利普斯做出了有利於讀者的選擇,為了競爭,《華爾街日報》要擴充為48個版,以26版供新聞使用,22版供廣告使用。當版面數量超過印刷機的印刷能力時,沃倫·菲利普斯就把《華爾街日報》分為兩組,即將報紙分為兩疊,新增的16頁為第二疊,以便於分送和閱讀。1980年6月23日,新增加的16版首次發行問市。以後,比較厚的報紙分組就成了一種慣例,也好像是一種規則—實際上它是早期印刷機技術水平的制約。
其後,電子技術的發展導致電子媒介出現,形成媒介形態發展史上的劃時代的變化。無線電廣播技術的出現導致作為媒介形態的無線電廣播的出現。二戰時CBS著名廣播記者
愛德華·莫羅每天晚上在倫敦一幢大廈上播報新聞,引起廣泛關注。二戰以後,人們認為廣播可能會很快消滅報紙。後來,圖像傳播技術導致電視媒體出現,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電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再其後,以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基礎的網路技術的出現,提供了新的、更具時代感的現代媒介基本技術,導致出現網路媒體。網路這樣的現代媒介基本技術適應了人類
信息消費方式的變化和媒體形態的發展趨勢,也深深影響著媒介的運行方式、組織方式。
廣播、電視、網路等
電子媒體的出現,使得人們開始關注媒介形態的替代問題,不斷議論
新媒介能否取代舊媒介。這曾在不少人心中引起波瀾。5年以前,或者說10年以前,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不少預測,電視會不會取代廣播。3年以前,人們開始議論,網路會不會消滅報紙;1年以前,無數的技術崇拜者、網路迷在預測:網路很快就會消滅報紙。他們在某些場合說,我已經不看報紙了。但今天我們看到,報紙還存在。這樣的事實使我們應當有清醒的認識,每一種新的媒介形態的出現從來都沒有消滅舊的媒介形態。廣播沒有消滅報紙,電視沒有消滅廣播,網路也絕不可能消滅原有的媒介形態。當然,套用網路技術也不可能消滅通訊社。這是因為,每一種舊有的媒介形態都在向新的媒介形態學習它的組織方式,學習它的運作方式,學習它如何利用所依附的媒介基本技術。
2.網路三個基本特性對新聞傳播的影響
今天,可以說到了網路時代。網路的基本特性有三個。我們應當承認,只有到了網路時代,才真正出現了跨地域的全球性的媒體。只有網路媒體才是全球性媒介,而報紙、廣播、電視的傳播是受地域限制的。網路媒體的最大特性並不是互動性,而首先是非地域性,其次是信息容量的無限性,再次是信息連結的無限性。所謂非地域性,是說人們只要有計算機和電話線,就可以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接收地球上任何地方網路媒體傳來的信息,哪怕這個網路媒體是在宇宙飛船上。如果深究下去,什麼關鍵字最能概括網路的真正內涵?這樣的關鍵字實際上只有一個詞—“協定”。正是因為有了“協定”這樣的概念,一台台計算機才能夠聯結起來,才能夠對話,才能夠形成今天所謂網路。網路實際上已經改變了當今世界諸多領域、諸多行業的存在方式和組織方式;正是因為有了“協定”這樣的概念,當初各國科學家提出的
協同學才有了實在的物質基礎。網路的第二個特性是
信息容量的無限性。只要願意,人們可以把儘可能多的伺服器組合在一起,裝入海量信息。網路的第三個特性更值得注意,即信息連結無限性。翻看任何一個網站,都會發現它和
傳統媒體最重要的不同特徵,就是一條重要信息下面會加上一連串相關連結,從這一連串相關連結可以點開一篇篇相關報導、評論、背景、文章,歷史與現實、演變與背景都可以找到,人們對一個事件就可以有了多方位、多側面的了解。只要人們願意,可以從一個網頁連結到無限。網路媒體的非地域性、信息容量無限性和信息連結無限性的三大特性會促使人類的信息傳播提供方式產生革命性的變化。從這個層次上看,網路的互動性相對而言降到了第二個層面。這三個基本特性,既會深刻影響人類的
信息消費方式,也會影響新聞傳播方式,當然也會對通訊社傳統的信息供給方式、產品行銷方式產生劇烈影響。我們可以預見,隨著網路技術進一步被其他媒介採用,隨著多媒體新聞集團誕生,隨著人們對多種傳媒工具更具創造性的互動、綜合使用,通訊社這種媒介形態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如果歷史上舊有的媒介形態都從向新媒介形態學習中獲得新生這條規則成立,那么,新聞媒介為什麼不能在基本結構和基本層面上去利用網路技術,學習並移植網路媒體適應網路技術規則的組織方式和運作方式?新聞媒介的組織方式、運行模式、基本形態要適應網路時代的挑戰,就必須向電子媒介、
網路媒介學習、借鑑。也許可以說,對一個新聞媒介來說,僅僅辦一個網路媒體,並不代表就適應了網路時代,並不代表其運行方式、組織方式已經完全適應了網路時代變革趨勢與競爭需要。
我們可能比較習慣講“組織”一詞,但可能對組織結構、組織形式、組織形態很少研究,對組織學很少有研究。三個人就可以組成一個組織,“組織”實際上是配置資源的基本手段。人們講到新聞改革時常常講到打破
大鍋飯,打破鐵交椅,拉開距離,獎罰分明,上不封頂,下不保底。我們更應當認識到,對人獎罰所能起到的作用遠遠低於改善組織形式、組織形態、運行方式所起的作用。比如,對於某個集體、單位功能的分配、界定,對人的職責、角色、權利的定位,對人們之間配合關係的界定,對權力、傳遞關係的界定,即對於組織形態、組織關係、組織原則的研究,事實上真正決定人才、資源能否發揮應有的潛力,真正決定一個集體的運轉效率,真正決定一個集體的
核心競爭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僅僅盯著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僅僅盯著獎罰,是難以提高系統運轉效率的,職責的界定、權利的界定、配合關係的界定更能決定一個媒體系統運轉的有效性。
新媒介形態的出現,導致人們的新聞觀念在變,運作方式在變,組織方式更在變。報社與報社之間的內部組織機構設定大致是相同的,報社與廣播電台、電視台之間的內部組織機構設定完全不一樣,而報社與網路媒體內部機構設定就特別不一樣,有了本質性區別,是按不同設定原則、功能設計、機制設計形成的不同的組織體系。不同的機構設定就意味著不同的組織方式、運作流程、運作模式。而他們之間為什麼不同,不同之處有什麼可以學習、模仿、借鑑之處,就是非常有價值的了。可以說,誰研究得好,誰學習得好,誰借鑑得好,誰就更能適應新的競爭形勢,誰就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新的媒介基本技術,誰就可以獲得更強的
核心競爭力,誰就可以發展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