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權力

媒介權力

媒介權力是傳媒在職能範圍內對社會生活的支配力量,是與大眾傳播共生的社會存在,也是社會賴以構成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伴隨著電腦多媒體光纜通訊網際網路等現代科技的出現,大眾傳媒正以新的方式和力量參與社會生活,並表現出了犬類傳播能力的巨大發展潛力。媒介權利具體是指媒介的支配者通過占有並操縱媒介,實現對客群的信息控制,使其認知行為和價值判斷符合媒貪支配者的利益要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媒介權力
  • 類型經濟術語
  • 解釋:傳媒在職能範圍內對社會生活的支配力量
本質,特徵,作用方式,

本質

“媒介權力”,本質上是公共權力。為了說明,我們從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歷史的角度
人是社會性動物。“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繫”。傳播、溝通使社會成為可能。早期,人類使用的媒介基本上是身體的器官:眼、耳、鼻、舌等,它們不能獨立於人體之外而存在,是人體能力不可分割的部分。隨著人類社會勞動的不斷深入,人類創造出獨立存在的媒介。例如:文字,它可以將信息貯存起來,並可以長期得以保存。此時,媒介——“媒介權力”,從人體“能力”中分離出來。媒介是人類(社會)共有的“財產”和“武器”,記錄從周圍獲取的信息,也表達對世界的理解。“媒介是一種公眾的感覺器官、神經系統和傳播肌肉系統,它代替了個人的眼、耳、鼻、舌而稱為感覺器官的延伸”。早期媒介呈現出的“信息落差”不太明顯,以致我們熟視無睹,簡單地將媒介權力歸為現代媒介的特性。
(二)主體的角度
權力的主體往往有兩種:1、所有主體,即權力的所有者;2、行使主體,即權力的行使者。在一定的條件下,權力的行使者可能與所有者發生分離,即所有者委託行使者行使權力。這就是權力的“社會化過程”。媒介權力也有“社會化過程”。“(公眾)將提供信息的大部分責任委託給了媒介,媒介理所當然地代表公眾行使起了監督社會一切的權力。”這裡的“媒介”當然不只有物質的意義,而是“人化”的概念,即指媒介權力的行使者。“把關人的這種權力是誰給的呢?如果大眾傳播作為人的行為有一個開始的話,開始時是客群自覺地給予把關人這種權力的。”施拉姆將這種委託關係稱為“契約”關係。儘管這種“契約”達成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民主,則是一種社會——政治體系,它的合法性來源於被統治者同意下的管理。”
(三)運作的角度
媒介權力是通過一種非強制性的、精神的壓力來實現的。媒介通過加工、處理、傳播信息,形成對某個問題的“公眾意見”,而“公眾意見”在精神上、思想上會對社會成員產生普遍的約束和規範,讓“不服從喪失合理性”,達到操縱、控制、影響公眾的目的。這便是媒介權力的運作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公眾的參與“力”的作用,媒介權力只能以“勢能”形態蘊藏在媒介體內;媒介權力要以“動能”形態最終給公眾產生影響和作用,必須藉助“公眾意見”(PublicOpinion)而最終完成整個過程。而這種對公眾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公眾意見”,實際上就是一種公共權力。綜上所述,媒介權力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公共權力。它是媒介技術帶來的“信息落差”造成、公眾委託“把關人”行使的公共權力。

特徵

媒介權力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中.它具有五個特性:
(1)非物質性。所謂權力,可能是物質的,也可能是精神的.媒介的強大影響力正是一種精神的力量。當然,這是一種軟性權力。不是依靠行政命令來支配人們的行為。而是向人們灌輸一種思想。使其凝聚成統一的意志,使人們來接受或服從這種意志的支配。
(2)相對性。媒介權力不能獨立存在,它存在於媒介與客群的互動關係中。正如一個同部下失去聯繫的指揮官實際上失去了權力一樣.一個失去客群信任和支持的媒介也毫無媒介權力可言。
(3)散點性。媒介權力是一種特殊的影響力,影響者和被影響者是不完全平等的。一個媒介可以推動成千上萬的人去服從媒介的意志,這種推動是由一點散發出來的,具有一對多的特點。
(4)有後果性。媒介權力的行使會對接受影響的人產生相應的有利或有害後果。這種反應的作用方式一般是滯後的、不明顯的、不劇烈的。
(5)媒介權力是媒介與客群之間的一種特殊的影響力。媒介主要利用人們獲取信息滿足個人或社會的需求的心理,來獲得現實世界中的實際權力。媒介巧妙地掌握和控制了客群認為有價值的種種事物.從而攫取無限的媒介權力。

作用方式

對應媒介權力的第一個層面的研究,即承認大眾媒介的力量,研究它對個人和社會的功能和效果,實際上探討的是媒介權力的作用方式。這是西方傳播學者對媒介權力的表層研究,而我國涉及媒介權力的研究直到90年代初仍集中在這一層面上。丹尼斯·麥奎爾(DenisMcQuail)概括了大眾媒介權力的表現方式:1.吸引和引導公眾的注意力;2.對觀點和信念進行勸服;3.影響行為;4.構建和界定“現實”的概念;5.賦予社會地位和合法性;6.迅速而廣泛地告知公眾。
根據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短期、微觀——長期、巨觀的發展歷程,媒介權力的表現方式可用以下四個經典理論加以概括:
(一)大眾傳播效果依賴論
此理論認為,在現代社會裡,客群成員依賴大眾媒介信息源了解和適應他們所在的社會中所發生的情況。因此,媒介的重要性不一定是它的現實性,也不一定是它的新聞質量,而在於全國人民把它視為現實,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比現實本身更接近於現實。明白了這點,我們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媒介在信息掌控和發布方面的特權。
德國社會學家伊莉莎白·內爾一紐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認為,大多數個人都力圖避免因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造成的孤立。“因此,支配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見就會甚至更得勢,看到這些趨勢並相應地改變自己的觀點的個人越多,那么一派就顯得更占優勢,另一派則更是每況愈下。這樣,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傾向便開始了一個螺旋過程,這個過程不斷把一種意見確立為主要的意見”。這個理論闡釋了公眾輿論形成的原因。
作為一種理論假設,它認為,大眾媒介有權去解釋事情的緣由,有權決定什麼報導或是不報導,從而為社會設定關注的議程。它通過對信息的篩選、重組,為公眾創設了一個“擬態環境”。對於我國的傳媒機構來說,特殊的國情決定了主流傳播媒介需要發揮“喉舌”的作用,完全可以設定輿論議題,動員社會力量。所以,該理論對於我們研究當下中國傳媒的權力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四)信息溝理論
也稱知溝理論,用以顯示大眾傳播的長期效果。該理論認為,某些群體知識的增長會遠遠超過其他群體,從而擴大一個社會群體與另一個社會群體之間在某一特定問題上的知識距離。總之,“信息溝”的假設,為我們研究媒介權力提供了另一種理論參照。它能夠解釋,在同樣的社會中,不同地位、不同階層的人們信息消費和生產存在著不平等,因此,其知識權力和信息權力也相應地存在差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