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凡·德·威爾德(威爾德)

亨利·凡·德·威爾德

威爾德一般指本詞條

亨利·凡·德·威爾德(Henry van de Velde,1863-1957年),比利時建築師、設計師、教育家,比利時早期設計運動的核心人物與領導者。威爾德本是畫家,但於1890年轉向建築,1892年又從事工業設計。作為比利時建築師、教育家,他在德國的活動比在本國更有影響,並一度成為比利時新藝術運動的領袖,德意志製造聯盟創始人之一,是“新藝術運動“的重要代表之一,並在建築上取得不小的成就。1914年,他設計了德意志製造聯盟劇院(德國,科隆),該建築對其他類型的大型會堂設計產生了重大影響。

威爾德一度成為比利時新藝術運動的領袖,並且是德意志製造聯盟(Deutscher Werkbund)創始人之一。儘管他曾聲稱,他所有工藝和裝飾作品的特點都來自一個唯一的源泉,即“理性”(”表里如一的理性“)。但另一方面又堅持設計師在藝術上的個性,反對標準化給設計帶來的限制,在1914年德意志製造聯盟的年會穆特休斯的標準化主張,這就是著名的“科隆論戰”。這場爭論事實上代表了一個世紀以來德國設計美學爭論的焦點。雖然穆特休斯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支持,但威爾德的理論與實踐,對比利時、德國乃至歐洲的現代設計的發展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亨利·凡·德·威爾德
  • 外文名:Henry Van de Velde
  • 國籍:比利時
  • 出生日期:1863
  • 逝世日期:1957
  • 職業:設計家、設計理論家和教育家、建築師
  • 主要成就:比利時新藝術運動的領袖
    德意志製造聯盟創始人之一
人物生平,設計思想,個人作品,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威爾德曾在安特衛普和巴黎學習繪畫,是印象派畫家的一份子。
亨利·凡·德·威爾德亨利·凡·德·威爾德
1884年威爾德成為比利時先鋒派設計運動中”二十人小組“的一員。
1891年起他在威廉·莫里斯影響下轉向建築設計。他在布魯塞爾的于克勒設計自己的住宅時,為尋求"非裝飾形式"提出裝飾必須是新穎的,不能沿襲歷史,還要合乎理性地運用材料,“合理”地套用裝飾以表明物品的特色與目的。
1897年,他在德國慕尼里和德勒斯登兩地與人合辦“工業藝術裝飾營造工場”,依靠藝術家與手工藝人的合作,開展設計製作。
1900年他應邀任威瑪大公爵的顧問。
1902年,威爾德被召到魏瑪,舉辦了一個“私人工藝美術講習班”,這個講習班通過進行設計和製作模型樣本等手段,向工匠和工業家們提供藝術靈感”。
1906年起,他創辦了威瑪市立工藝學校(包浩斯的前身)。
1907年,他和貝倫斯、穆特修斯等一起創立了德意志製造聯盟(Deutscher Werkbund),即DWB。開展了一系列的設計實踐活動,出版設計年鑑,參與企業設計,舉辦設計展覽,並把工業革命和民主革命所改變的社會當作不可避免的現實來客觀接受,並利用機械技術開發滿足需要的設計品。
1908年起,威爾德開始擔任魏瑪市藝術與工藝學院的院長。
一戰後,威爾德成為比利時根特大學的教授。

設計思想

威爾德的設計思想是相當先進的。早在十九世紀末,他就曾經指出“技術是產生新文化的重要因素”,根據理性結構原理所創造出來的完全實用的設計,才是實現美的第一要素,同時也才能取得美的本質,他提出了技術第一性的原則,並在產品設計中對技術加以肯定。1902年至1903年間,威爾德廣泛地進行學術報告活動,並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從建築革命入手,涉及產品設計,傳播新的設計思想,主張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反對純藝術。
亨利·凡·德·威爾德亨利·凡·德·威爾德
1906年他考慮到設計改革應從教育著手,於是前往德國魏瑪,被魏瑪大公任命為藝術顧問,在他的倡導下,終於在1908年把魏瑪市立美術學校改建成市立工藝學校,這個學校成為戰後包浩斯設計學院的直接前身。威爾德到魏瑪之後,思想有進一步的發展,他認為,如果機械能運用適當,可以引發設計與建築的革命。應該做到“產品設計結構合理,材料運用嚴格準確,工作程式明確清楚”,以這三點作為設計的最高準則,達到“工藝與藝術的結合”,在這一點上,他已經突破了新藝術運動只追求產品形式的改變,不管產品的功能性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現代主義設計的思想,推進了現代設計理論的發展,對德國設計影響深遠。
他認為設計應以審美性、性感性為存在的目的,應鼓勵獨立設計中的自由和創造性的藝術表現。在1914年的DWB年會上,穆特修斯極力強調產品的標準化,主張“DWB的一切活動都應朝著標準化來進行”,而亨利·凡德·威爾德則認為藝術家本質上是個人主義者,不可能用標準化來抑制他們的創造性,若只考慮銷售就不會有優良品質的製作。這兩種觀念典型的代表了工業化發展期人們對現代設計的認識。隨著工業的發展,穆特修斯的觀點大獲全勝,標準化已成為工業產品設計的準則。作為新藝術運動時期的代表人物,威爾德拋棄了威廉·莫里斯要求回到手工製品和中世紀村社生活方式的倒退觀點,認為機器對設計師和工程師是有用的工具,明確提出了功能第一的設計原則,奠定了現代設計理論的基礎。威爾德不僅希望標準化的機器產品能為人們帶來美感享受,還希望充分挖掘其美化人類生活的潛力。他預言工程師會成為“新建築的創造者”。在其他方面,這位比利時大師仍然忠實於英國理論。對時髦的、常常是輕浮的新藝術風格,他尊重其功能需要,這樣做非常有遠見,顯示了他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他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創立了魏瑪工藝與實用美術學校,也就是包浩斯的前身。
他贊成建築設計應反映並利於其用途的實用主義。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他是著名的“新藝術”風格的領袖。新藝術風格運動運用木質,金屬和石質的植物形態的韻律和自然線條代替古典和哥德式建築物的歷史形態。後來,威爾德逐步認識到機械設計將形成一種風格並將主宰20世紀的文化模式。

個人作品

1886 新藝術之家室內裝飾(法國,巴黎)
1896 凡德威爾德住宅(布魯塞爾
1898 Keller und Reiner美術館室內設計(柏林)
1901 Folkwang博物館室內設計即現在的Karl Ernst Osthaus博物館(德國,哈根)
1903 Kessler 住宅(改建)
1904 工藝美術學校(德國,魏瑪
1906 Osthaus住宅(德國,哈根)
1906 撒克遜工藝美術學校
1905-1906 魏瑪工藝與實用美術學校的員工宿舍
1912 Durkheim住宅(德國,魏瑪)
1914 德意志製造聯盟劇院(德國,科隆
1921 凡德威爾德住宅(荷蘭,瓦森納)
1927 凡德威爾德住宅(比利時)
1930 沃爾夫斯住宅(布魯塞爾)Wolfers House, Brussels.
1937 世博會比利時館(巴黎世博會)
1939 世博會比利時館(紐約世博會)
1939 比利時根特大學圖書館

人物評價

威爾德提倡藝術家從事產品設計。其主要成就體現在家具與室內設計方面,主要貢獻在於繼承了英國“藝術手工藝運動”。作為1900年前後以法國和比利時等國為中心的新藝術運動時期的代表人物,威爾德一改從拉斯金莫里斯那裡延續下來的對機器大批量生產的反感,明確提出了功能第一的設計原則,奠定了現代設計理論的基礎。但其局限在於否定了工業革命和機器生產的進步性,錯誤地認為工業產品必然是醜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