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廷代爾(威廉·丁道爾)

威廉·廷代爾

威廉·丁道爾一般指本詞條

威廉·廷代爾(又譯廷岱勒、丁道爾、丁鐸、廷德爾)(William Tyndale,1494?–1536年),是16世紀著名的基督教學者和宗教改革先驅,被認為是第一位清教徒,英國宗教改革家和《聖經》譯者。在廷代爾的時代,羅馬天主教教廷只允許拉丁文聖經,不容許私自翻譯,並且只有神職人員可以擁有和詮釋聖經。廷代爾卻主張應該讓普通老百姓都可透過讀聖經來認識神,決心把聖經譯成英文,於是被誣陷為異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廉·廷代爾
  • 外文名:William Tyndale
  • 出生日期:1494年
  • 逝世日期:1536年
  • 信仰:基督教新教
個人簡介,人物生平,早年,禁譯,反對聲音,流亡德國,運經,移居安特衛普,殉道,譯本特色,社會評價,後世影響,

個人簡介

他翻譯的《聖經》(未全部完成),是第一部直接譯自希臘文和希伯來原文的英譯本。欽定本《聖經》(1611年出版)中的措辭很大程度上以他的《聖經》譯文為藍本。廷式《聖經》中的散文體語言通俗易懂,節奏鏗鏘有力。由於欽定本《聖經》在後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講英語的新教徒所使用的標準版本,所以這種散文體大大影響了英語文學的風格。
威廉·廷代爾
威廉·廷代爾
廷代爾出生於英格蘭的格洛斯特(Gloucestershire),曾就讀於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讀書期間成為一名牧師。約1522年,他著手將《新約聖經》從希臘文翻譯成英文。然而,他的這項工作遭到了英國教會官員的反對,他們認為只有神職人員才可以閱讀《聖經》。1524年,廷代爾離開英國去往德國,之後在馬丁 路德(Martin Luther)門下受教,並且繼續翻譯《聖經》。
1525年,儘管羅馬天主教百般阻撓,但廷代爾還是在德國的沃爾姆斯出版了完整的《新約聖經》。後來,他又出版了《舊約聖經》前五卷(1530年)和《約拿書》(1531年)的英文譯本。此外,廷代爾還寫過一些支持新教教義的書籍。1535年,他被神聖羅馬帝國的代理人以異端罪名逮捕入獄,最後被處以絞刑,他的屍體被焚燒於火刑柱上。2002年,廷代爾被英國廣播公司選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

人物生平

早年

廷代爾出生於1492年,英國格洛斯特郡附近的一個村莊。他具有語言天才,被認為是英語的奠基者之一。他十二歲進入 Magdalen Hall (後為英國牛津大學),十四歲開始攻讀學士,二十歲獲得學士學位,二十三歲獲得碩士學位。母語英語,但能操流利法語、希臘語、希伯來語、德語、義大利語、拉丁語和西班牙語1521年,他獲授聖職,成為羅馬天主教的教士。
牛津期間,他接觸到希臘文聖經。畢業之後,廷代爾可能繼續在劍橋大學攻讀額外的課程。此後有兩年時間,他在格洛斯特郡當約翰·沃爾什兩名年輕兒子的家庭教師。這段期間,他萌生了將聖經譯成英語的念頭。

禁譯

當時德國天主教因馬丁·路德的活動而陷入一片混亂,而英國仍然是個天主教國家,儘管英語是一般人用的常用語言,所有形式的教育卻採用拉丁語傳授。教堂使用拉丁語,聖經也是用拉丁語寫成的。(直到1534年亨利八世終於跟羅馬教廷決裂,情況才有所改變)。然而,人們除非受過良好教育,否則就無法閱讀這部拉丁語聖經。廷代爾在與貴族和神職人員的交談中,發現那些神職人員對聖經的無知和不重視,到了可驚的程度。廷代爾反思:為什麼英國人不能夠有一部英語聖經?為什麼他們連讀聖經的自由也沒有?
借著伊拉斯謨的希臘語及拉丁語行間對照新聖經文本之助,廷代爾無疑有機會學會翻譯的技巧。1523年,廷代爾離開沃爾什家庭,到倫敦去。此行的目的是要向倫敦主教滕斯托爾提出請求,準他將聖經譯成英語。
廷代爾需要獲得滕斯托爾授權,然後他才可著手翻譯聖經。因為牛津1408教會會議的條文——即牛津憲法——載有一條禁令,就是除非獲主教批准,否則不準將聖經譯成通俗的語文,也不準人閱讀這些聖經譯本。許多稱為羅拉德派的巡迴傳教士違反了這條禁令,結果他們被視為異端而遭活活燒死。羅拉德派閱讀和分發約翰·威克里夫的聖經,這是一部從《通俗譯本》譯成的英語聖經譯本。廷代爾感到時機成熟,希望為教會和英國人民,從希臘語原文譯成一部可靠的英語聖經新譯本。
學識豐富的滕斯托爾主教曾大力支持伊拉斯謨的翻譯工作。廷代爾為了向滕斯托爾證明自己的翻譯技能,以求得到他的允許,於是翻譯了伊素克拉底的一個演說,這是一篇艱澀的希臘文本。廷代爾以為滕斯托爾會接納並資助他翻譯聖經的建議,結果失望而回。

反對聲音

廷代爾帶同介紹信求見滕斯托爾,卻被拒諸門外。因此,廷代爾直接致函約見滕斯托爾。滕斯托爾最後來有沒有接見他,後人不得而知。但滕斯托爾的回覆是:“這裡沒有地方。”
滕斯托爾故意冷待廷代爾,其原跟當時教廷的取向有關。馬丁·路德在歐洲大陸進行的宗教改革運動使天主教會深感不安,於是教會在英國作出反響。1521年,英王亨利八世頒下了一篇措辭凌厲的專文,一面抨擊馬丁·路德,一面為教會辯護。教皇投桃報李,將“保教功臣”的尊號授予亨利。亨利屬下的樞機主教沃爾西也積極參與其事,他把馬丁·路德非法運進英國的書籍通通毀去。身為忠於教皇、國君和樞機主教的天主教主教,滕斯托爾覺得有義務要堵住一切對叛徒馬丁·路德表現同情的人,而廷代爾正是最受嫌疑的人物。
關於廷代爾所遭受的反對,從他跟一名崇奉教皇的羅馬天主教學者所發生的辯論已可見一斑。這名高級教士說:“我們寧可沒有天主的律法,也不能沒有教皇的律法。”廷代爾回應道:‘我鄙視教皇和他所定的一切律法。上主若保全我的性命,不多年後,我便會使耕田的童子對聖經的認識過於你所知。’
廷代爾在伍斯特教區署理主教面前,以異端罪名受審。他後來憶述說:“他肆意威嚇我,辱罵我,”並補充他們把他當作“狗”一樣看待。但他們卻找不到罪證可以將他判為異端邪說。歷史家相信有人將這些事情暗中傳達滕斯托爾,藉此影響他的決定。
在倫敦待了一年之後,廷代爾最後說:“我主在倫敦的皇宮沒有地方翻譯新約聖經,在全英國……也沒有地方可以做這件工作。”事實上,當時馬丁·路德的活動已引起了教會的反響,在這種氣氛底下,英國沒有印刷商敢印製英語聖經。因此,廷代爾在1524年橫渡英吉利海峽,逃往歐洲大陸譯經,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流亡德國

廷代爾攜帶他的珍貴書籍到德國逃難。他身上只有10英鎊。這筆錢是他的朋友,倫敦一名頗具影響力的商人漢弗萊·蒙茅斯的好意饋贈。當時這筆錢差不多夠他印製計畫翻譯的希臘語聖經。後來蒙茅斯被逮捕,被控協助廷代爾及涉嫌支持馬丁·路德的罪名。審訊之後,他被收押在倫敦塔。直至他向樞機主教沃爾西請求特赦才獲釋。
有些證據顯示,廷代爾很可能在漢堡住了一年,也可能在威登堡大學 (University of Wittenburg)受教於馬丁·路德,直接從希伯來和希臘原文翻譯聖經。雖然在對蒙茅斯的指控中說廷代爾見過馬丁·路德,但他有沒有跟馬丁·路德會面,目前仍不能肯定。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當時廷代爾正埋頭苦幹翻譯希臘語聖經。廷代爾把付印這件重任交託在科隆的彼得·昆內爾辦理。
事情本來順利進行中,後來反對者約翰·多貝力(又名科克拉烏斯)得悉此事,向亨利八世的密友舉報。這人即時取得禁令,禁止昆內爾印製廷代爾的聖經。
於是廷代爾和助手威廉·羅伊帶著已印製的馬太福音趕忙逃命。他們坐船沿萊茵河上到沃爾姆斯,並在那裡完成了他們的工作。經過一段時間之後,1525年,廷代爾的《新約聖經》終於譯成發行了,一共印製了6000本。

運經

翻譯和印製聖經雖是艱巨的工作,但將這些聖經運返英國就更加困難。教會代表和世俗權威嚴禁船隻運送聖經橫渡英吉利海峽,然而有些同情廷代爾的友好商人的協助,偷偷運送一些聖經到英國。他們將大批聖經藏在一捆捆的布料和其他貨物當中,偷偷運到遠至蘇格蘭的英國沿岸一帶地方。於是倫敦主教發布命令,禁止任何人持有英文新約聖經,部分運經者被捕喪生。1526年2月11日,樞機主教沃爾西在36名主教和其他教會要員陪同下,齊集在倫敦聖保祿大教堂附近“觀看人們將一簍簍的書燒毀”。其中包括廷代爾一些珍貴的譯本在內。
廷代爾繼續推出他的新譯本,英國神職人員則繼續充公和燒毀。滕斯托爾後來改變策略,他跟一個名叫奧古斯丁·帕金頓的商人達成協定,收購所有廷代爾寫的書,包括《新約聖經》在內,然後送去燒掉。可是帕金頓卻跟廷代爾洽妥,讓廷代爾收取這些錢供印製更多聖經之用。哈雷的《編年史》說:“主教可以沒收廷代爾的書,帕金頓得到滕斯托爾和廷代爾的感激,廷代爾則獲得主教拿出來的錢。後來,有更多的新約聖經印行。汗牛充棟的聖經譯本迅速運抵英國。”

移居安特衛普

1526至1528年間,廷代爾移居安特衛普,跟他的朋友和贊助人托馬斯·波因茨一起,沃爾西無力加害他。廷代爾悉力照顧病者和窮人,這使他廣為人知。這期間他寫了《邪惡瑪門的比喻》、《一個基督徒男子所表現的服從》和《高級教士的行徑》這幾部書,並且繼續從事翻譯工作。

殉道

後來,英國人亨利·菲利普斯地騙取了廷代爾的信任,並在1535年出賣了他。廷代爾被控以異端的罪名被捕,押到布魯塞爾以北10公里的維爾福德堡,並在那裡遭監禁達16個月之久。
無法確知誰雇用菲利普斯,但最可疑的是斯托克斯利主教。廷代爾住在沃爾什家期間,曾大膽抨擊當地教士的無知和盲從附和。這些教士包括約翰·斯托克斯利在內,他在牛津時早已認識廷代爾。後來斯托克斯利接替了滕斯托爾成為倫敦的主教。當時他在倫敦正忙於焚燒“異端分子”。1539年斯托克斯利臨終時曾表示“為自己一生曾燒死五十個異端分子而感到欣慰”。希頓所著的《改革運動的聖經》一書將威廉·廷代爾也包括在這些被燒的異端分子之內。
1536年,廷代爾被天主教以私譯聖經的罪名,審訊廷代爾的三名顯赫神學家都是來自天主教的盧萬大學。菲利普斯就是這所大學的學生。當時有三名盧萬大學教堂教士,三名主教,還有其他顯貴在場,一同觀看廷代爾被判為異端及免去神職,在布魯塞爾被處死,他們將廷代爾勒死,然後於1536年10月公開焚燒他的屍首。所有人看見他死去都額手稱慶,當時廷代爾年約42歲。

譯本特色

拉丁語的《通俗譯本》往往使人難於了解聖經的含義。1526至1536年十年間,廷代爾首次根據希臘原文,將新約聖經及舊約的大部分譯為英國人可以明白的現代英語。1534年,廷代爾修正了其新約譯本。廷代爾的新約聖經是伊拉斯謨(Erasmus)的希臘文版新約聖經,同時又比對拉丁文通俗版聖經。舊約則譯自希伯來文聖經,並參考馬丁·路德的德文版聖經及拉丁文通俗版聖經。
以哥林多前書13章為例,廷代爾將希臘詞語“agape”譯為“love”()而非“charity”(慈惠);將希臘語的教會(ekklesia)譯為“congregation”(會眾),因為常用的“church”不只是信徒的聚會,而也意味著建築物“教堂”。此外,英文“施恩座”一詞(“mercy seat”)並非翻譯自馬所拉本中的希伯來語辭彙kapporeth,也不是翻譯自七十士譯本中的希臘語辭彙hilasterion,而是由廷代爾翻譯自馬丁·路德德語譯本中使用的德語辭彙gnadenstuhl,其字面意義為“恩典的座位”,“恩典的地方”。廷代爾也是第一個在希伯來語聖經英文譯本里使用上帝名字耶和華的人,這個字在他的譯本出現了20多次。

社會評價

抗議宗的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歷史與起因 抗議宗的歷史 九十五條論綱 農民戰爭 施馬加登同盟 憲制宗教改革 激進宗教改革 改革運動與宗派 抗議宗 法蘭西的宗教改革 雨格宗 日耳曼的宗教改革 信義宗 施維茨的宗教改革 歸正教會 歸正宗 重浸宗 尼德蘭的宗教改革 門諾宗 英格蘭的宗教改革 英格蘭教會 聖公宗 清教徒 蘇格蘭的宗教改革 長老宗 義大利的宗教改革 韋多宗
抗議宗改革領袖 胡爾德萊斯·慈運理(施維茨,1484–1531年) 威廉·廷德爾(英格蘭,1494–1536年) 門諾·西門(尼德蘭,1496–1561年) 馬丁·路德(日耳曼,1483–1546年) 托馬斯·閔採爾(日耳曼,1489–1525年) 約翰·喀爾文(施維茨,1509–1564年) 托馬斯·克蘭麥(英格蘭,1489–1556年) 約翰·諾克斯(蘇格蘭,1514?–1572年) 約翰·衛斯理(英格蘭,1703–1791年) 先驅 亞維農教廷(1309–1377年) 約翰·威克里夫(英格蘭,1320–1384年) 西方教會大分裂(1378–1417年) 揚·胡斯(波希米亞,~1369–1415年) 胡斯戰爭(1420–~1434年) 北歐文藝復興 日耳曼奧秘學派
參見Template:抗議宗
本模板:查看 · 討論 · 編輯 · 歷史
廷代爾譯本採用“長老”代替“神父”,又用“悔改”代替“告解”,此舉剝奪了教士向來持有的神職權力。戴維·丹尼爾說:“既沒有煉獄,又沒有聽罪和告解,這兩個曾為教會帶來財富和權力的教義立時就失去效用了。”
雖然廷代爾的譯本提出這些不同譯法,後世學者卻大都贊同他的見解,認為他的譯法正確無誤,並且承認他的聖經翻譯具有相當水平。後來的欽定版聖經有百分之九十採用了廷代爾原來的翻譯。
著名的英國文人托馬斯·莫爾爵士(Sir Thomas More)曾於1528年反對廷代爾的翻譯,評廷代爾的新約聖經翻譯得錯誤百出,廷代爾承認個人能力有限,要求讀者如果發現任何與原文不符的錯誤,均應加以改正。不過對於莫爾反對他譯經這點,廷代爾答辯道:耶柔米能,我們為何不能?
約翰·弗里思是廷代爾的工作夥伴,他後來在倫敦也被斯托克斯利燒死。廷代爾在給弗里思的信中曾說:“我從沒有違背良心,竄改上帝話語的一個音節。今日即使有人把世上一切享樂、尊榮和財富給我,我也決不會這樣行。”
距今百多年前,傳記作家羅伯特·德莫斯說:“廷代爾向以披肝瀝膽,敢作敢為而著稱。”

後世影響

廷代爾殉道兩年前(1534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決心脫離羅馬天主教,英文聖經不再受天主教控制。1535年,第一本的英文新舊約聖經印刷出版,大部分是根據廷代爾的版本。1538年,英國宣布在每一個教堂里都放置英文聖經,想要讀的人都可以自由地去讀。
廷代爾逝世後,譯經工作由他人繼續完成。1560年在日內瓦出版。日內瓦聖經出版後,成為最有影響力的聖經。
參考資料:
Adapted from J.I. Mombert, "Tyndale, William," in Philip Schaff, Johann Jakob Herzog, et al, eds., The New Schaff-Herzog Encyclopedia of Religious Knowledge, New York: Funk & Wagnalls, 1904, reprinted online by the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Additional references are available there. David Daniell, William Tyndale,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William Tyndale, The New Testament, (Worms, 1526; Reprinted in original spelling and pagination by The British Library, 2000 ISBN 07123-4664-3) William Tyndale, The New Testament, (Antwerp, 1534; Reprinted in modern English spelling, complete with Prologues to the books and marginal notes, with the original Greek paragraphs, b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ISBN 0-300-04419-4) Template:Schaff-Herzog Paul Arblaster, Gergely Juhász, Guido Latré (eds) Tyndale's Testament hardback ISBN 2-503-51411-1 Brepols 2002 Day, John T. "Sixteenth-Century British Nondramatic Writers" Dictionary of Literary Biography 1.132 1993 :296-311 Foxe, Acts and Monuments Cahill, Elizabeth Kirkl "A bible for the plowboy", Commonweal 124.7: 1997 The Norton Anthology: English Literature. Ed. Julia Reidhead. New York: New York, Eighth Edition, 2006. 621. Brian Moynahan, God's Bestseller: William Tyndale, Thomas More, and the Writing of the English Bible---A Story of Martyrdom and Betrayal St. Martin's Press, 2003 John Piper, Desiring God Ministries, "Why William Tyndale Lived and Died" [1] William Tyndale: A hero for the information age,The Economist, 2008 December 20, pp. 101-103. [2] The online version corrects the name of Tyndale's Antwerp landlord as “Thomas Pointz” vice the “Henry Pointz” indicated in the print edition. 為翻譯聖經的殉道者:廷代爾 《見證的火炬,第十一章:風起雲湧》-威廉·廷代爾(作者:約翰·甘乃迪;編譯:劉志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