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姥鯊是已知最大的
鯊魚 之一,僅次於
鯨鯊 。長度6.7-8.8米,重量6000
公斤左右。最大的姥鯊標本是於1851年被纏在
加拿大 芬迪灣 的
鯡魚 網中,它的總長度達12.27米,重19噸。
姥鯊有一個像巨穴般的顎(達1米闊,在攝食時會保持張開)、較長及明顯的
鰓裂 (差不多環繞整個頭部,且有更完善的鰓耙)、眼睛較細及平均腰圍較幼。姥鯊的牙齒少很多及呈鉤狀,約只有5-6毫米。姥鯊只有上顎的首3-4列及下顎的6-7列牙齒是有功用的。
姥鯊的尾柄有很多
龍骨 ,皮膚布滿盾鱗及一層黏液,鼻端很尖及尾鰭呈半月形。體型較大的姥鯊可以拍動背鰭。姥鯊身體呈很多不同的顏色,一般背部都是深褐色至深藍或黑色,腹部則呈暗白色。很多時在它們身上都會發現有傷痕,可能是受八目鰻或雪茄鮫的襲擊。姥鯊的肝臟,占體重的25%及差不多整個腹腔的長度,相信在它們控制浮沉及長期儲存能量中有重要的作用。雌性的姥鯊只有右邊的卵巢是仍有效用的,這是在鯊魚中特有的特徵。
姥鯊的身體呈
紡錘型 ,軀幹較粗壯。尾柄兩側各具一突起,尾基上、下各具一凹窪。頭大,略側扁,錐形。吻短而圓突。眼略小,圓形,無瞬膜。鼻孔狹小,位於口前,前鼻瓣短,呈圓形;無口鼻溝或
觸鬚 。口裂寬大,廣弧形,具唇褶;下頜短,口閉時不露齒。頜齒細小而多,圓錐狀,邊緣光滑,齒頭向後,無側齒頭,4~7行在使用,每側每行
100 余個。噴水孔細小,圓形。鰓孔5個,很寬,由背上側延伸至腹面,位於眼後。
鰓耙 細長、密列,
角質 ,基部側扁,端部鬃狀,為取食的過濾器官。
背鰭 2個,第一背鰭大而略呈
等邊三角形 ,起點於
胸鰭 及
腹鰭 間,後緣凹入,上角略尖圓,下角微尖突;第二背鰭頗小,起點在腹鰭後端之後,後緣凹入,上角尖圓,下角微尖突;胸鰭寬大型,
鐮刀 狀,後緣微凹入,外角鈍圓,
內角 鈍圓;
尾鰭 叉形,尾椎軸稍上揚,上尾叉較長大,近尾端處有一缺刻,下尾叉較短小。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白色。
分布範圍
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溫帶和亞寒帶海區,南北半球均產。
中國東海、黃海、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和山東沿岸均有。姥鯊是海岸至遠洋帶的鯊魚,分布在世界各地北面至溫帶近大陸棚的海域。它們適應水溫介乎8至14℃。它們很多時會游近岸邊或進入海灣之中。它們會跟隨浮游生物在水體中的濃度,所有很多是在水面可以見到它們。它們經常的遷移,會季節性的出現在某些地區。偶爾進入熱帶區。在西北太平洋,姥鯊每年春季游向美國中部沿岸,夏季北上,秋季和冬季轉向外海。每年3-4月從外海游向福建東北部沿岸,5-6月出現於浙江溫州、舟山一帶,7-8月北上黃海到山東威海沿岸,秋季南返,轉向外海。廈門和漳浦外海均捕獲過,廣東廣西未見到。
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巴西,加拿大,維德角,智利,中國,古巴,朝鮮,丹麥,厄瓜多,法羅群島,福蘭克群島,法國,德國,直布羅陀,希臘,格陵蘭島,冰島,愛爾蘭,義大利,日本,利比亞,馬爾他,墨西哥,摩納哥,黑山共和國,摩洛哥,荷蘭,紐西蘭,挪威,秘魯,葡萄牙,韓國,俄羅斯,塞內加爾,斯羅文尼亞,南非,西班牙,瑞典,中國台灣省,突尼西亞,土爾其,英國,美國,烏拉圭,
西撒哈拉 均有分布。
生活習性 姥鯊是外海大洋性上層魚類。有明顯的晝夜垂直移動現象,在拂曉和黃昏時上升到表層,其他時間棲息在100米以下的深水層,最深可達700-1000米。性遲鈍,船隻靠近它時也不逃逸。喜結成小群,每群60-100餘尾,排列整齊,列成二或三個縱隊。天氣晴朗時常浮於水錶層,背部緊貼水面,將吻端、背鰭和尾鰭上葉露出水面,或緩慢遊動,張口濾食,或翻身側臥,露腹曬日;有時當表體吸附有印魚時,則經常躍出水面,企圖抖落吸附的印魚。
姥鯊 研究證實姥鯊不會冬眠,且是全年活動的。在冬天,姥鯊會潛入更深的地方(水深約900米),濾食深海浮游生物。衛星追蹤器確認姥鯊在冬天會游超過幾千公里來尋找浮游生物。姥鯊亦會不斷捨棄及更新它們的鰓耙,而非只在一段時間內進行。姥鯊會在或近水面張開口及豎起鰓耙來攝食。它們遊動得很緩慢,攝食時就只有2節,也不會像大白鯊般躲避船隻。它們對人類沒有害,也不會受魚餌所誘。
姥鯊一般是雌雄分開成群活動,一群只有3至4條,但也有報導見到多達成100隻的群體。
它們群體活動相信是根據視覺的,縱然它們的眼睛很小但卻是發展完好的,已知它們是透過視覺來觀察可能是誤認為同種的船隻。雌性是在淺水區域分娩的。
只有很少捕獵姥鯊的獵食者,已知的有
殺人鯨 及
虎鯊 會獵食姥鯊。八目鰻亦經常被姥鯊所吸引,縱然它們未必能割開姥鯊的厚皮。
雖然姥鯊很大及緩慢,但它們仍然可以躍出水面。它們這種動作可能是為了驅逐寄生動物或共生物。不過對姥鯊躍動仍有質疑,因為它們最高的速度每小時就只有4里,且在受到魚叉的攻擊亦未有這樣的行為。
姥鯊是卵胎生的,生長中胚胎會依賴卵黃,而由於沒有胎盤連線,它們後來會吃未受精的卵子。妊娠期相信超過1年,有可能是2至3年,每胎的數目不明但很少,出生的幼鯊只有1.5至2米長。過往只有一隻懷孕的姥鯊被捉,它就懷有6隻未出生的幼鯊。姥鯊一般在初夏交配,雌性姥鯊會游往淺水區在夏末分娩。姥鯊約在6至13歲及身長4.6至6米時會達至性成熟。繁殖期約2至4年。姥鯊那些幾乎沒有作用的牙齒在交配時可以穩定雄性的身體。
相關種群 姥鯊是姥鯊科中的唯一成員。它的學名是由Johann Ernst Gunnerus於1765年就一個在
挪威 發現的標本而起的。屬名是來自
希臘文 的“海怪”或“鯨魚”及“鼻子”的意思,種小名則是
拉丁文 “最大”的意思。它曾被分類在
角鯊 屬中,如
Squalus isodus 、
Squalus elephas 、
Squalus rashleighanus 及
Squalus cetaceus 。它們亦被命名為
Cetorhinus blainvillei 、
Selachus pennantii 、
Cetorhinus maximus infanuncula 及 Cetorhinus maximus normani 。
資源利用 由於姥鯊的速度很慢、不具攻擊性及過往數量的豐富,在歷史上是漁業的主要收穫。它們在商業上有廣泛的用途:身體可以作為食物及魚粉,魚皮作為皮革,有高角鯊烯成份的肝臟可作為魚肝油。
它們現時被漁獵的主因是它的鰭,亦即
魚翅 中的天九翅。其他部份,如軟骨亦會用作中藥及
日本 的
春藥 。
姥鯊(圖6)
由於姥鯊的數目嚴重下降,在很多國家現正受保護及限制其貨物的貿易。它們在
英 國 、
馬爾他 、
科羅拉多州 及美國的海灣與大西洋都受到完全的保護。在
紐西蘭 目標捕獵姥鯊是犯法的。船隻及
潛水 員 接近姥鯊是可以接納的,故在一些姥鯊普遍出沒的地區,這些活動成為了吸引旅客的招徠。
保護級別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列入:附錄Ⅱ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EN)
種群動態 中國: 我國年產量通常為500-600尾,以1957年為最高,最多達3,000餘尾。但自70年代中期以來,數量已不多,年產量100-200餘尾。
全球: 姥鯊在部分海域受到保護,種群數量容易受到捕殺的影響,正在逐步下降。
相關報導 在1868年10月24日《哈勃周刊》中提及的奇魚,有可能就是姥鯊。過往曾發現的大型神秘海洋生物屍體最初都被認為是屬於大海蛇或
蛇頸龍類 的,但在斯特
龍塞 怪獸及瑞洋丸的個案中,後來發現相信是屬於分解了的姥鯊屍體。
據美國《連線》雜誌8日訊息,經過長達半個世紀的搜尋,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失蹤多年”的世界第二大鯊魚——加勒比海姥鯊。
據科學家介紹,這種鯊魚能長到近10米長,重量超過新款悍馬H1,它們在春末、夏季和秋初常常呆在溫帶的海洋里。但50年前,它們神秘消失了,好像在躲避科學家的探尋。美國麻薩諸塞州海洋漁業部的水生生物學家格雷格·
斯科曼爾 說:這是50年來的一大謎,人們認為它們可能在海底冬眠去了,然而鯊魚並不冬眠。
像大多數大魚一樣,這種姥鯊很難跟蹤,因為它們很少露出水面,而標籤得在水面才能將信息傳輸給衛星。斯科曼爾讓它們配上一種專門的標籤才解決這一問題。而且,這種標籤能跟蹤和貯存它們在海洋中的深度、溫度和光亮度,之後按照預先設定的日期讓標籤浮上水面。標籤一旦浮出水面,就會將它們的整個行程記錄傳輸到衛星。接下來,斯科曼爾利用新穎的分析技術來確定此鯊魚每時每刻的位置,讓他追溯其行程來發現這些鯊魚的神秘隱藏地。
他發現這種鯊魚並不按它們熟知的路線走,不過對它們不熟悉的路線也能一路走好。它們好幾個月都呆在
加勒比海 的溫水中,甚至潛入到
南半球 。它們還定期潛入到900多米深的海水中,在此深度處一次連續能呆上數月。其中一隻鯊魚在近180米深海中連續5個多月。它們在深海里長住還是一個謎。斯科曼爾說:它們可能是在繁殖後代,不過,沒人看到過姥鯊寶寶,也沒人看到過懷孕的姥鯊,不知道它們何時懷孕和孕期多長。斯科曼爾計畫對此鯊魚做進一步的跟蹤研究。
最新發現 科學家發現秘密隱藏多年的
加勒比海姥鯊 。這種鯊魚能長到近10米長,重量超過新款悍馬H1。加勒比海姥鯊有1.2米寬的大嘴。
姥鯊(圖5) 據美國媒體8日訊息,經過長達半個世紀的搜尋,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失蹤多年"的世界第二
大鯊魚 ——加勒比海姥鯊。
斯科曼爾有幸發現了這種鯊魚,為了更好地研究它們,科學家給此巨鯊打上了標籤,通過衛星來跟蹤它們,之後才發現它們的神秘去向。他發現這種巨鯊"潛逃"到了加勒比海的深海里,有一些還遠遠地跑到了
巴西 海岸。不過,科學家對這些目的地的吸引力還不清楚。科學家發現這種姥鯊比較溫和,一小時能游大約5公里,其1.2米寬的大嘴張開後,一小時可進大約50萬
加侖 的水,以進食水中的浮游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