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鯊也即巨口鯊,是鼠鯊目的一科,只有一種巨口鯊,全世界發現數量不到50隻,相當罕見。
自從1976年抓到第一隻大嘴鯊以來,迄今只有33隻的捕獲記錄,關於這種鯊魚生活上種種細節,還有待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嘴鯊
- 拉丁學名:Megachasma pelagios
- 別稱:巨口鯊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 亞綱:板鰓亞綱 Elasmobranchii
- 目:鼠鯊目 Lamniformes
- 科:巨口鯊科 Megachasmidae
- 屬:巨口鯊屬 Megachasma
- 種:巨口鯊 M. pelagios
- 分布區域:巨口鯊分布在世界各地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繁殖方式,發現記錄,
形態特徵
身長:最長逾7米分布:全世界海域,迄今有紀錄捕獲30多尾特徵:頭大、嘴大,張開嘴寬約1.5公尺,牙細成須狀,以過濾浮游生物覓食,目前全世界發現不多,欠缺相關生態資料
分布範圍
生活習性
鼠鯊目,頭大、嘴大,張開嘴寬約1.5公尺,牙細成須狀,以過濾浮游生物覓食,全世界發現不多,欠缺相關生態資料。截止2011年全球有發現記錄的也只有50隻。
除了鯨鯊和姥鯊之外,大嘴鯊是人們所知第三種以浮游生物為生的鯊魚。目前現存最大的大嘴鯊樣本身長為5.63公尺,這也表示,和其他靠浮游生物維生的鯊魚同類一樣,大嘴鯊也能夠長成龐然大魚。 大嘴鯊最獨特的相貌正如其名所示,也就是它那巨大且又怪形怪狀的嘴巴。
大嘴鯊和大白鯊與尖吻鯖鯊都是近親,並似乎和兩者一樣都是分布廣闊。塞內加爾、南非、巴西、菲律賓、泰國等地的近海一帶都可捕到大嘴鯊,特別在加州和日本,都曾發現過幾頭大嘴鯊,這兩個地區很有可能就是這種神秘生物的繁殖地。
大嘴鯊似乎趁黑夜才在海面進食,白天則是潛隱到海水深處。它們似乎行動緩慢,而且比姥鯊的動作還要遲緩,有人曾看到大嘴鯊被抹香鯨捕食。
繁殖方式
無法確定,不過有可能為卵胎生。
發現記錄
1976年11月15日,美國水文地理考察船“BMC”號完成了對夏威夷島東北部深度為4800米的太平洋水域的考察任務,他們本該把船停泊在某個地方,但在這樣的深水區是無法放下船錨的,於是他們被迫放下兩個深度為165米的浮錨。當這一切做完,往回拉傘狀防墜器時,其中一個傘包拉起了一條長4.5米,重750公斤的特大魚。它很像鯊魚,但所有的船員還從未見過這樣大號的鯊魚。它又大又圓的腦袋上長著一張足足有1米寬的大嘴,嘴裡還覆蓋著薄薄的銀色膜層。被弄上岸的大魚最終由船員們送交到檀香山火奴魯魯博物館保存了起來。
這是人類發現的第一條大嘴鯊,一條雄性大嘴鯊。它被保存在火奴魯魯博物館,屬於一個鮮為人知的鯊魚族群。
第二條大嘴鯊是在8年後的1984年11月在距離加里福尼亞不遠的聖卡塔林娜島捕獲的,據說當時這條魚成為新聞關注的焦點。
這以後,搜尋大嘴鯊的行動紛紛展開。1988年到1990年,又有4條大嘴鯊被發現,分別在西澳大利亞的印度洋、日本海域(2條)和加里福尼亞海域。遺憾的是以上6條全部是雄性。
花蓮漁民從七星潭外海,將八百公斤重的巨口鯊,花了近兩個小時才將鯊魚拖回漁港。雖然之前已經捕過三隻的巨口鯊,但這次體型很大,反而吸引更多民眾圍觀。
花蓮區漁會總幹事王銘章表示,原本以為這種長期在冰冷、深海活動的巨口鯊,會浮上淺海是因為地震關係,後來進一步了解,原來是與鯨鯊相同,因為天熱的關係浮上淺海。
經過度量,重807公斤、長507公分,不但破了世界記錄,也是世界第三十隻,除了中研院動物研究所已經認購之前捕獲的巨口鯊之外,台大、海洋大學也都有興趣,一起來研究這隻闊口超過一公尺的鯊魚結構。
2016年4月15日,日本三重縣,一位漁民在距離港口五公里的近海捕捉到一條罕見的深海大嘴鯊魚,長五米,體重接近一噸,該魚被漁民賣給魚販。當地時間4月1日11時39分許,日本三重縣東南部海域發生芮氏6.1級地震,可能是因為地殼變動造成深海魚跑來近海,可能為世界第三十一隻被捕獲的大嘴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