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墓(甘肅天水關姜維墓)

姜維墓(甘肅天水關姜維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姜維墓,據《三國志·蜀書》、《劍閣縣續志》等有關史料記載:維少孤、隨母居,自幼博覽群書,酷愛孫武之學,有膽義,才智超人,心存漢室,志圖統一中原,原為魏中郎將,建興七年(227年)冬,蜀相諸葛亮取天水關時,維歸蜀,亮特器重之。建興12年(234年),亮病故,維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延熙19年春(256年)晉升漢大將軍。維續亮志,竭忠盡力,欲恢復中原,再興漢室。維乃揮師隴西沓中(今文縣附近)屯田。次年魏伐蜀,漢中失守,姜維退守劍閣(今四川劍閣縣劍門關),魏將鐘會率十萬精兵強攻劍門,趔趄難進,向維投書勸降,維堅守不答,列陣守險。11月,魏將鄧艾出謀,勸蜀後主劉禪不戰而降,並召堅守劍門的姜維棄戈降魏。維偽降鐘會,伺機恢復。公元264年鐘會誣鄧艾據蜀謀反,司馬昭至長安,命鐘會進軍成都以檻車囚鄧艾。會欲據蜀,問計姜維,姜示意盡殺北來諸將,事泄,北來諸將殺會及維於亂軍中。乃事敗,姜維亦被剖腹分屍,享年62歲,妻子皆伏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姜維墓
  • 出土地點秦城區天水鎮東北的黃家坪山頂
  • 所屬年代:三國
天水關姜維墓坐落在秦城區天水鎮東北的黃家坪山頂,左面為石家峽,右面為鐵堂峽。鐵堂峽不僅是西漢水上游的流經之地,也是由隴入川的古道和軍事要塞。姜維墓山腳下的三角形川道里,是撫夷將軍姜敘曾經鎮守過的歷城,正前方便是赫赫有名祁山。
姜維古墓原為直徑約十米的土冢,在此遠眺,天水關盡收眼底,乃天水鎮的八景之一。姜維死的時候只有六十二歲,據傳他的部下偷偷地割下姜維的頭顱,潛回天水關,埋在黃家坪山頂姜維曾經屯過兵的紮營地里。當地人至今仍然稱這座山為“姜維墳”,地為“紮營地”。
《天水縣誌》卷之一《地理志》記載:“平襄侯姜維墓在(天水)縣城南七十里天水鎮北山,大冢巍然,相傳冬不積雪。”《直隸秦州新志·卷之二·山川》中記載:“鐵堂峽(禮縣)東一百里,漢姜維故里,州志亦鐵堂莊,今兩存之。” 劉江真在《三國戰略重地——天水》一文中如此介紹說:“天水市秦城區西南鐵堂峽有姜維祖瑩及其墓,傳為居住地。”姜維墓後的峽谷為鐵堂峽,峽內有一鐵堂莊,有姜維的祖瑩,近旁有姜維堡、躲箭石、門鈕溝等三國古戰場遺蹟。《元一統志》中記載:“姜維鐵堂莊在天水縣(今天水鎮,唐宋時曾為縣)峽內四山環抱中,有孤冢,相傳為維之祖瑩。入峽數十步,右岩有‘石門上品’等大字及‘延佑三年二月初三日’等小字”。《甘肅通志》中曰:“鐵堂莊即杜(甫)詩《鐵堂峽》,相傳為後漢姜維故宅,四山環抱中一孤冢,傳為維祖瑩。” 元朝詩人徐鑾的《鐵堂莊》詩云:“亂山深處一茅廬,原是姜公舊隱居,惟有鐵堂空峽在,六韜留與子孫無。”清朝舉人、歷任江蘇教育總會兩江學務及江南高等學堂國學教授,主講南京國學專修館的程先甲先生在其詩作《狄道詠姜伯約》中道:“鐵堂峽旁故宅荒,惟聞哀猿上下號秋風。”詩後的附註里如是說:“鐵堂峽,姜維故里,在禮縣(東)。”
甘肅天水關姜維墓甘肅天水關姜維墓
鐵堂峽已無處尋覓三國時的印記了,一片荒亂,公路旁黃家坪上的姜維墳也已成為平地,了無蹤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