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存制

姚存制(約858~937),男,祖籍馮翊(今陝西省大荔縣),祖居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及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五代時曾任東洲靜海都鎮遏使(東洲靜海今屬江蘇南通)、檢校戶部尚書等官職,前後主政東洲鎮達35年;有子姚庭珪,曾任東洲靜海軍使,唐末詩人杜荀鶴嘗為之作《送姚庭珪》詩。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人物來歷,

人物經歷

姚存制,男,唐五代時曾任東洲(今屬江蘇南通鎮遏使,約生於公元858年,逝於公元937年,享年79歲,馮翊(今陝西省大荔縣)人,40多歲時任職“東洲都鎮使”。東洲鎮自902年建立,至通州立州、海門建縣(公元958年)時結束,存續了56年。在這56年中,姚存制經歷並管理了35年。姚存制曾用名“姚存”,這是他晚年為避諱而使用的名,所以在南通狼山北麓留有“姚存”之名的天祚石刻:“天祚三年□月十四日東洲靜海都鎮遏使姚存上西都朝覲回到此。”天祚三年即公元937年,吳國的權臣徐知誥廢黜了吳帝楊溥,自己登上了皇位,國號大齊(不久又改為唐,歷史上稱其為南唐),並把金陵(今南京)設為西都,而姚存制正是在這個時候為了表示對新皇帝的忠心,帶領了他的子孫們去西都朝覲新皇帝,在朝覲回來時經過狼山留下了上述石刻。在封建社會裡,皇帝的名字及所用的文字(包括同音字)只能由皇帝一人享用,其他人則不能用,如有相同就得避諱,否則就有因“犯諱”而坐牢甚至丟腦袋的危險。而徐知誥的“知”字和姚存制的“制”字同音,所以姚存制就得避“制”字的諱。諱避方法有多種,省闕法(或稱刪字法)是其中的一種,姚存制在石刻上採用的是省闕法,即省去了避諱的“制”字而成了“姚存”。公元939年,徐知誥稱帝後覺得姓徐不太好了(徐姓是他養父的姓),於是恢復了李姓,改名李昪。既然皇帝改了名,姚存制當然也就用不著避“制”字的諱了。於是又恢復了姚存制的原名,所以在公元945年刻制的《姚鍔墓誌》中仍稱“姚存制”,但置碑者為了讓後人了解“制”字曾經避諱過,所以在墓碑中“制”字缺少了末筆。

人物來歷

海門古稱東布洲(或東洲),自漢代出水以後,一直屬海陵縣管轄,但具體的管理者是誰,尚缺乏史料記載。自公元902年,吳國建立並在東洲設鎮後,即有東洲管理者的名字出現。最早記載的是南宋的《通州志》:“海陵之東有二洲,唐末割據,存制居之,為東洲鎮遏使……”第一次提到了東洲管理者的名字(姚存制)和職務(東洲鎮遏使)。此後《輿地紀勝》及通州(南通)、海門的多部志書都進行了記載。20世紀90年代南通市區東郊出土了一方墓誌,即《姚鍔墓誌》(即南唐保大三年姚鍔墓志銘),墓誌中再一次提到了姚存制的名字和職務。
姚存制除了“東洲都鎮使”的官銜外,根據《姚鍔墓誌》的記載還有一個官銜是“檢校戶部尚書”。“戶部尚書”是唐時的六部官員之一,是執掌國家戶籍、土地、賦稅和財政收支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和國土資源部的部長,但前面加了一個“檢校”,說明這是一個“表示官品”的榮譽職務,也就是說姚存制是一個不掌握實職,但是是由皇帝任命的部級京官。而姚存制所以有這個榮譽職務,說明當時東洲鎮的財政收入(主要是漁業鹽業的收入)對吳國的貢獻之大是舉足輕重的。
姚存制主政東洲鎮的35年間,是海門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也是戰爭最多的時期,據北宋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鑑》的記載,期間發生在東洲的戰爭有三次:分別是後梁開平二年(908)、後梁乾化三年 (913)和貞明五年(919)吳國和吳越的東洲爭奪之戰。以上三次戰役中,雖然沒有出現東洲的地方行政長官姚存制的名字,但他的兒子姚庭珪(時為東洲靜海軍使,唐末詩人杜荀鶴曾為之作《送姚庭珪》詩)卻出現在公元919年那場戰爭的被俘名單中:“姚庭珪為吳越王錢鏐的水軍俘獲”(《南通市志》)。這場戰爭的大概情況如下:
貞明五年(919)三月,“詔吳越王大舉討淮南。以節度副大使傳瓘為諸軍都指揮使,帥戰艦五百艘,自東洲擊吳。吳遣舒州刺史彭彥章及裨將陳汾拒之”(《後梁紀》5)。前兩次戰爭都是吳國主動發起,但這一次卻是吳越國主動發起,並且是奉詔(吳越國是後梁的屬國,由後梁國君下詔)進行的。但顯然吳國沒有把這次戰爭當作一回事,只派了一位刺史迎敵吳越兵,結果吳軍大敗,“彥章戰甚力,兵盡……遂自殺。傳瓘俘吳裨將七十人,斬首千餘級”(《後梁紀》5)。姚庭珪也在被俘的“裨將七十人”之中。這一仗使吳國的元氣大傷,也讓吳國國君認識到:儘管吳越國是個小國,但其軍事實力不容小覷。不久,吳國遣使去杭州(吳越國首都),表達了吳國願意息兵通好的意願,這正是吳越國的國君錢鏐夢寐以求的,他立即接納了吳國的建議。所以從919年以後的二十餘年中,兩國再沒有發生過戰爭。姚存制也正是抓緊了這一難得的和平良機開始制定“更移雄鎮,開拓狼峰”(《姚鍔墓誌》)的計畫。直至公元937年吳國國內政權更替,他帶領一班人去朝覲新帝,得到了新帝的肯定,並由“東洲都鎮使”確認為“東洲靜海都鎮遏使”。姚存制雖然在被確認為“東洲靜海都鎮遏使”後不久就去世了,但他親手制定並實施的向西開發計畫並沒有停止,隨著靜海建設的不斷推進,東洲、靜海的管理中心也逐漸從東洲移至靜海,直至公元943年將管理中心全部移至靜海後更名為“靜海都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