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割據,姚存、姚制居之,為東洲靜海都鎮遏使。五代十國初,制卒,子姚廷圭代之,為東洲靜海軍使,始築城,是為靜海軍城(後為千佛寺),公元919年,錢鏐水軍破城虜廷圭。937年姚彥洪為靜海指揮使,和侄子姚鍔(919-945)一道“更移雄鎮”至今六橋以內,“修城池官廨”,“城而居之”。後周顯德五年(958)周世宗克靜海,升靜海制置院為靜海軍,由靜海制置巡檢副使王德麟徵發民夫,興築土城,是年改靜海軍為通州,次年“以陶甓”,始築成通州城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通城垣
- 時期:吳國時期、後周顯德五年
- 築城人:姚廷圭、王德麟
- 時間:通州建州前
,在五代十國的(907~937)姚存制據,為東洲靜海都鎮遏使,吳初,姚制子廷土圭 鎮守時,即“修城池官廨”,“城而居之”。後周顯德五年(958)周克南唐靜海,建靜海軍(據千佛寺舊碑,該寺原為靜海軍城故址)。是年改建通州(領靜海、海門縣),州治靜海,由靜海制置巡檢副使王德麟徵發民夫,興築土城,次年“以陶甓”,北門地僻“多盜”,設壯健營駐守。宋建隆三年(962),通州城初設戍樓。宋大觀四年(1110),知州朱彥重建南城樓,稱海山樓,高三層,可遠眺狼山、長江。有聯曰:門下(外)海濤奔(翻)鐵騎,檻前山背擁金鰲。額曰:海山遠眺。宋政和年間(1111~1117)知州郭凝塞北門,廢壯健營,自此便有通州無北門之說。而後金兵攻通州,亂兵掠城,城垣受到嚴重破壞,南宋寶?年間(1253~1258)增築通州瓮城。元至正十九年(1359),定遠大將軍、通州行元帥府都又調集人力修築通州城,“工力堅密,遂為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