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妙真(和尚)

妙真(和尚)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釋妙真,出生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歲十一月初四日,是一名佛教和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妙真
  • 別名:萬正財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歲十一月初四日
  • 職業:和尚
  • 信仰:佛教
生平簡介,所做貢獻,

生平簡介

據《簡明淨土宗詞典》所述,妙真法師俗家姓萬,名正財,出家後法名妙真,字達悟。他是湖北省棗陽縣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歲十一月初四日生。幼年讀了幾年私塾,十五歲在本邑資山鎮一家中藥店做學徒。十八歲時,他的父母要為他成親,而妙真在中藥店中讀過一些佛經和勸善書,念及生死之苦,出家之念油然而生,乃投入隨縣潭鎮嵩山寺出家,同年往普陀山法雨寺受戒,時為民國肇建之年(1912年)。圓戒後仍回嵩山寺,依師學儀軌唱念,五門功課。越二年,出外行腳參訪,曾參訪江浙名剎,到寧波阿育王寺禮佛舍利。既而於民國七年(1918年),到四明山觀宗講寺,考入觀宗學社受學。
觀宗學社初名觀宗研究社,是諦閒老法師創立的僧侶學堂。諦老是民國二年(1913年)出主觀宗寺法席,晉山之後未久,就在寺中成立了“觀宗研究社”,做為寺中僧侶習教之所。到民國五、六年間(1916、1917年)在社中受學的學僧已有三十多人。民國七年(1918年)春,北京的名流居士發起“戊午講經會”,由徐蔚如居士主其事,請諦老晉京講《圓覺經》,7月講經圓滿,離京之時,護法居士葉恭綽、蒯若木兩位居士,各致贈一千銀圓的程儀,其他居士信眾也各有饋贈。諦老說明這筆錢帶回南方,用於創辦僧學。所以他回寺之後,即把原來的“觀宗研究社”改組為“觀宗學社”,自原來的學僧中,選出數位品學優良的升入學社,另外又招收了一些外面考進來的學僧,妙真就是這時考入觀宗學社的。當時的學社共有四十多個人,分為正、預兩科,正科二十人,預科二十餘人。在正科的二十位學僧中,除了妙真之外,還有仁山禪定、妙柔、倓虛、靜權、寶靜、可端、常惺、顯蔭淨玉等,後來都是弘化一方的法將。後來佛門中人尊稱諦閒老法師為中興天台之祖,實與觀宗學社培育的這一批人才有關。在倓虛老和尚所著的《影塵回憶錄》中,曾提到過與妙真同寮的情形∶
“研究社的主講是諦閒老法師,開大座講經的時候,也應當由諦老講;但是因為觀宗寺由諦老復興,事情多,每天忙於應酬,有時對大座經無暇來講,就委託當輔講的靜修法師講《四教儀集注》。靜修法師是溫州人,我聽不懂他的話,頭一次聽講,給了我一本《四教儀》,聽了整整兩個鐘頭,一句也沒聽懂,也不知他講到什麼地方,只看別人聽得很高興,我也不知他們為什麼高興。下課後去問同學妙真法師(現任蘇州靈岩山住持繼續印光老人),因為我們住同寮,他是湖北人,說話稍微能懂,給我講一遍之後,才稍微明白一點。”
妙真法師在觀宗學社受學三年,民國九年(1920年)畢業。民國十二年(1923年),持松法師自日本修學密宗回國,妙真曾依持松法師修學日本密教。為時無幾,持松法師到武漢弘法,這時慈舟法師在常熟興福寺主持法界學院,邀妙真到法界學院擔任監學之職。民國十七年(1928年),慈舟法師以體弱多病,乃向法界學院告假,到蘇州靈岩山寺調養。這時法界學院的一部分學生不願離開他,有幾個人隨著他到了靈岩山寺。妙真法師這時也陪著慈舟法師到了靈岩山,照應慈師的生活起居。這時靈岩山寺的住持是戒塵法師,翌年初春,戒塵法師應請赴昆明弘化,慈舟法師受真達法師之請,接任了靈岩山寺住持。
慈舟法師晉山之後,以妙真法師為監院,一切寺務則全由妙真負責,他自己則訂立“常年打七”之制,一心領眾念佛,不問雜務。民國十九年(1930年),慈舟法師應請到武漢講經,妙真法師則以監院代理寺務。靈岩山寺這時已成為有名的淨土道場,來山念佛者日多,殿堂房舍均不敷使用。妙真法師在上海太平寺真達和尚的支持下,全權負起了修建靈岩山寺的責任。他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首建念佛堂,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大雄寶殿開工,香光廳、關房諸工程亦相繼興建。到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大殿和全堂佛像建成,翌年天王殿竣工,此外添配寮房等百餘間。在這段時間內,妙真法師還著手清理山場,植樹造林,培植風景,將西花園的吳宮遺蹟吳王井、智積井、玩花池、玩月池等一一恢復。
一般人以為蘇州靈岩山寺,是印光大師開創的道場,事實不然,印光大師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0月間,才到靈岩山駐錫的。原來在清末民初那一段時間,印老本來是在普陀山法雨寺潛修。到民國七、八年(1918、1919年)間,他以印經書的關係,常到上海去,而在上海苦於沒有落腳的地方。這時普陀山三聖堂的當家師真達和尚,在上海住持三聖堂的下院供養庵。真達在普陀山時,對印老敬重萬分,每當印老到上海時,他就請印老到供養庵落腳。民國十一年(1922年),供養庵翻修,改名為太平寺。真達特辟一間淨室供印老駐錫,印老以後就常留在上海,以太平寺為駐錫之所。到了民國十七,八年(1928、1929年)印老教化日廣,各方上門皈依、問道者日多,老人感於人事繁雜,急於找個清淨的地方念佛。真達和尚與上海的護法居士關之、沈惺叔、趙雲韶等商議,後來找到蘇州報國寺,真達花費了幾千銀圓予以修繕,並請弘傘法師出任報國寺住持、明道法師出任監院,一切安置就緒,才請印老移錫蘇州。
印老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2月,由上海移錫報國寺,4月開始閉關。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上海佛教界修建護國息災法會,推代表到蘇州,請印光老和尚出關說法,印老推卻不掉,於夏曆十月初出關到上海,於淨業社參加護國息災法會,在法會中連續演講七日,於十月中旬回到蘇州。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繼之上海八一三戰爭,蘇州受到日寇侵略的威脅,真達和妙真、德森等關心印老的安危,懇請老人移錫到木瀆鎮的靈岩山寺居住。老人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0月間,始由報國寺移錫到靈岩山。
印光大師駐錫靈岩山寺後,道風遠播,衲子依止者相望於途,靈岩山成為全國仰止的淨土道場。妙真一直以監院身份主持靈岩寺,系寺務重任於一身。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印光大師高齡八十,他的身體素來健康,是年夏曆十月二十七日,是寺中的沐浴之期,這天早晨七點多鐘,大師自關房策杖走向浴室,步子稍急了一點,足遇阻礙而跌倒,由隨侍人扶回關房,立即延吳無生居士診視,毫無損傷。二十八日早起,精神如常,無間亦進飲食。下午一時,大師忽然召集在山全體執事及住山居士等三十餘人,對眾人說∶“靈岩山的住持不可久懸,就請妙真師出任。”執事人員遵命行事,擬訂於十一月初九日為住持升座之期。大師說∶“太遲了。”次改為十一月初四日,大師亦說∶“太遲了。”最後訂為十一月一日,大師說∶“可以了。”議定後,進晚餐時,即休息。以後二、三日,精神少現疲乏。初一那天早起精神甚佳,討論為妙真送座之事。這時真達老和尚由上海趕至,故送座子之事由真達行之。
印光大師於十一月初四日,凌晨一時許,端身正坐,念佛等待往生。三點鐘許,妙真和尚至。大師吩咐他說∶“你要維持道場,你要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頭。”自後即不復言語,只唇動念佛而已。延至五時,笑容宛然,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往生。
妙真法師升任方丈,真達老和尚為他送座。妙真晉山後,秉持印光大師的教誨,及真達老和尚的指導,發展靈岩山寺成為十方專修淨土的道場。妙真自民國十七年(1928年)到靈岩山後,即苦心經營規劃,建造殿堂僧舍,塑造佛像、法器,接眾安單,領眾修持,靈岩淨土宗風為之遠播,名聞中外。此外,他還創辦了“靈岩山寺西方研究社”,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擴充為靈岩山寺淨宗佛學苑,教學天台,行皈淨土,培育僧才,紹隆佛種。他並認為僧眾的生活來源,必須自食其力。他在靈岩山下籌辦靈岩山寺後山農場,耕地一百餘畝,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遺風。糧食逐年增產,達到了蔬菜、糧食自給有餘。
此外,妙真法師還熱心於慈善工作,廣結善緣。日寇戰敗無條件投降後的幾年間,他組織靈岩山寺的僧眾,下山為貧民施寒衣、施粥、辦義務診療所、送藥。還在寶藏庵辦義務國小一所,收容貧家兒童,施以免費教育。那幾年蘇北災荒,老和尚多方募化,救濟災區難民。
1949年新中國成立,此後妙真法師仍駐錫靈岩山寺。1953年,北京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妙真法師當選佛協理事,及擔任江蘇省佛教協會籌備會副主任、蘇州市政協委員。他於1967年1月14日示寂,世壽七十三歲,僧臘五十六夏。為追思妙真和尚中興靈岩淨土道場的貢獻,靈岩山寺於1985年為他立碑建塔,以資紀念。

所做貢獻

妙真老和尚保存文物的貢獻妙真老和尚一生,致力於靈岩山的建設,及熱心於文物保護的工作。他在靈岩山三十餘年,由於寺院殿宇的修建,於開闢地基時,發現自宋代以來的碑石,便不分巨細,盡力保存。其中宋代刻碑就有十幾種,如紹興五年〈玉觀音記〉、紹興六年〈敕韓世忠書〉等。宋代碑石所刻鳥獸花卉等也有十餘種。明代刻石六種,清代石刻也有六種。被妙真和尚蒐集的佛經、書畫及銅、鐵、木、石、瓷、玉等雕刻造像、法器有一千多件。1952年,妙真和尚將歷年所收集的各種文物,在藏經落上作一小規模陳列。1958年,正式闢室展出,得到各界人士的讚揚。
妙真老和尚還將用自己財力收集的四幅宋代絹本設色四天王像,三本元代絹本設色的華嚴三聖像、元代張倜厚的《龍女禮佛圖》手卷,和明代文徵明寫的老子《道德經》等,化私為公,捐給靈岩山寺。妙真和尚的這些行誼,感動了很多佛教信徒,不少人也將自己珍藏的文物自動捐獻出來,充實陳列館的館藏。其中較為珍貴的有明李貞書《法華經》,用瓷青紙金書,蠅頭小楷,工巧絕綸;明成化年刻本《法華經.普門品》,並《善財五十三參圖》,泥金書寫,精美莊嚴,世所稀有。及元代《善寧藏》、明代《嘉興藏》、清代《龍藏》,還有宋思溪孤本數冊。六朝楠木雕觀音立像,高七尺余,法相栩栩如生,靈妙莊嚴。還有文徵明、唐寅、八大、石濤、石溪、虛谷、羅聘等人的書畫,凡二百餘件。
靈岩山西南麓,有宋韓蘄王(韓世忠)墓神道碑,高五丈,一萬三千餘言,碑額之高、碑文之多均為天下第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6月,巨碑為颶風吹折,碎成十餘塊。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妙真和尚主持修復,因碑已無法復原,遂用水泥嵌鐵箍膠合斷碑成兩段並立狀,以存古蹟。妙真和尚除了保護文物外,更熱心社會救濟事業,寒天為山下貧民施衣、施粥,平常舉辦義診,施醫舍藥,為木瀆鎮民所稱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